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捷
摘 要: 由于就业竞争力不足,目前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存在高就业率与低就业满意度、低专业匹配率与高岗位转换率、高可替代性与低持久竞争力等问题,作者认为可从教育教学、校企合作、学生自身等方面进行改革完善,以期提高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竞争力。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旅游专业 就业竞争力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旅游产业已经成长为我国第三产业的龙头,并且与国际旅游市场快速接轨,我国已是名副其实的旅游大国,正向旅游强国加速迈进。随着各种旅游要素在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的频繁流动,旅游作为服务行业对从业人员的需求越来越大,不仅表现在数量上而且表现在质量上。目前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存在较大的缺口,而高校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却并不乐观,尤其高职院校毕业生与岗位所需求的从业人员在知识、经验、技能与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匹配性不高,不能很好地满足岗位对多样化技能的需求,在就业市场上竞争力较弱,可替代性较高。高职院校作为开展与行业实践联系最密切的职业教育的机构,如何提高高职旅游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方面的竞争力,培养出符合当前旅游行业发需求的专门性人才,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一)高就业率与低就业满意度。
高职教育目标在于快速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因此与市场对接良好,毕业生较低的就业期望和当前不错的行业就业形势,造就较高的就业率,相对其他专业及相同专业本科毕业生,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毕业生初步就业情况还不错。但从就业质量看,并不乐观。根据近两年相关统计显示,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毕业生大部分就业单位以旅游公司、旅行社、酒店等私有企业为主,岗位以导游、酒店服务人员等偏体力型技能劳动为主,起步薪资待遇较低,超出就业期望,毕业生满意度普遍不高。
(二)低专业匹配率与高岗位转换率。
相比其他专业,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毕业生所学专业与岗位匹配率偏低。相关统计显示,约30%从事与专业并不相符的工作岗位,还有近10%从事与专业相关性不大的工作岗位,初步就业对口率偏低。追踪调查显示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毕业生岗位流动性大,相比本科生和研究生进入管理层或技术层难度大,岗位晋升困难。由于自身可替代性高,综合竞争性不强,普遍不被重视,尤其酒店服务岗位,人员流动频繁,三五年行业转换率较高,导致行业认可度和忠诚度降低,某些毕业生选择离开“老本行”,出现一方面行业人才需求缺口大,另一方面招不到好人才的尴尬现象,对企业发展非常不利。
(三)高可替代性与低持久竞争力。
高职院校在培养旅游专业人才时明显偏重于专业技能培养,忽视综合素质和科研素养,毕业生就业所从事的工作主要是导游人员、酒店客服、旅游产品推广销售等岗位,比较辛苦,但进入门槛低,其他专业学生也可以进入该行业,如果自身没有过硬的素质和突出技能,很容易被别人替代,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与相同专业本科生相比,高职院校毕业生可塑性较差,综合竞争力低,很难参与线路、产品、技术研发及市场、人员管理等行业核心岗位。某些人自我学习能力弱,缺乏自我规划,不能很好地适应行业快速发展需要,如果不能及时做出调整将很快被淘汰。
三、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一)社会环境与观念。
受传统观念影响,社会对高职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专门的职业技能型人才的认识不深,没有形成良好的用人机制。某些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存在“学历歧视”,认为高职毕业的专科生就是不如正规院校毕业的本科生,其实两者各有所长,专科生的优势在于提前与用人单位对接,毕业后甚至不用进行再培训,可以迅速参与实际工作,将自身技能转化为劳动力创造财富。某些家庭的职业教育观念不清,认为孩子学习不好,考不上本科,才会“走此下策”,对孩子未来的择业观和职业定位认识不清,缺乏长远规划。尤其是旅游专业的就业选择,给人以吃“青春饭”的观念,在工资偏低现实下,导致许多导游不务“旅游”正业,拿回扣现象严重,影响导游从业人员的形象。
(二)学校管理与教学。
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社会需求量是非常大的,学校供不应求,但部分高职院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办学特色不够鲜明,教育理念、教学模式相对落后,不能随行业发展做出快速反应,调整教学。大多过于急功近利,在学生对行业发展了解还不清晰、基础知识还没有打牢的时候,过早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把学生推向社会实践,为学生考虑不足,缺乏职业规划,导致学生出现职业厌倦或改行。专业设置缺乏对旅游企业人才需求的真正研究,人才培养眼光过低,教学又多流于形式,灵活性不够,培养的学生在实际操作技能、社会实践动手能力方面有余,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就像流水线生产出来的机器。学生在校所学就是为了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不能根据岗位调整和行业发展进行自我调整和提升,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这就造成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毕业生初步就业率高,后期“转行率”高。
(三)学生认知与能力。
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毕业生大部分就业单位以旅游公司、旅行社、酒店等私有企业为主,要求毕业生从基层岗位干起,工作时间不是很有规律,劳动量大,比较辛苦,并且薪资待遇偏低,相反很多毕业生就业期望普遍偏高,希望到大城市,进入国企、外企,而那里竞争激烈,自身能力并不能胜任岗位要求。還有某些毕业生则“求稳”,满足于毕业有一份工作养活自己就行了,还能到处去玩,因此在学习期间就放松自我要求,专业技能不够扎实,普遍缺乏职业规划意识,不能清晰地分析就业优势和劣势,就业竞争力偏低。旅游专业知识、旅游服务技能、工作经验与实践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自身综合素质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统计资料显示,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毕业生较本科生仅在旅游服务技能、工作经验与实践能力方面有优势,因此常出现职业发展后劲不足,得不到企业“重用”的现象,缺乏持久竞争力。
