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灾难电影的娱乐化策略

2017-02-23 13:34应陆佳
关键词:灾难好莱坞娱乐

张 杭,应陆佳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数字媒体与艺术设计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好莱坞灾难电影的娱乐化策略

张 杭,应陆佳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数字媒体与艺术设计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原本令人闻而生畏的灾难,在好莱坞经过加工后变成一种能够提供消费娱乐功能的文化商品,且这种文化商品在商业上取得了重大成功。科技和艺术的完美结合成为好莱坞灾难电影的票房保证。各种真实或虚构的灾难题材出现,被运用到电影创作并引起受众的思考。从好莱坞灾难电影的制作特点、叙事张力、情节设置、人物设定以及广告植入五方面分析其娱乐化策略,并探讨这种策略模式对我们的启发,期待引发当代人对灾难的思考,同时对国产灾难电影创作有一定的帮助。

灾难电影;好莱坞;娱乐;张力

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灾难,人类显得渺小而无力,面对电影中的灾难场景,我们会暗自庆幸没有身陷其中。灾难通过影视媒介向人们呈现,既能产生逼真的视听刺激,又能激发人们对灾难的思考。卡梅隆导演总结自己的作品《泰坦尼克号》时说:“希望我们能让人们感觉到,他们刚刚拥有一段美好的时光……”这种更为直接的娱乐目的,推动灾难电影一步步走向成功。

一、电影特效带来的娱乐体验

(一)逼真影像带来视听娱乐

电影的发展一直都是跟着技术的脚步而前进。录音技术使电影从无声走向有声;彩色胶片使电影从黑白走向色彩;数字技术使电影的虚拟景象更接近真实。灾难电影的价值随着数字特技的发展获得提升。影片制作过程中融入这种奇妙的技术手段,画面瞬间变得逼真又生动。而感官刺激、视觉震撼是好莱坞灾难电影的主要呈现形式,观众对于电影的依赖其实也可以说是对于数字技术营造出的视听效果的依赖。

罗兰·艾默里奇作为好莱坞灾难电影创作者中的佼佼者,他的电影从《独立日》到《后天》《2012》,每一部都依赖数字特效技术打造宏观逼真影像。影片《2012》中,特效镜头达到1300多个,动用100多位特效团队专业人员,耗资近两亿美元。通过特效包装,一切非真实的场面都变得合理又逼真,极大程度地满足了观众对视听娱乐的追求。

瞬间裂开的地面、突然喷发的火山、激烈翻滚的海啸肆意践踏着整个世界,各种奇观刺激着观众的味蕾。这些灾难事件均是影片本身不可缺少的叙事内容,它既是叙事策略——令影片节奏张弛有度,也是叙事本身——故事转折的重要情节点,对于凸显影片的主题、人物个性的塑造都极其重要。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尼葛洛庞帝指出:“虚拟现实能使人造事物像真实事物一样逼真,甚至比真实事物还要逼真。”[1]震撼人心的视听盛宴对于电影叙事的“真实”性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数字特技在影片中除了能够直接带给观众视听享受,还能够通过虚拟现实打造形成灾难的真实体验机制。

(二)虚拟情景带来心理娱乐体验

好莱坞灾难电影除了带给观众视听上的享受和真实的体验机制,还能激发人们心理的满足感。正如R·G·柯林伍德所说:“娱乐世界和日常事务之间存在着一堵滴水不漏的挡壁,娱乐性艺术首先必须创造一种虚拟的情景。”[2]灾难电影的加工是否倾尽心思,还可以看它是否满足观众的深层欲望。深层欲望的需求可以看成是人类对快乐的需求,而这种快乐的需求并不是一般“有限的个人享受”[2],它包含了类似情绪伤痛后的松弛或人体潜意识里紧张因素消除等任何一种精神解脱的快感。多数经典的好莱坞灾难电影都能符合这一点,它们释放观众心里的恐惧和焦躁感,同时抚慰受众心灵进而引发他们对自身的思考。

在好莱坞灾难电影中,观众从灾难情节设计中获得心理满足,由“游离-入戏”到“紧张-松弛”的过程中发泄情绪和压力。在《后天》中,男主角从为儿子的考试成绩发怒到他勘测发现地球将再次进入冰河期,这个过程使观众的心理从游离状态进入到入戏状态。随后预言成真,灾难席卷而来,人类陷入末日恐慌。男主角的儿子为了营救女朋友前往灾难中心,而男主角得知这个消息后也奋不顾身去救援儿子,逐渐推动观众的心理达到一种高度的紧张,直到最后大家都顺利度过寒潮避开了灾难,观众的心理也随之松弛下来。

