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明清油茶种植及其产品的商品化

2017-02-24 20:30刘世梁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商品化闽西茶油

刘世梁

(河北大学 宋史研究中心,河北 保定 071002 )

浅析明清油茶种植及其产品的商品化

刘世梁

(河北大学 宋史研究中心,河北 保定 071002 )

元末明初,南方山区民众开始利用油茶的油料价值,摘取茶子进行榨油。至明中期,油茶的种植逐步推广,闽西和赣北地区是油茶种植的主要区域。此外,海南、浙江等地也有油茶种植,只是以零星的状态存在着。清代时,赣北、闽西油茶进一步发展,并逐步向其相邻地域扩展。主要由赣北、闽西向江西南部、中部扩展。湖南、广东亦成为油茶的重要产地,其油茶种植主要集中在湘南、粤北和粤东地区。至清代后期,油茶已普遍种植于南方各山区。油茶种植也得到发展,除表现在其种植的地域愈加广泛外,还表现在油茶产品的商品化,清代初期,茶油在部分地域实现了商品化,至清代中后期,特别是光绪年间,茶油进一步商品化。

明清; 油茶; 种植; 商品化

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对我国油茶在古代的栽培和利用状况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研究也日益深入,但由于各自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对油茶历史的研究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研究有待进一步的深化。在古代文献记载中,不同文献中所使用的油茶名称是不同,这就给我们研究油茶历史时增加了难度。本文就笔者搜集到的史料,对油茶古名进行考析,对油茶名称在各个时代和地域的变迁状况进行探讨,以期为以后的油茶历史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帮助。

油茶是我国重要的食用木本油料作物之一,现今主要遍布于南方各省区,其中江西、福建、湖南是油茶的主要产区。在明代以前的史籍、本草著作和农书记载中,对于油茶记载很少,其原因“在于南方山区复杂的生态环境以及因交通不便而造成方言的各异”[1]。实际上,不仅对于油茶记载少而且对于油茶记载的名称也是不同,古籍中所记载油茶名称也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地域差异而不同。因此,在探析明清油茶种植及其产品的商品化之前,需要对油茶古名的演变状况进行分析。

一、明代以前的油茶古名

关于油茶的最早记载是成书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的《三农纪》中引《山海经》言:“谓之员木,南方油实也。”但查今本《山海经》却未见“员木”,“员木”是否为油茶有待进一步考证。此书还引《通志》云:“(楂)南方山土多植其木,坚挺可为杠,乃南方油实木也。”[2](P414)但查今本郑樵《通志》并无此语。

成书于淳熙二年(1175)范大成所著的《桂海虞衡志》记载:“南山茶,葩、蕚大倍中州者,色微淡,叶柔薄,有毛,别自有一种如中州所出者。”[3](P73)三年后(1178),周去非的《岭外代答》对南山茶进一步的解释说:“南山茶,葩、萼大倍中州者。色微淡,叶柔薄,有毛,结实如棃,大如拳,中有数子,如肥皂子大。别自有一种叶厚硬,花深红如中州所出者。”[4](P328)范、周二人记载的“南山茶”是否是当今油茶呢?二人所言“南山茶”都是“叶柔薄”而油茶是叶革质,叶厚且硬,与二人所言的“南山茶”叶的特质不同。对于周去非所载叶厚硬的“南山茶”是否为茶油则需进一步考证。可见,范、周二人记载的“南山茶”并非今天的油茶,而是山茶花的品种之一。

二、明清油茶名称的演变

明代对于茶油记载逐渐增多,在关于记载油茶名称也是不同的。在明中期福建地区,油茶树通常被称为“梣树”、“茶子油树”或“茶油树”并用。尽管树名各异,但油茶所榨之油皆名为“茶油”。成书于弘治二年(1489)的《弘治八闽通志》卷二十一《食货·财赋》汀州府·武平县条中记载有“茶课钞一锭一贯八百八十文,茶子油树租钞二百五十文”,而且在汀州、邵武、福宁、漳州、泉州等诸州府的“货之属”都记有茶油;其中建宁府“货之属”中记载:“油,其品不一,梣油,用料子压之,即茶油也。出浦城、建阳、崇安三县。”[5](P269)成书于嘉靖三十二年(1533)的福建《建阳县志》中载:“梣,树类茗实而稍高大,皮有淡黄粉,花开白色,亦类茗。实似茗实而稍大,白露时熟。实既落,随即开花,盖其花实在树足一周岁也。实可压油,俗所谓茶油即此也。”[6](P112)从以上对所描述“梣”树的特征可知,“梣”树即为油茶树。

