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林 于白莉
(成都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610075)
从胼胝体生理功能探讨左右互治疗法用于中风后遗症理论机制
高 林 于白莉*
(成都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610075)
中风病,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第3大元凶,尤其是该病所导致的一系列后遗症,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其家庭成员的幸福指数。针灸疗法,对中风及其后遗症有着显著的疗效。左右互治学说,作为针灸体系的核心内容,不仅贯穿该学科的理论研究,并时刻指导着包括中风及其后遗症在内的临床治疗。现代研究发现,哺乳动物大脑胼胝体可以传递左右脑半球之间信息,这与中医左右互治学说有着相似之处。本文将就左右互治理论与大脑胼胝体生理功能之间的联系展开深入的讨论,并对该理论应用于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机制进行解说,为中医理论体系的现代化开辟新的切入点。
中风后遗症 左右互治 针灸 胼胝体
中风病,现代医学称之为脑卒中,是以猝然昏仆,口眼歪斜,不省人事,半身不遂,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是危及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因其“如矢石之中的,若暴风之疾速”,发作时让人猝不及防并且临床症状不一,与自然界“风性善行而数变”的特征相类似,故古代医家名之为“中风”。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家对脑卒中疾病的认识和定位更加详细和精准。现代医学将脑卒中大致分为出血型和缺血型两种,即脑出血和脑梗死。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血管破裂引起的血液溢于颅腔内而压迫脑组织,脑梗死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脑血管堵塞以致脑组织缺血缺氧甚至坏死的病症。无论哪种病因引起的脑卒中,都可遗留严重的后遗症,轻者仅单侧肢体活动不灵,重者可半身不遂,伴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在治疗上,西医学针对脑卒中的疗法较单一,且常用治疗如溶栓术,外科手术等均存在一定限制及风险。中医学经过几千年的经验积累,对中风病有着一套完整的治疗方法及康复手段,其中不乏像以“左右互治”为代表的经典疗法。经过研究,笔者认为左右互疗法的显著疗效与人类大脑胼胝体生理功能有着密切联系。
现代医学和科技发展的同时,人类能够更加清晰的认识自身的结构和功能,科学家们对生命体日益精化的了解不仅为现代医学的发展做了坚实的铺垫,而且对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升华也是一种强力的支持。在现代解剖学和生理学中,我们对自身大脑的结构功能和神经走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两侧大脑半球发出的神经延中脑、桥脑,延髓、脊髓,一边下降,一边交叉到对侧,由此可见两个大脑半球分别掌管对策身体的运动和感觉,即左侧大脑管右侧,右侧大脑管左侧。所以当一侧大脑半球出现损伤时可表现出对侧的肢体运动和感觉的障碍。这与中医“左右互治”理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二者的联系并非止于此。左右两侧中枢控制的并非两个独立的神经回路,而是一个完整的神经系统。现代研究表明[1],在哺乳动物两侧大脑半球之间有很多的联合纤维,负责两侧半球间的信号传导,其中最大的一个连接之处便是胼胝体。
胼胝体是存在于哺乳动物脑内,连接两个大脑半球的白质联合,其包含超过2亿条髓鞘化的轴突纤维,连接着大脑两半球同源和异源脑区,负责半球间信息的传递和功能整合。其中丰富的神经走行,使得信号刺激可以在大脑半球间之间迅速的传导。现代更多的研究指向胼胝体的生理功能:著名神经心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Sperry(1962) 最早提出半球间传递兴奋性信息的观点。他认为胼胝体可以使未受到刺激作用的半球得到激活,进而促进大脑两半球信息的交流和共享,以及功能的整合;生物学家观察到,当在犬的身体一侧皮肤上给予持续刺激,并形成一种反射后,则另一侧皮肤相应部位的机械刺激也自然具有相同的条件反射效应。这也充分说明了胼胝体可以兴奋性的整合两个大脑半球的信息。