对于副词的定义的界定,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观点。有的学者认为副词是实词的一种,是为了体现陈述者的内心情感,并对陈述的气势有着一定烘托作用的实词;有点学者认为副词主要是为动词,形容词等其他词类服务的,体现一种修饰的作用;还有的学者认为副词仅仅是当状语的虚词,本身并没有什么含义。对于上述有关副词的定义,我们不难看对于副词的定义的界定,主要是从意义上,功能上或者性质上探讨的,对此笔者认为副词的定义可以融合上述学者的观点,即在功能上主要是充当状语,具体而言,既可以置于句首充当修饰语,亦可以充当谓语和定语,为其他词类服务的词类。

好莱坞灾难电影容易让观众产生一种侥幸心理:同情电影里受难的人们,也庆幸自己所处的环境。与电影中天崩地裂、风起云涌的“真实”场面相比,我们能生活在太平的时代是多么不容易,正如应了那句“世间事除了生死,无大事”,生活中的难处好像瞬间都变得不值一提了。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因汉姆根据格式塔心理学的结构能力,认为“即便是最简单的视觉过程也不等于机械的摄录外在世界,而是根据简单、规则和平衡对感觉器官起着支配作用的原则,创造新的组织感官材料。”[3]观众对影片的判读,会调动主观情绪、生活经验等因素,去理解客观影片内容本身。在观赏同一部灾难电影时,每个观众的出发点和关注点不同,有人把自己当成受难者,有人把自己当成拯救者,影片结尾,角色有的得到拯救与呵护,有的得到极大的赞颂,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观众的自我满足。所以好莱坞式的娱乐给观众提供一个经过精心修订升级版的自我世界,一个完美避开日常问题的乌托邦。在这个世界里,问题、解决方法和情感更加强烈,同时,问题的解决几乎不付出什么代价,电影制作者把这种“逃避的经验”包装成各种灾难故事,总有一个故事能引起观众共鸣。

二、灾难事件与个体言说之间的张力

艺术张力说认为,艺术作品相互联系又相互对立的因素之间都存在着张力并构成张力场[4]。早在二十世纪,俄国形式主义和英国新批评,都曾将张力说运用于艺术理论,尽管表述有所差异,但是对于艺术作品存在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张力,认识趋同。并指出,张力对作品的艺术表达潜藏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电影艺术作品所谈论的“张力”,更多的是对于电影作品各类元素相互发生反应从而激发的特殊表达,我们所谈论的,是这些相互作用元素对立所产生的冲击和紧张关系。这种电影中营造出的特殊表达,也就是在艺术功能上的骤增甚至产生质变。里奇拉克指出“在美学和艺术中最典型的就是,人们发现艺术经验要求一种对立的紧张,因为在这种紧张中蕴含着一些具有审美因素的内在冲突”[5]。他们都充分注意到了艺术表现对象内部的对立因素之于艺术表现张力形成的重要意义。这种“对立的紧张”所形成的艺术张力,在好莱坞灾难电影中,具体表现为灾难事件与个体言说之间的张力。

通常娱乐性较强的好莱坞电影,个体言说是相对类型化、规律性的表达,甚至成为某种类型电影叙述中的符号。例如主要人物塑造与影片整体叙事风格一致,在同类型影片中,常常出现人物性格趋同的现象。在好莱坞大量的谍战片中,叙事主题倾向于对美国政客的讽刺和对政治黑暗的尖锐批判,反面角色也多是心怀鬼胎、隐匿极深的政坛人物。而在以往好莱坞的歌舞片里,情节设置、唯美景观与个体浪漫、诗化的表达是两两关照、契合共生的。这种同质化的美学特点屡见不鲜,而在好莱坞灾难电影中,可以激发灾难事件与个体言说之间的张力之美,从而产生特殊的娱乐效应。

在影片《泰坦尼克号》中,导演以船头相拥的恋人、甲板上平静的乐手、漂浮木上依偎的情侣、船长绝望的眼神、沉入海底绚烂的宝石、渐渐远去的救生艇等镜头,完成了对灾难事件的叙述。放大了灾难的残酷和死亡的凄凉,同时重点刻画了情侣个体。杰克和露丝,他们不被世俗束缚、追求精神的解放,在灾难面前坚持至死不渝的爱情。灾难事件的解构与个体言说之间构筑了一种张力美。令人心生畏惧的灾难本身并不是表达的重点,创作者关注的是灾难营造的特殊环境氛围下,愈发凸显的人性涌动和情感言说。

