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滨海县滨淮镇中心小学 杨 月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进步,现阶段教学越发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如何将知识与生活相结合成为广大教师关注的话题。对学生而言,学习的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如何通过学习理论知识帮助自身在今后更好地生活,故教师应迎合当今教学发展的趋势,制定各项有效措施,有效运用生活情境开展教学,促进教学与实际生活的有机结合。
创设教学情境是教学的关键步骤,有效创设情境能帮助学生将精力集中到课堂中,有利于学生更加专注地学习。小学生正处于学习数学的起步阶段,虽然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较为片面且掌握甚少,但由于生活中有许多场景与数学有关,故教师可以引入生活中的具体场景,使学生产生代入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与生活间的联系,也能吸引学生兴趣。例如在教学《认识钟表》一课时,教师可以在多媒体上播放一段视频,让学生观察视频中的钟表在各个时间段三个指针所指位置,并让学生试着说出其代表的时间点,也可以让学生观察教室中的钟表并试着说出时间。随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认识钟表中的时针、分针、秒针,并告诉学生其代表的具体含义,教学生如何辨认时间。最后进行题目练习、知识巩固及总结过程。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能使学生意识到数学是一门与实际生活联系度极高的学科,能使学生发现数学的魅力并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有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数学知识的逻辑性、抽象性强,对于思维能力较差的小学生而言具有一定难度,结合生活具体情境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能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形象,在帮助学生学习的同时有助于培养其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一课时,对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进行讲解时,教师若单纯地将其定义列出让学生自行理解,则会使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场景帮助学生理解定义,如将收纳盒、文具盒等物品放置在讲台上,让学生观察其各面形状后为学生总结,告诉学生长方体的定义,并帮助学生理解“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这一知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对学生而言是较为抽象的两个定义,小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及构造能力较差,结合生活中的具体情境或常见物体开展教学能加快学生的理解效率,也有利于使学生拥有一双善于发现数学的眼睛,能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等各项能力。
兴趣是学生学习动力的根源所在,激发学生兴趣能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使学生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有效引入生活情境开展教学能提高教学趣味性,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激发其兴趣。例如在教学《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表演,在课堂上重现生活中商场购物的情境,让一部分学生扮演购物者,另一部分学生扮演卖家,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商讨为各商品定价,随后再现消费者购物场景,在表演过程中,教师应起到调动气氛的作用,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其学习兴趣,同时让未参与表演的学生和扮演卖家的学生共同计算商品总价,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同时,教师也应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和父母外出购物时,试着帮助父母计算商品总价,并在购物结束时将自身计算结果与正确商品总价进行比对,及时发现自身的计算过程中存在的错误并在今后计算时注意这些问题,以不断提高自身的口算能力。
布置习题是巩固学生知识掌握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教学的关键环节,利用生活情境能使学生解题的积极性得到提高,对学生成绩的提升有很大帮助。例如在教学《位置与方向》一课时,教师可以给出一幅图,并在图中标注电影院、商场、家等多个地点,布置作业让学生写出如何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也可以告诉学生从已知地点到达目的地的路线,让学生在图中标注目的地的位置,同时也应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位置与方向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又如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教师可以布置作业:在课下自行翻看纸质日历或手机日历,理解年、月、日的含义并能读出具体日期。除布置作业之外,教师也可以开展随堂测试,给学生一张日历,让学生自行在上面寻找年、月、日并将其读出,也可以让学生说出年、月、日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使学生理解年、月、日为不同大小的时间单位,巩固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起步阶段,许多学生往往缺乏学习数学的有效方法与思维,致使其成绩提升较慢。有效利用生活情境开展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提高成绩,且能培养学生数学思维,使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及应用,对学生有很大帮助。本文结合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实际情况,从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结合具体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利用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利用生活情境巩固学生知识掌握四个方面,对如何利用生活情境开展教学进行论述。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反思与总结,不断提升自身教学水平,以更高效地开展教学。
[1]于洋.刍议如何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5(32):38-38.
[2]孙明娟,沈静,孙猛.探讨如何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5(5):14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