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东升,黄志恒
(1.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8; 2.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河南 郑州 450004)
·针灸经络·
针刺“五泉穴”联合西药治疗中风后失语38例
闫东升1,黄志恒2
(1.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8; 2.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河南 郑州 450004)
目的:观察针刺“五泉穴”联合西药治疗中风后失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中风后失语患者76例,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给予神经内科脑血管病常规处理。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常规针刺;治疗组在西药基础上给予针刺“五泉穴”(聚泉、上廉泉、左旁廉泉、右旁廉泉、涌泉)。两组均1 d治疗1次,治疗2周为1个疗效,1个疗程后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8例,显效17例,有效11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4.74%;对照组痊愈5例,显效7例,有效22例,无效4例,有效率为89.47%。两组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五泉穴”联合西药治疗中风后失语疗效确切。
中风后失语/针刺治疗;五泉穴/治疗应用;血塞通注射液/治疗应用;胞二磷胆碱注射液/治疗应用;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应用;拜阿司匹林/治疗应用
中风后失语为中风导致的优势大脑半球皮质语言中枢损害,临床分感觉性、运动性及混合性失语。临床实践上常把中风后失语症作为兼症,急性期尤其如此。现在尚无治疗中风后失语的成熟思路和方法,因而加强其专题研究尤为必要。2015年10月—2016年5月,笔者采用针刺“五泉穴”联合西药治疗中风后失语38例,总结报道如下。
选择河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脑病区住院部收治的中风后失语患者76例,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8例,男20例,女18例;年龄平均(63.10+12.68)岁;病程平均(14.73±6.69) d。对照组38例,男21例,女17例;年龄平均(63.75+11.78)岁;病程平均(13.97±6.42) d。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1 西医诊断标准
按照《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1]和《失语症》[2]制订的《汉语失语症检查法》检查确诊为失语症。
2.2 中医诊断标准
按照《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3]中关于中风的相关标准。主症: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次症: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两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中风失语的诊断标准。符合中风病诊断,同时伴有言语不清或失语者。
3.1 纳入病例标准
①符合以上诊断标准并且病程在30 d以内的患者。②患者发病时无意识障碍,病情基本稳定,各项指标正常,定向力基本正常,并且无明显记忆和智力障碍。③均经过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为脑血管意外。④无明显发音器官受损。⑤1 d≤脑卒中病程<30 d的患者。⑥年龄在40~80岁之间的患者。⑦自愿参与此项研究,配合相关检查及治疗的患者。
3.2 排除病例标准
①不符合以上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者。②存在有严重听力或视力障碍而无法进行试验研究者。③脑、肝、肾、心、肺功能衰竭者;支架及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者。④肿瘤及生命体征不稳定者。⑤患有抑郁症、精神病,无法完成试验者。⑥因故不能坚持规定疗程,各项数据指标资料不全者。⑦影像学检查未发现脑血管病者。⑧针刺穴位皮肤处有感染、溃疡者。
两组患者均参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4],按照神经内科脑血管病常规处理。给予血塞通注射液200 mg、胞二磷胆碱注射液0.75 g分别加入250 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加阿托伐他汀钙片(辉瑞制药有限公司,J99691) 20 mg,拜阿司匹林(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J20080078)100 mg,1 d 1次,口服。并调控患者血压、血糖、血脂。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常规针刺治疗,主穴:哑门、廉泉、通里。操作方法:选用直径为0.35 mm、长度为40 mm的毫针,采用平补平泻手法,1 d 1次。治疗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针刺“五泉穴”,主穴:聚泉(舌体中央,舌尖与舌根连线中点处)、上廉泉(前正中线颌下1寸,舌骨与下颌缘之间凹陷处)、左旁廉泉、右旁廉泉(上廉泉左右旁开0.8寸处,左边的为左旁廉泉,右边的为右旁廉泉)、涌泉(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根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处)。选用直径为0.35 mm、长度为40 mm的毫针。上廉泉、左旁廉泉、右旁廉泉:针尖向舌根方向斜刺入25~35 mm,行平补平泻手法20 s。出针后鼓励患者尽量大声说话。聚泉:让患者取坐位,张口伸舌,三棱针点刺出血。出针后以棉球按压片刻。涌泉,焠刺,不留针。1 d 1次。两组均以2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判定疗效。
按照《汉语失语检查法》标准。痊愈:治疗后的总分达90%以上。显效:治疗前的总分达50%以上,治疗后达10%以上进步;或治疗前的总分在50%以下,治疗后达20%以上进步。有效:治疗后的总分有进步,但未达到显效标准。无效:治疗后的总分无明显变化,各方面言语功能无显著改变。
6.1 两组疗效对比
见表1。两组对比,经Ridit分析,u=2.57,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疗效对比
6.2 两组治疗前、后自发谈话功能评分对比
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自发谈话功能评分对比 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P<0.01。
6.3 两组治疗前、后复述功能评分对比
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复述功能评分对比 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P<0.01。
6.4 两组治疗前、后命名功能评分对比
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命名功能评分对比 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 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 P<0.01。
6.5 两组治疗前、后颜面失用程度对比
见表5。
组 别例数治疗前治疗后治疗组387.64±3.8626.81±4.40**#对照组388.21±4.1124.11±5.11**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P<0.05。
中医学对中风而致语言障碍有“瘖痱”“风喑”“风懿”等记载,符合现代临床“失语”定义,其中“瘖痱”当属于运动性失语。中医学所言中风后失语多指神识清楚下语言表达能力的丧失或言语謇涩,多伴有舌体强硬。现代医学认为:中风后失语是脑血管病的一个常见症状,其主要损伤部位为大脑皮层(优势半球)的语言中枢。本病主要特征为言语产生困难、说话缓慢、声音失真,单词遗漏,患者往往伴有右侧肢体偏瘫、上肢重于下肢等。
目前,除了原发病的治疗外,针对失语尚无特效的药物。某些药物可以用于辅助治疗,如安非他明能够增加患者的警觉性,溴隐亭可以改善语言的输出,脑复康有改善学习和记忆的作用。目前,对中风失语症的针灸治疗,具有简、便、验、廉、无毒副作用等特点,有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如体针、头针、舌针、针刺舌三针(聚泉、金津、玉液)、刺络放血法、“CT定位围针”法、督三针法等。本研究采用“五泉穴”(聚泉、上廉泉、左右旁廉泉、涌泉)联合治疗中风性失语,疗效较好。聚泉是经外奇穴,位于舌体正中,通过针刺舌体,可以刺激与舌体联系的经脉和络脉,而疏通经气,调整气血,醒神开窍,也能濡养舌体,提高舌体灵活性,促进语言功能的恢复。上廉泉,又名舌本,是任脉脉气所发,针刺之既可疏通舌根经络,又可刺激舌咽神经,促进构音器官恢复功能。左右旁廉泉为经外奇穴,深刺之后能够改善舌体的灵活性,促进舌部血液循环,提高发音器官的功能。因肾、脾经“挟咽”“连舌本”“肺为声音之门,肾为声音之根”,取肾经之井穴涌泉,涌泉为少阴肾经腧穴,肾经联系脏腑最多。总之,“五泉穴”配穴科学严谨,针刺之对中风后失语有突出疗效,可以推广使用。
[1]施祀,周康.临床中医脑病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128.
[2]高素荣.失语症[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院出版社,2006.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
[4]饶明俐.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编辑 田晨辉)
1001-6910(2017)01-0057-03
R245.2
B
10.3969/j.issn.1001-6910.2017.01.27
2016-09-05;
2016-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