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训海 冯新献 吕震 李炯
(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普外科 河南 郑州 450004)
损伤控制外科理论在严重腹部开放性损伤救治中的临床应用
李训海 冯新献 吕震 李炯
(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普外科 河南 郑州 450004)
目的 分析在严重腹部开放性损伤救治过程中以损伤控制外科(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理论为原则进行临床指导的现实意义及应用价值。方法 对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普外科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期间采用DCS原则(初始简化手术、液体复苏和确定性手术)实施救治的严重腹部开放性外伤患者6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60例患者中54例患者痊愈出院,治愈率达90.0%;8例患者死亡,死亡率达10.0%。结论 在严重腹部开放性损伤救治中运用DCS理论为原则,可以最大限度减轻机体应激反应,并减轻手术和麻醉的创伤,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致残率及死亡率,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损伤控制外科理论;严重腹部开放性损伤;临床救治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高速发展,交通事故伤和生产事故伤已经成为50岁以下人群的主要致死因素,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毁灭性灾难,如何降低死亡率,提高救治成功率成为需要亟待解决的难题,大量临床实践发现绝大部分严重损伤患者损伤初期可能会出现“致死三联征”(即低体温、酸中毒和凝血功能障碍)[1],此时患者极度虚弱,生理代偿机制几近崩溃,长时间麻醉创伤、复杂手术打击随时可能导致患者死亡,运用“保命第一,保存功能第二,分期、分步手术”的原则,快速阻断“致死三联征”,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应用损伤控制外科(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理论简化救治流程,采取“短、平、快”的初始简化手术,迅速控制出血、清除污染,旨在稳定患者生命体征,为患者进行确定性手术赢得时间、争取机会,减少机体应激反应,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本研究选取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普外科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采用DCS原则(初始简化手术、液体复苏和确定性手术)抢救的60例严重腹部外伤患者,分析抢救效果。
1.1 一般资料 DCS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为单一严重腹部开放性损伤,无多发伤及复合伤存在,依据检验科标准设立主要参考指标如下:明显存在酸中毒:pH<7.25;低体温:T<35.2 ℃;凝血功能障碍:PT>17 s,PTT>52 s;积极进行液体复苏后患者血压仍不稳定,血药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腹腔脏器水肿、腹内压增高;估计失血量超过3 000 ml,预计总输血量超过12 U。只要符合其中1项就应该采取DCS策略[2]。按以上DCS纳人标准选取60例严重腹部开放性损伤患者,自行来院就诊20例,呼叫“120”急救40例,其中男45例,女15例,年龄15~72岁,平均46.5岁。其中交通事故伤26例,占43.3%;高空坠落伤22例,占36.7%;挤压伤6例,占10.0%;刀刺伤6例,占10.0%。空腔脏器破裂者28例,实质脏器破裂者30例,大血管破裂者2例,所有患者就诊时均处于失代偿状态,并且符合损伤控制性手术的指征,均采用DCS原则救治,损伤后就诊时间为1~10 h,平均3.6 h。
1.2 治疗方法 入院后迅速启动严重创伤抢救预案,开启急救绿色通道,完善相关检查及化验,通过追问病史,基础查体,结合辅助检查结果,快速做出诊断,并建立深静脉通路,保留血样送血库配血,胶体扩容增加有效循环血容量,提高组织灌注,血管活性药物应用,输血,电毯加温保暖等措施行抗休克治疗,并留置胃管、尿管,必要时浅麻状态下应用喉罩或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为初始手术做好准备。①初始简化手术。采用简单缝扎止血或快速纱垫填塞压迫止血等方法迅速控制出血,维持患者机体有效循环灌注。清除污染、控制感染,大量温盐水冲洗腹腔,清除外源性污染物及腹腔内积血、消化液和肠内容物,常用方法如下。十二指肠小肠破裂行简单修补、结扎、旷置;结直肠破裂远端缝扎,近端临时行造口术;胆道胰腺损伤放置引流管充分外引流,采用全层连续或间断缝合临时关腹,如果腹腔压力高、关腹困难可以用湿纱垫或者生物贴膜覆盖后间断缝合临时关腹,术后多头腹带固定。多中心研究报道,早期简化手术在严重腹部创伤抢救中的广泛应用,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并大大提高了严重腹部创伤的治愈率[2-4]。②快速转运至SICU液体复苏。初始简化手术完成后快速转运至重症监护病房给予输血扩容、纠正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保温、减少应激反应、补充凝血因子、应用广谱抗生素抗感染等措施继续抗休克治疗;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乳酸水平、血气、血凝及血流动力学等指标。③确定性手术。一般在24~72 h内患者生命体征平稳、血流动力学稳定、凝血功能基本正常后,详细制定手术方案,充分备血,麻醉科通力协作,并由高年资主任医师主刀实施确定性手术。本研究病例均在24~72 h内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凝血功能正常,内环境稳定,术前准备充分后立即行确定性手术治疗。
