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雅倩 马晓峰
(天津中医药大学·300193)
从伤寒金匮温病中寻踪“提壶揭盖法”*
许雅倩 马晓峰**
(天津中医药大学·300193)
肺为生气之主,水之上源。开宣肺气,既可使人体气机调畅,亦可使津液气化正常,以达疏上源而开下流之功,此即“提壶揭盖”之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之中虽未明言“提壶揭盖法”,但多蕴含此运用。本文通过对三部经典中“下病上取”治疗“气机阻滞”、“水湿为患”等病的归纳总结,以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提壶揭盖法”,并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思路。
《伤寒论》 《金匮要略》 《温病条辨》 提壶揭盖法 综合实训课研究
笔者通过天津中医药大学“伤寒金匮温病综合实训课”中水气病病案的学习与讨论,发现三部经典中采用“提壶揭盖法”可治疗多种“气机阻滞”或“水湿为患”的疾病,后世借鉴使用,效如桴鼓,故对经典中相关内容进行了归纳梳理及深入探究,现与同道分享。
《简明中医词典》指出:“提壶揭盖:用宣肺或宣提的方法通利小便的一种借喻。”[1]笔者通过学习经典,认为此种表述有一定局限性。初学者若只知其定义,而未深究其理,往往以为“提壶揭盖法”只可用于小便不利的治疗,殊不知经典之用颇为广泛。
“提壶揭盖”之理最早可追溯至《黄帝内经》时期。《灵枢·五隆津液别》曰:“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天热衣厚,则为汗……邪气内逆,则气为之闭塞而不行,不行则为水胀。”《素问·汤液醪醴论》提出水肿治宜“开鬼门、洁净府”。可见《黄帝内经》中已表明肺与气机运行和津液输布密切相关,发汗、利小便之法宣肃肺气可调畅气机、运化津液,为消除水肿的有效方法。此即“提壶揭盖法”的渊薮。[2]
《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的原文虽未提及“开鬼门、洁净府”或“提壶揭盖”,但在《伤寒论》的太阳蓄水病、结胸病,《金匮要略》的湿病、水气病、妊娠小便难,以及《温病条辨》的湿温、伏暑等病的治疗中皆蕴含此法。且既不局限于宣肺之法,亦不囿于小便不利之症,而是拓展开来,通过调肺气,恢复肺的宣降功能,使腠理开泄有度,膀胱气化有常,大肠传导有节。
肺者,气之本。其位居高,清肃下行,主司一身之气的生成和运行,五脏六腑之气的升降出入皆受其调节。气机阻滞所致的小便不利、腹满、便秘,皆可从肺论治。
肺与膀胱相通。肺气宣肃可将浊液下输膀胱,协助膀胱气化,使其藏泄有常。若肺失宣肃,膀胱通降不利,则发为小便难。
妇人妊娠小便难:《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第7条:“妊娠小便难,饮食如故,当归贝母苦参丸主之。”[3]妇人妊娠而血虚热郁,通调失职,膀胱湿热蕴结,致小便不利。故以当归贝母苦参丸养血开郁,清热利水。此方实为治肺金燥郁之剂,肺金乃肾水之母,水之燥郁,由母气不化也。方中贝母之用妙在开郁下气,以复肺之通调,郁解则热散,结通则水行。三药共伍,使血得濡,郁得开,热得除,则小便自利。
阳明温病小便不利:《温病条辨·中焦篇》第29条:“阳明温病,无汗,实证未剧,不可下,小便不利,甘苦合化,冬地三黄汤主之。”[4]金受火刑,肺金枯涸而无源作汗,化气维艰,无以布津,而成小便不利。此属肺气不化证,病标在下,本在上。“实证未剧”则不可单用苦寒攻下,故重用麦冬、苇汁甘寒轻清润肺,生地、玄参滋阴生津,辅以银花露透热宣肺,促进肺气输布津液,佐以三黄苦寒折热。诸药甘苦合化,润肺滋源,则津液得布,小便可下。故清内热与滋水源并举是“甘苦合化利小便”的精华所在。
太阳阳明合病腹胀便秘:《伤寒论》第36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5]肺与大肠以经络相连,互为表里,二者相互为用,升降相因。太阳表证未解而出现腹胀便秘等阳明腑气不降之症,不可轻易下之,其腑气不降为邪郁卫表,肺失宣肃,大肠传导无力所致,故治以麻黄汤宣发肺气,使表里气机通畅,诸症若失。[6]
脾约:《伤寒论》第247条以及《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第15条的麻子仁丸证,因肺失通调,水液但走膀胱,水失而肠燥,发为“脾约”。此证不宜妄行攻逐,而应肃降肺气,以利大肠。用杏仁一味,可助肺降气,通调水道,使津液归于肠道,则便秘自解。
