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志
(浙江农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1300)
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新路径
李 志
(浙江农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1300)
由于现代高科技的发展和广泛应用,新媒体已成为现代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技术在信息的接收和传播等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优点。新媒体在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便捷的同时,也逐渐成为了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工具。新媒体技术的普及和广泛应用,对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方式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素质,依托各个新媒体平台,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
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
DOI号:10.13320/j.cnki.jauhe.2017.0007
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传播学的发展,一种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新兴媒体正在以其独特的优势影响着当代社会,特别是对新事物充满好奇且易接受的大学生群体。新媒体以全方位、多层次的姿态影响着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方面面。
当代大学生在思想心理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三观上,例如:理想信念不坚定、拜金享乐主义盛行、自私自利、人生态度悲观消极等等。这些问题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极大的危害。而帮助大学生克服这些思想和心理上的诟病,抵制各种垃圾和有害信息的侵蚀,引导其认识和接受正确的主流思想,努力成为道德高尚、明辨是非的新时代大学生正是当代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为了响应“让新媒体走进大学校园,将新媒体应用于高校教育”的号召,各大高校必须认识新媒体、熟练掌握新媒体技术,进而利用新媒体,让新媒体有力地促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和创新。
在当今社会,新媒体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全球化新名词。为了将新媒体更好地运用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高校教育方式,必须主动出击,去认识、了解新媒体知识,掌握、运用新媒体技术,进而将两者合理优化结合。
(一)新媒体概念的界定
所谓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对于新媒体概念的界定,各个领域的学者们可谓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形成统一明确的定论。清华大学的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在今天网络基础上又有延伸,无线移动的问题,还有出现其他新的媒体形态,跟计算机相关的,这都可以说是新媒体。也有专家学者提出,只有媒体构成的基本要素有别于传统媒体,才能称得上是新媒体。否则,最多也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的变形或改进提高。目前的新媒体应该定义为在电信网络基础上出现的媒体形态——包括使用有线和无线通道的方式等等。正如一些传播学期刊上虽然设有“新媒体”专栏,但是所刊载文章的研究对象没有统一的规定,内容五花八门、各不相同。
但是当今社会对于新媒体已然有了一个共识:即所谓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一种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电视、数字电影、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触摸媒体等等。相对于报刊、电信、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来说,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1]在我看来,新媒体不过是在传统媒体基础上的一种纵深方向的发展,两者包含的内容本质是一样的,只是新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在传播方式上更加灵活,运行载体上更加多样,承载内容上更加丰富多彩。
(二)新媒体的特点
说到新媒体,我相信每一个新媒体终端的使用者都会说出很多优点,同样必然会与传统媒体,如校报、校园广播及校园电视等相比较。这三大校园媒体在新兴媒体出现以前,借助于自身的优势,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和宣传主流思想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相对于新媒体在各方面的作用和效果就会显得相对不足,这是因为新媒体具有传统媒体所没有的优势。
1.传播内容丰富多彩。传统媒体传播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单一性,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信息量有限、表现方式单一、不可相互融合的缺点。而新媒体为广大用户打造了一个开放的、广阔的信息库,提供了百科全书式的内容。不仅有古今中外的文化成果,还涵盖了天文地理、人文风俗、自然科学、美食时尚等各个领域的内容以及最新的科研成果等等。所以只要保证互联网的畅通,你就通过点击鼠标、触摸屏幕,利用方便、快捷、强大的网络搜索功能找到你所想要的信息、享受到各种贴心的服务,这完全没有地域和时间限制。在新媒体环境中,人们可以感受到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优化组合形成的新效果,这对于社会中各行各业、不同年龄层次的人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尤其是给新事物接受能力较强的大学生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2.交流空间开放广阔。长久以来,地域、时间和各种社会原因使得国家、地区之间的交流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例如古代的信鸽、驿站、烽火的传递信息的方式在今天看来就太过于落后和不便,甚至同一地区的人和人之间的交往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这些方面的影响。而新媒体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状况。