明代江西的地方志中,多将油茶树所产之果实称为“茶子”,果实所榨之油称为“茶油”。成书于正德五年(1510),严嵩所撰的《袁州府志》卷二《物货》中记载:“茶油,茶子捣之为油。”[7](P68)《正德瑞州府志》卷三《物货》载:“油有脂、麻、菜子、茶子、桐子等油。”[8](卷三《货物》)

此外还有一些省份地方的地方志中,亦称为“茶油”,如《万历温州府志》卷五《食货志》载:“油有,香油、麻油、茶油、菜油、桐油、桕油。”[9](卷五《食货志》)但也有一些省份地方的地方志中称为“山柚”,如《正德琼台志》卷九“油之属”中载:“山柚:‘文昌多,花白,即闽中茶油。”[10](卷九《土产下》第27页)

明代农业巨著《农政全书》,却将油茶称为“楂”。《农政全书》是徐光启所著,成书时间约为天启五年至崇祯元年(1625—1628)之间,书中卷39《种植·木部》载:“楂木生闽广江右山谷间,橡栗之属也。其树易成,材亦坚韧。若修治令劲挺者,中为杠。实如橡斗,斗无刺为异耳。斗中函子,或一或二或三四,甚似栗而殻甚薄。殻中仁皮色如榧,瓤肉亦如栗,味甚苦,而多膏油。江右闽广人,多用此油。燃灯甚明,胜于诸油,亦可食。”[11](P1 073)从对“楂木”特质的描述,可知此处所载的“楂木”就是油茶树。而《农政全书》作为当时全国性的农业著作,未能详尽“楂”这个名称的由来,书中对用“楂”是否能够准确代表油茶特质,徐光启也如实的说道:“楂在南中,为利甚广,乃字书既无此字,而偏方杂记,亦未之见。或书为茶,尤非也。独《本草》有槠子,云:‘小于橡子,味苦涩,皮树如栗。或者槠楂声近,土俗音讹耶?其不言子可为油,或昔人未食其利,如乌臼女贞之类耶?不敢傅会,姑志之以俟再考。”[11](P1 073)将油茶称为“楂”的不只是《农政全书》,成书于天启元年(1621)的《群芳谱》在《木谱卷二》 载:“楂,橡栗之属,生闽广江右山谷间,树易成,材亦坚韧。实如橡斗,无刺。子或一、二,或三、四,似栗而壳薄。仁皮色如忄匪,肉如栗,昧苦,多膏油。”

清代时期,由于油茶种植的地域的扩大,在史籍、农书、地方志的记载中关于油茶的记载也日渐增多。前已提及的张宗法的《三农纪》(1760),是一部以记载四川农业为主的著作,书中亦把茶油成为“楂”,载:“楂,《图经》云:‘叶如茗,稍长而厚,凌冬不淍,但味涩苦不堪入。茶开白花,结实如小桐样,壳内有子,分瓣或三五粒或二四粒,可笮油然灯。百越产者,味甘可入蕉;刑楚产有味苦,可然灯润髪,不染衣。饼作炊,火胜。戻能毒鱼,近池塘。”[2](P415)

江西省的某些地区方志记载却与明代有所不同,名油茶树为“茶树”,茶油为“清油”或“木油”。《(雍正)江西通志》卷27《赣州府》中记载:“茶油,贑州山多茶树,十一月采子,剖仁榨油,色味甘香、清洁,名曰清油。”[12](卷二七《赣州府》)此外也将油茶树成为“楂树”或“榇树’,成书于光绪年间的《抚郡农产考略》载:“楂树,俗呼为榇树,楂茶音相近,故亦书为茶。枝干淡黄色,叶青色,四季不雕。花白瓣黄,心实大如胡桃,一苞数粒,壳粟色,内仁白而腻。粒小者,名珍珠子,亦曰寒露子。大者名霜降子,抚属皆有之。 ”[13]