60例患者中54例抢救成功,痊愈出院,治愈率高达90.0%,死亡6例,其中2例患者在实施早期简化手术时死亡,死于门静脉破裂、大量失血、DIC,2例患者年龄均>70岁,在监护室行液体复苏期间死亡,死于高龄,心肺功能差、内环境紊乱、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患者在确定性手术后72 h内死亡,死于腹腔严重污染后爆发严重感染并多器官功能衰竭。
Stone等[5]最早提出了损伤控制的概念,将其应用于创伤患者的急诊抢救过程,明显降低了死亡率,大幅度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并在临床实践中慢慢形成了DCS治疗原则(初始简化手术、液体复苏和确定性手术)。初始简化手术:采用“短、平、快”的手术方式迅速控制出血、清除污染,并且临时关闭创腔。SICU液体复苏:尽早去除休克病因,通过输血扩容,纠正酸中毒,稳定内环境,预防应激反应,严格控制感染,补充凝血因子纠正凝血障碍,阻断“致死三联征”的发展,为患者进行确定性手术赢得时间、争取机会。确定性手术:充分术前准备、制定详细手术方案、麻醉医师通力协作,并由经验丰富的主任医师主刀实施确定性手术,修补或切除损伤的脏器组织,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创伤致残率。
严重的腹部开放性损伤常常伴随失血性休克合并创伤性休克,在创伤初期机体有效循环不足,处于低灌注状态,组织细胞严重缺氧、体内乳酸堆积,酸碱失衡、电解质紊乱,机体处于高度应激状态,完全失代偿,无法经受长时间麻醉和重大手术打击。但是内脏活动性出血、腹腔严重污染又需要紧急处理,否则会加重休克、爆发感染,严重者致患者死亡。因此采用“短、平、快”的手术方式迅速控制出血、清除污染,并且临时关闭创腔。这可以为确定性手术赢得时间、争取机会,可以减少因长时间麻醉和重大手术创伤致患者死亡的发生,提高抢救成功率。对严重腹部创伤实施救治时,如果伤者同时存在低体温、酸中毒和凝血机制障碍,或者单独存在任意一种情况,均应以DCS理论为救治原则,即经过简单、有效的初始快速处理后应立即将患者转移至ICU并积极进行液体复苏[6]。待24~72 h患者血流动力学平稳,内环境稳定,凝血功能正常,生命体征平稳后再由临床经验丰富的专科医师实施确定性手术[7-8]。
本研究60例患者在抢救过程中均采用DCS理论进行指导,对于实质脏器破裂能修补的给予缝合止血,不能缝合的纱垫填塞压迫止血,并详细记录填塞纱垫的数量,对于空肠脏器破裂的临时修补或造瘘,术中应用电毯加温,并用大量温盐水(约45 ℃)冲洗腹腔,术区可以放置多根腹腔引流管充分引流。临时性关腹后快速将患者送往ICU进行液体复苏,必要时可以留置肛管减压,争取在72 h内实施确定性手术。60例患者采用DCS原则治疗后,其中54例患者痊愈出院,治愈率达90.0%;6例患者死亡,死亡率达10.0%。
综上,严重腹部开放性损伤患者的救治原则是“保命第一,保存功能第二”,不能一味追求手术的连续性与完整性而将患者生命至于危险的境地,当患者出现“致死三联征”时,患者身体储备几乎耗竭无力代偿,如果强行实施重大手术患者必死无疑,采用损伤控制原则即通过简单、快捷的手术操作迅速控制出血、清除污染,通过液体复苏待患者内环境稳定、血流动力学平稳,控制急性应激反应,减少炎症介质渗出后再实施有效的确定性手术。应用DCS理论进行指导严重腹部开放性损伤的救治,可以减少初期重大手术和长时间麻醉的创伤,减少机体应激反应,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具有较高的临床使用价值和社会经济价值,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救治原则,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Lier H,Krep H,Schroeder S,et al.Preconditions of hemostasis in trauma:a review.The influence of acidosis,hypocalcemia,anemia,and hypothermia on functional hemostasis in trauma[J].J Trauma,2008,65(4):951-960.
[2] 戴睿武,王雨,汤礼军.损伤控制性外科治疗严重腹部创伤的研究进展[J].西南军医,2009,11(2):239-241.
[3] 周正武,韩圣瑾,丁锐,等.损伤控制手术在以腹部损伤为主的严重胸腹联合伤中的应用[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3,22(1):79-82.
[4] Kam C W,Lai C H,Lain S K,et a1.What m the ten new commandments in severe polytrauma management?[J].World J Emerg Med,2010,1(2):85-92.
[5] Stone H H,Strom P R,Mullins R J.Management of the major eoagulopathy with onset during laparotomy[J].Ann Surg,1983,197(5):532-535.
[6] Chwab C W.Editorial Introduction:damage control at the star of 21st century[J].Injury,2004,35(3):639-641.
[7] 龚剑峰,朱维铭.低温酸中毒与凝血机制障碍[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0,30(2):96-98.
[8] 黎介寿.腹部损伤控制性手术[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6,26(8):561-562.
R 656
10.3969/j.issn.1004-437X.2017.13.012
2017-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