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祖地,李海龙,黄 岩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当前群团工作的现实困境及对策研究
赵祖地,李海龙,黄 岩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群团工作面临着思想认识不足,角色定位模糊;行政色彩浓厚,群众本色缺失;工作方法滞后,工作领域交叉重叠;体制机制僵化,创新能力不足等显著问题,严重掣肘着群团工作的深入开展。对此,要聚焦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坚定群团工作发展方向,厚植群团工作优势,打造群团工作新常态,开创群团工作新局面。
群团组织;群团工作;困境;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上强调了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以及相应的改革举措,定下了“群团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能改进提高、不能停滞不前”[1]的总基调,为当前形势下的群团工作做了一次经验性总结,也为今后正确开展群团工作指明了道路,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所谓群团组织,是“在党和政府的直接支持下,按照特定目的、任务和形式统编起来的联系不同界别人民群众的非国家政权性质的群众性团体组织。”[2]目前,我国共有二十二家群团组织,基本囊括了全国所有人口。“群众团体中的人民团体就有800多万个,远远超过社会组织的数量。”[3]他们既区别于西方国家可以与政府抗衡的非政府组织,也不同于中国的党政等权力机关,有着独特的价值意蕴。
(一)群团组织是延伸党执政手臂的有效载体
“群团组织是党进行政治整合、社会动员的重要载体,是增强党的社会合法性基础的中介、平台。”[4]作为联系各自界别人民群众的组织,群团组织在联系群众方面有着天然的亲和力和号召力,容易跟群众打成一片,能够将党的最新理论和要求消化吸收,以群众理解的、易接受方式向广大群众传达,接长了党的群团工作手臂,提高了党的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和执行力,有力增强了党的科学民主执政能力,成为党联系社会群众的重要渠道。当前,党面临着来自自身和外部环境的双重挑战,建设好社会主义大厦,不仅需要依靠八千多万的党员,更需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群团组织所具有的遍布全国的组织网络体系,将每一个群体有效地纳入了体系之中,置于党的领导之下,高度契合了党的执政要求,成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力量源泉。
(二)群团组织是维护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媒介
群团组织所联系服务的群众来自于各个群体、各条战线:工会代表广大工人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共青团代表着广大青年群众的诉求和心声,妇联代表着广大妇女的需求和愿望等等。新形势下,群众的思想呈现出明显的独立性、差异性、多样性的特征,对政府等权威机构的依赖性大大减弱,群众迫切需要更多地代表和维护自身利益的制度化渠道。作为广大群众的“娘家人”,群团组织始终把代表和维护群众利益作为自身安身立命的根本和价值所在,与广大群众时刻保持着紧密联系,在群众反映迫切的需求领域如就业、医疗、养老等方面始终以人民利益为先,及时主动为民发声,攻坚克难,取得了经得住实践和人民检验的骄人成绩,深受群众好评。
(三)群团组织是联接党群干群关系的桥梁和纽带
群团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这种桥梁纽带作用不仅深深凝刻在各群团组织的章程之中,更是体现在群团组织开展工作的方方面面。群团组织作为兼具政治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有机统一体,是党联系群众的有效组织载体和组织手段,有着区别于一般社会组织的独特的政治优势和群众优势。“不仅拥有着更多制度化的政治参与渠道和与党委之间制度性的紧密联系,还有着密切联系广大群众的途径。”[5]可以说,群团组织的工作是“双向”的,一头连着党和政府,一头系着人民群众;群团组织的职责是“双重”的,既要贯彻执行党的中心任务,组织、引导群众参与和支持社会主义事业,又要坚决地维护和表达群众的切身利益,成为群众爱戴和信任的代言人。
改革开放以来,群团工作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加强,在代表维护民意、发扬社会民主、化解社会矛盾、参与社会治理、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与此同时,各种潜在问题也逐渐显现,成为社会大众质疑群团工作的标志性噱头。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思想认识不足,角色定位模糊
代表和维护所代表的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始终是群团组织的优良传统和价值所在,也是为几十年群团工作实践反复证明了的根本要义。但在实际开展工作中,各种错误认知依然存在。一方面,有些党政领导对群团组织的发展重视不够,只是将群团工作看成是“形象工程”和“面子工程”,将群团组织作为体制上应有的架构,造成群团组织形式上的高地位和实际上的边缘化地位,比如部分企业工会被职工和管理者视为公司的一个部门,致使工会的人事任命以及经费使用受到干预,甚至沦为了资本的附庸。另一方面,有些群团组织自身也过多的依赖党政部门,自主性意识不强,被动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的行政命令而不是依据群团组织自身特点和规律开展工作。在自身角色定位上模糊不清,发展方向不明,群众意识不强,忽视群团工作的根和本在群众的现实,造成群团工作虚浮,不能落到实处。
(二)行政色彩浓厚,群众本色缺失
群团组织在开展工作中享受着党和政府提供的组织、制度、人事等方面的支持和保障,在一定程度上使群团组织衍生了官僚气息和行政化色彩,政治属性和社会属性严重失调。某些基层群团组织因为无法摆脱对单位行政的依附性地位而未能将其应有的维权职能充分发挥出来,在反映群众诉求、维护群众利益方面差强人意。有的群团组织开展工作仅仅是通过看报告、查台账、报数字,不能真正放下身段走基层,在服务群众中失力。部分党政领导部门无视群团组织自身章程及自身组织网络体系,随意插手和干预群团组织工作,对待群团工作存在越位、错位、缺位的倾向,致使群团组织开展工作时放不开手、迈不开腿。“群团组织的桥梁作用更多的是党和政府向群众行政的单行线,纽带的牵动端和发力点也在党和政府一端,造成群团组织因政治属性长期优于社会属性而产生工作惰性。”[6]