灾难所引发的险情和危机是影片情节构建的基础和先决条件。在灾难题材的宏大外衣下是个体的生命、情感、人性的鲜活言说。同时,这里也常常融入导演的个人经验与艺术表达。我们发现在灾难事件与个体的言说之间有太多的空间让人思索,有太多的内容可以填充,有太多的意蕴可以生发,其构筑的张力之美能更直接的通透心底。

三、戏剧化的情节

(一)情节点设置

“在开始思考电影的娱乐方式及娱乐化元素的时候,我们能把娱乐界定成一种商品,它作为资本主义工业体系的一部分而被生产和消费。”[4]在灾难电影中,可以明确的看到创作者者将悲剧事件戏剧化处理以达到吸引观众的目的。灾难电影的娱乐化情节处处可见,有些娱乐元素甚至被安排在危难元素达到顶峰的地方。学者托马斯·沙兹说过,好莱坞就是电影的一个大加工厂,它把电影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标准化了,连何时增加笑点都是经过认真计算[6]。

电影《世贸中心》里,当接到“9.11”事故的通知时,消防员们紧急换工作制服,有人嘲讽同伴穿的像女人的内裤,太花哨了,还认真打听他的内裤在哪里买的,用玩笑缓和了高度紧张的气氛。在《2012》中,男主角杰克逊的前妻凯特和她的现任丈夫戈登在超市购物,戈登疑心他们之间的感情有裂隙,揣测有变故要将他们分开。突然地面就从他俩之间崩裂,真的是活生生把两个人从空间上隔离开来。这种意外的灾难来得如此戏剧性,一语成谶的灾难恰到好处的发生,观众同情和惊讶的同时也觉得很滑稽可笑。

《哥斯拉》电影中,人类与哥斯拉正面开战结束后,女主角奥黛丽在药店偶遇了前男友尼克。奥黛丽看到尼克买了好多验孕棒,调侃他应该有好多情人,误会了尼克。其实尼克是在现场收集了哥斯拉的血液后想拿回实验室研究它是否怀孕。

在好莱坞经典灾难大片《泰坦尼克号》中也不乏戏剧化的情节。即便在船只即将下沉,所有人都命悬一线的紧张时刻,导演还是刻意安排了一个场景:露丝想要去找杰克,可是她的未婚夫百般阻挠。这时候露丝竟然想起用杰克曾经教她的攻击小伎俩——吐口水,作为反击未婚夫的武器。身为贵族女的露丝出人意料地模仿穷画家的行为,不仅让剧中的未婚夫感到惊讶也让观众感到痛快。

(二)设置伏笔

好莱坞灾难电影的逻辑性也是值得推敲的,先前设置的伏笔在影片结尾处与矛盾的真相呼应,进而让观众更乐意接受,也是好莱坞灾难电影的娱乐化策略。在影片《泰坦尼克号》中,露丝和母亲还有未婚夫霍克利在码头将要登船时,母亲问霍克利:“这是他们说的不沉之船?”霍克利讨好地说:“永不沉没,上帝也弄不沉它。”然而当观众看到后面就豁然贯通,泰坦尼克号来不及转弯,狠狠地撞上了冰川,海水疯狂涌进轮船底部致使沉没。先前的伏笔得到呼应,矛盾的真相也让观众觉得影片开始设置的剧情就是一个大玩笑,连“上帝都弄不沉的游轮”最后轻易被一座冰川撞得体无完肤。

同样,《2012》影片开端,一个小孩在雨中打着伞蹲在路边水坑里玩一艘玩具船,艾德里安的汽车经过溅起的水花不小心打翻了小孩的船只,尽管艾德里安已经提醒过开车的司机注意前方路况,但是小船还是没有经受住水浪的冲击沉没了。看似无关紧要的情节,但是导演还是给了翻倒的玩具船一个特写镜头,别有用意的暗示“船”在故事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随着影片的娓娓道来,后面的故事情节果然是围绕拯救人类脱离世界末日的“方舟”进行叙事。小孩的玩具船被水弄翻了,方舟却顺利帮人类度过了浩劫。伏笔和结局的矛盾带来心理感受的反差,不会让观众有猜中开头又预测到结局的无趣性,也让观众更愿意接受影片。

