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的哲学意蕴之思考

2017-02-22 08:24卞瑄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名作欣赏 2017年6期
关键词:王国维意志悲剧

⊙ 卞瑄[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的哲学意蕴之思考

⊙ 卞瑄[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本文大致介绍了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中的观点,总结并延伸感想。欲望来源于生活,苦痛来自欲望。求得解脱的方法是出世而非自杀,生命宝贵而不可重来,要珍惜生命。美术即艺术,是人思想上的一种寄托,代表着精神层面上纯粹无功利的理想化理念。意志来源于事物内部本身,能在悲剧中展现高尚人格,决定事情的发展。

欲望 美术 意志 解脱

《红楼梦评论》是标志中国学术从古典转向近代的一部重要作品,是中国文学史上中西文学比较研究的首部作品。王国维第一次用西方的美学理论研究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用叔本华的悲剧理论阐释了《红楼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一、关于欲望和灵魂

欲望是种本能,缺乏理性,不能让欲望支配人,而要让灵魂支配身体,让理性理念支配欲望。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中说:“生活之本质何?‘欲’而已矣。欲之为性无厌,而其原生于不足。不足之状态,苦痛是也。”欲望来源于生活,生活的本质在于欲,欲原生于不足,不足即是苦痛。只有当欲望得到满足时,这个欲望才能终了。但是能够满足欲望的人毕竟是少数,即使这个欲望得到了满足,其他欲望也会随之而生,这样往复下去,欲望终究还是不可得也。假设人的欲望每每得以实现,最后已无其他想要实现的欲望,达到类似独孤求败的境界,那么人就会感到倦厌。相反,假使人的欲望不得实现,人又会感到痛苦。而且随着阅历和知识的增加,人为满足生活会存在更多欲望。一味想着去实现这些欲望,人会更加痛苦。

正如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意识效果只是潜意识的一个遥远的精神产物,而后者不单单是以此种方式呈现在意识界,而它的出现与运作常常为意识所不知”。潜意识包含了人类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以及由本能衍生的各种欲望,这种欲望往往非理性,且不容于道德。柏拉图认为,欲望支配着肉体趋乐避苦的倾向,直接关系着人的身体。欲望是一种本能,与理智无关。这种思想可以归纳成柏拉图的灵魂说,灵魂说最主要的是灵魂的三重区分。柏拉图把灵魂分为理性、激情和欲望三个部分。欲望一般专指肉体的欲望。人和动物区分开来的最大标准就是人具有理性,理性和理念相通。理性控制着人的思想,激情控制着合乎理性的情感,欲望则支配着肉体趋乐避苦的倾向。其中理性和欲望的关系直接关系到灵魂和身体的关系,如果理性支配灵魂,那么身体就由灵魂统筹正常健康的活动;如果欲望支配灵魂,那么身体就会破坏灵魂。“缺乏理智的灵魂必须被设定为丑陋的和不合比例的。”灵魂始终高于身体,从某种意义上说和理念一致,理性的灵魂支配着身体,激情和欲望必须服从理性,不可背离。

欲望本身是一种本能的反应,需要靠理性和智慧去支配它。如果人们为了满足私欲,采用了违法或者违背道德的方法,那么生活之苦痛便会一直缠绕着人。这种私欲一旦开始满足便会不断得寸进尺,就像一个谎言需要无数个谎言去圆它,终究形成欲望的黑洞。例如现在提倡的反腐倡廉,就是用法律和道德压抑了人贪婪的私欲。很多当权者在办事时面临金钱和权势的诱惑,但是是否能够压抑贪婪的本性,拒绝腐败,就要看个人的理性控制能力了。

