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成璇
【摘要】本文基于写人叙事类文章的教学,探索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描写不够形象、情节发展有悬疑、意境营造不够丰盈、情感体验处有缺失等地方,进行合理的补充,是对文本的深化、巩固、发展与延伸,能让学生领略文章所包含的真实情感和深刻旨意,落实教学训练点,提高教学实效。
【关键词】写人 叙事 补白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A-0024-02
写人叙事类课文往往通过记叙事件和人物,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字字句句渗透着作者的情感。由于学生年龄较小,生活阅历尚浅,知识储备还不够丰富,他们还不能直观感受文本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对于文章中的有情之处,学生悟不出情。悟情是写人叙事类课文的教学重点,教师要善于寻找文本蕴含的补白点,通过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悟情,引导学生体悟文本情感,使学生披文入情、以情入文,实现与作者、文本的情感共鸣。下面,笔者就从四个方面谈谈如何引导学生在写人叙事类课文中巧补白、悟情感。
一、再现情景补白,悟情感
有些写人叙事类课文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反映了社会生活的真实场景,表达了作者真挚的情感。学生由于认知的局限性,很难感悟到作者蕴藏在语言文字背后的深厚情感,这就需要教师从情感入手,巧抓关键词句补白,再现形象、還原场景,将无声的文字悟出画面、悟出情。例如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课文情感叙事性散文《水》,是根据现代作家马朝虎先生的《饿水》改编,叙写了“我”出生的村子严重缺水,人们爱水、盼水、节水的情形。文章通过作者回忆孩提时洗澡的不易,突出了水的无比珍贵。当今学生生活在衣食丰足的年代,由于生活阅历尚浅,很难体会到文中所描述的人们缺水的“苦”。如何帮助学生产生移情的体验呢?教师抓住重点词句空白处进行“补白”处理,搭建现实与课文的桥梁、还原场景,引导学生感同身受,达到情感共鸣。在教学文章第一自然段时,教师引导学生紧扣“十公里”“一处”“几个小时”“一担”这些表明挑水困难的关键词语,帮助学生还原场景,通过创设情境补白:“如果你是挑水的人,身处这样黄沙漫天的恶劣生存环境,长途跋涉翻山越岭,好不容易到了出水很慢的泉眼边,排队的人那么多,队伍那么长,你愿意等吗?为什么你还在苦苦等待?”学生从中体会到全村人的生命之源只有这小小的泉眼,长路漫漫,来回要走二十公里,还要排上一个小时的长队,只为挑回一担水,这是多么艰难啊!教师通过对关键词语的补白移情,还原场景,再现形象,让学生感受到文字背后的画面,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读出情感,在不断循回的情感冲击中一次次经受感悟叠加,品味出缺水的苦涩,体会挑水路途的遥远、时间的漫长,进而体会“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这个句子的内涵,实现学生与文本情感共鸣的独特体验。
二、联系生活补白,悟情感
学生对于精巧的文字、高度凝结的语言,往往读不明意思或读不懂其中的情感,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抓住最突出、独特的语言表达特点,去设计教学思路、突破学生感知的表层,让课文所表现的情感,内化为学生心灵底层的价值观。如苏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课文《奶奶的白发》,教学目标是要求引导学生体会长辈为后代的成长付出许多艰辛和劳累,应从小就要懂得尊敬长辈,针对文中“这白发,一半是你爸爸给的,一半是你给的”这句话,由于低年段学生很难理解其中的深层含义,教师如何在教学中突破这一难点,引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呢?以下这一段教学实录给予教师一些启示。
师:这白发明明长在奶奶的头上,为什么奶奶说是别人给的呢?
