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学龙
(沭阳县南关小学,江苏 宿迁 223600)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要求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内容要注重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鉴于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实现。
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内容陈旧,早已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心理状况不相适应,难以达成预期的德育目标,因此德育内容必须与时俱进,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激发学生情感,引起情感共鸣。
笔者认为感恩教育与责任心教育的关联度较高,是提高小学生责任心教育实效的有效内容。通过教育学生感恩自我、感恩家庭、感恩他人、感恩集体、感恩社会、感恩祖国、感恩自然,分别培养学生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他人负责、对集体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国家负责和对自然负责等七方面基本目标。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以及教育内容和培养目标的难易程度分解到三个学段。三个学段的教育内容和培养目标既有所侧重但并不割裂,而是相互渗透,做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通过感恩教育培养小学生责任心的基本目标和内容如下表:
学段第一学段感恩他人 对他人负责教育内容感恩自我 对自我负责感恩家庭 对家庭负责第二学段感恩集体 对集体负责感恩自然 对自然负责第三学段感恩祖国 对国家负责感恩社会 对社会负责基本目标自信 自理 自控体贴 懂事 勤快学会宽容团结友爱学会合作诚实守信参与集体活动共享集体资源关心集体维护集体荣誉珍惜资源 保护环境热爱报效祖国 维护国家尊严遵守社会公德 回报社会守法
上表所列举的是学段基本目标,这只是针对老师的专业化表述。在针对学生的行动目标表述上,笔者认为力求具体化,和学生的学习、家庭、社会生活紧密结合,带有鲜明的行为指向性、引导性,成为行动的指引,使学生一看就明白自己应该怎么做,避免空洞化、口号化。如对“感恩家庭”方面的行动目标表述为:能整理自己的房间;在爸妈过生日时,为爸妈送上口头祝福或自己制作的生日卡片;饭后帮爸妈整理餐具等,使学生明白一目了然。
开展班级自主管理,实施岗位轮值制,发挥学生群体智慧。实行值日班长制与全员岗位责任制相结合,通过制定细致的值日班长细则、全员岗位职责,并打印后张贴在教室的公示栏里,便于学生对照执行。值日班长负责班级每天的各项日常事务,全员岗位制使班级里的各个岗位责任到人。不断给学生以角色转换的机会,不断变换大小集体环境,让学生在不同的角色体验对集体应负的责任,在担负责任中理解责任。
通过班级专题活动,强化责任意识。主题班会是让学生明是非、辨真伪、悟道理、孕情感的有效载体。三个学段围绕不同的主题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理解责任内涵,有效激发责任情感。第一阶段班级组织召开“我为爸妈过生日”“寸草心三春晖”等主题班会培养学生尊重长辈、孝敬长辈的美好情感,让学生在家庭生活中为父母分担忧愁,学会对家庭负责任。第二阶段班级开展“我为集体尽责任”“今天我是值日班长”等活动,让大家明白为集体的事务负起责任,逐步提升公民意识,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心。第三阶段班级围绕“公园认养小树”“身边的国情”等活动,培养学生对自然、对国家的责任心。
责任心更主要表现在责任实践中,因此教师可以重点培养学生的责任行为。对责任心教育实践活动实行主题管理,每学期都要制订学校教育方案,如确定九月为“走近责任心”教育月,通过品德课、主题队会、红领巾广播台、板报等阵地对学生进行责任心教育;十月为“责任在我心中”教育月,通过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表达自己对责任心的认识、理解与领悟;十一月为“与责任同行”教育月,开展责任行动,体验责任行为;十二月为“群星璀璨月”,通过评选“责任之星”,宣传学生身边的事例,发挥榜样的放大效应。
责任心教育实践活动系列化。以每年的春节、母亲节、重阳节为契机,形成学校的感恩教育系列。老师经常性地布置孝敬“作业”,开展家庭感恩活动,让学生学会感恩父母。请家长填写《感恩教育跟踪调查表》,了解学生在家表现情况,及时评估感恩教育效果。主题化、系列化的教育活动形成教育合力,多角度辐射。
老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敬老院,为孤寡老人表演节目,送水果,为老人读报、讲故事……让学生知行合一,在具体真实的生活环境中去体验,对“奉献、敬老”的意义有更深的理解,知道家乡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熔铸老人们的心血,让学生学会感恩他人、感恩社会。组织学生走进公园、风光带等地方,通过认养小树、公园保洁、“我与自然同行”签名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绿色、珍爱生命、感恩大自然。
通过建立立体的评价体系,引导学生坚持有责任感的行为。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评价理念,实行评价主体多元化,改变过去的由老师评价学生的单一外部评价,实行包括自我、同学、教师、家长在内的互动评价结构,形成比较完整的班级评价体系。评价的焦点是在评价反馈后被评价者对评价结果的认同,以及原有状态(知情意行)的改变情况,从而进行综合评价。评价方法多样化,根据道德评价的特殊性,侧重对学生采用观察、成长记录等方法,强调质性评价。
每学期,班级可以通过“孝敬之星”“环保之星”“团结之星”“文明之星”评比,从多角度赏识学生,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在每个方面有所进步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开设“行为考场”。如组织随机暗访,故意把食品袋放在走廊或操场上,在暗处观察学生的行为,把观察结果公布在橱窗内,表扬先进,指出存在问题。通过这种“暗访”手段,提高学生警惕性、自觉性,提高学生的自律行为,形成良好的责任行为习惯。
建立“责任档案袋”,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记录他们的成长历程,可以为学生建立责任档案袋,把每学期的评价情况、责任感活动日记、作文、评比情况都装入档案袋。不断提高责任档案袋的利用率,既用它进行评比、调节、记录,又用它激励学生,沟通教师、学生、家长,更重要的是记录学生的成长历程,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可以让学生自我反思,巩固对责任的认识。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是自我教育的重要方面,只有通过自我评价,才能重新认识自己。自我评价不是培养自我教育能力的最终环节,它既是上一循环过程的总结,又是下一循环过程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