介于胼胝体这种传递兴奋的作用[2],在顽固性癫痫患者的治疗上,可以通过胼胝体切断术阻止癫痫发作从一侧半球传导另一侧半球,通过避免正常半球受到影响而达到控制病情的目的。研究发现[3],当左右半球的脑电波逐步同步化后,就会出现双侧肌肉痉挛,而将胼胝体前 2/3 分离后,两半球的同时性EEG 活动消失了,双侧肌肉痉挛的症状也再不发生。研究者推测,正是胼胝体在半球间传递了兴奋信息,使得两半球出现了同步化激活的增强。现代针灸学者研究发现[4]:针刺可延长癫痫作的潜伏期、减少癫痫发作症状、抑制痫性放电幅度、调整脑电频率,具有显著的抗痫作用。而反观中医经典,《灵枢·癫狂篇》:“癫疾始作,而引口喘呼,喘悸者,候其手阳明太阳,左强攻其右,右强攻其左。”其阐述了关于针灸控制癫痫扩散的治疗方法。既可以通过强刺激健侧穴位而控制癫痫的扩散。究其原因,可能是健侧的强刺激信号通过胼胝体与癫痫信号发生对冲,从而抵消了兴奋的传导。针灸可以对大脑发出电信号的刺激[5],而这些电刺激可以通过胼胝体在左右大脑半球间实现信息的共享。实验发现:电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脑电图中频率增快、波幅增宽明显[6],说明在中风患者接受针灸治疗同时,刺激信号同样可以在两侧大脑半球内传导,这也更好的解释左右互治理论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机制。
左右互治,即右病取左治,左病取右治,是中医针灸学的独特理论体系,体现了祖国医学一元论的整体思想和辨证论治的诊疗理念。早在汉代以前,中国的祖先便对左右互治的思想有了深刻的认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论述了人体经络为一整体,内外左右交相贯通,气血流通循环无端,所以当一侧发生病变时,可以通过针刺另一侧而起到疏导补泄的作用,这体现了古代先贤们善于观察,敢于猜想,勇于实践的古朴智慧。在针刺方法上,左右互治右分为“巨刺”和“繆刺”两种:《灵枢·官针篇》:“八曰巨刺,巨刺者,以左取右,以右取左。”《素问·繆刺论篇》:“繆刺以左取右,以右取左奈何?故络病者,其痛与经脉繆处,故命曰繆刺。”详而分之[7],两者虽都为左右互治之法,但巨刺以刺大经而治经脉病,繆刺以刺大络而治络脉病。但无论巨刺或是繆刺,其疗效均得到历代针灸医家的肯定,如《针灸甲乙经》:“病在于左而右脉病,巨刺之。”《标幽赋》:“交经繆刺,左有病而右畔取。”在临床上,运用左右互治理论治疗疾病的例子数不胜数,如左牙痛而针右合谷,右头痛而刺左孔最,左肘肿痛而取右侧曲池,中风左侧身体不遂而刺右侧穴位等等……
在中风后遗症的治疗上[8],祖国医学发挥了其独有的优势地位。针灸,作为中风后遗症的特色治疗手段以与现代康复疗法结合运用在各大中、西医诊疗机构[9]。而且,左右互治疗法在治疗过程中往往发挥出显著的疗效[10]。左右互治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机理和胼胝体的生理功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黄帝内经》指出:“夫邪克于大络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而布于四支;邪克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病;气质盛衰,左右倾移,以上调下,以左调右。”中医学认为中风的病机为虚、痰、瘀、火、风,本虚则生痰,痰凝则血瘀,瘀旧则化火,火盛则动风。虽然疾病最后是以“风”为表象,但究其实质,无论中脏腑还是中经络,均为正气本虚,而痰、瘀、火邪壅滞经络。《灵枢·刺节真邪》:“虚邪偏克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可见中风后遗半身不遂的机理为半侧机体邪气盛,雍阻经络,使正气无以滋养经脉,而发为偏瘫。在治疗上,应采用“实则治其标”的方法,采取针刺穴位,导邪外出以恢复经脉内气机的正常运行。此时如果只针刺患侧,因为经络内邪气的拥堵,针气无以上传,故治疗效果往往缓慢。邪气壅实的经络犹如一个装满且压实的米袋,仅在底部扎一个洞,由于压强的的存在,米也不会撒出来。唯有将米袋解开,从上面舀米出来,当上部的压力减小后,米自然会从底下的孔里流出来。取类比象,在患侧肢体偏瘫的治疗上,非要从健侧导气外出不可,这也就是中医所说的左右互治理论。