在清代福建一些地区的方志中,继承了明代的称为茶油为“梣油”或“茶油”。如成书于康熙四十二年的福建《建阳县志》除记有茶油外,还记有“梣油”。而在《(乾隆)福州府志》名油茶之油为“茶油”载:“油有数种,茶树之实,大如梨,压之为油者,茶油也。”[14](卷二五《物产》P523)可见,清代福建地方志中继承了明代用法,所记载的“梣”树就是油茶树,其中“梣”书面语或官方语,而“茶油”当地“梣”的俗称。正如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所言:“茶油即梣树子油。枯饼,乃梣树子油也,豫省闽粤皆食茶油而不知为梣树子油,俗呼茶油实非茶子(茶叶树的果实)之油也,煎熬不熟食之令人泻。”[15](P199)

有关于广大油茶种植记载中,屈大均(1630—1696)晚年所作的《广东新语》描述清代初期广东省(包括今海南省)所用油时说:“韶连始兴之间,多茶子树,以茶子为油。客至辄以油煎诸物,为献燕吴人购之,为泽膏发。……琼州文昌多山柚油、海棠油、山竹果油,……以茶子油白者为美,曰白茶油,又有山茶油,以乌药子,色红如珠者,榨之。”[16](P149)说明当时广东北部韶州地区多种茶子树榨油,而茶油又有白茶油和山茶油之分。在此处提及了海南文昌的“山柚油”,印证前述明代《正德琼台志》所载。《(道光)广东通志》卷九十五《舆地略十三》也记载:“粤人鲜用麻油,并菜豆油,通用豨膏、茶子油外,此又有海棠油、核桃油、山柚油。”[10](卷九十五《舆地略十三》)将“山柚油”与茶油并列,而“山柚”是油茶,说明“山柚”是油茶的一种,而与普通油茶品种茶油较大。此外,一些广东地方志直名为“茶油”者也逐渐增多,《同治韶州府志》卷十一《舆地略》记载:“茶油,性凉、味淸,虽寒不冻结。茶生高七八尺,花白,结子,霜降摘之,研为油。”[17](卷一七《舆地略》P227)广东一些地区也把茶油称为“南油”,如《(乾隆)潮州府志》载:“南油者,卽茶子油。”[18](卷三九《物产》)

由于油茶种植的推广,油茶种植的范围也日益扩大,各地文献关于油茶记载的名称也逐渐趋于统一。道光八年(1828)成书的湖南《永州府志》记载:“茶子树连山亘野,弥望如葬,材炭之外,厥利唯茶油、桐油为大。” 成书于道光三十年(1850 )贵州省《贵阳县志》说:“近人多种茶树,取子压油”。成书于同治十一年(1872)江西《兴国县志》:“兴邑山阜,多种茶子。”江西《宜春县志》(公元1910):“茶子有油质,扩弥被山谷”。各地方志此类记载诸多,在此不一一列举。

三、明清时期油茶种植业的发展与茶油的商品化

人们用油茶榨油开始于元末明初,自此之后,人们开始取油茶子榨油。由最初的摘取野生油茶子榨油,逐步演变为人工种植。而且人工种植油茶的范围也日渐扩大,油茶种植业也逐渐兴盛起来。以下就笔者所收集史料,分析明清时期油茶业的发展与演变。

(一)明代油茶种植业的发展

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特别是经济开发向南方山区的进一步推进,使得南方农林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元末明初,人们对油茶价值认识的进一步加深,人们对油茶的经济价值日益重视起来。摘取油茶果实榨油的范围也日渐扩大,成为当时山区民众谋生的途径之一。

