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社会道德失范现象与对策探析

2017-02-23 14:58戚明钧
关键词:道德教育价值观道德

戚明钧,贺 文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当前我国社会道德失范现象与对策探析

戚明钧,贺 文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当前我国社会道德失范的根源在于传统失落、价值观扭曲、社会风气低俗化、制度与法规缺失以及学校道德教育空泛僵化缺乏实效性等,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继承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重塑传统核心价值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建立及完善道德问题突出领域的法律制度,营造正人正己的良好社会风气。

社会转型;道德失范;探析

社会转型泛指“社会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的、半封闭的传统型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型社会的转变。”[1]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表现看,也可以说是“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历史变迁过程,这种历史变迁就是现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整体建构。”[2]道德失范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作为存在意义、生活规范的道德价值及其准则要求缺失或是缺乏有效性,不能对社会生活发挥正常的调节作用,从而表现为社会行为的混乱无序。”[3]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越来越多的人也在不断感叹道德沦丧、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原因就在于社会道德失范现象不时发生。正如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指出,当社会处于道德失范状态时,每个人都不知所措,在主观上可能体验到某种不确定不安全的状态,在最深的层次上表现为普遍无意义的感觉和那种令人痛苦的、怀疑生活终究是无目的或无意义的。本文通过对我国当前社会道德失范现象的考察,从历史与现实等多个层面探究根源,并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方面寻求解决途径。

一、当前我国社会道德失范的表征

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物质财富迅速增长,社会能量空前集聚,传统的价值观念在社会变革面前受到了巨大挑战,人们的是非观念日益模糊,社会关系日趋复杂。虽然没有系统化的实证材料证明当今社会群体道德的普遍败坏,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缺德”事件通过媒体曝光,呈现出一系列道德失范的特点,且这些有违社会道德底线、有悖良心甚至泯灭人性的行为、事件仍在社会不同领域继续发生并受到人们的持续关注。

一是道德自我的丧失。孔子提出的“为仁由己”“克己复礼”等思想,强调的都是个体对自身道德发展完善的追求,是衡量个体文明的重要标识。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看似与其格格不入的“崇德向善”“慎独内省”“见贤思齐”“吾日三省吾身”等优秀传统美德失落,取而代之的是道德自我的丧失与潜移默化中的自我放纵,利己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侵蚀着人们的思想灵魂,社会个体存在五花八门、屡见不鲜的道德失范行为。例如,“史上最牛记者”颜秉光,在其所撰写的近30篇稿件中,采访对象几乎全由其家人扮演而成,这种个体道德失范表现影响了整个记者队伍及新闻媒体工作者的社会形象;河南警察摔婴案、云南青年李乔明死于看守所的“躲猫猫事件”、深圳警察设局杀人案、北京雷洋涉“嫖娼”致死事件等等,本应是正义化身、一身正气形象的人民警察却做出种种不仁不义、令人难以置信的行为;原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志伟、原西安交通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李连生、原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特聘教授贾士秋等专家学者抄袭剽窃,弄虚作假,丧失学术尊严,毫无文人风骨,非但不能以德立身、以德树人,反而罔顾社会道德规范,在利益面前最基本的诚信亦可抛却。种种个体道德失范现象不胜枚举,日复一日、不知不觉中熏染社会风气,降低整个社会的道德底线。

二是廉耻心萎缩、正义感淡化。“利益最大化”市场原则浸染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个体与他人之间的疏离感与日俱增,道德面貌扭曲畸形。南京彭宇案后陆续出现的高新区碰瓷老人案、汕头老人诬陷案、四川老太蒋婆婆诬陷儿童案、最牛碰瓷老人孙万祥等系列碰瓷事件,引发出扶不起的老人、扶不起的人心等社会舆论;佛山小悦悦事件、陕西男子暴打扫地男童事件、河南女子被撞无人施救遭二次碾压死亡事件、浙江老人陈喜文倒地无人救助遭车辆碾压拖行死亡事件,将冷漠的人心曝露于阳光之下;湖北3名大学生为救溺水少年身亡却被“挟尸要价”、医生为抢救患者被迫剪坏其衣物遭患者家属索赔千元等等一系列事件,揭示了人们麻木不仁的精神现状。在道德成本与既定利益的悬殊对比面前,没有价值观及时约束,人们精神信仰缺席,习惯性的计算成本与收益,漠然自持,廉耻心、正义感日渐淡化,潜移默化中蚕食着整个社会的道德体系。

