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丹 高勇强
【摘 要】本文分析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强调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出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就业主体意识,进一步加强大学生自主学习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不断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解决就业难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主体意识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C-0176-02
一、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分析
近几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毕业生的数量也逐年增加。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01年至2016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从114万递增到765万,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被刷新。除了高校的扩招,中国也受到全球范围内的经济环境的影响,很多企业和公司开始裁员,招聘需求大幅度减少,劳动力的供求关系严重失衡,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压力异常大。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就业变得更加困难。
(一)经济危机席卷全球,人力资源市场紧缩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使得高速发展的中国也不能置身事外。某些企业受到了或大或小的打击,使得部分企业和公司开始裁员,招聘需求也是大幅度减少,导致整个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关系失衡。社会提供给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减少,大学生的就业形势逐渐紧张起来。
(二)高校盲目实行扩招,就业市场供大于求
伴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实行,许多高校出现了扩招现象,大学毕业生的人数逐年增加,增长速度较快。从2013年学毕业生人数699万人到2016年大学毕业生人数727万人,毕业生人数又创历史新高。人才市场供大于求,供求的不平衡,毕业生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
(三)高校专业结构欠缺,建设管理不够科学
部分高校招生计划不够科学合理,不能根据市场的需求及时做出带有预见性的调整,忽视市场需求,闭门造车,对于“热门”专业扩招,导致部分专业人才供过于求,变成就业“冷门”专业。高校专业建设与管理跟不上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对于一些市场需求有特殊要求的专业,没能够实时改进和完善培养方式,毕业生不能够很好地适应市场需求。针对一些技术性要求较强的专业,不应该只停留在理论教育上,更应该注重实践教学。
(四)学生主体意识不强,就业被动
不少学生在进入大学学习阶段后就开始放松,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规划,不知道自己应该在大学阶段培养哪些素质和能力,直到毕业前还不能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就业阶段就显得特别迷茫和手足无措。在就业过程中,一些大学生缺乏主动参与的竞争意识,依赖思想较为严重,就业被动。另一些大学生则是对自己的能力缺乏客观正确的分析,对就业机会和岗位犹豫不决,无从选择,许多毕业生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
二、增强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必要性
(一)大学生的主体意识
主体意识属于自我意识的范畴,即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能力和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认识到自己与周围客观世界的关系,从而自觉地用科学的方法与态度规划自我发展的蓝图,是主体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观念表现。主体意识的觉醒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前提,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发展行为。
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是指作为大学教育活动主体的大学生对自身主体地位角色、自我调控能力和自我存在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大学生主体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在其主观意识中的反映。大学生要认识到自己担负着国家发展的责任与使命,在生活、学习、工作上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水平、专业知识能力以及社会实践能力,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增强自己的参与意识、责任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积极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逐步强化自我主体意識,适应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
我国大学生就业体制发生了根本的变革,即从传统的“统分”形式向“推荐就业”“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方向转变,随之出现的就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不仅仅需要外界的力量,更需要强调的是大学生自己的主体意识,主动学习各方面知识,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应该在求职就业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赢得就业过程中的主动权,积极地去发现和把握发展的机遇,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的职业目标、社会价值和人生理想。
(二)培养主体意识是大学生自我发展和完善的内在需求
主体意识是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主体、自主行动的先导与统帅。而就业主体意识是一种独立自主的行为、能动的选择,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上可以进行自我计划、自我教育、自我塑造、自我管理,对自己的前途和命运负责任的意识。主体意识强的学生,对自我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能够弥补自己的缺点与不足,发挥出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能够主动学好基础知识,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而且也是大学生自我发展和完善的内在需求。
(三)大学生提升主体意识是严峻就业形势下的必然要求
随着我国大学生就业体制的变革,大学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显。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只有提升自己的主体意识,增强竞争意识,才能在竞争中占得一席之位。高校教育应该在大学生刚入学初期就开始逐步培养学生的就业主体意识,使其渐渐对自己的职业目标与道路有清晰的认识,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对自己有全面客观的认识。大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之余多参加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自己的职业素养,以便在未来激烈竞争的就业环境下突出自己的竞争优势。
三、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就业主体意识的建议
(一)革新传统教育理念,强化主体意识教育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先进的教育理念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前提,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理念也需要不断革新。先进的教育理念应该是以学生为本,要求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首先,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育过程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要把它看做学生成长与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和学生互相启发、共同发展。其次,教育方式也由传统的“授教式”,改变为“自主学习式”,老师成为学生学习的领路人,重在激励学生思考,组织与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意识,强调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发挥每个人的潜能,挖掘每个人的潜力,促进他们的成长与发展,使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我实现、自我创新、自我发展,成为学习和工作的主体。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开展职业生涯规划
教育和人才培养工作离不开师资队伍的建设,培养大学生就业主体意识工作亦是如此。各高校当前的就业指导师资队伍主要由班级辅导员、学生办老师、各专业老师等组成,没有一个比较专业的就业指导团队。加强就业指导师资队伍的建设,以专职就业指导老师代替院系辅导员,加大对原有就业指导教师的培训力度。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就业指导,从新生入学大一大二的时候就要开始做起,根据不同的专业,制定不同的教学指导方案,在不同的阶段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不断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和养成良好的就业心态,树立起正确的择业观和职业理想。通过对大学生的团体辅导和个体指导,明确自己的就业角色定位,引导大学生掌握就业技巧,提升就业能力。
(三)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优化意识培养环境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的空间,以育人为主要的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建设为主要的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活动应该是一种互动性、渗透性和传承性的,主要是以群体的形式出现的活动。在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作为一名教育者应该给予学生支持与鼓励,帮助学生开展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科技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发挥主体意识和自觉能动性。校园文化活动可以丰富大学生的课外生活,提高课外实践能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塑造良好的道德情操、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就业能力
在大学生就业主体意识的培养过程中,实践活动是主体意识产生的重要途径,通过实践活動,使主体意识得以提升。大学生可以通过课外时间做一些兼职、社会公益活动、志愿者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专业见习、专业实训等丰富自己的社会经验,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自我管理能力。通过实践活动这个平台,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起来,巩固理论知识,提高知识的运用和实际操作的能力,对自己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和评价。通过实践活动尽早了解社会、就业环境、人际交往的艺术以及未来职业所需的素养,弥补自身的不足,发挥自身的优势,不断完善自我,促进大学生主体意识的提升,增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总之,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需要整个社会和大学毕业生的共同努力。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大学生要改变就业观念,积极调整心态,充分了解社会需求,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职业奋斗目标。把未来职业发展的着力点放在依靠自己的实力,发展自己的力量上,不断地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充分发挥就业主体作用。
【参考文献】
[1]刘芳.大学生就业现状的主观原因分析及对策[J].知识经济,2010(18)
[2]刘金升.大学生就业现状与趋势分析[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1)
[3]王丽波.高校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反思[J].中国地质教育,2007(2)
[4]喻永红.发挥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主体意识[J].继续教育研究,2009(6)
(责编 丁 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