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灿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关于党内政治生活思想的多维审视
□张 灿
(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关于加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思想是极其丰富的。党的历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构成邓小平关于加强党内政治生活的历史与现实维度;内容上的丰富发展和实践形式的多种探索,构成其理论与实践维度;坚持唯物主义辩证法和实现党的历史使命,构成其哲学与价值维度。多维审视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加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思想,对于新时期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邓小平;改革开放以来;党内政治生活思想;多维审视
1980年2月,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这是改革开放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党内政治生活所作的契合时代发展的最初厘定。邓小平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思想极为丰富,在新的历史时期,回顾过去、科学审视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加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思想,对于规范当前党内政治生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没有对历史的反思,现实将成为春蛙秋蝉;没有对现实的追问,历史将成为漂浮幽灵。邓小平在总结党发展过程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分析党的自身状况同改革开放实践所凸显的矛盾基础上,深刻认识到加强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构成邓小平关于加强党内政治生活思想的历史与现实维度。
1.1 党发展过程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十分重视党内政治生活。历史证明,当党内政治生活正常时,党的事业就能稳步前进;党内政治生活不正常时,党的各方面工作就会面临困难,甚至带来严重后果。对此,邓小平强调,必须“着重于检查过去的缺点、错误,正确地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1]357
第一,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化推动党的事业前进。党在历史上,基本形成了“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2]293的党内政治生活局面,这种党内政治生活局面不断推进党的事业走向胜利。在延安时期,邓小平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在认真分析党内政治生活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使党进一步布尔什维克化的方针,使党在思想上更好地武装起来、一致起来,顺利地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方针。”[3]87通过整风,党确立了处理党内关系的一般原则和党的建设理论,党内民主充分发扬、党的纪律自觉遵守,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集中统一的中央领导集体,这种良好的党内关系和党内政治生活增强了党的战斗力、凝聚力、向心力,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后,这一优良传统得以继续保持,党员敢于建言献策,党内政治生活生动活泼。为了总结“大跃进”的经验教训、统一全党认识,以调整党的方针政策,党在1962年召开了七千人大会,邓小平在大会上针对党内民主缺失、实事求是传统受到削弱的问题,提出要恢复党的优良传统,“除了调查研究、实事求是、联系群众、及时纠正错误等等以外,必须注意健全党的生活。”[1]304这次大会形成了中央领导人带头作自我批评、与会者勇于提意见的生动局面,对推动国民经济全面调整起到了积极作用。邓小平高度评价党内形成的生气勃勃、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他提出,没有这样的党内政治生活,“我们能够在建国以后,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吗?”[1]45纵观邓小平一生,加强党内政治生活是一以贯之的。健全的党内政治生活推动了党的事业发展,同时为邓小平加强党内政治生活提供了经验遵循。
第二,党内政治生活非正常化致使党的事业遭受巨大挫折。作为党发展进程中的见证者,邓小平深刻总结了党内政治生活非正常化的教训。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中,邓小平指出:“陈独秀、王明、张国焘等人都是搞家长制的”[1]330,家长制的主要表现就是个人高度集权,再加上他们听不进意见,严重背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组织上实行宗派主义,对持不同意见的党员进行残酷打压。这造成党内关系扭曲,一言堂、家长制的作风甚嚣尘上,致使党内政治生活遭受严重破坏,令党在后期的革命实践中遭受巨大挫折。20世纪50年代后期,随着党的领导高层“左”的倾向逐渐显现,党内政治生活越来越不正常。邓小平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目前,我们党的生活是有严重缺陷的。”[3]305党内分散主义、命令主义、官僚主义、家长制作风现象严重,严重削弱了党内民主集中制。邓小平认为,“党的政治生活、国家的政治生活有些不正常了,家长制或家长作风发展起来了,颂扬个人的东西多了,整个政治生活不那么健康,以至最后导致了‘文化大革命’。”[1]345不正常的党内政治生活是“文革”爆发的重要原因,再加上“四人帮”在这一时期利用假的马克思主义禁锢党员思想,党内思想僵化、关系扭曲,党内政治生活被严重破坏。党内甚至出现了“不讲党性,不讲原则”的现象,致使党的领导地位严重削弱,给党的发展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两个凡是”错误思想不仅没有使党内个人崇拜和个人迷信的情况得到有效遏制,反而更加严重,党又经历了两年徘徊期。这些深刻的教训让邓小平充分认识到,加强党内政治生活对于党的极端重要性。非正常化的党内政治生活给党的事业造成巨大挫折,为邓小平加强党内政治生活提供了历史反思。
1.2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