三是社会诸多层面和领域呈现道德异化现象。形形色色的道德失范现象一再突破社会道德底线,人心中的道德标尺磨损殆尽。政治领域主要表现为权力道德失范,如收受贿赂,权钱交易;官商勾结,欺压百姓;公款吃喝,公车私用;权色交易,包养情妇等。在经济生活领域,部分商人偷税漏税,破坏正常的经济秩序;某些商家诚信缺失,欺蒙坑骗消费者以获得不法利润(如魏则西之死曝光的百度医疗竞价排名事件、江西高安病死猪肉流入市场事件、天津调味品造假事件、外卖平台为无证餐馆提供竞价排名事件等);部分商人恶意炒作哄抬物价,如专职炒房、甚至部分生活必需品也被“炒”出“蒜你狠”“姜你军”“煤超疯”“辣翻天”等现象;从“大头娃娃”事件到“三鹿毒奶粉”事件,从山东问题疫苗流入市场到逾13万客户信息遭泄露,从准大学生徐玉玉遭电信诈骗身亡到求职少年李文星之死,从大学生裸贷系列事件到支付宝校园日记事件,从校园“楼倒倒”“毒跑道”到“毒校服”,以至“地沟油”“苏丹红鸭蛋”“毒鸭血”“洗衣粉油条”“人造鸡蛋”“致癌金针菇”“瘦肉精猪肉”等等一系列典型性事件,一些人的思想灵魂在金钱至上、利益为先的漩涡中被冲击得千疮百孔。在思想文化领域,一些人在公共场合乱扔垃圾、大声喧哗、排队加塞、随意抽烟;一些摊贩无视公共秩序占道经营、违章乱停;一些人在网上肆意欺诈、恶意炒作、传播低俗视频,“键盘侠”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公众人物吸毒、家暴、出轨、嫖娼等等,低俗行为屡见不鲜。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部分不法商人不顾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肆意掠夺甚至是污染、浪费资源,对自然资源无节制的索取,对生态环境造成难以挽回的破坏,陷入恶性循环(如南京自来水中含抗生素事件、华北渗坑污染事件等)。以上种种为富不仁、损人利己、是非不分、见利忘义事件是当前整个社会信任缺失、价值混乱、道德沦丧的集中折射。

二、当前我国社会道德失范的缘由

梁启超先生百年前曾经写道:“盖四年以来,我国士大夫之道德,实已一落千丈,其良心之麻木者什人而七八”,百年之后中国社会再次面临道德崩溃的尴尬。在这百年激荡中,无论是民国时期的道德重建、“新生活运动”,还是共和国成立以后“学习雷锋好榜样”“四有新人”“五讲四美三热爱”“八荣八耻”等道德规划、政治教育与社会改造运动,国人的道德素质不仅没有提升多少,新的合乎现代社会发展的价值体系没有完全确立起来,中华民族的很多优秀传统反而丢失了,部分人群的道德行为变得更加低俗。究其根源,市场化进程中功利主义的侵蚀,激进变革中传统文化的丢失、价值体系的崩溃、价值观的扭曲、诚信机制的缺失、道德教育的失效,等等,都是导致当今社会道德失范的重要原因。

其一,传统道德价值观的失落。近代以来屡遭西方欺凌的屈辱历史,使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饱受摧残,“五四”以来历次反传统运动的根本依据就是认为,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上生长不出“民主”“科学”的现代文明因子,故而从“打倒孔家店”到“破四旧”“批林批孔”等“文化革命”,都是用改造国民性将所谓的“旧道德”“旧传统”彻底否定,特别是“文化大革命”这场席卷全国的狂潮,给我国的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国民面貌带来了难以估量的冲击与震荡,自古以来流传已久的文化礼仪、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毁灭性的质疑与破坏。在“西方中心论”的国民改造与文化革命中,诸如“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传承千百年的传统伦理道德被长期冷落,国人祖祖辈辈传承、由衷信服的信仰体系被摧毁,而基于科学与民主的全新的可以被全民族认可、信奉、坚守的统一价值观却长期没有形成,在新旧交替过程中,传统伦理道德的“正人”“正己”“正心”“正气”作用弱化甚至丧失,而所谓的“现代文明因子”又没有确立,致使整个社会价值观念紊乱,人心浮躁,在市场与利益的冲击下,道德底线一退再退。

