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红星,邓春慧
(1.湖北科技学院 人文与传媒学院,湖北 咸宁 437005;2.通城县隽水寄宿中学,湖北 通城 437400)
浅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言教学与文化传播
夏红星1,邓春慧2
(1.湖北科技学院 人文与传媒学院,湖北 咸宁 437005;2.通城县隽水寄宿中学,湖北 通城 437400)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言教学与文化传播二者是密不可分的,而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实际工作中,语言教学与文化传播二者往往是分开进行的。如果我们能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在语言教学中适时适度地渗入文化因素的传播,则能激发学生语言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提高语言教学效果,同时也能增加文化传播的深度和广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主要从语言教学入手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对“如何在语言教学中渗入文化因素的传播”这一问题的认识。
对外汉语;语言;教学;文化;传播
作为国际汉语教师,我们肩负着汉语教学和文化传播的双重任务。在对外汉语教学的成果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中国的文学、历史、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以至生活细节了解得较多的学生,往往能更加准确地理解和使用汉语。这也从实践的角度证明了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言教学与文化传播二者是密不可分的。要想学生真正理解中华文化,就必须掌握作为该文化载体的汉语;而要想学好汉语,又必须同时学习汉语所承载的中华文化。而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实际工作中,语言教学与文化传播二者往往是分开进行的。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进行语音、文字、词汇、语法等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完成语言教学的任务,而很少进行文化的渗透和传播。而文化传播则主要是借助各种专题文化活动搭建的平台,向学生进行文化展示或使之得以文化体验而完成的。
爱德华·萨皮尔在《语言论》中曾说道:“语言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是不能脱离文化的。”[1]既然语言与文化有着这样密切的关系,那么如果我们能在语言教学中,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适时适度地渗入文化因素的传播,则既能激发学生语言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提高语言教学效果,同时也能增加文化传播的深度和广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在语言教学中渗入文化因素的传播呢?笔者从语言教学的四个板块入手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一、在拼音教学中,适当加入古诗词、绕口令等内容,在帮助学生解决声韵调等问题的同时,渗入文化因素的传播
如绕口令《四和十》:“四是四,十是十。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不要把四说成十,更不要把十四说成四十。”可以帮助学生练习平翘舌“s”和“sh”的发音。
《漆匠锡匠》:“七巷一个漆匠,西巷一个锡匠。 七巷漆匠偷走了西巷锡匠的锡, 西巷锡匠偷走了七巷漆匠的漆。”可以帮助学生练习舌面音“j”“q”“x”和阴平声调的发音。
《鹅和河》:“坡上立着一只鹅,坡下就是一条河。宽宽的河,肥肥的鹅,鹅要过河,河要渡鹅,不知是鹅过河,还是河渡鹅。”可以作为良好的教学素材,帮助本地学生校正“e”的发音。
绕口令作为一种传统的口头语言游戏方式,除了具备上述语音教学方面的功能外,还因为其鲜明的节奏和有趣的内容,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同时,由于绕口令与我国传统曲艺形式如相声、快板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学生在接触绕口令时,就已经不自觉地接触和体验到了我国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
古诗词也有着同样的作用。
《静夜思》:“床头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些诗句作为韵文,能给学生提供准确的、有针对性的学习素材,而其深刻的内涵,更是能在文化传播方面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静夜思》中沉淀着千百年来,中国人寄托在月亮之上的浪漫情思,那是一份无法言说,欲言又止的对家的眷念,是一份融进了我们骨血的对圆融的期盼。《春晓》则包含着我们民族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原因,而滋生出的一种对春的最美好的情怀,守着其惊喜而来,又望着她伤感而去。非洲人盼望雨季,欧洲人钟情夏天,我们则把爱和希望全部交给了春天。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集体无意识,古诗词则以其抑扬的乐音,记录着我们民族的文化密码。学生在诵读这些脍炙人口的古诗词的同时,就自然而然地接触到了我们民族文化的密码。
二、在汉字教学中,适当加入造字法的介绍,既能帮助学生解决汉字认读难、书写难的问题,同时又能通过中国文字的独特性向学生进行文化因素的传播
对于母语是字母文字的学生来说,汉字的认读和书写真的就是难于上青天了。但是如果能从“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等四种主要的汉字造字法入手,向学生讲解汉字的形成,则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汉字的学习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
象形字是用线条或笔画,将要表达的事物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的造字方法。如“山”“水”“日”“月”“刀”“口”“云”“雨”等都是象形字,其字形与客观事物之间极大的相似度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和记忆。
