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光明
(南雄市人民医院,广东 南雄 512400)
在临床上,肠梗阻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急腹症,在以往对这一疾病进行诊断时,腹部平片属于一种常用的诊断方法,但是由于诊断的准确率较低,所以应用价值有限[1]。近年来,伴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多层螺旋CT及其三维重建技术日益成熟,这一诊断技术能够清晰地显现患者的肠腔、长壁及其周边结构,能够使临床诊断的准确率显著提升,所以其在机械性肠梗阻的诊断中的应用范围也逐渐扩大。本研究选取南雄市人民医院2015-03—2016-03间收治的60例机械性肠梗阻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旨在系统地研究在机械性肠梗阻的临床诊断中应用16排螺旋CT后处理技术的实际效果,由于本次研究达到了预期的研究目标,现汇报如下。
选取2015-03—2016-03间我院收治的60例机械性肠梗阻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本组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诊断得以确诊。本组患者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是34~82岁,平均年龄(53.2±3.4)岁,病程是7个月~7年,平均病程(3.2±1.2)年;本组患者的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痛、肛门停止排便排气等。
在检查前2 h,给予患者浓度为1%~2%、体积为1000 mL的泛影葡胺进行口服,在检查前10~15 min患者需要再口服500 mL相同浓度的泛影葡胺;检查过程中,先对本组患者行CT平扫,然后再行增强扫描;本研究中使用飞利浦16排CT机,扫描范围为膈顶连续至腹股沟部位,扫描过程中的像显示为5 mm,层厚是0.80×16.5 mm,所使用的增强扫描对比剂为300 mg/L碘比乐注射液(使用剂量为90~100 mL),注射速率为2.5~3.0 mL/s;扫描初始阶段,动脉期为26~30 s,静脉期为50~60 s,并及时地进行0.625 mm图像重建[2];扫描数据需要及时地上传至工作站,由专业人员对多平面重建图像进行分析,然后选取最佳的平面和角度全面地分析患者的肠管位及其走形,以便于确定梗阻的位置,在此基础上明确患者的病变性质;若患者疑有血管病变,需要及时地给予常规CTA处理。
以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为依据,对比16层螺旋检查与16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的诊断准确率。
经16层螺旋CT检查,本组患者中,小肠梗阻与大肠梗阻分别为25例和18例,其中,肠道肿瘤3例,肠扭转9例,粘连性肠梗阻6例,胆石性肠梗阻11例,单纯性肠套叠梗阻4例,粪腹股沟疝或脐疝3例,石性肠梗阻7例,漏诊17例,诊断准确率是71.7%;经16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诊断,小肠梗阻与大肠梗阻分别是34例、21例,其中,肠道肿瘤5例,肠扭转9例,粘连性肠梗阻8例,胆石性肠梗阻13例,单纯性肠套叠梗阻8例,粪腹股沟疝或脐疝5例,石性肠梗阻7例,漏诊5例,原因为患者均属于多发性粘连性小肠梗阻而导致定位困难,诊断准确率是91.7%。两种诊断方法的准确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5,P=0.027)。
在以往诊断机械性肠梗阻时,腹部X线透视以及摄片属于常用的检查方法,但是这一诊断方法的空间分辨率较低,所以难以分析患者的病变肠管的供血情况,也难以明确病因[3]。而CT扫描能够对患者的病变部位行多切面检查,检查过程中的组织影像出现重叠的概率较低,若联合进行增强扫描,便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漏诊或误诊率。
本研究中,16层螺旋CT检查的诊断准确率是71.7%,而16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的诊断准确率是9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16层螺旋CT检查比较,16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的临床优势包括:(1)这一诊断技术的时间分辨率极高,能够全面地扫描患者的全部腹盆腔,扫描过程中较少会出现图像重叠或者遗漏现象;(2)扫描过程中的层厚极薄,可达到0.625 mm,所以有助于防止由于肠管排列顺序错乱而导致的误诊或漏诊情况,进而能够对患者的肠管进行全面扫描和准确定位;(3)通过后处理功能,检查人员能够有效地多方位重建图像,可以有效地辨别患者的移行区的具体位置、形态和梗阻前后肠管,这就有助于确保诊断准确率[4]。