在新媒体环境下,现代科技与通讯技术使得国家和人们交流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形成了一个新的开放的广阔交流空间。新媒体超越了国家和民族的界限,人们不再受时间、空间、国度等制约,尤其是新媒体中的网络媒体有力地促进和加快了世界的全球性进程,使得世界真正被浓缩成了一个“地球村”,人们在这里可以自由自在、随心所欲地做自己喜欢和感兴趣的事,如与陌生的、不熟悉的人聊天,在社交软件上发表观点、分享心声。人人都可以利用手机、电脑等新媒体终端进入新媒体世界,与任何一个网民都可以进行无限制的沟通。短信、彩信、QQ软件、微博、人人、微信、博客、贴吧、论坛等社交软件的出现,更加方便人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把看到的、听到的、所经历的,以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形式及时上传到互联网上,以供广大网民随时随地地浏览、分享和传播。真正实现古人所期望的“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为现代人的生活学习和娱乐架设起一座便捷的信息“高速路”。
3.传播路径多媒体化。新媒体传播路径的多媒体化是指将传统媒体的字、声、像等结合到一起,形成了统一的综合体来同时进行传播。传统媒体只能单纯地依靠一种或两种媒体来进行传播,比如报刊、广播、电视等分别是依靠文字、声音、视觉媒体中的一个或两个来进行传播,无法实现多种媒体的共同传播。这些弊端导致了这三大传统媒体发展的滞后,而新媒体利用信息化和通讯技术可以将文字、图像、声音等优化结合在一起进行传播,达到整体传播的效果。这正好弥补了传统媒体在传播路径单一性方面的不足,这也是新媒体受到广大网民接受和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新媒体的运用和普及,使得人们可以在媒体世界中阅读书刊、收听音乐、观看视频。更值得一提的是新媒体实现了人们在一种媒体终端下同时做两件、甚至是三件事的愿望,比如大学生在利用电脑写作业的同时,还能收听音乐;在电脑上收看视频的同时可以与好友或陌生人聊天,这就拓展了传统媒体的传播路径。
当然除了以上3点突出的特点,新媒体还具有资源共享、虚拟环境、容易操控、查询信息便捷等优点。同时还要看到新媒体也具有监管滞后、信息杂乱等缺陷。只有在充分了解新媒体特点的基础上再将其传播规律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相结合,趋利避害地利用新媒体,把握机遇、克服挑战,努力实现当代社会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的要求。
在科技快速发展的21世纪,新媒体得到了高速地发展,对全球的信息文化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得现代人们呈现出一种区别于古人的新面貌和新特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影响不可小觑,必须加强对这种新环境的认识和了解,因为它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造成了新的困境。特别是伴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和新特征的出现,以及大学生自身心理、认知水平的时代特征,都大大地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难,在这里主要针对以下三个方面的困境进行论述。
(一)新媒体传播的开放性增添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
“新媒体传播的开放性、超时空性、虚拟性使其已经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和意识形态较量的重要战场。新媒体的信息海量性和传播开放性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引导舆论的难度。”[2]
新媒体包含的网络信息极大丰富且良莠不齐。其中不仅包含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主流思潮与非主流思潮、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精英文化和草根文化,而且他们在网络社会中碰撞交融,使得整个网络世界更加混乱无序。这对于涉世不深、阅历较浅而又对网络具有极大依赖的大学生而言,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中很容易产生很多心理、思想问题,如思想沉沦、心灵腐蚀、自我迷失、人格扭曲等现代人普遍具有的诟病。同样新媒体虚拟性使得一些高校大学生在没有约束的状况下,自发地利用互联网、手机等媒体平台来随心所欲的、毫无节制地发布对社会、学校等方面的不良小道消息和对人生、未来等的消极悲观情绪,使得网络世界更加混乱,信息的识别更加困难,以及主流思想的扭曲,从而混淆了广大网民的视听,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引导与规范时的难度,同时也给有关部门的网络监管及预警处置增加了难度。
(二)新媒体传播的平等性冲击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权威性
新媒体传播使得传受者之间的界限日趋模糊。广大的网民通过发送手机短信、撰写日志,发表说说等方式,表达自己的心声,实现了“人人都是麦克风”的社会化传播。
在新媒体境遇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表达情感、发表言论、交流信息等方面处于平等地位,甚至有的学生比老师获得的信息更早、更多、更全面。学生在选择网络信息拥有更大的自由,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否决自己不喜欢的,进而形成自己特有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而教师由于年龄、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及学习利用新媒体技术的能力等方面的原因,反而在面对巨大的网络信息时不能够及时有效地掌握各种各样的现代网络知识和最新观点,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觉得老师也不过如此,甚至还不如自己。这对于对传统教育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话语主导权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使得教师高高在上,学生自主性较差的局面被彻底打破。“在师生平等话语权理念的影响下,‘拒绝权威、张扬个性、摈弃主导’成为了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行为的新主张。”[3]
