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理想信念状况及引导策略
——基于对浙江省10所高校的调研分析

2017-02-23 14:58
关键词:理想信念校园文化大学生

朱 斌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大学生理想信念状况及引导策略
——基于对浙江省10所高校的调研分析

朱 斌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大学生理想信念的产生、形成、发展和完善是一个动态的循环过程。其培养和提升是项系统工程,涉及到的面很广,影响的因素也很多。但从根本上分析,主要体现在大学生自身因素、高校方面的因素以及社会大环境因素。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提升一方面要靠其持之以恒的学习和努力,同时也离不开学校理想信念培育机制的科学构建。

理想信念;转型阵痛;校园文化;榜样示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和信念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理想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信念是人们朝着这个目标前进的意志和定力。理想崇高,才能坚定信念;信念坚定,才能坚守理想。”[1]民族复兴的伟业赋予了当代大学生历史重任,家庭和亲人赋予了他们现实的期望,个人价值的实现成为他们未来美好的愿景。因此,大学生在刻苦钻研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应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明确人生的航向。带着这样的高度政治责任感,本次调研充分准备、反复论证、精心设计、周密安排,面向省内10所高校发放调查问卷,同时对部分学生进行个别访谈。

一、浙江省大学生理想信念状况调研的基本情况

(一)问卷设计结构说明

大学生理想信念调查问卷主要分为基本信息、理想信念、生活理想信念、职业理想信念、道德理想信念、政治理想信念、其他共七个部分,每个部分都通过一段引言对该部分所要了解的对象定义进行说明。

其中,生活理想信念部分表现为大学生对期望的生活方式、生活状态等内容进行了解;职业理想信念部分对职业选择过程中的考虑因素、理想的工作地域和企业性质、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路径、工作还是继续求学、选择西部和基层就业等问题进行研究;道德理想信念部分表现为大学生对从社会上的热点问题到对被调查者对道德理想信念重要程度的看法,再到自己的道德规范、个人与集体间的关系、道德行为方面的表现等展开了解。政治理想信念部分旨在了解大学生如何认知入党问题、对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看法等问题。

(二)调查对象

调查围绕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状况的相关内容,经反复讨论,设计了关于大学生理想信念状况及生成机理的问卷。调查共发放系列问卷2 100份,回收问卷1 998份,回收率95.1%;回收有效问卷1 820份,有效回收率为91.4%。样本来自浙江省内的10所抽样高校。为系统、深入了解和把握当前党对高校学生的信仰吸引力状况,调查组还在浙江5所重点调研高校开展了座谈调查和访谈调查。

(三)分析方法

本次调研采取问卷调查、座谈调查、访谈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实证研究,问卷调研数据采取专业统计软件SPSS12.0进行分析。

二、浙江省大学生理想信念状况的现状解析

通过问卷调查和对典型受访人进行深入访谈,进行定量和质性研究,分析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特点。具体从大学生的政治社会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和生活理想几个方面展开研究,分析如下:

(一)大学生政治社会理想信念现状

一方面,政治立场坚定,78%以上的学生想加入中国共产党,超过83%的大学生认同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90%以上大学生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发展的正确道路;另一方面,社会理想功利化,58%的大学生入党动机是“谋求仕途发展或增强就业竞争力”,为了共产主义事业而选择入党的只占到5%左右。

(二)大学生职业理想信念现状

大学生的职业理想既务实又功利。一方面,大约53%的大学生在选择就业时会将“个人发展机会”“体现自身价值”摆在优先位置,表现出较强的个人发展意识,并且会优先选择经济收入高、稳定、发展前景好的企业或事业单位就业,选择到国企和国家行政事业单位就职的超过60%,去外企的有10.5%,去私营企业的人较少,只有3.8%。另一方面在选择就业地点时,选择前往大城市的占到了39.3%,选择中等城市的占到45.6%,只有2%的学生愿意前往基层、不发达地区,呈现出一定的功利主义色彩。

