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 鸣,许 琛
(1.广东医科大学 宣传部,广东 湛江 524023;2.中南大学 粉末冶金研究院,湖南 长沙 410083)
“互联网+”环境下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
雷 鸣1,许 琛2
(1.广东医科大学 宣传部,广东 湛江 524023;2.中南大学 粉末冶金研究院,湖南 长沙 410083)
随着“互联网+”概念的兴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基于“互联网+”环境这一视域,从教育途径、思维模式、传播内容、交流方式等方面归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具有教育方式多样化;思维模式浅表化;传播内容碎片化;交流方式多元化等新特征,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可在坚守网络阵地、繁荣网络文化、凝炼创新内容、加强网络监管等方面着力。
互联网+;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网路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地位尤为凸显。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人在哪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点就在哪里。要运用新媒体技术,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使思想政治工作联网上线,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从当前互联网发展的形势和特点来看,青年学生是网络用户的主体,决定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然成为高校的重点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发表重要讲话,为做好新形势下的网络建设和管理、创新推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遵循。高校必须紧紧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动适应网络发展新形势,拓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平台,探索师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创新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健全网络思政工作管理机制,把好网络思想舆论正确方向,不断开创网络育人新局面。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各大网络社区和论坛逐渐出现,网民不仅可以通过网站上发布信息,还可以及时回复或转发他人所发布的言论,话语的双向传播得以实现。近年来,微博、微信以及博客等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与广泛应用,更是彻底打破了话语传播的界限。通过移动互联网,人们不再是被动接受爆炸式的信息,不仅可以在各大媒体平台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话题进行交流与探讨。
网络的连通性不仅改变了学生的生活方式,更进一步地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方式。与此同时,借助互联网技术的报纸杂志、贴吧论坛、网页新闻、学者专家讲座等各种平台,逐渐成为各大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通过这些新媒体的应用,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促使学生不断接触新事物与新观点,还有助于鼓励学生主动融入社会,从而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持续发展。
作为时下联通全球的最大互动平台,互联网具有数字化、开放化的特征,但“互联网+”所特有的信息爆炸特征,使许多未经筛选的信息畅通无阻地传播到学生群体当中,影响和模糊着学生的视听范围,主流思想政治教育的声音在爆炸式信息中被逐渐弱化。学生的思维在网络信息的冲击下受到多方影响,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学生学习生活的难度加大。此外,信息每天爆炸式呈现,使学生眼花缭乱,无暇筛选信息,逐渐形成粗略浏览信息内容的阅读方式,无法深入思考和分析。受这种“浅表化”思维方式的影响,学生在学习学校所传播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时,也会习惯性流于表层甚至排斥,无法自觉地深入理解思想政治教育所包含的内在深意。
在移动互联网的广泛发展与普及下,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逐渐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通道,信息在这些通道中的传播追求话语的及时表达与快速,在这种信息碎片化的快节奏交流方式下,简单易懂的碎片化内容更易被大众所接受与消化。用户思想的即兴、自由表达,虽然简短而零碎,但却是这种“微时代”下社会舆论的焦点,来自四面八方的碎片化内容汇集起来,就能在网络中形成一股巨能量。互联网上充斥着海量信息,大学生处于信息爆炸之中,这些信息丰富却缺乏系统性,学生们在接收信息时存在紧迫感,或快速浏览“关键词”,或“择其喜好者而读之、传之”,鲜少追根溯源地理解与思考,对学生思想的广度与深度产生极大影响。一些非理性的表达形成的偏激态度或情绪,达到一定规模后,也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在这种浅阅读的交叉反复影响下,容易形成思想观念上的倒退。在缺乏自制力和判断力的前提下,一些人沉迷于碎片信息不能自拔,丧失对严肃问题的追省、反思,缺乏对信息系统消化和判断的耐心,也就影响了学生思想的深度。
“互联网+”时代下催生的微博、微信QQ等自媒体平台,便于教育者与受教者间信息的传递与情感交流,缩短了两者的心灵距离。越来越多的高校通过借助网络平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发展大势所趋;在这种开放性的体系下,可以利用多种传播形式以趣味性的网络语言,有计划地吸引学生参与网络思想教育,与学生充分进行互动,最大限度地提升教育环节的互动力,提高教育的时效性。比如,借助论坛、贴吧、微信等网络平台,学生可以针对各种话题自由讨论,促进新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此外,“互联网+”背景下,学生不会因为宗教信仰、家庭背景、生活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而受到歧视,更具有平等性。