(三)新媒体传播的易更新性考验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创新性
新媒体技术更新换代速度快且运行方式层出不穷,这就必然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知识结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等方面有所改进。而大部分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相对知识结构比较陈旧,自身的价值观点相对落后,无法及时更新对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认知。主要表现在不了解新媒体传播的规律和运行机制,不熟悉广大网民的语言表达方式,也不习惯网民之间彼此的交流模式,最为主要的是对新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运用和开发不熟练,这就必然会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和导向性的下滑,进而不能够及时地将新媒体更好地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更不用说发展和创新符合高校大学生心理特征和新媒体传播规律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这就使得其在新媒体平台中丧失了主导性和创新性,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充分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要求。当前,新媒体正以我们意想不到的速度和全方位的姿态影响和吸引着大学生群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树立创新意识,主动接受新鲜事物才有可能会更好地运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总而言之,作为信息传播的最新手段,新媒体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获取各种网络信息,与家人朋友交流情感和随心所欲表达自己心声的重要渠道和途径。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认知等行为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在新媒体技术的影响下出现了与传统媒体完全不同的全新的传播手段和途径,这就需要我们认识和了解各个新媒体的独特优势,积极探索符合新媒体传播规律和大学生生活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利用好新媒体这把“双刃剑”,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用新媒体服务大学生教育。具体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发展:
(一)抢占校园媒体阵地,构筑立体化的校园新媒体教育平台
新媒体各个平台上的公共与私人空间有很多,在这些空间,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学习,不需要依靠固定位置的教室来接受知识,实现了教育家们所希望的“教学走出教室”的场景。以网络上的流动空间取代了现实世界中固定的教室空间,让45分钟的有限的课堂教学向无限的课堂教学拓展,这大大弥补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因而高校必须逐步建立起完整系统的新媒体运行体系,并不断完善新媒体的运行机制、制定更加合理的新媒体制度和规范,使之成为高校有效组织、引导、服务、维护大学生合法权益的新平台。具体来讲,构筑立体化新媒体平台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创建新媒体思想文化传播平台。在新媒体环境下,加快构建校园门户网站。依托校园门户网站,发挥博客、微博、手机、贴吧、论坛等新媒体技术的优点来创建校园网络传播新平台。针对五花八门的新媒体,为了更好地将新媒体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本着服务大学生,服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宗旨来精心筛选。那些具有思想性、时代性、趣味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软件应该成为首要的被选对象,因为这些教学软件革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管理理念和模式,从而打破了原有的一元化的僵化的传统教学模式。例如:利用手机短信、班级QQ 群、校园贴吧、校园论坛等方式来构筑新媒体平台,充分发挥它们传播的广泛性和及时性等优势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舆论引导工作,进而形成固定的有效的形式来开展校园的各项活动,特别是有关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教学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积极开展来利用新媒体技术营造高校的校园文化氛围。这就使得新媒体,特别是新媒体中的校园网络成为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引导学生思想行为的有效渠道,针对学生思想上的问题进而快速、及时、有效地提出有关建议和解决的方法。创建更多更有效的新媒体文化传播平台,为大学生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教学生活娱乐服务,及时占领尚未成熟的校园新媒体阵地。