四、人物设定娱乐化

(一)搞笑角色的设定

好的电影作品里面角色的设定往往也是各具特色的。主角占主导地位统领整个故事发展,也有一些小配角给故事调味。好莱坞也经常利用出彩的配角来使整个电影更深入人心。

在电影《2012》中,查理就是一个别有新意的角色设定。电影前半部分他就是负责搞笑的、像疯子一般存在的人物。他居住在黄石公园深处,经常通过无线电给世人播报关于气象变化的广播。看到杰克逊带着自己的孩子闯入他的领地,他还躲在树后面边吃野果边偷偷观察他们。后来他热心地告诉杰克逊有些国家已经在秘密制造方舟来迎接世界末日,还把自己做的关于世界末日论的搞笑视频播放给杰克逊看,并且还说:“先用幽默吸引他们,然后让他们去思考。”杰克逊却以为他是疯子,一笑而过走开了。其实查理是个明白人,他在影片中呈现出一种“众人皆醉他独醒”的感觉。有影评人认为查理就是电影《2012》导演的一个缩影,通过一些较合时宜的笑料吸引观众,然后让观众自己去思考灾难的意义。

《泰坦尼克号》中的博丁同样是个搞笑角色。这个人物的形象是个胖子,大腹便便的身体穿着一件印有黄色大笑脸的短袖,笑脸上还有类似番茄酱的红色印记。影片前三分钟,也就是打捞船只的时候,博丁的同伴正怀着悲痛的心情在拍摄沉没海底的泰坦尼克号残骸,并声情并茂地配着临时发挥的解说词,博丁嘲笑他:“头儿,你真够酸文假醋的。”博丁又给老露丝讲述泰坦尼克号从撞击冰山到完全沉没的过程,他绘声绘色的讲说配上大腹便便的形象让观众觉得很有喜感,最后他还笑着问老露丝:“这样很酷吧。”原本是需要严肃的态度来讲述的事件,尤其在当事人(老露丝)面前。导演刻意选了一个搞笑的角色来承担这部分的叙事,不难让人怀疑这是好莱坞惯用的策略,严肃的气氛中总是融入一些轻松幽默的元素,让观众明白观影是一件娱乐活动,观看好莱坞灾难电影同样是件放松心情的事。

灾难电影《哥斯拉》里面爱吃糖的胖胖市长不时给观众带来笑点,身为市长,领导能力不行火气却不小。市长因攻击哥斯拉失败而大发雷霆,他的助理竟然拿糖安慰他。在关于哥斯拉的讨论会上,其他人的面前只有水杯和笔记本,市长桌前竟然堆满了拆开的糖果纸。这种需要被糖治愈的事情竟然发生在一个成年市长身上,让观众觉得讶异之外更多的就是对这个人物看法的转变,以致后面的情节里只要出现这个角色,观众就会期待在他身上看到搞笑有趣的事情。这种现象早在之前有学者提出过:在《制片法典》自我管理的默许下,好莱坞制片人承认,电影对它的观众与维持社会秩序的力量负有道德责任。提供“正确娱乐”的义务要求坏人受到惩罚,而让人同情的好人最终被证明无罪。

(二)人物对白设定

好莱坞经常设计巧妙的对话供观众娱乐,连灾难电影也是按照这个套路。在影片《后天》中,男主角杰克的同事杰森喜欢剧中的一个女科学家,他总是找机会与女科学家搭讪。世界各地已经被灾难袭击,多数建筑、街道、楼层被毁于一旦,连在现场直播报道的记者也被龙卷风刮来的广告牌砸中生死未卜。科学家们意识到地球即将进入第二次冰河时期,所有人都处于高度担忧的阶段。女科学家问同事弗兰克:“弗兰克,你和杰克共事多久了?”杰森会特意把头从电脑后面露出来,抢先搭话:“弗兰克从石器时代就和他(杰克)共事,我只当了他(杰克)两年的奴隶。”灾难正在肆虐的时候,杰森还是忍不住表达对女科学家的爱慕。另一个场景中,人们躲进图书馆避难,突然骤降的温度逼迫他们烧书取暖。一个女生正要搬尼采的书,打算一同放入壁炉当燃料,一个男孩制止了她:“尼采?不行啦。他是十九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女孩立即反驳:“别扯了,他是个狂妄的扩张主义者,还爱上了他妹妹。”男孩又坚定地说:“他不是狂妄的扩张主义者。”“但是他爱上了他妹妹对吧?”女孩反问。第三者制止了他们的谈话:“我打个岔哦,这儿有很多税法的书可以烧。”这种看起来几乎是浪费时间的对话,可能会使某些观众产生焦虑的心情。他们充当起说教者,认为在危难没有过去的时候所有人应该高度紧张。当然,这种刻意营造的“玩笑”,也可能得到观众更多的认可,适时的调侃给观影带来更奇妙的感觉。