网络进入移动互联互通的新阶段,每一个人都掌控着网络媒体终端,都可以在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上发表意见、自主交流。同时,各种各样的负面情绪以及各种错误思潮和主张,通过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体大量传播,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网络传播着鱼龙混杂的文化理念和思想意识,导致部分社会阅历少的大学生茫然失向。例如,西方国家输出的意识形态、文化理念,对我国大学生价值取向和思想意识造成了强烈的冲击,一些大学生热衷过洋节日、追求外国影视文化等现象,折射出西方价值观念对我国大学生的深刻影响。二是网络丑陋现象和网络虚假舆论是网络文化的毒瘤,严重侵蚀高校大学生的心灵,使学生正常审美取向受到影响。三是“快餐文化”逐渐影响大学生的认知,网络内容的“短平快”特征导致学生对知识摄入较肤浅庞杂,不够深刻。高校大学生长期处于校园环境中,思想尚处于逐渐成熟的阶段,对网络平台的信息鉴别力不足,容易受各类社会思潮的影响,易出现盲目跟风、道德意识弱化、价值观扭曲等问题。
传统教育模式存在一定的缺陷,没有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的慕课、微课等优秀的网络课程资源。当前高校的课程安排依然是统一安排,根据固定的课表到固定的教室上课,教师在课堂上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中心位置,同时教师的威严性也导致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不轻易发表自己的见解,也不敢与教师进行深度沟通。有部分学生在发表个人自媒体状态时将教师屏蔽,师生在沟通方面存在一定的隔阂,致使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时效性。多数学生常常聚集在社交网站“小圈子”,学校管理者进不去、看不到,教育引导学生跟进难,致使学生群体思想动态呈现出两个舆论场。官方显性的舆论场话语,对学生的隐形舆论场难以产生很大的影响力,主旋律、正面消息、理性声音不易传播。
互联网对学习状态的不良影响主要反映在一些大学生沉迷于互联网娱乐,根本无心向学,大学生集体住宿,某一同学沉迷网络的不良风气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宿舍其他同学,从而造成宿舍不良风气的蔓延;二是互联网对学习方式的不良影响主要反映在一些学生对于学习问题的思考和认识过于依赖互联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互联网强大的互动性拓宽了学生之间交往的平台,从以往的面对面交流到互联网时代的虚拟交流,网络交流主要基于文字、符号和虚拟表情,缺少实实在在的肢体语言和真实表情,人机对话或以计算机为中介的交流,过多代替了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日常沟通的弱化易使大学生趋于孤立、自私、冷漠等非社会化特征。
一是泛娱乐化氛围日趋浓厚。原来属于纯粹娱乐体验的各种形式、元素开始向非娱乐领域渗透蔓延,使非娱乐领域里的活动呈现娱乐化表征。二是底层叙事特征日趋明显。大众依托网络平台可以增加个体话语的影响力,自由表达个人见解、发表个体诉求、评述社会问题。三是多中心的格局日趋显现。对互联网的应用从工具性转变为自发性,不仅仅关注自身,更乐于借助各种微应用关注社会,自发设置主题,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当中,通过表达个人意见以影响公共决策。四是社会思潮涌动日趋多元。移动互联环境下信息来源更加广泛,虚拟环境中的交流更加实时便捷,在这样一种自我启蒙和相互启蒙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高度活跃,不断尝试用多种视角审视社会,但容易在复杂的网络生态环境中迷失方向。
高校要坚持建好传统品牌网络阵地,加强主题网站建设,通过大力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先进思想,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充分发挥校园网络舆论环境的导向功能,通过建设“红色网站”,及时更新和升级网站内容,以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为重要抓手,以组织性、针对性为特点向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的教育,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提高学生对时政的关注度与参与度,用党的先进思想武装师生的头脑,坚持把网络作为重要阵地进行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和文化主旋律的弘扬。
互联网平台提供了多元化的信息环境和接受调控的标准,形成了对青年学生自律品质和网络道德素质的螺旋式培养;能够高效挖掘学生在网络信息中对文化的鉴赏和识别能力,使其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并进一步加强培育学生的心理素质。
在网络思想政治育人“必须而为”“大有可为”的时代环境下,高校应紧跟潮流,将“互联网+”的创新性、高效性、多元化等特点融入教育工作中,实现工作方法的不断创新、工作水平的提高和工作效果的卓著,同时促进网络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大融合,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活力,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感和使命感。高校可以通过发挥自身的人才优势,鼓励思想政治工作干部、党务工作干部、团组织干部、优秀学生骨干等积极参与网络育人,开展网络文化作品创作生产,培育网络名编名师,开办名站名栏,发表网络名篇名作,积极培育具有自身校园文化特色的“意见领袖”队伍。高校要完善网络产品创作激励办法,鼓励创作传播贴近大学生特点的新媒体产品,组织开展“大学生网络文化节”“优秀网络作品推选活动”等活动,使网络文化奏响时代主旋律,并参与到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去。高校要始终把握主流网络舆论方向,加强网络舆情研判和引导,打造“全天候”网络舆情平台,主动发声、正面引领舆论,主动出击、抵制负面信息,牢牢把握网络思政育人的主导权,切实发挥好网上正面思想舆论引导作用。