四、关于提高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分析
(一)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培养职业忠诚度。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起步较晚,职业教育还没有深入人心,社会认可度偏低,还没有形成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一套成熟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作为专门职业人才培养的基地,首先要做的就是为学生开展职业规划教育,在入学早期让学生充分了解行业发展及就业前景,使学生爱上自己的专业,打牢职业忠诚度,然后结合学生个人特质、兴趣爱好,帮助其做好中远期职业生涯规划,而不仅仅停留在求职时候的面试简历方面的辅导。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于大学整个教育,坚持“授人以渔”的原则,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逐渐学会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调整职业规划,在离开学校后依然能够清晰地把握自身的职业发展方向。
(二)强化理论学习,打牢专业知识基础。
某些高职生在初中、高中时代的学习就处于班级的中下水平,基础知识不扎实,缺乏学习自信,进入大学对自己学习要求降低,普遍存在专业理论与基础知识薄弱的问题,制约就业选择和职业发展。旅游专业需要学习大量的地理、心理、人文、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知识,某些学校认为这些不重要,职业技能才重要,在这方面花的时间少,老师学生都不重视。没有打牢专业知识基础,就过早开展职业技能学习,导致学生在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实践中依然疑惑重重,过于依赖指导老师,缺乏自我应用理论知识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同时深厚的理论基础知识也是用人单位招聘人才时所看重的,因此在教学上必须强化相关理论学习,肯花时间和精力,打牢专业知识基础,从基本上增强就业竞争力。
(三)与优质企业深化合作,开辟新的就业选择。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专门性职业人才,与企业对接,按社会需求和岗位要求培养人才,是教育的最大特点,然而某些高职院校受办学条件局限性的影响,人才培养定位低,眼光不长远,在选择合作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方面做得不够。应选取一些管理规范、信誉良好、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旅游企业作为校外实习基地,建立长期良好合作关系,提高合作程度。在互利互惠、共同协商的原则下,企业应尽量为学校提供多性质的实习岗位,如旅游产品研发、酒店服务管理等,而不是只有导服和客服几种岗位,让学生在不同岗位轮换实习中得到更多的认识和学习,拓宽实习和就业岗位。学校要多了解企业发展动向和岗位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邀请企业或行业内资深人士适当参与到学校教学和实习计划的制订中,有的放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通过实习,检验教学成果,同时为旅游企业提供优良的储备人才。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线上旅游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正掀起旅游行业的改革热潮,催生大量工作岗位,学校可以紧跟行业发展步伐,对接社会需要,开设相关课程,开辟新的就业新渠道,增强就业竞争力。
(四)强化师资力量建设,打造专业特色品牌。
在职业教育中教师的作用尤为重要,以往职业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培养,现在又存在忽视理论学习,重视技能培养的问题,怎样把握这个度,怎样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完美结合,教师十分关键。教师队伍应选择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扎实的职业技能,同时又有充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和教学技能的人才,这样教学就更生动、更直接,学生更受益。可以不拘一格从企业选聘一些这样的人才做客教学或培训学校已有师资,充分利用他们多年的一线工作经历,正确定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使两者有机结合。学校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培养的学生才能在就业中多一点竞争力。在教学过程中学校要紧抓社会市场需求,探索建设教学、科研、实践、培训相结合的一条龙人才培养模式,打造自身特色品牌,高标准培养实用型专门人才,实现就业精准定位和用人单位对本校学生的“青睐有加”、“优先选择”。
(五)调整就业心态,打造综合职业竞争力。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调整就业心态是顺利就业的前提,学校通过多种途径,如在教学中渗透、举办讲座、交流等形式,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职业操守。学生应该认清就业形势,放低姿态,放高眼光,从基层做起,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和技能,争做行业的技术专家。职业的长远发展离不开人的综合职业竞争力,毕业生还应注意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仅要学好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增加就业筹码,跟上行业的发展,这样才不会被淘汰。在校期间要充分借助学校提供的实践平台,积极参加企业、行业、学校、社团、基地等多种活动,多方面、多层次地锻炼个人综合能力。言谈举止、组织表达、为人处事、品行修养等都是一个人软性竞争力的表现,关系到在岗位上的持久竞争力和职业生涯的长远规划。
参考文献:
[1]徐芬.基于校企合作影响的高职生就业竞争力研究[D].苏州大学,2014:25-63.
[2]张洁.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就业分析与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6(3):254-256.
[3]王晓庆.河南省高职旅游人才就业竞争力状况探析[J].淮南職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28-31.
[4]金建孟.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及其培养策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16-20.
[5]司端勇.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0(3):187-188.
[6]亢松,吕宗慧.高职旅游专业学生就业问题研究——基于区域旅游业发展态势[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4(11):16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