2.加强新媒体内容主流化的建设。在新媒体文化平台成功建设之后,最为重要的事就是做好对其宣传内容的筛选。在这个过程中要本着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去劣取优的方针,实现内容的优化整合,最终符合时代的潮流、人民的利益、新媒体技术传播的规律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特别是要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所以具体来说,在新媒体时代,我们既要确保社会主义思想在校园新媒体建设中的指导地位,积极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来进一步改进优化增强新媒体的信息传播;同时要摒弃一切不符合国家、社会及人民利益的有害信息,去除不真实、不靠谱、不适用的垃圾信息。又要主动顺应新媒体的技术特征和传播规律,充分考虑不同新媒体的个性化特点来有差别地进行多样性教育,争取加强其信息传播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同时,要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三贴近”,即贴近生活、贴近校园、贴近学生,时刻、重点关注大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和最敏感的观点,牢牢抓住大学生的注意力和眼球,进而激发大学生参与新媒体建设和校园新媒体化的热情。“最终实现大学生由盲目的围观新媒体到有效地利用新媒体的转变,进而带动广大高校教师来共建、共管、共创、共享校园新媒体,使校园新媒体不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存在,真正成为育人树人的新阵地、校园文化宣传的新空间和全面服务师生的新平台。”[4]
(二)整合新旧媒体资源,建立健全高校立体化领导组织机制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依托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在传统媒体基础上的一种新发展,两者是合作互补的。在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时,我们要考虑新媒体的优点和效用,也不可忽视传统媒体的作用,必须要把两者融合起来、优势互补,实现其育人效用。这种融合是指校园各个媒体不同传播技术、方式之间的融合,不是表面的融合,而是深层次地优化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使得各个校园媒体在宣传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创建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做到各尽其用,各展其长,实现师生之间亲密的沟通,打破传统的交流屏障,激发学生交流的积极性。
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应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加强校园新媒体建设,进而实现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谐发展的目的。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立体化领导组织机制。具体来讲,在全校成立一个以校长为班长,各个学院院长为成员的发展小班,以此为统领,从思想、组织层面来促进新媒体应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进程。然后以发展小班的各个成员为中心,在各自学院成立以主管学生工作的院党委书记为组长,以院学生会、院团委和院宣传部等为成员的院小组,进行具体的发展路径探索。这是一个两级的立体领导组织体系,在具体的践行中需要成立若干个工作团来执行,如手机报工作团、电子期刊工作团等。还需要设立一个以校宣传部为主体,依托校自律委员会,来对各种新媒体资源、各个层次的组织机构的工作情况及运行机制进行监管,并及时反馈监督结果,促进各个工作小组的工作改进和发展创新。真正地确保新媒体各平台在高校正常、安全、有效运行,以积极、正面的形象和有利、有效的作用来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和创新。在校园中营造积极向上、和谐舒畅的新媒体文化氛围。
(三)优化高校师资队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
在过去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地位是高高在上的,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来向学生灌输知识和发布信息。这种高姿态、冷面孔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极度缺乏亲和力,这也是传统的尊师重道理念的一种不正常的歪曲的表现形态。学生不愿和老师亲近和倾诉、导致师生之间缺乏沟通交流、缺少信任感,这也是传统教育模式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和质量总是不太理想和不受广大学生喜欢和接受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新媒体传播的平等性、无差别性和虚拟性等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这种状况,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尽快适应新媒体这一全新环境,重新定位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真正实现一切服务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要求,通过对新媒体的认识、了解,更好地真正融入网络生活。“由现实世界的说教者转变为虚拟世界的引导者,由信息传播的把关者变为信息传播的指路人,由知识灌输的权威者变为学生成长的服务员。”[6]同时要尽快跨越新媒体以及与新媒体相关的技术屏障,消除师生之间的技术阶梯,及时熟悉不断更新的网络语言和新词汇,进而提高利用网络技术和工具来分析教学案例以及通过新媒体平台来引导大学生的行为等方面的能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依托手机报纸、电子杂志、短信等多样化的新媒体平台与大学生建立密切的联系;可以建立班级QQ群和微信群,通过观察群中大家热烈讨论的观点、特别关注的信息等来宏观把握大家的心理及思想状况;借助人人、飞信、博客、QQ、微信、贴吧、微博、论坛等大学生普遍喜爱的社交载体和学生进行平等对话、深度交流。在这种虚拟环境下进行的沟通交流,由于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使得交流的氛围相对轻松、和谐、愉快,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达到师生之间精神共通、共同成长、和谐发展。这就改变了以往在课堂教学中仅依靠教材、黑板和粉笔来进行教学的单一教学模式;改变了在座谈讨论中的老师学生都沉默不语的尴尬场景。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定期的参加有关新媒体技术和应用的培训,通过理论培训和实践锻炼等途径,提高自身素质和新媒体应用能力,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争取成为基本道德素质过硬、信息处理能力较强和新媒体素养较高的网络管理和应用人员。在此基础上努力探索和创新符合当代社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要求的教学模式,使广大学子切身感受到新媒体带来的新颖便捷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趣、有用性,进而提高其利用新媒体进行学习和创建校园文化的热情和积极性。
