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晓轩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150080)
多模态视域下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多元读写能力的构念研究
吕晓轩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150080)
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多模态话语理论的产生和应用,这对外语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多模态话语意义构建研究的不断拓展和深入的背景下,读写能力的构念也发生了变化。通过分析多模态理论及多元读写能力概念的研究,进而提出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多元读写能力的构念,根据该构念设计相应的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及评价方式。
多模态;多元读写能力;培养模式;评价方法
DOI号:10.13320/j.cnki.jauhe.2017.0010
毋庸置疑,大学生需要通过实践培养他们纸质和电子相结合的读写能力,从而适应未来的工作和生活。因此,“新读写能力”(Lankshear & Knobel,2003)、“多元读写能力”(Cope & Kalantzis,2000)和“多模态”(Kress & van Leeuwen, 2001)这些术语的出现证实了这种对读写能力产生影响的交际方式已经逐渐形成自己的概念体系。在多模态的视角下,读写能力的内涵与外延发生巨大的变化,也就出现了上述如“多元读写能力”等概念。多模态话语的产生为读写能力构建了新的平台,探索多模态视域下读写能力的构念,是对“新的读写能力”抑或“多元读写能力”的解读和界定,同时也有助于为培养多元读写能力提供更好的框架。自2012年教育部将商务英语本科专业正式纳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以来,商务英语本科专业的地位更是日益凸显。商务英语专业具有商科与语言学科相结合的特点,在多模态视域下探索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多元读写能力将有利于为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提供一条崭新的途径。
(一)多模态话语理论研究
模态是指人类通过感官与外部环境交流互动的方式(顾曰国,2007)。人类通过5个渠道去感知世界,从而形成了5种交际模态,即视觉模态(visual modality)、听觉模态(auditive modality)、触觉模态(tactile modality)、嗅觉模态(olfactory modality)和味觉模态(gustatory modality)等。在交际中,只使用一种模态的话语叫“单模态话语”(monomodal discourse),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模态的话语叫“多模态话语”(multimodal discourse)(朱永生,2007)。大多数的交际活动都包括两种或两种以上模态的话语成分,因此其活动本质都属于多模态。例如,人们是用眼睛观看视频里面的图像或字幕,用耳朵听视频的声音,这种交际活动就是多模态。多模态话语理论是建立在系统功能语言学和社会符号学基础上的,它承认非语言模态(如图像、音效、动画、颜色等)是意义潜势(meaning potential)和社会符号(social semiotic)的假设,并认为它们自有其系统性和规律性。这一理论拓展了交际的内涵和外延,促使人们意识到非语言类模态在意义构建和解读中的地位,为话语分析和文本解读提供了新的视角。语篇从意义到形式的转化过程涉及了使用哪种模态或模态组合来表征人际意义、概念意义和语篇意义。为此,各种模态之间的协作是必然的。使用各种模态的基本原则是通过模态协作增加正效应,从而保障各种媒介渠道能够有效表达意义。
(二)多元读写能力
科学技术发展对读写能力教育带来的影响已经逐渐成为一种理论研究趋势(Cope & Kalantzis,2000; Lankshear & Knobel,2003;Kress & van Leeuwen,2001;Kress,2003)。但是,并非简单地将科学技术的相关理论转换为教育政策和课程设计。在课堂实践中,新的教育理论必须阐述清晰。近些年来,随着沟通模式的变化,关于读写能力的阐述出现了很多不同的术语,例如新读写能力,数字化读写能力,多模态及多元读写能力等( Kress & van Leeuwen,2001;Cope & Kalantzis,2000;Unsworth,2001;Lankshear & Knobel,2003;Coiro,Knobel,Lankshear & Leu,2008)。本文将使用多元读写能力这一术语。多元读写能力是指通过阅读、观察、理解、反映,从而实现与多媒体和数字化文本的互动,进而生成意义的决策。
