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学生的复习能力

2017-02-25 13:58江苏省江阴市月城实验小学杨海东周建平
数学大世界 2017年34期
关键词:练习题辨析因数

江苏省江阴市月城实验小学 杨海东 周建平

从教以来,一直都不清楚怎样才能上好一节真正的复习课,感觉要是像新课一样来上没什么意义,所以很多时候,复习课也就变成了一堂堂的练习课。最近有幸聆听了杨利亚老师有关如何上好复习课的讲座,感受颇深。下面我就借助一些教学中常见的问题,谈一谈如何切实提高学生的复习能力。

【案例枚举】

案例一、《平面图形的面积整理与复习》教学片段:

上课开始,教师依次提出了以下问题:

(1)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

(2)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征?它们的周长和面积公式是怎样的?

(3)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的?我们是怎样推导出这个公式的?

(4)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的?我们是怎样推导出这个公式的?

(5)梯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的?我们是怎样推导出这个公式的?

(6)你知道这些知识之间有什么联系吗?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整理。

(7)解决一系列的练习题。

学生回忆旧知,依次回答。

【诊断分析】

在本案例中,教师注重通过系列问题激起学生的回忆,注重复习各种图形的特征以及面积公式和公式的推导过程,注重让学生认识各个图形之间的联系,并且让学生自己对这些关系进行了整理,最后做了大量的基础练习以加深巩固。就此而言,无可非议,可谓做得面面俱到,但对学生而言,复习过于被动,过于形式,教师并没有把学生容易混淆的知识重现,也就是说复习缺乏深度,没有起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案例枚举】

案例二、《因数和倍数》总复习教学片段:

上课开始,教师作了如下安排:

(1)让学生回忆有关因数和倍数的知识点。

(2)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有联系的数整理在一起。

(3)逐一汇报交流,同时对各知识点的关系进行复习。

(4)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完成知识网络图。

(5)解决一些练习。

【诊断分析】

在此案例中,教师比较全面地复习了有关因数和倍数的知识,但学生的复习显得比较盲目,不知所措,并且教师代替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似乎就像教师复习了因数和倍数的知识,而学生则“被”复习了这些内容。这样的复习忽视了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没有理清各知识点的来龙去脉,也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犹如嚼蜡般无味,更谈不上“温故而知新”了。

【教学对策】

小学数学复习课的任务是对某一阶段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并通过查漏补缺,进一步巩固、深化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技能、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目的是温故而知新,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因此,笔者认为复习课要能够激起学生的回忆,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能够让学生在复习中得到新的发展。因而,笔者认为小学数学复习课应从导入、回忆、联系、辨析、练习这五方面入手。

一、导入,明确复习目标

明确学习目标是学生自主学习兴趣中的引发力和前驱力。“因为当一个人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意义,并以它来推动自己的学习时,这种学习的目的就成为一种有力的动机,而且有认识兴趣或求知欲望强烈的人常常会废寝忘食,津津有味地学习,并从中获得很大的满足。”因此,使学生认清学习目标,明确努力方向,成为自觉主动的学习者,是自主学习的重要内容。学生任务明确,就会自主地进行紧张有序的智力活动。

二、回忆,再现知识要点

数学的各个单元都有其相应的知识点,这些知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已逐渐遗忘,这时对旧知识必须进行回顾和再现。在复习课上,教师应让学生回忆所学知识的主要内容,并让学生进行讨论、口述。回忆,就是学生将过去学过的旧知识不断提取而再现的过程。回忆是复习课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看课题回忆所学的知识,看课本目录回忆单元知识。复习开始时,先向学生说明复习的内容和要求,然后引导学生回忆。回忆时,可先粗后细,并让学生进行充分讨论,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口述,或出示有关复习提纲,引导学生进行系统的回忆。因此,笔者认为复习课的回忆主要有两个任务:

1.回忆名称

通过指明复习目标,激起学生对复习内容的回忆。通过与学生的交流,让学生大致把复习的知识要点再现。

2.回忆名称“里面的东西”

所谓名称“里面的东西”即各知识要点的定义。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让学生对各复习要点进行细化再现,让学生把名称“里面的东西”再现。

如案例二的回忆部分,我们就可以这样安排:

(1)师:我们学过哪些有关因数和倍数的知识?