“文革”结束后,百废待兴。党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取得四个现代化建设的胜利成为其内在规定。要实现自身使命必须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关键在于加强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政治生活不仅是党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顺应人民的期待、进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
第一,党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文革”结束后,党内政治生活并没有得到相应改善,内部思想僵化,权力过分集中和官僚主义严重破坏着党的肌体;部分党员讲派性,不讲党性;无政府主义的流毒依然侵蚀着党员思想;“本本主义”盛行,指导思想不能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邓小平在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详细阐述了党内政治生活存在的问题,并警醒地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1]143党内政治生活再不加强、党的风气再不纠正,党就要自取灭亡。面对党内封建腐朽和资产阶级自由化等思想的不断侵蚀,党员干部腐化、特殊化现象的显现,邓小平指出必须“要通过整党,加强党的建设,实现党风的根本好转。”[4]38这深刻揭示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只有加强党内政治生活,使党树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才能制定科学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由此可见,加强党内政治生活是党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对于巩固党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顺应人民期待的要求。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党在人民中的威望很高,这是党始终坚持群众路线的必然结果。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党内腐败现象逐渐凸显,党在人民中的威望有所下降。针对人民群众反映的党员腐败和领导干部特殊化的问题,邓小平提出,在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的情况下,“共产党员在内,应该保持艰苦奋斗的传统。坚持这个传统,才能抗住腐败现象。”[4]290真正反对腐败、切实开展反腐败斗争关系到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加强党内政治生活的应有之义。邓小平指出:“要扎扎实实做几件事情,体现出我们是真正反对腐败,不是假的。”[4]297他还提出要严惩腐败,特别是严惩党内高层腐败,并对高级干部的生活待遇作了规定,密切党群关系。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还提出要通过法制加强党的廉政建设,只有抓惩治腐败的手硬起来,才能获得民心。由此可见,加强党内政治生活对于提升党的威望和加强作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这是顺应人民期待的要求。
第三,领导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这就要求党要通过自我净化、自我发展,顺应现代化建设的趋势。邓小平认为,“国内现在最大的政治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一心一意奔向四个现代化。”[5]227因此,他号召全党抓紧学习,一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二是学习先进的科学管理知识,使党员做到又红又专,为四个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邓小平认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必须“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1]162,充分发扬党内民主,搞好党风,形成生动活泼的党内政治生活新局面,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奠定良好的政治基础。通过全面估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形势,科学审视改革开放以来党在自我发展、自我建设上的进步,邓小平富有战略性地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1]168党内政治生活的民主化为经济建设的民主化提供了政治基础。由此可见,加强党内政治生活,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是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实践的需要。
缺乏理论的指导,实践就如无灯塔的船帆,没有方向;少了实践的检验,理论就如无身体的躯壳,没有实质。理论和实践相互统一,贯穿于邓小平加强党内政治生活的始终。邓小平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实践中探索加强党内政治生活的多种形式,构成其理论与实践维度。
2.1 加强党内政治生活的基本内涵
邓小平加强党内政治生活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以党性教育为出发点、以党内各主体的执行为关键、以加强党的领导为核心。“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6]312先进理论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邓小平在实践中形成和升华加强党内政治生活的理论,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党性教育是出发点。党内政治生活最基本的是党员党性教育。对党员干部选拔标准问题,邓小平作了明确要求:“一条是拥护三中全会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一条是讲党性,不搞派性。”[1]192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要求党员必须有党性、讲党性。但是,“文革”后很长一段时间,党内出现不讲党性、违反党性的错误,加强党内政治生活要求重拾党性教育。首先,党性教育要求杜绝派性思想。党性就是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艰苦朴素的良好作风,纠正帮派思想,禁止提拔帮派分子,“坚决反对对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采取阳奉阴违、两面三刀的错误态度。”[1]359其次,党性教育要求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现实矛盾和问题,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通过科学评价党的历史和毛泽东思想、严格党的纪律、反对特殊化和官僚主义、发扬党的优良作风等,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保持党员党性。最后,党性教育要求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党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原则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同资产阶级自由化等非马克思主义思潮作斗争,保持党员理想纯洁、增强党的战斗力。