传统的读写能力是指以语言为中心的阅读和写作的能力。但是随着多模态话语意义建构的出现,新伦敦小组(New London Group)提出了多元读写能力的概念。他们认为读写认知能力应该向更多符号系统组成的媒介转换的多元读写方向发展。他们强调新的交际媒介改变了我们使用语言的方式。当科技的意义发生了迅速的变革,但是却未能构建一套标准或技能用来满足读写能力的学习和培养。Literate Futures Project(昆士兰政府教育和培训部门的一个研究项目)强调多元读写能力意味着多种读写能力,并指出多元读写能力的3大核心要素:(1)承认并理解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多样性产生的读写能力的多元化;(2)认为多元读写能力的实践是新信息技术发展的诉求;(3)参与社会批判性读写能力实践能够促进个人社会文化的形成(Luke &. Freebody,2000)。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与进步,多模态话语理论的不断完善,读写能力的内涵发生了重要的变化。Jewitt & Kress(2003)认为多元读写能力是指能够理解知识呈现和意义生成的不同方式,如广告、海报、网页和电影等。多元读写能力关注具体的语义资源对话语设计产生的贡献,以及在构建一个连贯的多模态话语过程中资源之间的互动和融合。读写能力以及相应教学的发展已经与社会环境和技术的改变紧密相连,因此,Leu,et al(2004)指出,任何一种围绕新技术和新读写能力提出的新的理论框架都必须将今天的重要的社会力量纳入考量的范围。Anstey 和 Bull(2006)认为多元读写能力是指在社会、文化、语言多样性的背景下,一个人能灵活、有策略、恰当地应用多种符号资源、多种读写能力构建多模态语篇。Rosenberg(2010)认为现代读写活动要求学习者不仅需要传统读写能力还需发展多模态、批判、文化、媒体等读写能力。O’Halloran和Lim(2011)设想,“一个具备多元读写能力的学生”必须能敏感地认识到文本生成所带来的潜在意义和选择,并且他们具备在知识的建构与呈现过程中能谨慎地做出有效决策的高端能力。
构念一般应具备两个典型特征:(1)必须具有一个表述清晰、不会引起歧义的定义。构念的本质是抽象概括某些规律,因此一个构念应该与其它构念之间具有显著差异。(2)通过某种评价方法或途径,能够观测构念。(李朝旭,李竹琴,1997)指出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多元读写能力构念亦应具备上述的特征。多元读写能力强调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以及运用多模态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和解读的能力。为此,我们将商务英语学习者的多元读写能力界定为能够在社会、文化、语言的多样性背景下,结合商务英语专业知识,运用信息技术和多模态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和解读的实践能力。为此,培养商务英语学习者多元读写能力的本质在于,培养学生利用技术获取信息,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商务英语学习者的多元读写能力具体表现为:能熟悉各种模态及商务体裁,并且可以在各种模态的阅读中辨认各种商务体裁,进行各种商务体裁的简单写作;具备从不同渠道、多种模态获取信息的能力,即能够从互联网、电视等媒介获取多种模态信息的能力;能够对不同模态信息进行批判性阅读;具备多元文化意识,对信息进行文化解读,并积累多元文化知;能对多模态的商务语篇进行一定数字的写作或评论。
根据O'Rourke(2005)对21世纪的多元读写能力解读,商务英语学生的多元读写能力可分为四个维度:(1)人文维度,不仅包括商务英语的专业知识,而且包括其他方面的知识,包括情境和语境知识。这个维度的能力是通过语境知识(社会、文化、历史、政治语境)和个人生活经历获得的能力;(2)基础维度,是指某种技能或知识,通常需要直接教授给学生并且进行实践,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主要包括学生所具备的基础能力和知识,涉及原则、写作策略、拼写、语法等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3)批判性维度,该维度主要包括思考和分析的能力。这一维度对商务英语教育者的教学方法产生重大的影响也随之会产生一系列问题。例如,如何检查安排学生的任务是否达到了教育目的?教师合理质疑有助于帮助学生进行思辨,并且有利于促进批判性读写能力的发展;(4)创造性维度,学生能够用新学的东西转换现有的实践活动、形成新的看问题和做事方式的能力。
(一)多元读写能力培养模式
“新伦敦小组”在提出多元读写能力概念的同时,也提出了多元读写能力的四种培养模式:情景实践(situated practice)、明确指导(overt instruction)、批判性框架(critical framing)和转化实践(transformed practice)(New London Group,1996)。商务英语学生的多元读写能力的四个维度——人文维度、基础维度、批判性维度、创造性维度恰好与“新伦敦小组”提出的四种培养模式是吻合的。
商务英语学生的多元读写能力培养模式应以设计(design)为核心,学生的学习将通过设计进行(learning by design)(Cope & Kalantzis,2000),分为3个阶段进行:(1)可用设计(available design)利用商务英语学生已掌握的能够用于新的设计的资源,例如学生已经具备的语言能力和能够使用不同模态交际的能力等;(2)设计过程(design process)是运用学生已经具备的能力和资源创造新的意义的过程;(3)再设计(redesign)将学生已经具备的能力和资源进行重新配置或设计,从而产生由创造而成的新资源或者转变成产生新意义的资源,它又可进一步转化为已有资源用于新的设计。设计的3个阶段已然成为一个循环,促进学生在已有资源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最终促进多元读写能力的形成。通过这一模式培养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能够理解自己所肩负的时代重任,能够洞察适应全球化、国际化、多元化的新形势,能够使用前沿的、先进的技术手段开展交际活动,能够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中,合理选择符合自己发展的信息和知识,能够具备创新和创造能力。