生:因数和倍数、素数和和数、奇数和偶数……

(在学生回答的同时,教师把学生说到知识的名称贴在黑板上)

(2)师:我们学过这么多的概念,知道这些概念都表示什么意思吗?请同学们小组讨论。

(3)交流汇报,组织学生逐一进行解释。

复习课的主题是知识的再现,就是将已学过的知识不断提取的过程,作为教师,我们要通过合理的方法设置恰当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交流以唤起学生的回忆。

三、联系,构建知识网络

复习课的鲜明特征是梳理、沟通的过程,是将所学知识前后贯通。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总结、归纳,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线,分清解题思路,弄清各种解题方法联系的过程。要根据学生的回忆,进行点——线——面的总结,做到以一点或一题串一线、联一面,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标准把已有的知识进行梳理、分类、整合,弄清它们的来龙去脉,沟通其纵横联系,挖掘其深度、广度,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使之在学生头脑中条理化、系统化、网络化,逐步形成知识网络体系,便于学生记忆与运用。要教会学生归纳、总结的方法。在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时,可以根据复习内容教学信息容量的多少,分项、分步进行整理。

如案例一的联系部分可这样复习:

(1)师:这么多知识点佷零散,所以我们要进行整理。谁是最先学的?

生:长方形。

(2)师:在这个长方形面积基础上,我们学习了什么图形的面积?

生:正方形。

师:是怎样得到的?

(3)师: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又得出了什么图形的面积?

生:平行四边形。

师:是怎样得到的?

(4)师:这个三角形面积是不是根据长方形面积得到的?是根据谁得到的?怎样得到的?

(5)师:梯形的面积呢?

(6)小结。(再次进行梳理)

四、辨析,区分混淆知识

所谓辨析,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对知识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容易混淆、容易出错的内容,设计针对性强、形式多样的练习,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分辨容易混淆的知识,提高复习效率。一般以题组的方式来进行辨析。

如案例一的辨析可这样制定:

1.周长和面积的选用

做一个底10厘米,高8厘米的平行四边形相框,相框表面要用多少玻璃?边框木条要多少?

2.拉成和剪拼

(1)把一个平行四边形拉成长方形,什么变化?什么不变?

(2)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什么变化?什么不变?

3.反求高

(1)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12平方分米,底是2分米,它的高是多少?

(2)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底是2厘米,它的高是多少?

通过题组的方式进行辨析练习,一方面让这些混淆的知识重现,另一方面通过对比,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印象,明确如何区分,便于他们记忆。

五、练习,巩固、综合应用

学生的数学能力不仅在于对知识的掌握,更在于能否应用知识自觉解决实际问题。因此,面对浩如烟海的习题、试题,我们要精心选择或编写,做到内容少而精,内容知识点涉及面全,形式多样,具有较强的概括性,力求做到以一当十,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在难度上,要有足够的基本训练,又要有适当的综合练习和少量的发展性题目,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笔者认为,在选择设计练习题时要注意以下三点:选择的练习题时要全面;选择练习题时要让辨析的知识重现;选择练习题时要安排一些综合性高的难题。

纵观以往的复习课,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复习的过程中,学生容易依赖老师,习惯让老师带着复习总结。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的增强,作为教师,我们应注意教给学生复习的具体途径,有意识地逐步放手,培养学生学会自己复习的能力。

在这里我想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们理应把课堂交给他们,让他们自己成长,更应该让他们自己学会复习,学会总结,要让我们的学生对“被”复习说“不”。

猜你喜欢
练习题辨析因数
精讲精练习题 提升二轮复习效果
本期练习题参考答案
怎一个“乱”字了得!
——辨析“凌乱、混乱、胡乱、忙乱”
因数是11的巧算
本期练习题参考答案
“积”和“因数”的关系
“论证说理”与“沟通说服”:高考论述类与实用类写作之异同辨析
积的变化规律
找因数与倍数有绝招
同义词组辨析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