第二,党内主体是关键。党员、各级党组织、党中央分别在党内政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邓小平指出:“每个党员、每个党员干部、每个党组织,都要对照党章进行检查”[4]39,各主体能否切实发挥应尽作用直接关系到党内政治生活的好坏。首先,党员作为基本要素,是党内政治生活的直接参与者。为了使党内形成民主、活泼的政治局面,邓小平多次强调解放党员思想,使党员敢讲话、讲真话;通过党的领导干部年轻化,增强党的活力和战斗力;强化党员权利和义务意识,消除党内家长制、官僚主义等作风,以调动党员积极性,提高党内政治生活直接参与者的热情和信心。其次,党组织作为结构要素,联接党内政治生活各部分。各级党组织作为党员和党中央的中间环节,对于保障党员权利和监督党员执行力起到重要的作用。党员可以通过党组织反映意见,邓小平指出:“从中央起,各级党组织都要认真考虑这些意见。”[1]272党员要按规定参加组织活动和民主生活会等,体现党组织对党员的监督作用。最后,党中央作好顶端设计,引领党内政治生活高度。党的高级领导干部必须以身作则,带头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禁止高级干部搞特殊化、建立领导干部退休制度、从严惩治高级干部的犯罪行为等,为加强党内政治生活作出顶层设计和示范性指导。
第三,党的领导是核心。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使命,自身蕴含着加强党内政治生活、改善党的领导的内容。改革开放初期,党内出现削弱和否定党的领导的思潮,邓小平特别强调党领导现代化建设事业原则的重要性,“这个原则是不能动摇的,动摇了中国就要倒退到分裂和混乱,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1]267首先,加强党内政治生活,实现党的领导核心的团结。党要在思想路线上统一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础上,实现“全党的团结,特别是要加强党的领导核心的团结。”[1]148领导核心团结稳定,对于开辟新的事业、取得新的胜利具有特殊作用。其次,加强党内政治生活,确保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核心地位。针对党的威望下降和纪律松散的问题,邓小平强调党要努力恢复统一、高觉悟和有纪律的原有状态,提升战斗力,肩负领导国家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领导责任。最后,加强党内政治生活,有利于维护党中央权威。整顿党内不良作风,惩治高级干部的腐败问题不仅不会削弱党的领导,反而会增强党的威信。在加强党内政治生活的过程中强调中央权威,是有领导有秩序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前提条件。
2.2 加强党内政治生活的实践探索
党内政治生活理论对邓小平加强党内政治生活的实践具有指导意义。面对“文革”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党内政治生活非正常化、党的领导力减弱的客观实际,邓小平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将理论同党的自身状况以及具体国情相结合,深入探索加强党内政治生活的多种实践形式,在实践中进一步发展理论。
第一,端正党风,增强党的战斗力。党在历史上形成了“理论与实际结合的作风,联系群众的作风,自我批评的作风”[3]154的优秀传统。但是,伴随着反“右”倾扩大化,党内思想僵化,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官僚主义等作风严重削弱了党的领导。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以来多次提出“党确实存在一个加强的问题。”[1]269首先,统一党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党必须要坚持的思想路线,邓小平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中提出,要同违背马克思主义的思潮作斗争,既要同党内封建主义、歪曲毛泽东思想的错误思潮作斗争,还要同党内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作斗争。坚持在新的实践中检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现党的思想路线的统一。其次,贯彻党的群众路线。邓小平指出:“要大力加强党的组织、党员同群众的联系”[1]368,集中人民的正确意见并上升为国家政策;反对党内干部特殊化,发扬党的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克服官僚主义,真正树立联系群众的工作方法,提升党的威望。最后,执行党的批评作风。邓小平就党的历史问题多次带头作自我批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是践行批评和自我批评作风的光辉典范。他指出:“要通过整党,使党内的批评和自我批评能经常开展。”[4]38党内不论职务高低,都要接受批评和进行自我批评,这样党员既能通过自我反省查缺补漏,又能在批评中发现不足,使批评作风得到有效彰显。
第二,规范制度,落实党内民主制。民主集中制是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开展的制度保障,是根本的组织原则。但是,“文革”时期,党内政治生活遭到严重破坏,民主集中制形同虚设,个人崇拜、官僚主义等违反无产阶级党性的腐朽现象愈演愈烈。邓小平面对困局,着手在制度层面坚持和落实党的民主集中制。首先,反对个人崇拜,坚持党的集体领导制度。针对党内出现个人崇拜现象和集体领导弱化的事实,邓小平指出:“在党内生活和国家政治生活中,要真正实行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1]360落实集体领导制度,克服权力过分集中和官僚主义的弊端,使党内民主、政策执行不因领导人及其意志的改变而改变。其次,扩大党内民主,保障党员权利。党内民主缺失不仅造成党内活力不足,还使党的战斗力下降。邓小平特别强调扩大党内民主,通过落实党内同志之间的平等关系、明确党员的权利和义务、禁止打击报复的非民主手段等,营造民主的党内政治生活。他还强调党的领导干部年轻化,推进退休制度改革,增强党的活力。最后,完善党章党规,推进党的制度化建设。鉴于民主集中制没有形成严格的制度、法律的事实,邓小平着重加强党内政治生活的制度化建设,完善党章,将民主集中制上升到法律高度;制定《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规范党内政治生活;规范党规党法,重申和强调党的组织原则。通过规范党规党法,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扩大党内民主。