在众多的文献记载中,其中较早记载油茶种植和利用状况的是成书于弘治二年(1489)的《弘治八闽通志》,此书在汀州、邵武、福宁、漳州、泉州等诸州府的“货之属”都记有茶油,其中建宁府“货之属”中记载:“油,其品不一,梣油,用料子压之,即茶油也。出浦城、建阳、崇安三县。” 在该书卷二十一《食货·财赋》汀州府·武平县中还记载有“茶课钞一锭一贯八百八十文,茶子油树租钞二百五十文”,可见,当时福建地区不仅普遍的种植油茶,而且当时政府还对油茶生产进行征税。

虽然《弘治八闽通志》汀州、邵武、福宁、漳州、泉州等诸州府的“货之属”都记有茶油,但从当时闽西方志记载中来看,实际上闽西及闽北山区才是油茶最为重要的产地。嘉靖年间,王世懋在描述当时闽西油茶种植的状况时也写道:“余始入建安,见山麓间多种茶而稍高大,枝干搓左牙,不类吴中产。间之知为茶油…… 己历汀、延、邵,愈益弥被山谷……榨其实为油,可橙可膏可釜,闽人大都用之。然独汀之连城为第一。闽之人能别其品。”[19](P44~45)从王世懋的记载可知,当时闽西各地普遍种植油茶,而汀州府的连城县,更是油茶的重要产地。这些地区油茶品种诸多,以至于只有当地人才能“别其名”。

明代江西北部也是油茶种植的重要产地之一,在当地方志中对于油茶的种植和利用情况也有诸多的记载。如《袁州府志》卷二《物货》中记载:“茶油,茶子捣之为油。”[7](P68)《正德瑞州府志》卷三《物货》载:“油有脂、麻、菜子、茶子、桐子等油。”[8](卷三《货物》)此外,还有一些江西方志中记载了当时油茶的生产,如《万历新修南昌府志》、《万历高州府》等。虽然关于油茶生产有诸多地方文献的记载,但这些地区主要位于江西北部地区。赣南地方志中也有茶油的记载,如《嘉靖瑞金县志》卷一《土产》中,记有“茶油”。瑞金县位于赣南东边,地临闽西,其对油茶油料价值利用,或源自闽西传入。但就总体而言,赣南方志关于油茶记载较赣北少,可见,当时油茶生产主要集中在赣北尤其是赣西北地区,而赣南地区则相对较少。此外在浙江、海南等地也有油茶种植的记载。如《正德琼台志》卷九“油之属”中载:“山柚:文昌多,花白,即闽中茶油。”[10](卷九《土产下》)“文昌会同,年来大家小户力种槟榔,坐地收利,山柚、苏木之类皆然。”[10](卷九《土产下》)可以看出,当时海南文昌的油茶树,并非野生,而是民众所种,油茶种植业在当地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就总体而言,这些地区在油茶生产中地位相对较轻,油茶种植的地域分布只是以点状、零星的存在着。

明末时,油茶种植进一步向南方其他地区,特别是西南、岭南地区扩展。成书时间约为天启五年至崇祯元年(1625—1628)之间的《农政全书》对于油茶生产记载道:“楂(油茶)在南中,为利甚广。”成书于天启元年(1621)的《群芳谱》载:“楂,橡栗之属,生闽广江右山谷间,树易成,材亦坚韧。实如橡斗,无刺。子或一、二,或三、四,似栗而壳薄。仁皮色如忄匪,肉如栗,昧苦,多膏油。”[14](卷二五《物产》P523)

(二)清代前、中期油茶种植地域的扩大

赣北、闽西是明代原产油茶的重要产地,清代时,这一地区的油茶进一步发展,并逐步向其相邻地域扩展。主要由赣北、闽西向江西南部、中部扩展,清初《石城县志》(1673年)对当时油茶种植状况记载道:“赣田少山多,向皆荒棒丛樾,近年闽人赁土耕锄,……茶子桐子二树并植。”可以看出,当时赣东南地区的油茶种植主要从福建传入。至清代中后期,油茶在赣南、赣中的种植更为普遍,在方志记载中也逐渐增多。《兴国县志》(1872):“兴邑山阜,多种茶子。”《南康县志》 (1872):“远山多种茶树”。成书于光绪年间的《抚郡农产考略》记载当时抚州油茶生产状况描述道:“楂树,俗呼为榇树,楂茶音相近,故亦书为茶。枝干淡黄色,叶青色,四季不雕。花白瓣黄,心实大如胡桃,一苞数粒,壳粟色,内仁白而腻。粒小者,名珍珠子,亦曰寒露子。大者名霜降子,抚属皆有之。 ”[13]福建则由闽西山区向沿海扩展。如《乾隆福州府志》中记载:“油有数种,茶树之实,大如梨,压之为油者,茶油也。”[14](卷二五《物产》P523)

