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第四中学 胡传鹏
从“翻转课堂”谈起
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第四中学 胡传鹏
信息时代给教学领域带来的深刻变革,首推“翻转课堂”。
什么是“翻转课堂”?这就得从教学的两个过程说起。教学的两个过程,一是信息传递,二是知识内化。传统教学中,信息传递在课堂实施,知识内化在课外进行。把课内的事转移到课外、课外的事转移到课内,这就是“翻转课堂”。它起源于美国。
在中国,最受关注的新型教学模式是“先学后教”。不难发现,它也是翻转,是对传统教学“先教后学”的翻转。
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东方和西方几乎在同一时期不约而同地将既定的教学秩序翻转。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翻转”为什么发生?为什么在这样的时期发生?
“翻转”为什么发生?因为原有的教学秩序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不适应教学的基本规律,不符合教学的现代理念,所以需要改革。改革有多种形式,“翻转”正是其中之一。
研究原有的教学秩序,不难发现两大困境:
(1)课内的信息传递基本由教师主宰,学生没有主动权。一旦缺课,甚至课堂上的一次开小差或者理解上的一个障碍,都可能导致这个学生的失败,并且没有补偿的机会,从而无以为继。
(2)课外的知识内化完全由学生自主,教师的主导性缺位。学生希冀教师个性化帮助的需求得不到应有的满足。
怎么办?我们有很多尝试,比如“自学辅导”、“效果回授”、“异步教学”等,都只能顾此失彼,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事实上,以上两大困境是相互冲突的,比如知识内化时,让教师“在场”,可以解决问题(2),然而,这又必然以信息传递时教师的“退场”为代价。问题是,教师“退场”后,由谁来传递信息?同样,要解决困境(1),教师可以放权,可以把主动权让渡给学生,但问题是,教师放权后,学生如何获得信息?
由谁来传递信息?学生如何获得信息?这就是问题的根本所在。正是信息技术的出现,使解决这一根本问题成为可能。
由谁来传递信息?学生如何获得信息?现在可以作答了:用视频来传递信息,学生通过视频来获得信息。
这就回答了我们的问题:“翻转”为什么会在这样的时期发生。
没有信息技术,不仅不可能出现美国式的“翻转课堂”,连中国式的“先学后教”都很难发生。因为“先学后教”的前提是“学案”。没有资源整合与印刷的快捷,我们靠什么提供“学案”?这是在“钢板誊写”时代无法想象的。
“翻转”的发生史,给我们的教学研究以深刻的启示:
一是研究的起源。教学中的困境和矛盾是我们教学研究的出发点,教学研究就是试图破解这样的矛盾,平衡这样的矛盾,用新的秩序来代替旧的秩序,用新的办法来代替旧的办法。在这里,我们完全可以借用数学家哈尔莫斯的话:问题也同样是教学研究的心脏。因此,我们需要有问题意识,对问题有敏感性,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是研究的实现。不仅取决于我们的愿望,也取决于时代;不仅取决于理念,也取决于技术。
我们与美国人面临着同样的困境,甚至有同样的意愿,但为什么“翻转课堂”没有首先在中国发生?我们的“先学后教”为什么比美国稍逊一筹?当信息技术降临的时候,我们为什么看不到它对教学的深刻影响?我们相信生产力的发展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为什么就不相信信息技术对教学的巨大作用?曾几何时,我们的所谓“专家”还在那里摇头晃脑,对运用信息的先行者说三道四,说什么“一旦停电,该如何教学”,说什么“信息技术不过是辅助工具”等等。
事实上,视频可以随时播放,而且具有暂停、回放功能,这就为解决“主体与主导”这个永恒的争论带来了一线转机。
又比如,我们相信学习数学要从直观到理性,出发点是直观,其实制高点也是直观。但在信息技术到来之前,要画一个图,要构造一个模型,要模拟一个情境,要创设一个形象,都是非常困难的,但现在这些已经不是问题。
再比如,我们提倡探索和发现,这就需要面对大量的现象,观察运动着的图形。没有信息技术,这些能够做到吗?
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曾经的困惑,特别是教学中那些可望而不可即的存在,会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梦想成真。
也许,我们需要思考:当技术在某种程度上取代人之后,我们如何让技术更有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