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先庚 吴际军 曹 俊
护理专业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
张先庚 吴际军 曹 俊
中高职一体化教育模式是护理专业走向终身教育体系发展的必经之路。如何有效推进中高职一体化教育是当前护理职业教育发展得重点。本文从中高职招生制度、学制衔接、培养目标、课程衔接、教学过程、质量评价机制等深入探讨中高职一体化的改革举措。护理专业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教育模式对提高护理队伍整体素质,促进我国护理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护理专业;中高职衔接;教育
中职与高职教育是同类性质的两个不同阶段和层次的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承担着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任[1]。2014年国家出台《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中明确提出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衔接,发挥中等职业教育在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在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中的重要作用。我国护理专业发展起步晚,护理人才紧缺,中高职院校仍将长期是培养护理人才的重要途径。但中职规模过大,教育质量不高,而高职规模偏小。因此,探索护理专业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教育模式对提高护理队伍整体素质,促进我国护理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重点阐述我国目前护理专业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教育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可行的发展举措,为进一步探索护理专业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教育模式提供参考。
1950年国家正式将护理专业定位为中等专业,1953~1983年护理专业高等教育中断30年。1985年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法规,旨在推进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教育发展。经过30年的努力发展,护理专业在学制衔接、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改革、护理技能体系、毕业实习安排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经验与成效[3]。但也呈现出许多不足和缺陷,主要表现:衔接基石错位,中职与高职教育发展的比例失调;衔接渠道不畅,招生制度受限制;衔接目标不统一,培养方案脱节化;衔接载体不稳固,课程设置层次化;衔接过程不严密,教学实施偏向化[4]。
2.1 护理专业中高职招生考试制度改革 改革招生考试制度,实行院校自主招生模式[5]。建立和完善面向中职毕业生单独招生的职业技能考核标准,推进实施高职院校面向中职毕业生“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办法,借鉴“淡化理论考试,简化实践考试”的综合考核方案,由招生院校进行针对性知识和技能考核[6],逐步建立职业技能考核标准,并探索与国家职业资格对接。建立招生专业职业技能测试标准,开发标准化职业技能测试程序,全面提升考试的信度和效度。探索对特别优秀的中职毕业生免试保送至高职护理专业学习。
2.2 护理专业中高职教育学制衔接改革 围绕技术技能要求高、就业方向明确、就业岗位稳定的职业,继续开展“3+2”“3+3”分段贯通培养[4]。重点设置技术技能培养,要求年龄小、培养周期长、复合性教学内容多的专业,突出专业对口衔接和课程衔接,确保中职学校毕业标准与高职学院入学标准衔接。建立健全分段贯通培养模式、转段升学方式、教学组织、学籍管理以及保障措施等规范管理制度。
2.3 实施护理专业中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衔接改革 科学确定护理专业中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围绕服务学生个人成长和职业生涯规划,明确中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上的递进、延展和衔接关系,确保学生在各个学习阶段获得相应的职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中职护理教育着重于培养具备良好职业道德、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胜任护理保健工作的初、中级实用型人才[7],而高职护理教育着重于培养具有现代护理理论、护理知识和护理技能,能胜任护理服务、健康教育及咨询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护理人才[8]。
2.4 护理专业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改革 构建建立满足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发展的中高职衔接护理专业课程体系[9]。优化课程设置,统筹护理专业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文化课程和护理专业课程设置[10],注重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资源配置等方面衔接,组织开发衔接专业教学标准,为系统培养护理专业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教学规范。
开发衔接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建立职业院校与医院合作开发课程机制,突出专业基本能力、岗位核心能力、专业拓展能力的培养。科学确定各阶段课程内容的难度、深度、广度和能力要求,避免课程重复和资源浪费。组织实施衔接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标准及配套教材开发,逐步推广应用,建立层次分明、衔接贯通的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标准体系。
2.5 护理专业中高职教育教学过程衔接改革 加强中高职教学衔接,建立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系统设计生动、灵活、有趣的教学组织形式,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化、情景化、案例化等教学模式改革;统筹安排各阶段教育的实训教学和顶岗实习,推进教育教学过程衔接;鼓励职业院校和医院合作完成教学任务,将教学过程和实践过程紧密结合,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系统性、灵活性和开放性,减少重复,提高效率。
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促进教学资源交流合作[11]。开发教学资源,建设与课程相配套的数字教学资源库,开展衔接专业网络课程、微课程建设,探索网络学习、在线学习等开放学习方式;推进中高职数字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2.6 建立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 结合卫生行业发展需要和岗位要求,根据职业教育分段培养目标,制定护理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文化素质标准、职业技能标准和职业素质标准,明确考核主体、考评项目、考评时间、考评形式、考评内容[12];注重发挥卫生行业和用人单位作用,积极支持第三方机构开展质量评价,建立以国家政策为基准,以行业、企业、研究机构为主体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形成护理专业中高职衔接的多元化评价标准[13]。
由于我国护理教育发展较晚,中高职职业衔接一体化教育还处于探索过程中,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中高职职业一体化教育模式,是提高护理人才培养质量,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
[1]冉隆平.中高职衔接教育人才培养的对策研究[J].重庆医学,2011,40(21):2109-2110.
[2]孟源北.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学习《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体会[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4,13(4):1-4.
[3]郝燕萍,张广清,伦朝霞,等.我国护理专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与思考[J].护理研究,2009,23(3A):570-573.
[4]金 盛.涨落中的协同: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教育模式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
[5]李晓松.护理专业中高职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华现代护理教育,2013,18(9):1075-1077.
[6]齐永长.护理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人才培养方案探索[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2013,15(6):889-891.
[7]李 娜.关于护理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20):91-92.
[8]赵蕴珍,田 野,马连娣.护理专业中等职业、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的构建[J].护理研究,2014,28(11B):4091-4092.
[9]王 芃,杨小玉,杜美婷,等.中高职衔接护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2):78-80.
[10]王云飞,王慧颖,于淑霞.护理专业中高职衔接五年贯通培养模式中课程设置的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14,11(11):841-845.
[11]隋秀梅,韩 冰,张庆玲.中高职教育衔接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教育与职业,2015(2):25-26.
[12]郭盛晖.基于中高职衔接的旅游管理专业评价体系研究[J].高教学刊,2015(21):48-50.
[13]庄石龙.现代职教体系下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14(1):57-62.
(本文编辑 陈景景)
610100 成都市 四川护理职业学院(张先庚),成都中医药大学(吴际军,曹俊)
张先庚:女,博士研究生,教授,院长,博士生导师
四川省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第三批)资助(川教改办[2016]4号);四川护理职业学院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基金资助(2016JG01)
2016-10-09)
10.3969/j.issn.1672-9676.2017.02.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