阳明温病便秘:《温病条辨·中焦篇》第17条:“阳明温病,下之不通……喘促不宁,痰涎壅滞,右寸实大,肺气不降者,宣白承气汤主之。”其腹满便秘之证源于肺气不降,无以助大肠传导,故脏腑合治,以杏仁、石膏宣肺气,畅气机,大黄逐胃肠结热,此亦“提壶揭盖”。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第30条:“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肺气宣降有度可使津液布散正常,浊液下降有序。若肺失宣肃,水停气道,发为痰饮水湿之病。故对津液运化失常的病证,当以调畅肺气为先导,加强气化,调气利水。[7]
太阳蓄水证:《伤寒论》中的五苓散,既可用于太阳蓄水证还可用于霍乱兼有表证的治疗。其病机皆为气化不利,聚而为水。遣方用药,妙在一味桂枝,其味甘、辛,性温,气味俱升,入肺能宣通肺卫,解肌发汗以散饮,化膀胱之气以利水。宣发通利并举,使外疏内利,表解里和。
风水、皮水:《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第18条指出:“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外邪侵袭,闭阻肺卫,肺气无力布津于体表,则津液内聚发为风水或皮水。此时宜解表宣肺利水,开上源而利下流。针对风水的表虚证及化热证,设防己黄芪汤、越婢汤,解表发汗散水邪;针对皮水,立越婢加术汤、防己茯苓汤,表里分消散水气。用麻黄、生姜、防己等辛温发散之品,在外散寒解表,开泄腠理;在内上调肺气,下利水道。内外相协,上下通达,水道通调,水气得以发越。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是温病学家对《金匮要略》治疗津液停聚为病的进一步发挥,意在通过宣肺利小便使湿邪上下分消,以解气机阻滞。正如叶天士所言:“虽有脘中痞痛,宜从开泄,宣通气滞,以达归于肺。”
伏暑:《温病条辨·上焦篇》第38条:“太阴伏暑,舌白口渴,无汗者,银翘散去牛蒡、元参加杏仁、滑石主之。”伏暑初发,卫气同病,治宜解表透邪,清暑祛湿。银翘散辛凉解表,佐以杏仁、滑石开肺宣气,通利水道,祛除暑湿。诸药相伍,表解里和,上下交通,湿热得散。
湿温、暑湿:湿热为患,阻滞气机,津液不布,进一步加重机体津液运化障碍。吴鞠通云:“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暑湿俱化;肺经通调水道,下达膀胱,肺痹开则膀胱亦开”。提示治湿当以宣肺为先导,如《温病条辨》中三石汤、三仁汤、杏仁滑石汤、加减正气散之属,皆用杏仁、桔梗等物轻宣肺气,通调水道,配伍滑石、通草、寒水石等清热通利之品,使湿邪从小便而去。上焦气畅,下焦液通,上下分消,则水邪可散。
在经典的学习时不难发现,“提壶揭盖法”多用于“气机阻滞”及“水湿为患”等实证的治疗。津液的输布有赖于气的推动,而气又为肺所主。故不论其病在气、在水,皆以调肺气为先导,启上闸,宣肺气,开支河,通下窍,“下病上取”,使脏腑气机调畅,津液输布有常,复膀胱气化之能、大肠传导之职。针对不同的病性,应以辨证论治为核心:寒湿为患,阻滞气机,可遵《伤寒论》、《金匮要略》温通之法,辛温发散佐以温利之品,和解表里;湿热作祟,气机闭阻,可用《温病条辨》清利之法,辛凉发散佐以化湿,上下分消。药虽迥异,但所用之法殊途同归。故在临床中,要熟谙“提壶揭盖”调肺气、畅气机、利水道之奥义,师古而不拘泥于古法,观其脉证,随症加减,则效验非凡。
[1] 《中医大词典》编辑委员会.简明中医词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
[2] 程士德.内经[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
[3] 范永升.金匮要略[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6.
[4] 吴瑭.温病条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
[5] 熊曼琪.伤寒学[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
[6] 张国骏,刘恩顺,王东强,等.从《伤寒论》看肺肠相关[J].天津中医药,2010,8(27):299-300.
[7] 鲍艳举,花宝金.“提壶揭盖法”临证体悟[J].中国中医急症,2012,12(21):1967-1968.
2012年天津市教委课题—中医临床三部经典一体化的教学实践与研究编号:C04-1005K
**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