(二)多元读写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的多模态发展,促使学校的课堂教学模式的顺应改革,以实现学生多元读写能力的多维度、全方位培养和提高。商务英语作为国际商务环境中应用的英语,实践性很强。
商务英语的课程设计是以交际活动为主导,人文维度的培养以商务交际实践为依托,让学生将商务知识和英语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商务交际活动在具体的商务交际实践活动之中,让学生在商务语境中掌握所学到的语言和商务知识。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商务英语多元读写能力教学模式将整合多种语言交际活动,模拟真实的商务语境,设计主题式的商务活动,运用多种教学和学习方法如评论、讨论、辩论、演讲、模拟表演等方法,让学生具备分析、讨论、辩论和总结等基础商务技能。
在商务英语教学实践中,可以采用合作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应用批判性思维的过程。商务英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涵盖分析、推理、评估三种技能。归类、识别、比较、澄清、区分、阐释应属于分析技能范畴内;质疑、假设、推论、阐述、论证等属于推理技能;评估技能是指对假定、论证过程、结论等的评判技能。评估是指学生应该掌握对批判性思维进行评价的标准,包括精晰性、相关性、逻辑性、深刻性与灵活性5个方面。
“评价是全面、客观、公平、科学、准确地获取教学信息,检验教学质量,改进教学管理,保证教学有效性,完善课程建设和促进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的重要手段和依据”(严明,2014),评价是能力培养的核心环节之一。评价对教学起着指引、检测、鉴别、激励等作用。因此,评价方式的选择和运用是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过程性评价是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价,这种评价方法具有跟踪教学过程,检测教学,反馈教学,改进教学,促进商务英语学生多元读写能力的提高。过程性评价采用“档案袋管理”的形式进行管理。
在商务英语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借鉴Cope & Kalantzis等(2000)提出的多元读写能力评价方法:项目(project)评价、表现(performance)评价、小组评价、档案袋评价。多种评价方法的运用可以为教师提供更多的视角、更多的渠道获取相关信息,从而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的动态过程。
项目评价是全面论证学生的计划完成情况、成员信息掌握情况、方案实施情况等方面,根据学校教学语境比较不同方案的优劣、衡量多模态语篇实现可能性的过程。教师要与学生一起讨论方案的可行性,并通过质疑、提问等方式帮助学生分析方案,提出反馈意见。
表现性评价强调整个评价过程的重要性,旨在评价学生将商务英语知识、商务技能运用到真实或模拟的商务环境之中的具体表现和能力展现程度。这种评价方法既可以考查学生的基本商务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也可以考核学生评估学生使用商务知识的灵活性、创造性,以及解决问题、交流合作和批判性思维等多种复杂能力的发展水平。
小组评价是同伴评价的延伸。小组评价将从整体进行评价,关注是小组整体的完成效果。该评价方式旨在培养小组成员的互相协作、学会相互支持、取长补短,以团队的力量争取最佳效果。这对小组成员形成集体观念、促进小组成员的交流合作、培养小组成员的社会调节技巧是十分有效的。
档案袋评价方法能全程记录学生在构建多模态商务语篇的各个阶段的相关表现。有利于老师追踪学生的学习过程,了解每个学生商务技能的发展情况,评估学生能力与课堂教学目标的差距。档案袋评价方法的具体实践还包括同伴互评和自我评估的机会,有利学生客观看待自己相关能力的水平。
上述评价形式的使用过程中,都要运用观察法,通过提问、听取学生回答、观察学生表现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认识不足、树立信心、提高能力。多种评价形式的选择和应用将有助于更全面地获取学生的信息,从而反馈教学,进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多元读写能力的产生是与全球化、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存在必然联系的。因此,界定多元读写能力的构念,就要明确文化的多元性和技术的重要性。多元读写能力是一种能力,是21世纪人才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同时,也衍生了教学法、教学模式等内涵,这对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模式的确立、教学方法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在对多元读写能力的界定和分析基础上,提出了多元读写能力的评价方法,其目的在于通过评价促使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多元读写能力培养教学过程中实现自我调整,进而形成“学习”—“改进”—“再学习”的良性循环,促进教学质量快速提升。