(三)工作方法滞后,工作领域交叉重叠
面对互联网时代下的群众利益需求多样化、个性化的客观现实,有些群团组织在工作中仍然沿袭传统的座谈会、听广播等线下平台,开展活动局限于“吃吃饭”“旅旅游”等形式主义活动,缺乏一些有深度、有思想、有教育性的活动。各群团组织横向联系匮乏,活动领域及活动方式有交叉重叠现象的存在,如工会的“金秋助学”与共青团的“贫困资助”活动、共青团的“挑战杯”以及科协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都存在较强的共性特质和领域重叠,一定程度上造成资源浪费。此外,忽视互联网给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不善于把互联网平台与群众工作有效结合,造成了群团工作的措施不力、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在传达党的相关政策思想时出现纵向断线的窘境。在迫切需要群团组织发挥作用的诸如非公经济组织、农民工、下岗职工的利益保障等新兴领域和关键环节,群团组织的覆盖面并没有得到有效拓展,成为掣肘群团工作发展的短板。
(四)体制机制僵化,创新能力不足
受制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理念转变缓慢的影响,群团组织发展服从于经济的发展要求,居于从属地位,造成群团组织受关注度不够,发展动力不足,体制更新缓慢。“现有的群团组织体系存在‘弱职能,大服务’的倾向,在开展工作中常常是办事无‘腿’、说话无‘嘴’、协调无‘手’,导致服务无‘能’。”[7]开展工作时,重点完成上级安排的工作,对基层群众反映迫切的问题不上心,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不完备。在相关的群团组织立法方面,政策法规体系亟待完善,尤其是保障性法规有待加强,各群团组织虽有着独立的法规和章程,但实质性规范不足。大多数群团组织工作经费严重缺乏,“等靠要”不良思想盛行,缺乏吸纳社会资金的有效机制,“缺编制、缺人员、缺经费、缺场所”也成为困扰基层群团组织有效开展工作的老大难问题。一些群团组织沿袭旧制、一成不变,不能形成有效的社会感染力和号召力,从而导致创新后劲不足。
做好新时期的群团工作,最根本的是要立足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切实保持和增强党的群团工作和群团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组织动员广大人民群众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8]只有聚焦“三性”,群团工作的“本”才能固起来,“魂”才能聚起来,“基”才能强起来,才能确保群团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一)保持和增强政治性
切实保持和增强政治性,这是群团工作的灵魂,是第一位的。要紧跟党的发展脚步,围绕在党中央周围发光发热,献计献力,以党的政策理论为根本指南,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发展道路。
第一,坚定党对群团工作的政治领导。各级党委要抓紧握牢群团组织这个有效载体,深入研究群团工作特点和发展规律,积极引导群团工作发展方向,切实将群团工作提上各级党委工作日程,在分析一个时期的工作形势时,要同时分析、讨论群众的情绪和要求;在部署工作时,要充分估计群团组织能够发挥的作用;要定期听取群团组织汇报工作,了解群众思想和生活动态。第二,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指导思想。“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目标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党和国家的大局”[9],也是各群团组织的时代主题和主要任务。群团组织要根据新的形势任务,认真审视自身工作思路、目标定位以及工作举措,增强自我革新的勇气,强化开放意识、共享意识、合作意识、效率意识,在维护党和国家发展大局前提下建言献策,贡献力量。第三,坚持依法依章程独立自主的开展工作。这是能否搞好群团组织工作,充分发挥群团组织作用的关键。各级党委要本着“指导但不插手、参与但不干预、关心但不包揽、帮助但不替代”[10]的原则,鼓励各群团组织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根据各自的特点和规律,独立自主的开展工作,尤其在各种利益冲突时,敢于亮剑,维护群众权益,保障群众诉求。
(二)保持和增强先进性
切实保持和增强先进性,这是群团工作的重要着力点和力量之源。要及时传达和学习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指南,以科学的发展理念、正确的行动方略、系统的工作体系和果敢的责任担当,切实提高群团工作层次。
首先,发挥优秀共产党员的榜样示范作用。要打造一批经验丰富、敢闯敢拼、务实清廉、以民为先的群团干部铁军,积极鼓励和推动广大干部到火热的基层一线去、到广大人民群众中间去锻炼,去开展工作,在和群众的摸爬滚打中总结和创新群团工作方法,健全干部考核审查方式,以群众满意度为根本考核标准,以此促进干部素质提升。其次,完善创新适应新常态的制度机制。要强化问题意识、改革意识,聚焦“四化”等脱离群众现象,依法依规,着力丰富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在群众关心的工作领域和重要方面,提出具有针对性、前瞻性的思路和办法,不断补充、完善、发展和创新各项制度,使群团组织各项工作都有制度化保障。最后,树立“互联网+群团工作”思维。群团组织要勇于打破传统工作方法的桎梏,跳出陈旧的服务模式的怪圈,优化工作空间,抓住互联时代的契机,以各群团组织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APP客户端为主要形式,形成网上事务公开、网上征集群众意见、网上提供专业服务、网上相互学习交流等实践创新,推动群团工作向全天候、全方位、一站式、个性化转变。要不断增强运用网络开展工作的意识和能力,自觉站在网上舆论斗争最前沿,驳斥错误言论,反击恶意挑拨,牢牢掌握网上舆论斗争的主动权和主导权。
(三)保持和增强群众性