指事字是在象形符号或象形字上加上指事的标志而形成的。如“上”“下”,是以横线“一”为界,在横线上用一点或较短的短线指出上方的位置,也就是“上”字;而在横线下面画符号则是“下”字。“凶”字是指地上有一个深坑,走路的人没看见而踏空掉进坑里,“ㄩ”代表深坑,中间的“×”符号(交叉而置的箭)就是象征在陷阱里放置的致命的危险物。“刃”字则是在“刀”字上加一点,表示刀口;“甘”在口内加一点,表示口中含有甘美的食物。
会意字,则是用两个及两个以上的独体汉字,根据各自的含义所组合成的一个新汉字。如“从”字是一个人跟着另一个人向前走,表示跟从;“比”,表示两人接近并立;三个“人”组成“众”;三个“口”组成“品”等。还有 “休”表示“人在树旁休息”;“劣” 由少和力组成,表示为低下、弱小,品质卑劣; 友是二手相叠,友善相助的意思;“舒”由房舍的“舍”和给予的“予”组成,意思是在房子里很舒服,表示为舒服的意思。
从数量上看这四种主要造字法,象形字最少,指事字其次,会意字较多,而最多的则是形声字,占汉字总数的80%以上。形声字是在象形、指事、会意的基础上产生的,尽管它还属于表意性质的文字,但已突破了汉字形体的束缚,沟通了方块汉字与语音的联系,成了汉字发展的主流。用形声法造字非常方便,与金木水火、鸟兽虫鱼有关的字以及叹词、拟声词,几乎都是形声字。
以汉字四种主要的造字方法为抓手,我们还可以进一步让学生了解汉字中蕴含着的丰富的文化内容。
先看“心”字。甲骨文的写法是心脏的简图,带有“心”和“心”的变体的汉字有很多,如“思、想、念、恋、悲、感、忘、态、忠、志、急、忙、忆、怜、悟、惊、惜、悦、恨、情、怀、惭、愧、懊、恼、愉、快、恭、慕”等等。这一组汉字说明,中国古人认为人的思维器官是心,因此在造字时就把许多与人的思维、心理活动有关的汉字用心字旁来表示。有些字,如“快、慢”也用心字旁,是因为古人把快慢给人的心理感受表达出来了,所以说“大快人心”[2]。
再如“鲜”字,由“鱼、羊”构成,反应了古人认为这是两种最鲜美的食物。尤其是羊,在古代,羊是美味和吉祥美好的象征,如“美、羡、善、祥、羹、羞”等汉字中都有“羊”。
到了中高级学习阶段,适当通过汉字字形、读音介绍讲解汉字中蕴含的汉语文化,能提高学生深入学习汉语的兴趣,从而把汉字学习和文化学习结合在一起,互相促进。
三、在词语和句子教学中,适当加入成语、俗语、警句、笑话等内容,既能让学生了解其中所呈现的价值观、思维模式等,又能让学生体会到汉语的深厚内涵和丰富的表现力,增强理解和表达能力
首先,以高教版的《体验汉语·商务篇》[3]为例。我们可以看到,每一课的课题下都会呈现一个与其话题相关的成语、俗语或者名言警句,我们且称为“副题”,如表1。
表1 《体验汉语·商务篇》(高教版)课题及副标题目录列表
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因为觉得这些内容与语用功能关系不大而忽略它或者是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而搁置它,而这样做都是不合适的。“副题”呈现的这些内容,表面上看起来与商务场景中的交流关系并不直接,但实际上是一种文化认同。都说“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学习和了解了这些成语、俗语或者名言警句,则能了解和接纳商业文化中所呈现出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实现更深层次的交流。同时这些成语、俗语、名言警句能够源远流长,传送至今,就是由于其形式短小,含义深刻,教材以一课一句的方式插入其中,其学习难度也是可以考量和尝试的。教师应该做的是先进行通俗易懂的解释,然后鼓励学生反复练习,达到熟读能用的目标就可以了。所以无论是忽略还是搁置,都是对教材所传递的文化意图理解不透彻,也就不能做到在语言教学中合理地渗透文化因素的传播。
下面我们再说说在汉语的语言学习中 “笑话”的插入。
笑话一:“很行”
有一天,史密斯对老师说:“都说中国人很谦虚,我看才不是呢!”老师问为什么,他说:“你看!大街上到处写着‘中国很行、中国人民很行、中国建设很行、中国农业很行、中国交通很行、中国工商很行’……这还不是太骄傲了吗?”
这则笑话可以帮助学生区别他们容易弄混淆的词语,同时也向学生传播了中国人的传统美德——谦虚。
笑话二:“三日不见,胖了许多”
从前有个人只认识“川、日”二字,也敢冒充老师去教小孩子。一天,小学生递上一本书请教,他接过书来,一心要找那个“川”字,翻了几页也没找到,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忽然发现了一个“三”字,他指着“三”字大骂道:“懒鬼,我到处找不到你,原来你躲在这里睡大觉啊!”后来又看见“子曰”的“曰”字,他奇怪地说:“怎么三日不见,胖了许多?”
这则笑话指出了不同汉字的细微差异,也讽刺了那些不学无术的人,表达了中国人崇尚知识,重视学习的传统精神。在语言教学中,适时合理地插入笑话的内容,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知识记忆,同时寓学于乐的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
四、在篇章教学中,适当加入传统文化习俗和当代社会生活话题的介绍,既能促进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全面了解,又能丰富学生的语料库
如《当代中文》第四册[4]的课文内容是以话题的方式编撰的,如表2。
表2 《当代中文》第四册教材内容列表
续表2 《当代中文》第四册教材内容列表
教材中的这些话题基本上都是与当代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其中包含的语料则真实再现了中国社会的当代文化因素。因此在语言教学中,注重对这些语料的介绍和传播,既有助于学生获得相关的语言背景知识,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弥补我们在对外文化传播中偏重于传统文化而忽略了当代文化的不足。就目前情况来看,我们在专项文化活动中向学生介绍和展示的主要是中国传统文化,如太极拳、剪纸、中国结等,还有主要表现中国功夫的电影。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文化知识,来到中国,进入中国当代社会生活继续学习深造时,则会有巨大的文化习得的落差感——怎么在中国打太极拳的主要是中老年人啊?平时生活中也很少看到人剪纸啊,编中国结啊,更不是每个人都有功夫啊!因此,适度地向学生介绍教材中涉及的当代文化因素,正是帮助学生搭建一个由活动中的文化习得到生活中的文化体验的桥梁,使他们对中国文化有着更为全面的知识建构。
[1] 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6.1.
[2] 周健.汉语课堂教学技巧325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19.
[3] 张红.商务汉语[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
[4] 吴中伟.当代中文(第四册)[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熊 瑛
2095-4654(2017)02-0133-04
2017-02-15
H195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