在电影《2012》中,清晨起来的美国加州人发现四处裂开的地面,议论纷纷。男主角杰克逊开着车赶去接自己的孩子。车上的广播正在报道昨夜的地震新闻。女主播说:“兰迪,这些小地震真的让我很害怕”男主播安慰:“得了吧,只是地表一些小裂缝而已,没什么可担心的。”女主播说:“也对,找个整形医生来就好了。”“哈哈,多亏有了防震咖啡杯,充分展现加州人的本性,我们不会向这些小裂缝低头的。”男主播继续调侃道,“你有关于地震的趣事想分享吗?”广播主持人幽默乐观的主持风格,使观众从地震后的担忧中渐渐平复下来,让观众感觉又是美好一天的开始,这种感受和男主杰克逊即将带着自己的两个孩子去度假的心情相吻合。

五、娱乐化广告植入

电影植入式广告是一把双刃剑,植入得好能让观众更加记忆犹新,如果植入太突兀,也极易引起观众的反感。

电影《2012》中最具广告性质的植入是汽车品牌宾利,虽然广告植入过程比较“雷人”,但也算是比较成功的案例。在男主角一家与俄罗斯富豪一家逃亡的飞机上,机舱内停驻着多款在洛杉矶车展刚刚推出的跑车,还特意给宾利跑车一个完整的展示镜头。当飞机惨遭冰川撞击需要紧急迫降的时候,男主角和富豪打算驾驶一辆宾利逃离机舱,但是男主角怎么转动车钥匙就是启动不了宾利。在众人焦急躁动之时,富豪安抚众人的情绪,从容不迫地说了一句“发动机启动”,伴随着宾利车发动机的声音,中控屏出现闪亮的品牌标识。这么紧张的时候,还会有搞笑幽默的瞬间,这是好莱坞的风格。根据豆瓣影评,很多观众对这个笑点也并不反感。

六、结语

灾难就是一面镜子,通过它世间百态尽现。灾难也是一瓶洗涤剂,洗去人类所有的伪装。感情、生命和尊严在危难时刻显得更加真实。灾难电影用影像记录了现代社会生存的危机和即将可能遭遇的危险,传达了自然与人、生命和非生命间和谐相处的理念。它既能使影片投资方得到利益又能满足大众对未知灾难的体验和超视觉的享受。

回头再看国产灾难片中存在的问题:技术层面的限制、单一的叙事风格、沉重的影片基调使灾难电影成为我们的弱项,不管是票房还是影评最终都是以惨淡收尾,而以上好莱坞这些电影创作模式恰好值得我们拿来借鉴和学习。

[1] 赵起.后工业时代的美国幻想题材影片创作[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78-79.

[2] 惠靖淼.罗兰·艾默里奇电影的叙事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

[3] 马迎.人类反观自身的明镜—灾难电影类型模式分析[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0.

[4]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34-135.

[5] 金健人.论文学的艺术张力[J].文艺理论研究,2001(3):38-44.

[6] 托马斯·沙兹.旧好莱坞·新好莱坞:仪式、艺术与工业[M].周传基,周欢,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6-17.

EntertainingStrategyofHollywoodDisasterMovie

ZHANG Hang, YING Lu-jia

(SchoolofMediaandDesign,HangzhouDianziUniversity,HangzhouZhejiang310018,China)

Any disaster will bring us some great personal injury and permanent psychological pain, however, those disasters are turned to be a kind of cultural goods with entertaining features produced by Hollywood and have made a great success in business. The perfect integration of technology and art becomes a box office guarantee for the Hollywood disaster movie. A variety of true and imaginary disaster themes come into being and are used to create films, which attracts the reflection of the audience.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entertaining strategies of Hollywood disaster movies from five aspects: the production characteristics, the narrative tension, the plot design, the character setting and the advertisement implantation, and then discusses the enlightenment brought by their strategic mode. It looks forward to the reflection of people towards natural disasters and the help towards the domestic disaster film production as well.

disaster film; Hollywood; entertainment; tension

J905

:B

:1001-9146(2017)04-0053-05

2016-06-03

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16YJC860004)

张杭(1988-),女,山东济南人,讲师,影视理论与创作.

10.13954/j.cnki.hduss.2017.04.010

猜你喜欢
灾难好莱坞娱乐
雷击灾难
12月好莱坞精选
11月好莱坞精选
好莱坞精选
好莱坞精选
灾难报道常见问题及反思
灾难来临,我不怕——科技馆一日游
娱乐眼
娱乐眼
娱乐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