第三,严格党纪,加强党中央权威。通过严格党纪确保党中央决定得以有效贯彻执行,是改革开放以来党所面临的重要任务。“文革”余毒严重侵蚀了党的肌体,党内帮派主义、官僚主义明显,因此,必须加强党的纪律和统一。首先,强化思想纪律,统一全党意志。对于党内思想混乱、各种思潮充斥的现实,邓小平提出:“统一全党思想,达到新的团结。”[4]235同违背马克思主义的思潮作斗争,既反对党内封建主义的残余流毒,又要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思潮。统一全党意志,实现思想路线的一致,为制定和贯彻正确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奠定思想基础。其次,实行平等纪律,维护中央权威。一方面,党纪要求党内实行民主集中制。党员有权对党制定的方针政策提意见,但是决定一经通过,党员必须严格服从,这是党纪的内在要求,也是维护中央权威的内在规定。另一方面,党纪面前人人平等。党员无论职务高低,必须严格执行党纪。邓小平指出:“这个规定一经中央或者国务院下达,就要当做法律一样,坚决执行。”[1]219通过纪律,既保障了普通党员民主权利,又约束了高级干部的行为,真正维护了中央权威。最后,严明组织纪律,执行中央决议。鉴于“文革”期间,党的纪律废弛的情况,邓小平强调:“必须严格地维护党的纪律,极大地加强纪律性。”[1]271加强党员、党组织和党中央的各项纪律,实现全党服从中央的目标,做到党的各级部门坚决执行党的决议,维护党中央权威。
哲学为价值的实现提供方法论基础,价值又为哲学方法构建精神内核。作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邓小平始终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认识问题、解决问题。针对加强党内政治生活这一宏伟课题,邓小平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方法,在实践中突出价值追求,构成了其加强党内政治生活的哲学与价值维度。
3.1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方法
邓小平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般原理、方法融入到加强党内政治生活的理论和实践中。运用实事求是、辩证统一和群众史观的基本观点加强党内政治生活,充分体现了唯物主义的哲学方法。
第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邓小平实事求是地分析党内政治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切合实际地探索加强措施,体现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首先,实际分析党内思想僵化的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内思想有了很大解放,但是“文革”引发的党内思想僵化衍生出“随风倒”“不讲党性原则”“本本主义”等多种怪现象。邓小平认为,这严重束缚了党员思想,导致党的思想路线不统一,威胁党内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其次,客观分析党内民主缺失、官僚主义现象严重的问题。“文革”时期,民主集中制遭到严重破坏,邓小平指出,这是因为“没有把过去良好的作风,比如说民主集中制、群众路线,很好地贯彻下去,没有制定也没有形成良好的制度。”[1]345邓小平在分析党内官僚主义问题时指出,民主法治传统较少不仅仅是党自身的原因,它和封建专制传统有着紧密的联系。最后,深刻指出党组织纪律松散、中央权威不足的问题。邓小平指出:“文化大革命期间,党的纪律废弛了,至今还没有完全恢复,这也是党不能发挥应有作用的一个重要原因。”[1]271鉴于此,邓小平提出建立一支严格纪律、统一意志的党。只有这样才能使党内政治生活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第二,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思想。邓小平加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思想中蕴含丰富的辩证思维方法。首先,坚持对立统一的辩证法。邓小平通过平反大量冤假错案,解放党员思想,保证党员权利;加强对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树立党员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还推动制定《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等,完善党章党规。形成多方位、深层次的实践模式,是对立统一思维方法在党内政治生活实践中的运用和彰显。其次,坚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加强党内政治生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邓小平强调,“我们要不断总结历史经验,深入调查研究,集中正确意见,从中央到地方,积极地、有步骤地继续进行改革。”[1]322党内政治生活的加强要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形成团结稳定的政治局面。最后,坚持重点论和两点论、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法。恢复民主集中制是党内政治生活的关键,邓小平指出:“当前这个时期,特别需要强调民主。”[1]144突出实行民主集中制是加强党内政治生活的重点。党的领导干部作为党内政治生活的主要参与者,要以身作则,这对党内政治生活具有深刻影响。邓小平指出:“为了整治党风,搞好民风,先要从我们高级干部整起。”[1]219邓小平抓住了党内政治生活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对于制定具体措施具有哲学方法的指导作用。
第三,人民群众的历史观。依靠人民、为了人民的群众史观是邓小平加强党内政治生活的原则和法宝。从根本上说,加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首先,党的正确领导建立在集中人民群众正确意见的基础之上。邓小平认为,党“无论如何不要造成同群众对立的局面。这是一个必须坚持的原则。”[1]145只有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和要求,党风才能搞好、党的政策才能有效、党的领导才能得到巩固。其次,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优良传统。邓小平对党内存在的脱离群众的问题作了实事求是的分析,通过对比当时同革命战争时期的党群关系,指出党的群众工作不足的事实,他指出:“只要大力加强党与群众的联系,深入到群众中去做思想政治工作,经济调整中的许多困难才容易克服。”[1]358最后,党必须整治腐败问题,顺应人民群众治理腐败的心声。邓小平在《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当务之急》的讲话中指出,新的领导集体首先要狠抓腐败问题,将惩治腐败作为整党的重要内容,并忧虑地提出:“不惩治腐败,特别是党内的高层的腐败现象,确实有失败的危险。”[4]313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治理腐败,才能使党取信于民。这不仅反映了邓小平加强党内政治生活的历史观基础,更彰显了加强党内政治生活的价值取向。