生1:因为奶奶太辛苦了。
生2:因为奶奶为我们操碎了心。
师:是呀,请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我”可能有什么事让奶奶操心了?同桌互相讨论,用上老师提示的句子试着说一说:我 ,让奶奶操心了。
生3:我学习不认真,让奶奶操心了。
生4:我生病了,让奶奶操心了。
……
师:是呀,“我”有那么多的事让奶奶操心,奶奶的头发能不变白吗?难怪奶奶说这白发(引读)——(略);爸爸小时候也像“我”这般淘气,奶奶含辛茹苦把他抚养长大,难怪奶奶说这白发(引读)——(略);奶奶是那样的辛苦,那样的劳累,难怪她说(引读)——(略)。
这是笔者执教的一段课堂实录,为了让学生联系生活体验感受长辈为我们的成长付出的艰辛和劳累,教师让学生说说“我”做了什么让奶奶操心了,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设计补白,让学生读懂了它。学生想象“我”如何让奶奶操心的过程中,深切地感受到原来“我”有那么多事让奶奶操心,这也是奶奶头发变白的原因。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补白、内化情感,学生对奶奶的尊敬和爱戴之情油然而生,实现了教学目标,突破了教学难点,同时也落实了语言训练点,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联系资料补白,悟情感
一些写人叙事类课文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创作的,表现了特定的人物形象和情感。由于缺乏相关历史、地理、人物等背景知识,学生往往读不懂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针对学生的这一认知情况,教师就要联系背景资料补充知识,为学生的情感体验奠定基础。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课文《番茄太阳》以“我”的见闻为主线,按时间发展顺序叙述了盲童明明的言行举止,描绘她的音容笑貌,同时抒发作者的内心感受,字里行间饱含作者对明明的喜爱之情。课文的篇幅较长,头绪较多,“我”的心情变化也贯穿其中。文章开头写道:“那年,我来到了这座城市,临时租住在一栋灰色的旧楼房里,生活很艰难,心情灰暗无比。”如果学生不了解作者的遭遇,就无地读懂作者的心情变化,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对此,教师可以补充作者的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到作者卫宣利在17岁时因一场车祸失去了双腿;24岁时,因逃避父母安排的婚姻离家出走,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靠写作为生,生活很艰难。结合补充资料,学生可以想象到作者卫宣利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是多么绝望、多么灰暗。了解作者的身世,感受到作者的心情,学生才能悟出文章表达的情感。
再如五年级下册课文《二泉映月》以故事的形式,生动地记叙了民间音乐家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课文既浓缩了阿炳苦难的一生,也形象地阐释了《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文中有这样一个片段:十多年过去了,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再次来到二泉边,“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这段文字出现在课后习题中,提示我们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训练要点。学生如果仅仅阅读语言文字,其认识往往停留于认知浅层面,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阿炳小时候听不到声音,长大了就能听到了呢?为什么能从泉水中听到这么多声音?要解决學生的认知疑惑,教师在教学中就要补充关于阿炳身世的介绍,引导学生了解阿炳的一生是这样度过的:他4岁丧母,随父亲在道观里学习音乐演奏;20岁时,父亲患病去世;21岁患了眼病,35岁双目失明;因社会动乱、生活困难,他只能流落街头,以卖艺为生,经常遭受恶棍的毒打、侮辱,饱受人间的艰辛和苦难。教师通过补充主人公阿炳的人生资料,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他遭遇的非人苦难,从而理解了是什么使他叹息、哭泣,又是什么使他倾诉、呐喊。一个对音乐充满热爱的阿炳,一个富有音乐天赋的阿炳,只能把自己的满腔情怀倾诉给茫茫的月夜,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情感逐渐与作者产生共鸣,进一步走进阿炳的内心世界。
对于不同的课文,教师需要补充不同的背景资料,如有的补充主要人物,有的补充作者,有的补足历史背景,有的补足地理环境等,通过联系资料补充背景,学生真正走入课文之中,读出情、悟出情。
四、细节描写补白,悟情感
写人叙事类课文以典型的事件塑造人物形象,有时往往是简单的一句话,一个动作的描写,却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内涵,而学生的认知却局限于文字表层,无法读懂文字背后的情感内涵。针对这一学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善于捕捉文字信息,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片段设计补白,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读出情感。《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是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记叙了红三军团过草地时,由于部队断粮,为了解决燃眉之急,彭德怀将军忍痛下令把自己最喜爱的大黑骡子和其他牲口全部杀掉,给战士们充饥的事。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故事的情节并不难,但他们是否真正理解了彭德怀当时的心理和行为呢?为了帮助学生深切感受人物的情感,教师在教学中抓住文中描写彭德怀动作的一个片段“彭德怀背过脸去”,引导学生进行人物内心世界的补白:“如果你是彭德怀,此时你在想什么呢?你有什么想说的话呢?”通过对人物内心补白,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彭德怀当时复杂的心理活动,彭德怀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们,一位爱兵如子的将领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学生情不自禁会被彭德怀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所深深打动,有效地实现了情感体验,达成教学目标。
总之,写人叙事类课文篇篇因“情”而作,字字句句渗透着作者的深情。教师要潜心会文、巧思补白,引导学生读出文章隐含的深情,使学生披文入情、以情入文,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读出一个充满生命气息的世界。
(责编 杨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