(三)大学生道德理想信念现状

大学生的道德理想信念,一方面,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对美好的道德品质认同度比较高,比如,高达93%的学生表示会为公交车上的老弱病残人士主动让座。但当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和集体利益之间发生矛盾需要做出选择时,较多地选择了个人利益。如在“处理集体与个人关系”问题上,75%的学生会选择公私兼顾和先私后公。另一方面,缺乏对美好道德理想信念的践行,比如当问到发现别人出现事故,或受到意外伤害是否愿意伸出援手时,有将近58%的人选择了不作为,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知行不一的状况。

(四)大学生生活理想信念现状

大学生在生活理想信念上比较注重追求享受,对生活质量要求比较高,有55.6%的人选择过舒适安逸的生活,选择“为国家做贡献,实现自己的价值”的只有5.6%。旅游、逛街等成为大多数大学生打发空闲时间的主要方式。但也有31.2%的大学生选择利用收入结余来孝顺父母,17.5%的选择改善家庭生活,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传统文化的影响还是广泛存在的。

三、大学生理想信念影响因素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到北京大学与师生座谈指出,“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2]大学生理想信念事关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但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培养和提升是项系统工程,涉及到的面很广,影响的因素也很多。但从根本上分析,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大学生自身因素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们身心健康发展、正确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但也充满了很多的不确定性,很容易动摇和转变大学生对某些事情的看法和态度,理想信念也亦然。当代大学生出生并成长于改革开放这一历史发展变革时期,多为独生子女,家庭负担较轻,生活相对安宁,加之来自学业、就业方面的压力,其与现实社会接触较少,相对隔绝,对于社会的理解也大多停留在理论和想象层面,趋于幻化和表面化,造成绝大多数大学生虽身处其中,但又雾里看花,很容易形成不尚务实、追求虚华的心理特征。同时,由于年纪较轻,知识结构、法律常识、社会阅历和能力水平等相对欠缺,未经筛选的网络信息爆炸式涌入,高校大学生在三观形成过程中必然会受到某些错误思潮、观点的影响,致使一部分大学生产生迷茫、困惑心理,不能正确对待问题、困难和挫折,影响其看待事物的观点和态度,进而影响其理想信念的培养和提升。

(二)高校方面的因素

1.基层党建活力不够,理想信念教育缺乏吸引力。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有其自身的特点。面对高校管理体制、运行模式的不断变化,基层组织探索党建工作新理念、新路径、新体系、新格局的力度不够,导致在设置形式、活动形式、工作方法上未能得到及时有效调整,往往与形势发展及任务要求的吻合度和适应性不够,部分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机制不够科学、作用发挥不够明显、工作方式比较单一、活动内容过于严肃,党内活动缺乏创新和活力,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基层组织的政治影响力,影响了基层组织工作的吸引力。而基层党建工作的活力和影响力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吸引力。

2.思政理论教学联系实际不紧,理想信念教育主渠道不畅通。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渠道。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和宣传,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讲授轻体验,重灌输轻疏导等问题,教师自说自话,学生自有想法。理论与实际的脱节,教学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的陈旧僵化呆板,使高校大学生对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了强烈的排斥心理,严重削弱了他们学习的热情。其中,大和空的现象最为普遍和突出,部分授课教师观念陈旧、思想保守,一味空喊口号,戴理论高帽,套话不断,不能结合社会发展实际提出、回答和解决问题,这些结果往往使高校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对思政理论课程学习兴趣不浓、动力不足、共鸣不强。

(三)社会大环境因素

1.改革开放的消极作用。改革开放,社会发展给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但转型阵痛必然会带来矛盾和问题,出现一些新情况,遇到一些新挫折,影响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和发展。比如社会上存在的道德失范、贫富差距不断拉大、房价持续攀升、社会腐败、环境污染等问题,动摇了一部分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信心,现实生活中的挫败感和失落感带来信仰的迷失。

2.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市场经济带来社会财富的快速增长,提升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但同时也使社会群体利益分配出现较大差别,催生了多元的价值观念。多元思想相互交织碰撞,当前大学生价值观念上的矛盾和困惑日益凸显。一方面,学校的正面教育使他们感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需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另一方面,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消极腐败现象等充斥着眼球,撩拨着神经,让他们又感到无所适从。当前大学生在价值判断与选择上呈现出明显的希望与困惑并存,进取与彷徨相伴,关心与冷漠相容,认同与失落交错的心态。