二、关于美术和理念

美术是人思想上的一种寄托,代表着精神层面上纯粹无功利的理想化理念。人活在世,只要有接触有交流就必然会产生利害关系,有利害关系,欲望和苦痛便会伴随而来,反复不止。然而,美术却能使人超然于利害之外,忘物与我之关系。自然界的事物总是和人存在着各种利害关系,即便不是直接的,也是有着间接的关系。美术之美优于自然之美,在于美术非实物,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精神上的东西,是一种主观思想感情上的理想状态。这样的美术不存在利害关系,能够让人乐而观之,达到忘利害的作用。美术在这里被抽象化和理想化了,美术成了人创造的乌托邦。柏拉图思想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部分,除了先前提到的灵魂说外,另一个就是接下来阐释的理念论。柏拉图把理智的对象称为理念。个别事物与型相之间存在着一种隶属关系,而这种关系又通过模仿表现出来,人们所能直接感受到的就是模仿表现出的一种关联性。每一类事物都具有所在型相的一部分特征,例如之所以说一个事物美,是因为这个事物具备了“美”这种理念的型相。人的意见是对理念型相的模仿,人类的产品是根据意见制作出来的,即模仿的模仿。在《蒂迈欧篇》中,可感世界被说成是造物主模仿理念世界的原型而创造出来的。类似老子说世界的本源是道,柏拉图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理念。存在一个绝对的事物是一切的根本,而这个事物就是理念。美术从某种意义上说和理念也是相通的,都是一种高级精神层面上的,纯概念的无功利的东西。因为审美无功利,所以才能超然利害之外,使人忘却复杂的社会关系,精神愉悦。

而美又分为优美和壮美。当人观一物时,单纯地只看待事物本身而不视其复杂的利害关系,心情保持宁静的状态,这就是优美之情。当人经历过悲伤和绝望后,生活中的信念遭破坏,只能深观其物,由此而生的感情就叫壮美。但是悲伤的只是生活中的事情,于美术中壮美之情又让人忘物与我之关系,所以壮美也和优美相一致。不论优美与壮美,都是让人远离生活之欲,达到精神层面上的一种纯粹和无功利。眩惑,则是与二者相反,要把人们拉回到感官世界和生活欲望中。欲以眩惑之快乐,医人世之苦痛。如果文学作品中关于情欲、肉欲、物欲等描写得太过的话,往往会起到只会刺激感官者的欲望,不能带来美感,反而失去了艺术净化的作用。

三、关于意志

意志来源于事物内部本身,在悲剧中得到明显关注,对事物的行动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哪怕遭到命运的阻挠,人也可以通过坚定意志改变天命。王国维在评论《红楼梦》时,强调了此书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鲁迅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人看。悲剧展现给观众的不仅仅是遗憾和悲伤,它更大的作用体现在突显意志上。俄狄浦斯王的故事告诉我们命运的不可抗性是导致悲剧的原因之一。在悲剧人物每每遭遇到命运的刁难,生活受到毁灭性打击时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的求生欲望和那种旺盛的生命力,还有在最后关头迸发出的那种自我保护能力,都不禁令读者为之震撼。人在这种悲剧中显示出的非同一般的抗争意识和坚毅的行动意志是悲剧最值得关注的。意志和表象是一对对立词,意志是表象世界的本质,是一种事物自身的特性。在悲剧中,人的身体直接表现出了“生命意志”,这种意志被叔本华称为“物自身”,从内部保护人类,在人面对死亡、苦难和外界环境的压力时不自觉地流露出抗争的本质。

人本能拥有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维护独立人格的欲望,在对现状感到不满时就会按照自己的精神意志行动。命运的悲剧会使人陷入无奈和难以摆脱的境地,但是人敢于表现坚韧不屈、拼搏抗争的精神,敢于反抗命运和天命斗争到底。这是对人高贵品质的赞美,对独立人格的维护。这样的意志精神深刻在不朽的灵魂中,时刻支配着人们的行动。古人有话,人定胜天,亦有诗云:“白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其精髓就在于人的意志是起主导性作用的。办事最好是天时、地利、人和,其中人和起关键作用,但即使情况环境不如意,人也可以靠自己的意志和精神扭转乾坤。有的时候主观的理性行为可以改变整个状况,毕竟人的行为具有能动性和主体意识,优于只能被动接受改造的客体。