切实保持和增强群众性,这是群团组织的根本特点。“大部分群团组织建构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层级化组织网络结构,在反映群众利益诉求、化解社会矛盾、优化社会服务、参与社会治理方面具有独特优势。”[4]要切实按照更接地气、更有生气、更聚人气的要求,厚植群团优势。
第一,强化维权意识,提升服务能力。要积极探索建立维权服务社会化保障体系,在涉及群众人身安全和个人利益的重要环节,有针对性通过法律援助、公益诉讼等方式,帮助广大群众依法、理性、有序维权。要有重点地解决带有普惠性、长效性、政策性、制度性的问题,最大限度的让群众感受到群团组织带给他们的关怀和需求,真正将群众的事放到心里,落实到行动中。第二,扩大覆盖面,完善基层群团组织建设。要改变过去自上而下的下达行政命令的工作方式,简政放权,给予基层组织更多可支配的权力,提高基层组织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激发基层群团组织发展的内生动力,进而逐步建立自下而上地代表、协调和服务于广大群众利益的新机制。要在政策、人员、场地上给予制度性保障,切实将基层群团组织这个神经末梢搞敏感,打通群团工作的“最后一公里”。第三,保障广大群众的合法权益。能否热情且高效的为民排忧解难办实事,是衡量群团组织工作水平的重要试金石。要增强服务群众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增强服务群众的本领,练好基本功,尤其关注困难群众,敢于“寻问题”“啃硬骨头”,坚决克服重精英轻草根、以主观想象代替群众真实需求的错误倾向。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群团工作,并召开了党的历史上第一次群团工作会议,为新时期开展群团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各群团组织要积极克服群团工作发展积弊,破除影响群团工作开展的障碍,制定符合自身特色的改革发展方案,不断提高自身工作水平。要时刻牢记以群众利益为本,聚焦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要求,探索群团工作新模式、新方法,不断开创群团工作新局面。
[1] 新华网.习近平出席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EB/OL].[2015-07-07].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7/07/c_1115847839.htm.
[2] 路云辉.群团组织的角色定位与社会治理创新[J].特区实践与理论,2015(4):111-113.
[3] 民政部.社会服务统计季报(2016年4季度)[EB/OL].[2017-02-20].http://www.mca.gov.cn/article/sj/tjjb/qgsj/201702/201702231111.html.
[4] 康晓强.论习近平的群团观[J].社会主义研究,2017(1):20-26.
[5] 郑琦.突出群团组织优势发挥群团组织作用[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6(7):17-20.
[6] 褚松燕.在国家和社会之间—中国政治社会团体功能研究[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4:193.
[7] 周承洲.关于加强群团组织建设推进创新社会治理工作的思考[J].中国社会组织,2015(15):39-41.
[8] 武茂昌.指导新形势下党的群团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体会之九十七[J].前线,2015(9):56-58.
[9] 本书编写组.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读本[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65.
[10] 邬梦兆.改革开放与群团工作[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2:311-312.
OnPracticalDilemmaofMassOrganizationWork&Countermeasures
ZHAO Zu-di, LI Hai-long, HUANG Yan
(SchoolofMarxism,HangzhouDianziUniversity,HangzhouZhejiang310018,China)
The mass organization work is faced with insufficient ideological understanding and a vague role definition. Moreover, it bears a strong administrative color and a lack of the true quality of the mass. There exist problems like the unadvanced work methods, the fixed system and the mechanism, the overlapped work coverage and the inadequate creative ability, which seriously hamper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sses work. Thus, it should focus on the current political situation, the advancement and the mass to stick to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mass organization work so as to strengthen the situation of the mass work and try to open up a new dimension as well.
mass organization; mass work; dilemma; countermeasure
D252
:B
:1001-9146(2017)04-0032-04
10.13954/j.cnki.hduss.2017.04.006
2017-05-03
浙江省高校工会工作创新发展研究项目(ZJJYGHZD2017001)
赵祖地(1962-),男,浙江临海人,博士、教授,德育、行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