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建峰
成语作文《起承转合》教学案例
■尤建峰
师:同学们,请看成语小故事《追悔莫及》,大家猜猜,文中横线处,女孩可能会说些什么?
屏显:一女孩上火车,见自己座位上坐着一位男士。她核对了自己的票,客气地说:“先生,您坐错位置了吧?”男士拿出票嚷嚷:“看清楚点,这是我的座,你瞎了?”女孩仔细看了他的票,不再作声,默默地站在他的身旁。
不一会儿,车开了,女孩提醒道:“_____。”那位男士傻了。
生1:先生,你真的坐错位置了。
生2:先生,你弄错时间了。
生3:先生,你没有坐错位置,但坐错车了!
(众生先惊愕,接着会心地笑了。)
师:你的补充真是神来之笔,原文就是这么说的。短短的几句话,不仅把女孩的聪慧和男士的粗鲁刻画得惟妙惟肖,而且将故事的巧妙突转形象地彰显了出来。这种叙述故事的方法,就叫作“起承转合”。今天,我们就一起探讨这种写作结构。
师:“起承转合”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写作技法呢?我们先来一起欣赏明代朱元璋的名篇《金鸡报晓》。
屏显: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大家觉得第三、四句是什么?
众生(几乎脱口而出):鸡叫三声撅三撅,鸡叫四声撅四撅。
师:真的吗?
屏显:三声唤出扶桑日,扫尽残星与晓月。
师:这首诗前两句粗俗,后两句却气度不凡,有帝王诗风。前后反差,使朱元璋的帝王气势瞬间强大。清代纪晓岚的短章《杨柳依依》,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大家说说妙在何处呢?
屏显:东边一棵杨柳树,南边一棵杨柳树。西边一棵杨柳树,北边一棵杨柳树。任你柳丝千万条,怎么系得行人住?
生4:也有“起承转合”,前四句看起来平淡如水,但“任你柳丝千万条”一突转,就把离别的愁情表达得无比深沉。
师:你不仅把握了文章主旨,对“起承转合”也有了直观感受。那么“起承转合”究竟该如何理解呢?我们一起看一看元朝范德玑的阐述。
屏显:作诗四法:起要平直,承要春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水。
生5:写文章要讲究“起承转合”,起是指开篇平铺直叙,承是接着描绘,转是要转折,合是结尾要有深度。
师:你已经基本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很好!其实,概括地说,就是写文章要开门见山、直入主题;承接要像对待青春容貌,须细细装扮、描绘;转折要有波澜、起伏;结尾要有深度,令人回味。
师:“起承转合”作为一种很重要的写作方法,在教材中比比皆是。大家还记得约翰尼斯·延森的作品《安恩和奶牛》吗?故事情节是如何突转的呢?
生6:安恩面对人们“无休止”的质问,被误解为是“拿大伙儿开心”,才被迫吐露真情:带奶牛来集市,是为了让它与同类聚聚、散散心。
师:这样突转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7:大概有三点作用:主题得到了深化,人性的光辉得到了张扬,情节的巧妙得到了落实。
师:是的。文章通过情节突转,给读者带来意料之外的震撼,主题的深刻性也就自然凸显了出来。大家想想,还能举个类似的例子吗?
生8:泰格特的《窗》也具有情节的突转,不过,突转出现在结尾。那位离窗远的病人见死不救,费尽心机得到了靠窗的病床,其结果出人意料:他努力探头朝窗外看时,窗外竟是一堵光秃秃的墙。
师:是啊,一堵光秃秃的墙,将人性的善恶显露无遗。你记得这是一种什么写法吗?
生9:欧·亨利式结尾,结局既在情理之中,又出乎意料,给人强烈的震撼。
师:不错,正是结尾这一转,让读者内心掀起巨大波澜,作者爱憎之情分明。类似写法的文章还有吗?
生10:《百合花》。小通讯员送“我”去前沿包扎所时羞涩、内敛,帮“我”去新媳妇家借被子时木讷、可爱。但是,他为保护担架队队员义无反顾地扑向冒烟乱转的手榴弹,展现了英勇果敢的品质。
师:你是说人物前后性格特征的鲜明差异,也能使小说情节产生突转效果?