(四)强化学生主体地位,提高大学生的新媒体媒介素养水平
新媒体传播的自由性和亲和性使得其在大学生群体中有着独特的魅力,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利用这种方式来感知认识世界、获取知识技能、展示自我、拓宽交往圈子、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弘扬社会主流思想等等。新媒体不仅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而且还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和思维方式。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完全离不开新媒体,如聊天交友、阅览资讯、观看视频、倾听音乐、网络购物、玩大型游戏等。这种交流模式为大学生表达个人情感、倾诉自己心声、展示个人特色等提供了载体,使之有更多的机会和方式去重新了解生活、接触社会、认识世界,进而构建自己的理性微观世界,呈现出当代大学生普遍表现出来的自主、包容、理性、进取、自信的精神面貌。针对大学生主体形象的转变,最为重要的是媒介素养的培养。“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介传播的各种信息时所应具有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批判能力以及利用媒介工作、生活的能力。”[9]在这个信息极其丰富、科技极其进步的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本身就很容易沉溺网络之中,为网所困,如果缺乏一定的媒介素养,就将有可能导致心理异常、人格异化、思想偏差。因此,针对新时期大学生主体的新形象,要注重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养,特别是媒介素养来增强免疫能力,引导其在信息社会中学会生存。
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首先,针对刚刚升入大学的大一新生,新媒体教育要从头抓起。学校可以开设每周1~2节的新媒体教育公共必修课,主要为大一学生讲授和普及有关新媒体的基本知识,使他们可以形成完整的新媒体知识系统框架,为之后的新媒体技术应用提供可能性。其次,针对已经有了一定新媒体知识的大二、大三学生,要把更多的注意力转向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上。在确保开设一定量的必、选修课来普及不断更新的新媒体知识的同时,还可以通过举行网络知识竞赛、举办编写微博大赛、制作精品动画等活动来提升他们运用新媒体进行实践操作的能力。最后,针对识辨能力较强的大四学生来说,可以通过开展座谈会和相关讲座来提高他们的新媒介素养。同时,通过实习形式到有关的多媒体公司进行实践性的操作,使得他们的理论认识在实践中检验并完善,操作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当然在确保以上有针对性的教学之外,学校也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切合实际地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最终形成一整套的新媒体管理体制。同时积极有效地利用校园文化平台来宣传新媒体道德意识和法制观念,增强学生的信息辨别能力以及合理合法使用新媒体资源等方面的意识。
总而言之,新媒体在传播速度、传播方式、承载信息量及传播路径等方面有效弥补了传统媒体的不足。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利用新媒体创新教育模式的契机。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它带来的新困境。新媒体环境的复杂性影响着大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的形成,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了难度,使得进一步加强对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显得十分迫切。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从学校机制、自身素养、大学生特点以及新旧媒体资源入手,遵从新媒体发展特点和思想政治教学的规律,积极面对困境,以文中的四个方面为起点,丰富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新路径。
[1] 易扬.论数字化时代新媒体文化的建构——以互联网媒体[D].湘潭:湘潭大学,2009.
[2] 赵珑.网络媒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9.
[3] 吴倬,张瑜.论高校网络德育工作的几个基本原则与方法[J].思想教育研究,2009(1):8-12.
[4] 冯刚.新媒体技术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J].北京教育:德育,2009(10):50-54.
[5] 李元书.政治体系中的信息传播[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
[6] 叶清.共青团工作创新与新媒体利用[J].人民论坛旬刊,2010(2):90-91.
[7] 王振刚.高校德育工作如何应对新媒体的挑战[Z].天津日报,2010-01-11(09).
[8] 张爱华,王振刚,宋雪峰.新媒体技术与环境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影响[J].思想教育研究,2009(11):44-46.
[9] 李元授.新闻传播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10] 陈菊平.新媒体对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10(3):54-57.
(编辑:杨建肖)
2016-10-27
李 志(1990-),女,山西长治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发展理论与实践。
G641
A
1008-6927(2017)01-002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