从解剖学来看[11],脑卒中患者发病时,大脑半球部分组织因供血不足或受压破而产生缺血,而此时缺血灶周围神经细胞仍然具有活性。在发生缺血数小时后,这些周围神经元细胞才逐渐开始凋亡。研究发现[12],针灸治疗可以通过刺激而产生信号的传导,从而激活脑神经元,减轻脑组织的损伤并促进损伤的修复。然而,这部分神经元可能会因为被坏死组织包围或水肿的压迫而无法接受来自患侧肢体兴奋信号。此时如果通过针灸刺激健侧,兴奋信号可通过健侧神经传导进入健侧大脑半球[13]。该信号继而通过胼胝体传导至患侧半球的受病区域,直接兴奋该侧仍有活性的神经细胞,保持神经元的兴奋性,以减缓其凋亡的速度,使其平稳度过液化组织吸收期和水肿期。因此左右互治理论应用于中风后遗症的治疗,对中风恢复期抢救半暗带神经细胞将会有很好的疗效。
脑卒中作为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是2016年影响伤残调整寿命第3位的原因[14]。脑卒中造成的死亡和残疾为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中国作为拥有世界上最多人口的发展中国家,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老年人口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因此如何改善中风后遗症状,使患者尽快回归本身,回归家庭,回归社会,是当代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及其后遗症的工作重点。祖国医学,历经几千年的沉淀,对于中风及其后遗症有一整套系统全面的治疗体系及方法,中医药学者专家通过中医独特的辨证论治体系,针药并行,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无论从中医理论还是从西医解剖学来讨论,左右互治学说对于中风后遗症治疗均有可信的疗效。因此,如将中医左右互治理论广泛应用于中风后遗症的治疗当中,必将使其疗效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其今后有望成为中风后遗症治疗与康复方向研究重点。
[1] 高飞,蔡厚德.心理科学进展(2013)胼胝体调节大脑两半球相互作用的机制
[2] van der Knaap, L. J., & van der Ham, I. J. (2011). How does the corpus callosum mediate interhemispheric transfer? A review. Behavioural Brain Research, 223,211–221.
[3] Iimura,Y.,Sugano,H.,Nakajima,M.,& Arai,H.(2011).Stepwise synchronization through the corpus callosum is one cause of myoclonic jerks. World Neurosurgery, 77,399. e5–399. e8.
[4] 邓元江,刘卫英,梁伟雄,等.针刺对实验性癫痫大鼠痫性发作行为与脑电图的影响[J]. 四川中医,2006,24(4):16-18.
[5] 赵烨,王超.脑电图技术在针灸临床研究中的应用[A]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1673-9043(2011)04-0254-03针灸可以影响脑电流.
[6] 田卓.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电针治疗的脑电图临床观察[B]中国中医急症1004-745X(2016)06-1146-03.
[7] 邓国治.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6)试论“以左治右,以右治左”段如胜.
[8] 李敏.中医康复治疗中风后遗症临床观察及护理措施 当代医学1009-4393.2012.18.117.
[9] 李慧兰.针刺结合康复治疗偏瘫疗效观察(1996)中国针灸0255-2930.1996.10.002.
[10] 廖家兴.从神经交叉义说到“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的理论意义.
[11] 李春,周国平,伊景春.针灸抗脑神经细胞凋亡的ERK机制探讨[A]湖南中医杂志 〕1003-7705-(2014)02-0066-03.
[12] 沈梅红,李忠仁,项晓人等.电针对大鼠蛋白表达的影响[J]针灸临床杂志 2007,(7),:62-63
[13] 张秀,徐桂芝,杨硕. 磁刺激足三里脑电复杂度研究[J].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09,28 (4):620-623.
[14] 2016年脑卒中流行病学报告
* 通讯作者: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61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