在明代油茶种植中,其中以点状、零星的存在着的湖南、广东等地,至清代中后期,逐渐演变为片状分布,成为继福建、江西之后的油茶重要产地。从当地方志记载来看,湖南省油茶主要分布在湘南山区。据《永州府志》(1828)记载:“茶子树连山亘野,弥望如葬,材炭之外,厥利唯茶油、桐油为大。” 成书于1868年《永绥(今花垣)直隶斤志》:“厅属物产之利,唯此最大。”此外《常宁县志》(1870年)“山茶,易取,压油,获利甚大。”而广东油茶种植,则主要分布在粤北和粤东山区。屈大均(1630—1696)晚年所作的《广东新语》描述清代初期广东省(包括今海南省)所用油时说:“韶连始兴之间,多茶子树,以茶子为油。客至辄以油煎诸物,为献燕吴人购之,为泽膏发……琼州文昌多山柚油、海棠油、山竹果油……以茶子油白者为美,曰白茶油,又有山茶油,以乌药子,色红如珠者,榨之。”[16](P149)此外,粤北、粤东地方志关于油茶种植的记载也逐渐增多,如《(乾隆)潮州府志》载:“南油者,卽茶子油。”[18](卷三九《物产》)《同治韶州府志》卷十一《舆地略》记载:“茶油,性凉、味淸,虽寒不冻结。茶生高七八尺,花白,结子,霜降摘之,研为油。”[17](卷一七《舆地略》P227)

除上述的地域外,浙江、贵州、云南等地的油茶种植,也逐渐兴盛起来。特别是西南地区油茶种植的普及,一定程度上是在官府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如康熙中期,陈诜巡抚贵州时,“黔地不识桑麻,亦无茶油树,诜购其种,令民植之,遂为永利。”[20](卷四九九)但从这些地区的方志记载来看,这些地域开始利用油茶资源的时间则相对较晚。浙江省《丽水县志》径称:该县取油茶子“屑以为油,近岁始盛”道光三十年(1845)贵州省《贵阳县志》也说:“近人多种茶树,取子压油”。光绪年间,刘锦藻在描述当时油茶种植状况时道:“七山茶,一名曼陀罗树,产地以湖北、湖南、江西为最重要,浙江、福建、四川、广西、贵州次之。种子可榨油,山茶油。”可以说,至清代中后期,油茶价值的利用,已经普遍推广于南方各地。

(三)清代前、中期油茶的商品化

自清代初期,就有关于油茶商品化的记载。屈大均的《广东新语》描述清代初期广东省(包括今海南省)所用油时说:“韶连始兴之间,多茶子树,以茶子为油。客至辄以油煎诸物,为献燕吴人购之,为泽膏发。”[16](P149)可见在清代初期,当时粤北山区油茶种植盛行,燕吴商人来粤北购买,用于润发。咸丰五年,骆秉章在奏疏中称:“窃自逆贼窜湖广,扰江皖而陷金陵,长江梗塞……时商民贩运谷米、煤炭、桐、茶油、竹木、纸铁及各土产,运赴汉口销售易盐。”至光绪年间,关于茶油商品化的记载逐渐增多。据《抚郡农产考略》记载:“(蒜)大实并可榨油,乡人每入茶油内售之。”[13]刘锦藻在记述当时江西宜春农业时道:“(光绪)三十一年,马令肇修称,县属向产茶油,开有油行八家,近二十年次第歇业,劝民广种茶树,多开油行。”[21](卷三七九《实业考二》P11 260)在描述万安、永宁县商品流通时,言:“万安县出口货以纸张茶油及猪为大宗,惟仅有零星客贩来此收买。”[21](卷三七九《实业考二》P11 260)可见在当时出现了不仅专卖茶油的油行,而且油茶产品的商品化也进一步提高。