其二,西方物质主义、享受主义、消费主义等功利化思潮的冲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这是对过去几十年“全民政治”的拨乱反正,但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中西方文化不断交流、碰撞,个人利益意识觉醒,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涌现,特别是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纸醉金迷、歌舞升平,“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巨大的财富效应和贫富分化导致人心浮躁、急功近利,人们的价值观念出现前所未有的偏差。在整个社会层面,“追逐金钱的活动,在中国从未形成这样一种全民参与、铺天盖地、来势汹汹的金钱潮;对金钱意义的张扬,也从来没有达到这样一种藐视任何道德法则的地步。”[4]在全民经商、全民下海的浪潮中,人们开始信奉“有钱可使鬼推磨”的价值准则,社会伦理道德格局混乱,全社会都被“鼓励”追逐金钱,“一切向钱看”,社会风气日渐功利化,重义轻利、“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等价值观念被一些人完全抛之脑后。正如150多年前马克思所说,“有50%的利润,资本就会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资本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以上的利润,资本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去冒绞首的危险。”[5]市场经济本质上是诚信经济、契约经济,在法制不健全、诚信机制缺失、市场监管失灵的情况下,唯利是图势必将人们的经济行为引入歧途。

其三,道德教育空泛僵化缺乏实效性。千百年来,中国社会赖以维系的根本是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教育的终极使命就是传承孔孟为核心的传统价值观。随着西学输入以及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革,传统教育的功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道德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也发生了与政治变革相适应的巨大变化,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质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思潮的侵蚀导致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淡漠及不道德行为的发生。当前,无论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道德教育和道德灌输呈现出内容空洞、脱离实际、苍白无力等弊端,既缺乏说服力,也没有感召力;单一僵化的灌输式道德教育方式难以得到社会的认同,神圣而崇高的道德目标、理想与口号与现实生活中人们低下的道德行为形成深刻反差,使得道德和道德教育处于“没人相信”、无人问津甚至嗤之以鼻的尴尬境地;与此同时,道德教育者自身认知水平与道德水准低下,教育者自己都不相信教育内容,又怎么让受教育者践行呢?这也是道德教育失效或低效的重要原因。卢梭曾经在《爱弥儿》中表达过这样的观点:教育者首先自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而当下部分道德教育者或“道德标杆”知行不一,说一套做一套,其“道貌岸然”的“圣人形象”与他们的实际表现形成巨大反差,导致学校、家庭、社会道德教育成了脱离实际的“空中楼阁”,成了无人相信的空洞说教,不仅没有正面效应,反而造成“讨人嫌”的负面影响。

三、矫治道德失范的对策与建议

社会道德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被大多数社会成员共同接受的公共标准,是社会各个阶层、各个成员的共同价值观。社会道德问题与社会机体问题密切相关,要治理社会道德问题,就必须医治不健康的社会机体,而一旦社会机体出现问题,很难在短时间内彻底解决,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出了偏差也不可能求助于完全超脱社会常理的药方予以治愈。因此,根治社会道德失范的关键,是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重塑炎黄子孙共同信奉的核心价值观,重建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道德教育体系,规范全社会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成为我们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方式。

一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全面总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基础上形成的,“24字”的主要内容是传统核心价值观在新时代的新发展,充分展现了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的文化自觉和价值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倡导德育模式从封闭转向开放,加大德育实践力度,加强德育载体建设,进一步加大德育实践环节[6]。当前首要任务是在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的基础上,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养成,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通过生动活泼的社会实践活动,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价值准则转化为社会成员的行为规范,例如参加扫盲支教、捐款献血、到敬老院做义工等各种公益活动,把严肃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转化为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社会实践活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实践活动中促进青少年道德水平的提高。树立并表彰道德模范,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例如每年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或是最美现象评选等等,在各个普通岗位中涌现出的榜样人物,以他们的言行举止给予青少年切实影响。

二要加强道德规范体系的内化建设。首先,正人先正己,正己先正心,教师的道德品质在潜移默化中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道德教育。要重视教师准入制度中的个人品德考察,正如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所说的:“从根本上讲,真正的德性在于以一种适当的方式行事,能够将自己身上某种内在的方面加以外化,而根本上不在于对高尚的图景和动人的品格闷头进行精神构建和个人沉思。”[7]要以科学的制度监督激励,营造健康的工作氛围,把师德教育培训、约束制度与个人的道德修养相结合,激发教师成为有道德教育意识和能力的人。其次,抓住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的良好机遇,围绕国家颁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创设育人为本的道德教育制度体系和文化精神氛围。当下的道德教育在某种意义上走到了人的教育的反面,与我国传统文化所讲的育人目标背道而驰,渐渐把人培养成一个纯粹个人化的人,把知识纯粹变成了一个工具,只教给学生生存逻辑,却未能完善学生的灵魂品质,未能培养出健全完整的人格。