生11:我是这样认为的。
师:你的联想很丰富。的确,人物形象这么一转,鲜明地突出了通讯员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人性之美也就熠熠生辉。
师:至此,我们已经学习了6篇“起承转合”的作品。那么,你们能结合教材中的3篇文章,归纳出让情节“转”起来的具体方法吗?
生12:前后鲜明的对比反差,可以产生突转效果。《百合花》中,小通讯员前后性格表现差异明显,这样的对比反差让读者出乎意料。
生13:设置悬念,适时揭开,也能起到突转效果。《安恩和奶牛》中,前面一直没有交代安恩带奶牛来集市的原因,最后揭开谜底,产生突转效果。《窗》一直没有讲外面是一堵墙,直到最后才点明,令读者心灵震撼。
(教师在学生讲解时板书)
板书:前后对照 出乎意料——对比反转法
悬念点破 递进一层——点破递进法
师:两位同学的归纳提炼恰当,结合课文,阐述到位。其实,我们平时的作文写得平铺直叙、缺乏波澜,往往就是因为没有“突转”。现在,我们就可以把“对比反转”和“点破递进”运用到记叙文写作中去。当然,这两种方法并非孤立存在,在实际写作过程中可以综合使用。
师:光说不练假把式,该动笔尝试、学以致用了。请阅读记叙文《舐犊之爱》的“起、承”部分,尝试运用学过的转法,续写“转、合”,让情节发展具有起承转合之美。
屏显:【起】早晨因是否多穿衣服与妈妈发生争执。
【承】放学时嫌妈妈没有来送衣服,自己又冷又饿,怨恨母亲。
生14:路上看到礼品店,想起今天是妇女节,而且是母亲的生日,对早晨之事稍有后悔;回想之前自己过生日时,对忘记买生日蛋糕的妈妈大发雷霆,愧疚不已的妈妈一声不吭地出去补买,对比今日,觉得自己无理取闹,有点自责;想买生日礼物给妈妈,却发现没钱,在回家取钱的路上,遇到妈妈急匆匆给自己送衣服和热包子,感动不已。
生15:我点评一下,片段中,“我”从与母亲发生争执、怨恨母亲到最后有点感动,前后对比是鲜明的,所以起到了突转的效果。
生16:我觉得我们组也很精彩,我想邀请同桌来朗读他的作品。
(众生笑。)
生17:放学后,我到达自家小区,闻着处处飘散着的饭菜香,看着万家灯火,却发现自己家的灯没有亮。回到家后,我看到本该早到家的妈妈竟然没在家,餐桌上没有饭菜,冰箱里没有可吃的熟食,便生气地把妈妈的杯子给摔了。进入卧室,我发现早晨扔在地上的衣服被叠得整整齐齐地放在床上,觉得妈妈根本就没想过给我送衣服!座机电话响起,拿起一听是妈妈,我张口就咆哮着声讨她从早晨到晚上的不是,然后挂断,容不得妈妈说话……放下电话后,我突然发现,电话上有10个未接来电,全是妈妈手机号码,如果连刚才那个也算,有11个来电。此时,外婆竟然自己开门进来,还带着我最喜欢吃的菜……
生18:我同桌的写法很独特,他通过继续承接的方式,铺设悬念,让我们脑海中不断浮现出大大的问号。结局也没有明确解释,而是让读者想象。但我们都可以想象出母亲没能送衣服的多种可能性。这样的悬念,能够吸引读者注意力。
(生热烈鼓掌)
师:同学们将两种技法运用得很自如。“转”,让素材平常的记叙文在情节发展上陡增了吸引力和感染力,也让文章在结构上呈现出起承转合的变化之美。“文似看山不喜平,转折突起有风景”,希望大家能在以后的作文中努力“转”起来。
(作者为仇定荣名师工作室成员,常州外国语学校教师)
领衔人点评:尤老师的这堂成语作文课,突出的亮点就是“起承转合”。(1)教学流程“起承转合”。课堂的五个板块,犹如五层宝塔,层层有美景,层层有惊喜,有意料之外的别样风光。(2)教学重点凸显“突转”。不仅让学生感知“转”,更让学生领悟“转”,习得“转”,运用“突转”写出“曲径通幽”的佳作。(3)教学用例“起承转合”。七则材料均为“起承转合”结构,呈现时机、解剖材料,同样彰显“突转”。整堂课的教学,“起承转合”运用自如,自然流畅,美不胜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