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建春王黑铁
“一校三区”集团化办学基本路径的探索
严建春王黑铁
苏州高新区实验初级中学集团化办学是在苏州高新区义务教育发展从基本均衡进入优质均衡的新阶段背景下起步的,并且选择走内涵均衡的发展之路。本文从创设统一管理体系、扩大优质师资队伍、提升学生活动水平三方面探索出“一校三区”集团化办学的基本路径。
一校三区办学探索集团化
我校作为苏州市初中义务教育的公办“名校”,在高新区党工委和管委会的推动下,于2013年以“一校三区”的模式开始了集团化办学的探索。
我校集团化办学是在苏州高新区义务教育发展从基本均衡进入优质均衡的新阶段背景下起步的,必然选择走内涵均衡的发展之路。“义务教育内涵均衡是将教育发展由宏观转向微观,发展的性质由依赖转向自觉,发展的方式由外部输入转向实践改造。”我们寻求的不是“牵手效应”,而是“孵化效应”。
1.打造行政团队,奠定“一校三区”的基础。
“一校三区”,就是三个校区同属一所学校,一个法人(校长)、一套行政班子。“在集团学校的组织结构逐步向扁平化与网络状结构发展的时候,应最大限度地增加管理方面的精炼与弹性”,这样,管理层次少、简政放权、统一指挥、消除内耗、管理幅度大、管理效能高。行政人员结成紧密的共同体,行政会也一改传统意义上的“会”,更强调“研”,既要“务实”,也要“务虚”。“务实”是说民主决策,也就是学校微观事务由行政会讨论甚至争论决定;“务虚”是说科学研究,也就是要求每一个行政人员同时也是研究者,学校宏观发展要能引起全体行政人员的“头脑风暴”。
2.贯彻制度规范,构筑“一校三区”的保障。
老校区作为本地初中教育的一所“名校”,各项规章制度已很规范、成熟和先进。新校区完全可以“开袋即食”,没有必要“重起炉灶”。作息时间、课程设置、质量监控和评估机制等高度一致,保证了三个校区教育教学活动的步调统一。这些制度,上承国家大政方针,经政府审核,下接学校实际情况,经校代会通过,且在实践中已经证明行之有效。制度的完善和落实,既规范了集团的办学行为,也提高了教育教学的效率。正因如此,我校北校区虽然去年才建成招生,但是很快便做出了实绩,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3.提升文化认同,灌注“一校三区”的内核。
集团化办学的最高境界就是文化认同,每个校区都能有强烈的归属感。文化认同建设,最先要做的就是显性文化的一致,比如三个校区校牌、班牌等各种标识都是一式三份。我们还发动全体师生开展了起楼名、路名的活动,让三个校区的每一栋建筑都有一个统一的名字,而每一个楼名中都有一个“实”字。在老校区的文化体系基础上,学校形成了新的文化体系:一是以“实”为核心的实验精神;二是“为国所用”的核心价值观;三是培养有高度、力度和温度的卓越师生。
教育的成败在于教师,“名校”说到底也在于教师,“择校”其实择的是优质师资。集团化办学启动后,我们对全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能打造属于自己的“卓越课堂”,并且明确了教师应该拥有的7个意识:目标、技术、互动、结构、自我、发展、跨界。
1.形成教师流动,疏浚“一校三区”的渠道。
为了进一步发挥老校区的优秀师资的担当和引领作用,我们建立了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每位教师都有可能到任一校区,流动时间为三年,三年后再流动。教师评职称首先必须有校区内流动的经历,否则一票否决。对于从老校区流动到新校区的教师,在考核和评优评先上会有所倾斜,以期在制度化的同时讲求人文性,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的集体荣誉感、敬业精神和工作积极性。这样,三个校区的师资进行整合,教学质量得到了保证。
2.推进青蓝工程,保持“一校三区”的后劲。
随着我校办学成绩和社会知名度的不断提高、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近几年新教师更是不断进入。师徒结对,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显然是最为节约、便捷、高效的培养模式。为了避免师徒结对“有名无实”,我们让师徒形成“利益共同体”,即在考核上对师徒实行“捆绑式”考核,“搭台子、压担子、促尖子”。这大大缩短了青年教师的成长、成熟周期,实现了“一学期站稳讲台,一学年独当一面”的培养目标。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当每位教师都是“名师”的时候,我们集团化办学的理想才能跟社会预期无限地接近。