三要完善道德领域的法律制度。我们认为,解决社会道德失范问题,仅仅依靠道德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制度,特别是完善道德法律制度。邓小平十分重视制度建设,他强调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8]我们必须以制度为约束,弘扬优秀道德品德,提高公民的辨别能力和认识水平,有利于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道德氛围。法律与道德之间具有互补性,在传统社会中,道德发挥着重要的凝聚作用;而在现代社会,法律所发挥的强有力的组织、规范等作用,则是道德所无法企及的。要形成强大的舆论监督力量,对违背社会道德准则的行为进行道德评议和谴责,对失去道德底线的的行为进行严厉制裁。

四要重塑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观。健康的社会道德必须基于全民认可的核心价值观,而长期历史形成的传统价值观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共同信奉的价值标准,没有全民族统一信服、能够凝聚全民族精气神的共同信念,不仅整个社会陷入利益至上、崇尚金钱、膜拜权力等情境,而且也难以实现国家统一和民族复兴,因为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才是一个民族的最终认同,才是中华儿女同根同源的文化凝练。“如果国家总是想转嫁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就无权要求个人承担对国家的责任和义务,也很难培养出有道德的公民。”[9]这同样适用于社会道德体系建设。因此,我们必须传承与弘扬传统伦理道德,首要的便是影响最深远的道德规范——“仁、义、礼、智、信”,这是几千年来深入人心的传统伦理道德之根本凝练[10],至今依然影响着普通百姓的道德规范与言行举止。营造良好的核心价值观氛围可以从每一个家庭做起,在全社会倡导家风建设,从理想信念、行为规范、处世哲学入手,传承传统风尚,让每位社会成员明确自身肩负着个人、家庭和社会责任。我们要将传统文化与道德教育融入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教育体系,将“四书”“五经”等经典书目列为必修书目,将书法、水墨画、京剧等国粹等列为选修课,从国家层面作出要求,让学生、让一代一代中国人传承自己的传统文化,不是要求每个人非要精通某种传统技艺或是精于传统文化,而是让大家不要遗忘自己民族的根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而传承中国古代优秀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体系,真正提升人文与思想道德素质,重拾民族自信心、文化自豪感。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长城也不会一天哭倒”,社会道德更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崩塌。面对触目惊心的道德失范,每个人都要正视问题、追寻原因、承担责任,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重塑核心价值观,筑牢道德底线,恪守道德准则,规范道德行为,不断提升个人道德品质和情操。重构社会道德秩序不是为了束缚、制约个人发展,而是为了让个体、社会、国家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只有筑牢心中的道德底线,以中华民族共同认可、同根同源的价值理念聚人心凝正气,海内外炎黄子孙的精神信仰和价值追求才有共同归宿,整个社会环境才会变得更加健康,日趋严重的道德失范现象才能从根源上得以解决。

[1] 郑杭生.改革开放三十年:社会发展理论和社会转型理论[J].中国社会科学,2009(2):10-19.

[2] 商红日.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当代中国主题——社会转型及和谐社会的基本问题[J].探索,2004(6):44-47.

[3] 高兆明.制度公正论:变革时期道德失范研究[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106.

[4] 何清涟.中国当代经济伦理的剧变[J].开放时代,1998(1):4-14.

[5]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71.

[6] 袁媛.试析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我国学校德育的借鉴[J].中国成人教育,2016(21):93-94.

[7] 涂尔干.教育思想的演进[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290.

[8]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3.

[9] 杜时忠.教师道德从何而来[J].高等教育研究,2002(5):79-82.

[10] 戴木才.“仁义礼智信”新解[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5(5):11-19.

AnAnalysisofSocialMoralAnomieinChinaNowadays

QI Ming-jun, HE Wen

(SchoolofMarxism,HangzhouDianziUniversity,HangzhouZhejiang310018,China)

The root of China’s social moral anomie phenomenon lies in its loss of tradition, the distortion of values, the vulgarization of the social morality, the deficiency of the systems and regulations and the generalities and rigidity of the moral education at school, which leads to the lack of real results. The key to solve this problem is to inherit and promote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virtues, rebuild the traditional core values, reinforce the education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moral education at school,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legal system in fields with more moral problems so as to construct a good social morality, in which man sweeps before his own door.

social transformation; moral anomie; analysis

10.13954/j.cnki.hduss.2017.06.009

2017-09-24

戚明钧(1968-),男,浙江富阳人,研究员,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

D648

B

1001-9146(2017)06-0049-05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价值观道德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我的价值观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微时代”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