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玉兰
(太湖县实验小学,安徽安庆 246400)
朗读一直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点,随着国家颁发了新课标标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求教师在注重教学质量的同时还需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这样,可以使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提高。朗诵作为一门语言艺术,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还能让其视野开拓、记忆力加深,提升自身的语言能力。语文教学首先要求教师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这样方能引导学生,集齐朗诵所需要具备的所有因素。
朗读的目标是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及有效地认知课文内容。以往不少教师习惯花费大量时间在如何正确、流利地朗读上,而忽略了学生正确朗读课文的重要性,致使其不能在朗读上贯彻“正确、流利、有感情”三要素。故而教师不能一味地追求学生在朗读上的通顺,而是应该有程序性地带领学生正确朗读课文。
现今的教材相比以往的教材,已经做出了相应的新尝试。新课标下,要求朗读训练目标应各不相同,并且还需要侧重展现课文的特点、意图。教师可着重引领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如《秦兵马俑》这一篇文章,教师让学生赋予感情地朗诵“站在高处鸟瞰,坑里的兵佣、马佣相间,一行行,一列列,十分整齐,排成了一个巨大的长方形军阵,看上去真像是秦始皇当年统率的一支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的大军。”这一句话,让学生深入体会军队当时所向披靡的场景。再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课文中,魏校长提问学生:“请问诸生为什么而读书?”其中多数学生都踊跃回答“为明理而读书、为做官而读书、为挣钱而读书”等,而只有周恩来静静坐着,没有回答。看到该情况,校长就点名让其回答,其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针对这几个自然段,让学生赋予感情进行朗诵,领悟周总理在13岁时的理想抱负。这样,通过这些课例,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上的重要性。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不相同制定多元化的朗读形式。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可分为多种,以往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多是让学生以小组、个体、集体等方式,而现代化教学则是在调整传统的教学模式上添加新花样,让朗读变得有趣。目前,各所学校中最常采用的是:分角色朗读、表演朗读、配乐朗读。
分角色朗读。分角色朗读需要学生以正确的朗读表达人物的性格,将文中人物情感体现。因此,课堂通过分角色朗读可以让学生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将课堂原本枯燥变得充满趣味。
表演朗读。如《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这一课,文中主要描述的是苗苗与季羡林的对话,将苗苗比喻小苗,大树比喻季羡林。教师在进行该课文教学前应做好备课准备,然后上课时进行一次小剧场表演,从班级中选取两名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对话。这样,学生通过模仿文中人物的对话、语气、神情,能够加深对课文的了解,而后再自我朗读一遍课文,此时可以发现,在朗读过程中已经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阅读,以及可以将文中的感情表达出来。
配乐朗读。无论在何种场合,都会有适合的音乐产生,而文学则是其最好的配方,两者配合,所发挥的效果可想而知。在进行《庐山瀑布》教学时,教师可采用关于一些瀑布的音乐,配以朗诵,使学生如身临其境一般,这样,不需教师指导,也能够使感情升华,情绪到位。这样的朗读方式,既能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可让其在朗诵中提升理解能力、开拓视野。
以往的传统模式教学,教师多是花大量时间去注重课文,而在朗读方面则是花少量时间。初读课文时,只以教会学生读准生字词以及读通课文即止,便匆匆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这大大减少了学生朗读课文的时间,更谈不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留有充足时间让学生准确发音、吐字准确且声音洪亮地朗读课文,如此才能提高朗读品质。
例如,教学《黄山奇石》文章时,教师应在课前将重难点分类规划好,然后在上课时将容易点采用较短时间粗略讲解一遍即可,这样,便能将一些不重要的词句省略,将整节课的节奏掌握好,同时,也让学生有时间进行课文朗读。首先,可以采用个体读、小组读以及集体读,让学生在进行朗诵时,将自己认为优美的语句、段落圈起来,然后再精读,通过反反复复的朗读,就耗去了课堂的一半时间。再者,现在基本每所学校都配有多媒体设备,因此,教师可在课前,收集关于黄山的视频,然后将文字结合,进行播放,让学生跟读,在视觉与心理震撼的双重夹击下,使其对朗读的兴趣、情绪大幅度上涨,进而无形中提高朗读质量。学生用丰沛的感情去朗读、阅读课文,能够更加深刻理解文章含义。所以,要使语文教学具有有效性,就应在朗读上留足时间,彻底落实初读,紧抓生字和句子读准、读通,从而将课文读顺,方可进行下一步准备。
若想让学生富含感情地朗读,其一定要具备较强的感悟能力,读懂作品、体会作者感情是极为必要的。因此,教师在让学生朗诵的同时一定要注重读懂,而不是草率结束。由于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枯燥、乏味,容易使学生产生“老师要我读”“家长逼我读”的观念。为此,教师应抓住学生的兴趣、爱好、特点进行教学,将“要我读”“逼我读”转换为“我要读”“我要学”。这样,由于其观念转变为积极状态,从而也使其感悟能力进一步提高,让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具有有效性。
例如,教学《爸爸的花儿落了》一课,该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对爸爸的怀念及崇拜之情。其中“老高,我知道是什么事了,我就去医院。我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这一句话描述了作者爸爸病危时内心的平静却又不平静的矛盾心理。通过朗读,让学生深思,“如果你是作者,那么当时的你会是什么样的表现?悲伤或者心理没有丝毫波动?”又如《蟋蟀的住宅》一课,教师让学生带着“蟋蟀怎么会有住宅?它的住宅又是怎样的?”这样的问题去朗诵课文,则在一定程度上让其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从而提高理解能力。透过这样的思考、理解及领悟,使朗读的感染力进一步增加,充分发挥朗诵的教学意义,让其在教学中具有有效性。同时,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正确理解课文、深刻体悟,反而使朗读感染力又进一步提升。由此可以说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想学生的朗读能力更进一步,在朗读过程中就一定要带入感情,正确、流利地阅读,从而使小学语文教学具有有效性。
进一步明确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制定合理、科学的教学计划、朗读计划,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1]李越.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中国校外教育,2014,(20).
[2]单小兰.语文朗读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成才之路,2015,(14).
[3]刘玉珍,何卫国.对语文朗读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5,(02).
[4]臧艳红.提高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效果的方法[J].江西教育,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