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彤
摘 要: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美国“民谣摇滚”艺术家鲍勃·迪伦,“他用美国传统歌曲创造了新的诗意表达”。鲍勃·迪伦首先是个以音乐为中心的艺术家,继承着众多风格的美国音乐方式,对此有着他自己的理解和创作,体现在他的歌词和回忆录《编年史》中,不仅形成了他个人风格,并刻上了带有他思想的精神印记
关键词:鲍勃·迪伦;创作;时代;自然;自我
中图分类号:I712.0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02-0080-01
犹记得那部经典传世之作《阿甘正传》,当那片羽毛在风中飘落回忆起阿甘种种往事时,一首《Blowing in the wind》会增色不少,这首反复吟唱、贯穿电影始末的歌曲,其作者就是这次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美国著名民谣摇滚歌手——鲍勃·迪伦。他的创作集中体现在他的歌词和一本回忆录《编年史》中,在其中他与美国时代的对话,同时他也享受着自然的美好,他对于自我生活的揭露也描写的淋漓尽致。而本文就从这三个方面展开去,浅显地评析一下鲍勃·迪伦的创作。
一、与时代对话
没有人能够否认迪伦在美国“民族复兴”中的地位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以往的民谣创作作者都未能与自身所处的时代高度结合,也因此未能俘获大批观众。而鲍勃·迪伦的创作似乎有一种兼济天下、匡时救世的决心与愿望。有人说他是:“一代人的良心和代言人”,我觉得这样说并不过分。其中《答案在风中飘》是一首反越战反种族歧视的歌曲,便成为了那个时代的圣经,也变成了那个时代的一个符号与象征。“炮弹要飞多少次,才能将其永远禁止”、“要牺牲多少条生命他才知道,已经死了多少人”......“答案在风中飘”,这样万般无奈的回答,我觉得这要比那直接高声呼吁来的更为猛烈,声声叩问对人们心灵产生巨大震撼。同时,这也鞭策着60年代美国的一批青年,那批青年像“滚石”一样,他们是垮掉的一代,随处可见手持棒球棒和啤酒瓶子闲逛的年轻人。《编年史》中也有小片段提到了那些混乱又堕落的人们,“我生活的时代跟那个时代不一样......而这背后令人憎恶的真相就是一个无所不包的历史样板,也将成为我以后要写的东西的样板.....”迪伦将自己的创作隐藏在这个巨大的历史叙事的后面,那个诗学和心灵的巨大的场,他与现实生活贴得如此之近,他的抗议之声关乎了年青一代的愤怒的精神系统、关乎时代的呼吸单位。
二、同自然欢歌
其实鲍勃·迪伦的创作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阶段是有变化的,他也曾有放弃对社会尖锐的抗争,一种与“乡村音乐”近似的音乐风格也出现在他的作品之中,“大自然的情歌王子”在这个时候凸显。“纵观美国百年民谣,对自然的吟咏大概是民谣创作中最为核心的内容。在民谣歌曲中,山川湖泊、江洋河海、崇山峻岭、草原牧场、西部风情、南部农场都是民谣歌手创作的对象”。从集市、风雪袭过铁轨到冰风暴与清澈江水、“河流冰封,夏日将尽”,迪伦将对少女的怀念爱慕之情不吝惜笔墨,但是这样的爱慕却是不在他身边的,所以我认为这里的“姑娘”是有隐喻象征的,隐喻是在一种特殊意义上使用的词,它为本质不同,却有很多相似点的两事物,而鲍勃·迪伦的隐喻是把爱慕的姑娘作为美好的事物的代表也喻指了北方乡野自然,但是在大工业化大革命化的洗礼下,自然不是美好的,她在渐渐消退,他在描摹吟咏自然、歌颂风光之时,也表达了对自然的惋惜之情。在浓厚的怀旧中,他通过“女孩儿”反复吟咏,用以抒发对逝去故乡自然图景的怀念。在《编年史》中也有对自然美好的描述,鲍勃·迪伦说自己最喜欢新奥尔良,“这个城市就是一首长诗。花园里长满了紫罗兰,粉红色的牵牛花和罂粟花......内心也渐渐宁静”。
三、将自我彰显
音乐最本质的回归还是对于自我情感的表达。你在吟唱或者表现一首歌的同时,之所以可以陶醉其中,那你一定是可以获得与作者共鸣的情感的。而迪伦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自由不羁的自我彰显的表达方式,以音乐为中心的抒情方式便自我凸显。他很重要的一部回忆录《编年史》在这本书中,他用自己清楚的笔触,回忆了自己不平凡的音乐创作生涯,把这位令万人敬仰的文化偶像彰显在大众面前。我们一起来从书中寻找他的思想和追求“从今天开始,我要写我的内心世界,就像我在10岁写东西那样,一切发自内心,写歌应该就像走路吃饭一样自然”,同时,迪伦也在书中不仅仅写到了他音乐创作的灵感来源,更是有那些意气消沉的时刻,一度想到退却乃至放弃。他开诚布公、大胆袒露那些瞬间“歌词没有让我们觉得适得其所,它没能尽职尽责地炸开一条道路,要是重写歌词,我可能会一下子删掉五六行”、“我们的工作停顿下来.....充满了阴郁的含义”......他用一整章的篇幅写了一部他创作较晚的作品《哦,仁慈》,那种创作停顿危机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结束,是他在一个不知名的爵士酒吧听歌,突然学会了一种新的演唱方式,借此虽然没能有多少感受,却能唱出歌来了。这样的诚意可嘉地回顾自我经历,分享创作心得,叩问内心起伏,迪伦就是这样的一个作家。
作为一位创作歌手,鲍勃·迪伦的音乐作品从一开始就有着浓郁的个人烙印,他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质疑,化成他手指与琴弦碰撞间流泻出的美妙旋律、诗意盎然的歌词,以及不囿于个人情感表达的极具社会性的延伸内涵,令他的作品在音乐范畴流行、传播的同時,与不同时期的时代背景、社会洪流紧密相关。我仿佛能够听见他在与那个时代对话,有时仿佛又在感受自然的美妙,有时候又是将自己的本性暴露无遗。
参考文献:
[1]鲍勃·迪伦(美),徐振峰,吴宏凯(译).编年史[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