刘媛媛 王雪玲
(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珠海 519015)
穴位注射联合择时刺血拔罐治疗女性面部痤疮37例
刘媛媛 王雪玲
(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珠海 519015)
目的:以黄芪、丹参注射液对患者施行穴位注射治疗,同时依据月经周期选择适合时机行刺血拔罐法,观察两者结合治疗女性面部痤疮的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01月—2017年04月在我院传统疗法科就诊的37例女性痤疮患者,均给予以上两种疗法。结果:总有效率83.78%。结论:选择合适时机刺血拔罐介入穴位注射治疗女性痤疮效果明显,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女性痤疮 穴位注射 选择时机 刺血疗法
痤疮俗称“青春痘、粉刺”,是人体发育期体内激素平衡紊乱等因素引起的慢性毛囊皮脂腺炎症性疾病,好发于青春期。笔者自2016年01月至2017年04月采用择时刺血拔罐联合穴位注射治疗女性面部痤疮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27例均为我院传统疗法科门诊女性患者,年龄16~42岁,平均(27.9±7.0)岁;病程3个月~6年多,均符合《皮肤性病学》[1]中寻常性痤疮的诊断标准,临床主要表现为青年人群,损害为多数散在丘疹或脓疮,好发于颜面等皮脂腺较多部位,对称分布。
取穴:肺俞、肝俞、心俞、胃俞
根据面部痤疮分布区域选择相应的背俞穴,每次两组穴位(共4穴):前额者+心俞、左面颊+肝俞、右面颊+肺俞、唇周及下颌+胃俞
操作:患者俯卧位,确定穴位后,常规75%酒精棉球皮肤消毒,右手执一次性8号注射针头呈90°对准穴位,迅速刺入皮下3~5mm,每穴约刺3~5次,直至局部有明显出血点,再以闪火法在刺血穴位处拔上大号玻璃罐,留罐10~15min,局部皮肤出现瘀紫或深红为度。1月治疗1次,选择经前5—7天实施,3次为1个疗程。
取穴:①曲池足三里②背俞穴:肺俞、胃俞、肝俞、心俞、三焦俞(背俞穴每次选用2对)两组穴位交替选用,根据面部痤疮多发部位选择相应背俞穴(同前),每次治疗均4穴。
操作:常规75%酒精皮肤消毒,一次性5ml注射器,抽取注射液4ml,(黄芪和丹参注射液两种药物交替使用,在每个穴位行穴位注射,注射深度约0.5~0.8寸深,刺入后回抽无回血再缓慢注入药液,每穴约1ml,注射完毕后,用消毒棉球轻压局部,未见出血及血肿即可。1周治疗1次,12次为1个疗程。
以上均治疗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治疗期间嘱少食生、冷、海鲜、辛辣等刺激食物。
参照ZY/T001.1994《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的疗效评定标准。治愈:面部皮损全部消退,无新疹出现,仅遗留色素沉着,计9例,占24.32%;显效:皮损消退70%以上,新出皮疹少于5个,计22例,占59.46%;好转:皮损消退30%~70%,新出皮疹少于10个,计4例;无效:皮损消退30%以下或病情无明显变化甚至加重自觉症状消失;计2例,占5.41%;总有效率为83.78%。
痤疮属于中医“肺风粉刺、粉刺”范畴。既往中医传统医学认为本病多由肺经风热、肠胃湿热或脾失健运,邪郁肌肤所致[3],与肺脾胃关系密切;《素问.刺热》曰:“额部候心,鼻部候肝,左颊候肝,右颊候肺,嗨部候肾”,故可依据病变区域选取相应背俞穴治疗。
刺血法是用三棱针等针具,点刺穴位或浅表血络,放出少量血液以防治疾病的方法,具有泄热消肿、去瘀止痛功效。刺血拔罐法是刺血与拔罐相结合,以此加强刺血法疗效。本法有“开门祛邪”之效,本病多以火热湿盛为主,故取病变区域对应的背俞穴调理脏腑,以达泻热活血、消散疖肿目的;女性的月经周期,在不同的阶段,阴阳气血的消长如潮汐涨落,其中经前期是阳长阴消接近重阳状态,冲任气血由盛而满[4],与阴阳气血盛消一致,选择在此时期施行刺血拔罐,更能增强泄热消肿之效。
穴位注射法,也称“水针”,是将药物疗效与针刺穴位两者结合的外治法。既往医家多以泄热祛瘀为则治疗本病,外治法中亦有采用刺血、穴位注射治疗本病[5],但临床发现很多病人缠绵难愈,初期疗效可,症状反复,甚至加重。本人经过长期临床观察发现,病程长的患者反而易表现为虚寒症,如怕冷、倦怠、脉细沉等,所以逆其道而行之,采用“黄芪注射液”穴位注射以补气固表,补益肺脾,加配丹参针凉血消痈,一补一泻,反而取得意外疗效。依据月经周期择时刺血拔罐和穴位注射联合应用,符合中医虚实补泻原则,适合女性痤疮患者,取得良好疗效。
[1] 王光超.皮肤性病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年9月:203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ZY/T001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3] 顾伯康.中医外科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05月第1版:150
[4] 刘敏如,谭万信.中医妇产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152
[5] 李梅娇,王鹏,等.穴位放血联合香丹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痤疮的疗效观察[J].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2014,21(2):421:127-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