在内容选择上,找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深刻了解大学生思政教育规律,摆脱生硬的政策文件和官话套话,选择学生喜于听闻、易于理解和乐于互动的内容,使高校提供的思政教育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并融入到学生的思维中去;二是在内容包装上,应采取多种形式的教育方式,如文字、图片、语音或视频等,以吸引学生的兴趣,更容易被广大学生所学习了解;三是在内容传播上,要建好用好符合大学生特点的新媒体平台,并做好平台前期的公布和推广;四是在内容反馈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期待,是否受到学生的欢迎,理清这些问题有利于内容的改进,这就需要建立意见反馈机制,鼓励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反馈建议,并对合理意见予以采纳,从而促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
高校可以以网站栏目的丰富为主要创新点,除了传统的思政教育栏目,还应增设带有趣味性、交互性、提升性的兴趣栏目,一方面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引导学生积极面对和解决生活和情感中遇到的难题;另一方面,这些增设栏目应当与社会热点问题相关联,包含丰富的信息内容,以满足学生对课外知识的需求。此外,学校网站的功能还应包括促使学生进行良好有效的沟通交流,提供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线上线下交流,有助于营造健康、归属感的网络思政教育氛围,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一个互动平台。
高校应按照国家关于加强互联网管理的实施意见,完善高校校园网络管理体系,明确校园网管理部门职责,进一步加强互联网安全管理和网络监控,建立信息进出网络的安检制度,加强过滤不良信息的功能建设,营造良好的网络发展氛围。与此同时,着力对大学生开展网络文明和道德教育,并以活动形式加以实践,有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在教育队伍的建设方面也应当加强,要求教育工作者对“互联网+”和思政教育两方面都具有较深的了解和将两者进行结合的思维品质和技术素质,教育队伍的建设可以从观念、技术、知识三方面进行展开:在观念层面,要建立一套完善的互联网+思政教育培训系统,可邀请专家学者介绍互联网知识和宣传互联网优势,有助于思政教育工作者把握思想潮流;在技术方面,要引导和支持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学习和掌握实用的互联网技术,在知识层面,思政工作者加强自身学习的同时,应加强辅导员和“两课”教师的日常理论和政策学习,确保思政工作者的知识不过时和不断层。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2016-01-22].http://cnnic.cn/gywm/xwzx/rdxw/2015/201601/t2016 0122_53283.htm.
[2]李克强.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会第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R/OL].[2015-03-05].http: // www.chinanews.com/gn/2015/03-05/7103283.shtml.
[3]王虹.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4]孙苓,徐成芳,刘岩.大学生同辈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述评[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68-73.
[5]汪瑜.试论传播内容碎片化带来的浅阅读:以新浪微博为例[J〗.中国报业,2015(6):7.
[6]郭彦懿.“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途径[J].北京教育:德育,2015(5):42.
AnalysisonthePathofUniversity'sNetwork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BasedonInternetPlus
LEIMing1,XUChen2
(1. Propaganda Department, Guangdong Medical University, Zhangjiang 524023, China;2. Powder Metallurgy Research Institute,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3, China)
With the spread of the concept of Internet Plus, university's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faced with great opportunities and severe challenge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view of Internet Plus environment, summarizes the new features of the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educational approach, thinking mode, communication content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s, etc. Then, the paper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in universities from four aspects: holding fast to the network position, prospering the network culture, refining the innovative content, and strengthening the network supervision.
Internet Plus; universities; network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2017-05-10
雷鸣(1978—),女,湖北汉阳人,广东医科大学宣传部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许琛(1990—),女,湖南岳阳人,中南大学粉末冶金研究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G633.6
A
1673-0712(2017)05-0048-04
(责任编校:李传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