3.不良思潮的渗透侵蚀。20世纪90年代以来,苏联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曲折反复,不断冲击动摇着高校大学生对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同时,西方敌对势力从未放弃对我国进行渗透,高校作为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一直是他们开展渗透的主要对象。在全球化外衣的包裹下,西方腐朽的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通过各种渠道对我们进行渗透和传播,纷繁复杂的各种思潮和信息不断冲击震荡,真伪难辨,致使个别高校大学生迷失自我,理想信念动摇,价值判断趋向实用化、功利化。

四、大学生理想信念提升策略

大学生理想信念的产生、形成、发展和完善是一个动态的循环过程。价值主体为了满足自身需要,实现自我价值,在外部事物的反复刺激和影响下有目的地开展活动,并通过对社会现实和自我的不断思考审视,相应调整个人理想信念,适时改变行为的方式、方向,接受新的刺激反应。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提升一方面要靠其持之以恒的学习和努力,同时也离不开学校理想信念培育机制的科学构建。

(一)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驱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需要是以维持自身生存和发展为目的而与外部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所产生的一种摄取状态。从本质上说,需要是人的本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求,这是人与外界进行交换的状态,也是人内心潜伏深处的东西,是社会历史前进的驱动力。同样,需要成为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的原动力,所以关心、关注和满足大学生个体发展的实际需要成为其理想信念培育的应有之义。“提高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首要的一点就是要把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关注大学生自我发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之中。”[3]尽管大学生的需要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但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抽象来看也就是生理、安全、归属、爱及尊重的需要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大学时期是人生中非常特殊而又十分重要的阶段,无论何时,大学生们对健康成长成才,实现人生理想抱负的渴望都是最强烈最迫切而又最现实的需求,这种渴望成长成才,追求人生发展的迫切愿望,就成为大学生理想信念产生和形成的内在驱动力。因此,要达到提升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目标,高校就要找准大学生最渴望实现的需求,通过构建良好的需求引导机制,精准发力,切实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当然,瞄准大学生自身发展需要固然重要,但首先我们要做好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凝练,这是高校开展理想信念培育工作的首要前提。

3.3.1 LJ的演变。LJ或称星级评价,是在HAPLR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型评价体系。2009年,Keith Curry Lance与 Ray Lyons等人在美国图书馆杂志(Library Journal,简称LJ)上发表了关于星级评价体系的文章,介绍其相关的概念、指标等[11]。星级评价根据IMLS所提供的数据,对公共图书馆进行评价,以不同星级表示排名。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力

文化是人类在不断认识和改造自我与自然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总和,文化开启了对美的感知。校园文化作为人类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在校园这一特殊的环境中积累沉淀,不断熏陶、感染、浸润、教化广大师生。良好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会传播出更多的积极正能量,会在潜移默化间滋润师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精神文化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直接的影响和作用,积极的精神文化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正面引导、有力推进的作用。”[4]特定的文化环境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理想信念的生成具有重要的孵化催生作用。校园文化环境在营造大学生精神文化世界的同时,也在引导、规范着他们的生活行为方式,思维模式等。“任何理想信念的建构都不是虚无的,它必须建立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文化根基的清醒认知之上。”[5]当前高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品牌和阵地建设,努力促进师生遵循规范,做到知行合一。

总的来说,培育大学生理想信念,校园文化环境在以下三个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一是引领理想信念导向。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全校师生在学校发展历史进程中共同创建并时刻遵循的理想信念都会浸润于校园文化中。不论是建筑风格、校园绿化、院系布局、餐饮休闲等有形的物态文化,还是校风校训、办学理念、历史传统、人文气象等经过长期历史积淀形成的无形精神文化,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二是规范约束行为方向。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牵引作用,其涵养的文化约束力,通过制度、准则、规范等潜移默化间约束引导着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行为规范,促进养成有利于理想信念形成的自觉习惯。三是架起理论与实践桥梁。校园文化具有明显的社会性和实践性,可以促进大学生将理论认知与实践行为深度结合,在不断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增强荣誉感、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自觉将个人理想追求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结合起来。因此,高校要下大力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发挥出校园文化的独特育人优势,才能激发更多更大的积极正能量。