四、结语

自元末明初,南方山区民众开始利用油茶的油料价值,摘取茶子进行榨油。至明中期,油茶的种植逐步推广,当时是闽西和赣北地区,油茶种植的主要区域,此外,海南、浙江等地也有油茶种植,只是以零星的状态存在着。明末时,油茶种植进一步向南方其他地区,特别是西南、岭南地区扩展。

清代时,原明代产油茶的重要产地的江西北部、闽西,其油茶进一步发展,并逐步向其相邻地域扩展。主要由赣北、闽西向江西南部、中部扩展。湖南、广东亦成为油茶的重要产地,其油茶种植主要集中在湘南、粤北和粤东地区。此外,至清中期,油茶种植在官方的推广之下,进一步在西南地区得以发展,可以说,至清代后期,油茶已普遍存在于南方各山区。油茶种植也得到发展,除表现在其种植的地域愈加广泛外,还表现在油茶产品的商品化,清代初期,茶油在部分地域实了商品化,至清代中后期,特别是光绪年间,茶油进一步商品化。总体而言,明清时期油茶业是向上发展的,民众对油茶价值的认识逐步加深,油茶种植的地域逐步扩大。但就个别地区而言,在清代中后期,油茶业逐步下滑。如刘锦藻记载:“县属向产茶油昔有商贩运销出外近年茶树凋谢出油日少尚不敷本地之用”[21](卷三九二《实业考十五》P11 419)

[1] 张词云.茶探源油[J].经济林研究,1991,(7).

[2] (清)张宗法.邹介正等校释.三农纪校释[M].北京: 农业出版社,1989.

[3] (宋)范成大.严沛校注.桂海虞衡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

[4] (宋)周去非.杨武泉校注.岭外代答校注[M].北京: 中华书局,1999.

[5] 黄仲昭.(弘治)八闽通志[A].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M].北京: 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

[6] (明)马继科,朱凌,纂修.嘉靖建阳县志[A].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31册)[M].上海:上海古籍书店, 1966.

[7] (明)严嵩.袁州府志[A].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37册)[M].上海:上海古籍书店, 1966.

[8] (明)熊相.(正德)瑞州府志[A].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42册)[M].上海:上海书店, 1990.

[9] (明)汤日昭.(万历)温州府志[M].温州:温州图书馆,1988.

[10] (明)唐冑.(正德)琼台志[A].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37册)[M].上海:上海古籍书店, 1966.

[11] (明)徐光启撰.石声汉校注.农政全书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12] (清)谢旻等修,陶成等纂.(雍正)江西通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84.

[13] (清)何刚德.抚郡农产考略[A].续四库全书·子集·农家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4] (清)魯曾煜.(乾隆)福州府志[A].中国地方志集成·福建府县志辑[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

[15] (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M].卷六清同治十年吉心堂刻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

[16] (清)屈大均.广东新语[A].历代史料笔记丛刊·清代史料笔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7.

[17] (清)欧樾华.(同治)韶州府志[A].中国地方志集成·广东府县志辑[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

[18] (清)周硕勋.(乾隆)潮州府志[A].中国地方志集成·广东府县志辑[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

[19] (清)王世懋.闽部疏[A].中国地方志丛书·华南地方[M].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

[20] 穆彰阿,潘锡恩等纂修[A].(嘉庆)大清一统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21] 刘锦藻.清续文献通考[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责任编辑:胡 莉

2095-4654(2017)02-0016-05

2016-12-03

S794.4

A

猜你喜欢
商品化闽西茶油
林安娜 茶油飘香 绿色扶贫
论虚拟角色名称商品化权益的独立性
走近“红色闽西”主题采访
茶油果
茶油飘香
闽西灯笼点燃乡村狂欢
闽西山区艺术扶贫的“她力量”
明清时期陕西果树商品化趋势及殖民采掠初探
日本商品化权的历史演变与理论探析
茶油氧化过程中紫外吸收光谱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