3.2 突出党历史使命的目标追求
基于党的传统作风和党内政治生活遭受严重破坏的现实,邓小平着重指出,党要努力形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党内政治生活新局面。在改善和加强自身领导的同时,肩负起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使命。
第一,推动党内政治生活民主化、制度化。加强党内政治生活的首要目标是推动党内政治生活民主化、制度化。封建主义旧残余给中国遗留了过多的专制集权传统,党员民主法治观念较为薄弱,再加上党内没有建立完备的民主制度,这对后期党内政治生活出现问题埋下了病根。邓小平加强党内政治生活,解放了党员思想,促进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恢复。解放思想为党内民主发展奠定了基础,提高了党员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鼓励敢说敢做的行为,将党员的言行和党性原则联系起来,保障党员的基本权利,鼓励党内开展正常的党内批评和自我批评,形成良好的党员同志关系。这为党内民主集中制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推动党内政治生活民主化。邓小平还多次强调通过制度建设,保证党内政治生活的正常开展,他指出:“现在从党的工作来说,重点是端正党风,但从全局来说,是加强法制。”[4]163《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等文件的颁布,为开展党内政治生活提供了制度遵循。健全党规党法、完备党的规章制度,提高了党员法制意识,推动了党内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制度化。
第二,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健全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目的是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邓小平深刻分析改革开放初期党的领导严重削弱的状况,指出由于过去一段时间过于强调集中而忽视民主,导致权力过分集中的官僚主义,致使党的威望下降、领导力受到削弱。党的命运决定国家的前途,邓小平果断采取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立场平反冤假错案,使党的威望和领导力初步增强。邓小平指出:“我们说改善党的领导,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1]365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实事求是地评价党的历史以及毛泽东思想、宣传党的优秀传统作风、强化党的组织纪律性、坚定党员共产主义理想、克服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影响等措施,进一步改善和加强了党的领导。实行民主集中制,发扬党内民主,实现了党内敢讲真话、敢于批评、敢提意见的局面,促进决策科学化、党内生活民主化。再加上党章和党规党法的逐渐完善,增强了对党内各主体的规范性,这是加强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更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重要举措。加强党内政治生活改进了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实现了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目标。
第三,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键在于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重点是加强党内政治生活。邓小平指出:“从制度上保证党和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经济管理的民主化、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化,促进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1]336一方面,党内政治生活民主对经济民主具有重要推动作用。邓小平要求,要发挥各级党员积极性,给予地方和单位充分自主权,实行权力下放。这对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现代化管理和提高企业经济民主具有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邓小平还督促制定科学规范的经济管理制度,号召党员学习经济学、科学管理技术,通过党内民主推动经济民主,促进现代化建设。另一方面,强有力的党中央和严格的纪律对国家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强调党中央权威,确保了党中央在大方向上对国家宏观发展的指导地位,促进了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严格党的纪律保证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效执行,使党形成一个战斗集体,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开展。
[1]邓小平文选: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毛泽东文集:第 8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邓小平文选: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邓小平文选: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邓小平思想年编(一九七五— 一九九七)[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6]列宁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 梅瑞祥
10.14180/j.cnki.1004-0544.2017.09.002
A849
A
1004-0544(2017)09-0011-06
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重点项目(17AKS002)。
张灿(1990-),男,山东济宁人,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