(三)发挥榜样示范作用的感召力

大学生榜样身上许多可贵的精神品质都会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经历和言谈举止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由身边人讲身边事,让大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理想信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具体形象的外显价值力量,激发他们对榜样的理想信念的聚焦、理解、认同、内化,最终实现知行合一。积极推进榜样示范引领工程,首先要善于在大学生中发现、整合和培育典型,选树好榜样。要坚持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选树那些来自大学生自己的生活圈,亲和力强,可观可感、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大学生群体中的优秀代表作为榜样,通过这些榜样展现的思想和人格力量来凝聚人、鼓舞人、塑造人、感召人,切实有效发挥先进典型在培育大学生理想信念方面的辐射引领作用。比如,大学生身边那些矢志报国、无私奉献和勤学善思的典型人物,就应该成为大学生学习的楷模。这些榜样身上展现的理想信念光芒可以激起大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引导他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校园群体意识,内化并成为个人的行为范式,促进自觉践行内心的理想信念。榜样的重要性是不可替代的,其精神要被广泛接受需要付出许多的努力,榜样的宣传尤为重要。榜样选树之后,必须整合各种资源力量,综合运用,各取所长,立体化、多层面地宣传呈现先进典型。

(四)拓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化力

生命在于运动,理想信念的鲜活生命力也在于实践,只有投身于伟大的社会实践,经过社会这个大熔炉的冶炼,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才能更加坚定而有效。“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应坚持现实与未来的协调发展。理想是现实的延续,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既要回归生活世界同时亦要超越现实生活世界,源自生活同时高于生活,把直面现实与超越现实统一起来,避免那种脱离生活世界的理想信念教育误区。”[6]实践是人的理想信念形成的主要路径,也是检验理想信念的“试金石”,因此,深刻领会大学生理想信念培育的实践本质,在社会实践的大熔炉和大平台中打磨大学生的社会情怀、锤炼符合时代潮流的意志品质,使践行内心理想信念成为自觉的行为习惯。理想信念的价值实践应是实践主体根据个人需要,主动、自觉、自愿参与到他人、群体或社会中,开展具有道德意义实践。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大学生始终扮演着主要角色,通过亲身的交往合作、体验感受,深入生产和生活一线亲自实践,了解社情民意,体验世间百态,深刻体悟人生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在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接触中,在具体生活环境的耳濡目染中,在与身边其他人的比较中,在多重角色的体验中,将理想信念内化为自身的日常行为准则。反过来,这些内化的行为又会通过实践活动体现出来,在实践检验中不断优化,最终达到知行合一。

[1] 杨桂华.习近平总书记谈坚定理想信念的三个维度[EB/OL].[2014-07-01].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4/0701/c40531-25223885.html.

[2]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2014-05-05(2).

[3] 王易,宋友文.新形势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4):57-60.

[4]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编写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341.

[5] 梅萍,罗佳.“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特点、困惑与引导[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3):12-15.

[6] 陈超,姜华.新时代境遇下大学生理想信念发展态势与应对[J].中国高教研究,2013(4):65-68.

CollegeStudents’IdealsandBeliefsSituation&GuidanceStrategies:BasedonInvestigationandAnalysisof10UniversitiesinZhejiangProvince

ZHU Bin

(SchoolofMarxism,HangzhouDianziUniversity,HangzhouZhejiang310018,China)

There is a dynamic cycle in the process of generation, formation, development and perfec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deals and beliefs. The cultivation and promotion of their ideals and beliefs is a systematic project, which is involved and influenced by a wide range of factors. However, these factors are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college students’ themselves, the university and the social environment. The promo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deals and beliefs not only depends on their perseverance and study, but also can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scientific construction of the ideology and belief cultivation mechanism.

ideals and beliefs; transformation painstaking; campus culture; model demonstration

10.13954/j.cnki.hduss.2017.06.006

2017-09-21

浙江省社科规划“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项课题(11GXSZ005YB)

朱斌(1975-),男,浙江安吉人,副研究员,思想政治教育.

G41

B

1001-9146(2017)06-0034-05

猜你喜欢
理想信念校园文化大学生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对农村初中合作型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大学生党支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