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滨海县第一初级中学 陈玉蓉
提问是数学教育的灵魂,是师生互动的纽带,一堂精彩的课堂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提问。教师由提问改变“满堂灌”的现状,有效的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能激发学习热情,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一个恰到好处的提问能由点及面,深入浅出,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但纵观当前的数学课堂,高效的提问并不多见。
教师在复习思考环节中,提出的问题无重点、无针对性,让学生无从下手,往往会机械提问,如“上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用到了什么方法?”或是提出“对不对”“是不是”等判断性问题,只重问而不重思,没有引发学生的思考。教师只重视学生是否掌握上节课所学的知识,而没有在与本节课的联系点提问,提问的目的不明确,课堂气氛看似热烈,但却华而不实,无益于学生的积极思维。
教材上的例题都是经过编者深思熟虑后设计的,具有很好的代表性,但书上的例题往往是学生预习过的,学生再去做这些例题就提不起兴趣。部分教师提出的问题较为抽象,学生的兴趣不高。教师要提出艺术性、趣味性强的问题,吸引学生进入情境,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思考问题。教师要以风趣的提问引发学生的注意,让学生摆脱焦虑,在轻松的氛围下渐入佳境,去主动思考、回答问题,从而提高提问的实效性。
大多数教师在给出新授内容后就开始提问,或在探究环节中给出例子就马上让学生总结规律,学生大多答不出来。当学生回答正确后,教师会接连问下一个问题,学生回答错误时,马上再叫另一个学生回答。教师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较少,提问没有启发性,缺少实效。教师的提问要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发学生的主动探究,诱引学生进入深入思考。教师要了解学情,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适时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达到诱导思维的作用,为学生的思考指向。问题如果过于浅显,学生一看就知,就会感到索然无味,毫无探究价值,如果过于繁难,远远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也会使学生失去探究兴趣。
教师往往认为巩固反思只要学生完全理解教师的讲解就可以了,因而提问出现重形式轻反馈的情况,提出的问题只是对探究的重复,当学生的回答与探究时的思路方法不一致时,就会“糊弄”过去,或打断学生的回答,没有及时给予评价,而学生期待得到教师的反馈。
有的教师认为提问只是自问自答完成,而无需学生的参与,将本节课的知识一一罗列出来,这样的提问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没有给学生留有思考、质疑的空间。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提问能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拓展学生视野,能突破教学难点,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反之,如果提问不当,会抑制学生兴趣,阻碍学生思维,导致课堂秩序混乱。
在复习提问环节,教师的提问要为接下来的新课学习做铺垫,要目的明确,有实效性。如在“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教学中,教者提出问题:“什么是全等图形?”教者复习全等图形的概念,为接下来研究轴对称图形的定义、特征做好铺垫。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入研究,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环节,要思考提出哪些问题,有哪些内容与所要探究的内容之间存在关联,对后面教学环节的开展有何作用,只有这样提出的问题才具有目的性、实效性。如果教师的提问漫无目的,就会白白浪费学生的时间。教师的提问要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突出中心,要有利于师生的共同探究。
学生只有对探究的问题感兴趣,才会集中注意力,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如在学习“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2)”的教学中,教者设计一个情境,将一个等腰三角形教具“意外”掉在地上,然后拿起只剩下一条底边和一个底角的三角形问学生:“现在教具摔坏了,这可怎么办?我们该如何将它修好?”学生看到老师遇到难题了,探究的热情被调动起来了,就纷纷进入小组讨论、制定方案中,学生不知不觉进入情境中,就会积极主动地开始探究。如果学生对问题产生深厚的兴趣,就会参与到情境中,主动寻求问题的答案,能顺利打开局面。教师要创设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情境,让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挖掘知识点中的趣味元素,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置悬念,创设出有趣的问题情境,促进学生的深度思考。
教师在探究环节中提问要具有启发性,能揭露问题的本质。如在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内容时,学生已经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教师不妨在提问后让学生思考:“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这个结论?”学生经过讨论,有诸多方法,如用量角器量、折叠、撕角再拼在一起。教者适时引导:“这些方法有什么共同之处?”通过步步启发引导,学生层层深入,从而总结出添加平行线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有问题才有探索,问题是学生探索的前提条件,教师要通过探索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生疑、质疑、解疑,从而一步步掌握新知。
教师在巩固反思环节的提问时要给予必要的评价,要从欣赏的角度看待学生,对学生给予客观的评价,以促进学生的思考。如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教学中,在巩固环节,我让学生说说有什么思考,有学生提出“边边角”一定不能判定两三角形全等,我在充分肯定学生对知识的反思基础上,给出了直角三角形这一特例,让学生分析自己的思考存在的不足之处。
总之,我们数学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问题的设置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出问题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
[1]梁干超.初中数学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2.
[2]温胜春.课堂提问的误区及对策[J].语数外学习,2012.
[3]袁远军.浅析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新课程导学,2012.
[4]李桥美.初中数学教学中提高课堂提问效果的策略探究[J].科技视界,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