3.打造专业平台,强化“一校三区”的质量。
师资队伍建设、教师专业化成长,是学校在办学规模急剧扩大的情况下稳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为了避免三个校区教师在长期的疏远中产生离心倾向,我们对于教师的发展是通盘考虑的,全力打造一批跨校区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一是“专家共同体”,主要成员为苏州市学科带头人级别以上专家教师。学校发展中长期规划由学术委员会讨论并递交提案。教师的业务比赛需由学术委员会进行校内遴选和打磨。他们对于所有教师都有指导的责任。二是“名师共同体”,主要成员为学术委员会的专家加上我校区学科带头人以上骨干教师。专家负责对名师个别指导,防止名师出现“高原反应”。名师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又承担着带领下一级别共同体的义务,做好传帮带工作。三是“青椒共同体”,即青年教师发展共同体,定期开展“青年教师发展论坛”。“教师通过教研组(备课组)内外、校外、校内校际交流等多种途径,参与专业性很强的探究活动,同时也就获得了有助于个体专业发展的良好的群体‘生态’。”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离开这个根本任务,集团化办学也就成了一场“秀”。
1.面向全体学生,落实“一校三区”的宗旨。
实践证明,在教育管理中,共同体建设得越紧密,教育管理水平就会越高。一是由学生和任课老师组成的班级共同体。除了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我们还要求每个学科都制作了一大批优秀“微课”,与时俱进地对在家的学生进行远程辅导。二是由任课老师和家长结成的家校共同体,通过QQ群、微信群和家长会,引导家长参与班级的管理。三是由学校德育部门和年级组长及班主任组成的家长委员会,引导家长参与学校的管理。四是在班级内部建立导师制、导生制和党员领航制,对不同目标群体实行因材施教。如对那些心理上有偏差的学生实行导师制,由任课老师一对一辅导;对于那些学习上相对落后的同学实行导生制,由学优生一对一带领;对于“尖子生”则由学校里的优秀党员老师个别带领,开展学生领导力课程。
2.开发校本课程,修炼“一校三区”的气质。
我们在做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也十分注重校本课程的开发。在体育和艺术上实行走班制。建设“学生领导力课程基地”,让具有领袖气质的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专项训练。这种因材施教的教育模式,培养了学生的气质和志向,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我们将把它坚持下去、完善起来、推广开来。
3.设计集体活动,接近“一校三区”的愿景。
三校区存在距离,学生不能每天在一起,除了穿同样的校服,上同样的课程以外,学校还尽可能多地开展集体活动。“以这种丰富、进步而又合理的生活之血液来滋养儿童,以集体生活之不断的自新创造的过程来教育儿童。”考虑到实际情况,重大活动三校区学生分年级集中在一起进行,如道德讲坛、社会实践、国外研学、运动会、开学典礼等,把三个校区的规模优势化作质量优势。我们的足球、篮球联赛,就是先由各个班分区进行,每个校区的冠军最后角逐总冠军。这种新型赛制在我们这样集团化办学的学校进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校入选全国首批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成为江苏省篮球特色学校。我校集团化办学三年来成效显著,有效地缓解了人民群众“上好学难”的困难。然而,集团化办学并没有现成的可以照搬照抄的模式,许多时期需要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临机处置。“集团化办学中蕴含的许多教育治理的‘新元素’,为之后的持续跟进和版本升级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在今后的办学中,如何克服三个校区距离上的阻碍,如何把这种集团化办学的劣势转化为优势,是我们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作者为江苏省苏州高新区实验初级中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