3.2.1 检查前的注意事项:若肠梗阻患者的病因疑似为肿瘤或血管病变,那么检查过程中要及时地借助于16层螺旋CT极强的三维后处理功能对病灶以及病因进行明确;此外,针对不完全性肠梗阻患者,需要注意在检查前给予其泛影葡胺口服,其目的在于对患者的梗阻段进行准确定位,其具体作用机制为:机械性肠梗阻患者的体液会大量丢失,这就导致患者常常会出现低钾血症等表现,具体来说,患者的梗阻肠腔近段肠腔内大都存在低渗液集聚现象,而检查前所使用的泛影葡胺属于一种高渗液体,患者口服后,能够与肠腔内积聚的低渗液体产生相互作用,使其能够有效地弥散到患者的梗阻点,所以有利于明确患者的梗阻部位;而针对不完全性肠梗阻患者,泛影葡胺能够有效地穿过患者的狭窄管腔并逐渐地向下渗入,所以能够清晰地显示患者的多处粘连部位[5]。(2)泛影葡胺的渗透压要显著高于细胞外液体,所以能够有效地入至患者的肠腔并形成明显的压力差,所以能够有效地进入患者的狭窄段肠腔,全面地扫描病变组织和部位。(3)泛影葡胺的水溶性较好,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好,不会引发肠腔穿孔等并发症。本研究中,60例患者在口服泛影葡胺后,伴随着液体以及气体的不断积存,患者的肠腔不断增宽,与此同时,患者的肠管明显扩张,在这一过程中,肠腔中充满的积气属于一种天然对比剂,所以避免了再服对比剂等环节,既能够减轻患者的痛苦,也有助于减少医务人员的工作量。
3.2.2 准确地判断梗阻程度:应用16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判断患者的梗阻程度时,主要是依据梗阻远端塌陷肠段内或结肠内残留气液量和移行区肠管塌陷程度等情况,具体来说,针对不全性肠梗阻患者,其近端肠管也有积液积气现象但是扩张不够明显,患者的移行区边界模糊,与此同时,其远端肠管部分塌陷,少数患者的结肠内含有少量气体和液体;而针对完全性梗阻患者,其CT成像特点为:近端肠管由于存在大量气、液而显著扩张,与此同时患者的移行区肠管完全塌陷,并且患者的梗阻远端肠管不含或含少量的气液[6]。检查人员需要明确上述指征,以便于做出准确判断。
3.2.3 仔细辨别肠梗阻位置:患者在口服泛影葡胺后,检查人员要注意及时地深入地追踪患者的肠道,其目的在于避免由于患者的小肠迂曲走行而难以有效地观察患者的肠道的全貌。一般而言,在检查前的2 h和10~15 min,均需要给予患者泛影葡胺,以最大限度地确保检查视野的清晰,以准确定位患者的病变部位,以确保诊断准确率[7]。
3.2.4 注意明确肠梗阻病因:肠粘连属于机械性肠梗阻的十分重要的病因,其具体发病机制为:粘连会导致患者的肠袢逐渐地收缩到一点上,这往往会导致梗阻的出现。应用16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此类患者进行扫描时可见,患者的近端肠管有明显扩张现象,但是患者的远端肠管无异常表现;仔细观察患者的梗阻远端移行处可见其肠腔明显变细,少数患者可见呈鸟嘴状狭窄;但是患者不存在器质性病变等合并症[8]。另外,肠套叠、肠道肿瘤、腹部内外疝、肠扭转也属于机械性肠梗阻的常见诱因,在扫描过程中要注意结合成像特点对病因进行全面分析,以便于对患者进行对症治疗。
综上所述,在机械性肠梗阻的诊断中,16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能够准确地定位患者的梗阻位置,并明确梗阻病因,诊断价值显著,可推广。
[1] 张发尧,杨琼,姚媛,等.16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机械性肠梗阻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药导刊,2016,18(5):476-477.
[2] 赖苏何,梁栋.多层螺旋CT对急性机械性肠梗阻的诊断价值[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4,36(6):896-897.
[3] 黄伟康,李志铭,唐西平,等.多排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机械性肠梗阻病因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16,14(3):96-98.
[4] 张永辉,李立照,赖燕瑞,等.多层螺旋CT对机械性肠梗阻的诊断及其临床意义[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12):84-85.
[5] 庄乾春.螺旋CT在结肠癌致机械性肠梗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心理医生,2015,21(15):127-128.
[6] 陈恩龙,赵振国,隋海晶,等.胆石性肠梗阻的影像学诊断[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14,13(1):65-68.
[7] 陈斌.螺旋CT用于急性肠梗阻诊断中的价值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34):9-12.
[8] 谢雁,赵书臣,王守海,等.CT与X线诊断肠梗阻的临床价值探讨[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4,14(24):4731-4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