[1] Cope B,Kalantzis M. Multiliteracies: Designing Social Futures[M]. London: Routledge, 2000.
[2] Jewitt,Kress G(Eds.). Multimodal Literacy[M]. New York: PeterLang, 2003.
[3] Kress G, van Leeuwen T. Multimodal Discourse:The Modes And Media Of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M]. London:Arnold, 2001.
[4] Kress G,Jewitt C,Bourne J,etal.English in Urban Classrooms; A Multimodal Perspective on Teaching and Learning[M]. London:Routledge,2005.
[5] Lankshear C,Knobel M. New Literacies. Changing Knowledge and Classroom Learning[M]. Buckingham:Open University Press,2003.
[6] Leu D J,Kinzer C K,Cammack D W. Toward a theory of new literacies emerging from the Internet and other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A].Ruddell R B,Unrau N J.Theoretical Models and Processes of Reading (5th ed.)[C].Newark: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 2004.
[7] Luke A,Freebody P.Literate Futures: Report of the Literacy Review for Queensland State Schools[M].Brisbane:State of Queensland,2000.
[8] Messick S.Validity[A].In R L.Linn (ed.) Educational Measurement (3rd ed.)[C]. New York: Macmillan, 1989.
[9] New London Group.A Pedagogy of Multiliteracies: Designing Social Futures[J].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1996, 66(1):60-92.
[10] O'Halloran K L,Lim F V.Dimensioner af Multimodal Literacy.Viden om Lsning[M]. Nationalt Videncenter for Laesning: Denmark, 2011.
[11] O'Rourke M.Multiliteracies for 21st Century Schools[EB/OL].www.darlingdeer.com.au,2005-05-02.
[12] Weir C J.An overview of the influences on English language testing in the United Kingdom 1913-2012[A].Weir C J, Vidakovic I,Galaczi E. Measured Constructs: A History of the Constructs Underlying Cambridge English Language (ESOL) Examinations 1913-2012[C].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3.
[13] 顾曰国.多媒体、多模态学习剖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7(2):3-12.
[14] 李朝旭,李竹琴.论心理学构念及其测量效度的估计[J].广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56-61.
[15] 张德禄.多模态学习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外语研究,2012(2):9-14.
[16] 朱永生.多元读写能力及其对我国教学改革的启示[J].外语研究,2008(4):10-14.
[17] 严明.基于体裁的商务英语话语能力建构研究——黑龙江大学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当代外语研究,2014(4):29-34.
(编辑:刘雪春)
2016-09-17
黑龙江教育科学“十二五”课题:“黑龙江省高校英语学习者跨文化能力量表研究”(GJC1215119);2015黑龙江省高等学校英语专项教学改革项目:“跨文化能力量表研究”(编号:0115009);黑龙江大学青年基金项目:“多模态视阈下商务英语读写能力评价体系构建”(编号:QW201321) 的阶段性成果。
吕晓轩(1984-),女,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语言测试、商务英语研究。
G642.0
A
1008-6927(2017)01-004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