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顾 华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为找准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这一支点,我们重温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共读了《田野课程架构与实施》《0~8岁儿童学习环境创设》等书,对课程进行了更为明晰的界定,突出“广阔”“清新”“现场”“参与”等核心特质,更关注让课程回归儿童本位,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融合各领域教育,对原有课程进行筛选和统整,使幼儿在生动有趣的环境中快乐积累经验。
我们重新认识并理清相关问题:怎样的游戏才对幼儿的发展有意义?幼儿园课程的本质是什么?我们做什么、如何做才能支持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我们时刻反思:课程“缺不缺”“过不过”“乐不乐”。努力实现四个转变:从关注自己的“教”——关注幼儿的“学”;从关注“文本”——关注“生活”;从关注“知识”——关注“经验”;从关注“传递”——关注“互动”。在鼓励游戏、欣赏游戏、服务游戏、观察游戏、合理指导中重新认识幼儿,用游戏精神重塑教育观,做童年的守护者。
加强自建,注重实效。首先,优化活动环境,根据项目文本和幼儿园实际情况,科学规划并适宜改造园所环境。“亲青乐园”中,孩子们在种植、饲养、观察、记录中体验劳动的乐趣;“健体乐园”中,孩子们在钻、爬、滚、跳等动作中舒展身心,释放天性;“沙地人家”中,孩子们在角色交往、探索发现中感受农家快乐;“嬉水天地”里,孩子们回归自然,享受水中乐;“涂鸦廊”中,孩子们在艺术的海洋里尽情发挥,快乐创意;绿茵球场上,足球宝贝们在趣味玩球中,在分组博弈中增强规则意识,体验成功的快乐。多样有趣、贴近孩子的环境,为项目建设提供了物质保障。其次,注重多种活动模式。自主主题区域游戏、跨班联合、大带小混龄、户外游戏区、专用室预约、全园混龄联合等各种游戏形式并存。游戏结束后以老师评价为主转变为现在的以幼儿自评、互评为主,伴随活动精彩片段回放等鲜活有效的分享形式,教师既解放了自己,也解放了孩子,学会了耐心等待,并随时捕捉孩子们的“哇”时刻,最大限度地挖掘孩子们的闪光点,陪伴孩子共成长。
共建共享,关注过程。我们集中骨干力量,构建“课例研究”“环境研创”“课程研发”“好书研读”等骨干助教团队,每月一次公益助教,加强交流沟通和学习。同时,细化内部管理,从“环境改造、弹性作息、园本课程、混龄游戏”等方面,定期去建设园督导,以“观察记录、指导分析、策略调整、学习故事”多种形式和教师对话,并通过蹲点指导、跟岗交流等举措,推进项目建设。
有行动就会有困惑,有前进必定会遇上瓶颈。老师们都认同“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知道应在科学观察、精准解读幼儿行为意图的基础上做出回应。但如何深度挖掘活动材料的教育价值?如何把握区域游戏和主题活动间的有机整合、生成与预设活动的平衡?如何真正把握“度”,适度引导,及时回应,给予孩子最适宜的支持策略,激发他们进行深度探究?如何真正做到介入幼儿的活动既不干预太多又不错失任何一个具有教育价值的时机呢?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持续学习,加大读书量,从游戏走向课程,将游戏课程与园本课程有机融合,静下心来从《指南》的角度,去分析每个区域给予孩子的经验,让孩子们的经验得以持续生长。
课程游戏化建设之路任重而道远,我们加大内部培训力度,深入学习《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学前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不断审议、修正、完善园本教研计划,用理念规范日常工作,引领教育行为,走向深度教研。我们尝试多种形式的互动式参与培训,为每一位教师搭建锤炼自我、展示自我的平台,在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碰撞中,在不同的研究话题中,体验教研的成功与快乐,让教研活动真正关注生活、守住生活、融于生活,追随幼儿天性,聚焦幼儿成长。让老师们在持续的沉浸式教研中,以开放创新的胸怀、清新浪漫的情怀、快乐愉悦的心情、现场参与的行动,不断提升儿童观和教育观,不断开发课程、实施课程、完善课程,助推我园的课程建设向更高品质发展。
我们期盼,通过实践、反思、分享、碰撞,让课程游戏化所传递的理念、内容和儿童当下的生命产生共鸣,使孩子和老师共同享受游戏的乐趣,体会成功的喜悦,体验生活的幸福,遇见生命的精彩!
(江苏省海门市海南幼儿园)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虞永平.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