四、关于死亡和解脱

死亡不代表解脱,肉体的死亡并不能解决问题摆脱痛苦,解脱的正确途径是出世。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世间有这么多痛苦的事,例如各种病痛,例如喜欢一个人努力不断地追求却得不到想要的完美结果,想要放下这个人心里又不断地想念,想起自己之前喜欢的心情和所付出的一切又做不到放弃。既然人生这么痛苦,当然有人忍受不住,需要解脱。王国维认为解脱之道,存于出世,而不存于自杀。自杀并不是解脱,反而是一种逃避的行为。以自我为主角,自我存在于世界中,自我感受世界,一旦自我死亡,那么相对于这个自我来说世界也不存在了。通常,想通过自杀来寻求解脱的人往往就抱着这样的心理,一旦自我死亡了,自己感受不到这个世界了,就以为痛苦解决了。但其实世界依然存在,人们的生活也在继续,痛苦并没有解决,依旧存在。这种眼不见为净的行为好比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痛苦还在,只是想要寻求解脱的人不在了而已。

另外,每一个生命都是宝贵而神圣的,不能轻易丢弃。石缝里的小草尚且为了呼吸一丝空气破石而生,更何况拥有高等智慧和情商的人呢。战争时期,人们生活艰苦,吃不饱穿不暖,每日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每个人的生命都时时受到战乱的威胁。可就是在这种连基本温饱都无法保证的年代,人们对生的渴望愈是强烈。如果死亡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解脱,那么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人们每天面临温饱、颠沛流离等比现在社会严重百倍的痛苦,他们该更愿意自杀。可事实并不是这样,他们比任何一个时期的人们更向往活着。因为活着就还有希望,就还有解决苦痛源头的可能。根据柏拉图“死亡是灵魂从身体的开释”,人有肉体和灵魂,身体死亡并不代表灵魂也死亡了,灵魂是不朽的。身体的死亡仅仅是承载灵魂的容器消失了,而灵魂仍然存在,也就是说之前所苦恼的人世间的痛苦还在。由此可见,自杀寻死不是解决苦痛的正确方法。死亡是人类的最终归宿,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一旦时候到了,每个人都会面临死亡且不会因自我意志而有所转移。人只能加速或延缓死亡却不能规避死亡,所以,不要急于死亡。

正确的解脱之道是出世。出世者,拒绝一切生活之欲者也。这样的人知道生活当中免不了痛苦,所以索性断绝生活之欲。就像道家提倡的顺应自然,万物皆不在眼中,放空一切。王国维认为,苦痛有两种之别,一是存于观他人之苦痛,二是存于觉自己之苦痛。人都是觉自己之苦痛易,察他人之苦痛难。人往往是利己主义为先,先觉察到自己的悲伤和痛苦。自私的人更是如此,甚至他们只在乎自己的痛苦。高层次的人能够利他,察觉别人的苦痛。这样的人拥有非常的洞察力,能洞观宇宙人生之本质。看透了人生,了无牵挂才能获得解脱。出世是一种心态,是一种态度。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人通常更容易看淡名利,各种灯红酒绿的事都看过了,然后逐渐领悟到虚名其实没什么。例如陶潜,出过仕,做过官,但最终他选择了出世,选择了隐居田园,和自然相伴。他的田园诗语言淳朴自然、意境高远拔俗,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他每天与山林风雨为伴,自给自足,自娱自乐,也可以感受到他悠然自得的心情。人生达到这个境界,表明他对自然和对生活的欣赏意境远远高出生活之欲的层次,不单单只是寻求感官上的满足,更是追求精神上的审美、灵魂上的愉悦。这样的隐逸不是对现实生活的消极逃避,而是在对社会人事有着清晰认识的基础上选择的淡化生活之欲,从物质上解脱出来,对现实生活有着积极意义。

①王国维、蔡元培:《红楼梦评论·石头记索引》,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1年版,第2页。

②[奥地利]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梦的解析》,周艳红、胡惠君译,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304页。

③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1页。

④[古希腊]柏拉图《:智者》,詹文杰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24页。

⑤[德]费迪南·费尔曼:《生命哲学》,李健鸣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29页。

⑥段德智:《西方死亡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2页。

编辑:水涓E-mail:shuijuan3936@163.com

猜你喜欢
王国维意志悲剧
Chapter 23 A chain of tragedies 第23章 连环悲剧
About the bug of the theory of evolution
王国维:不能接受他们的欢迎
一星期没换水的梦境
画家的悲剧
王国维??《人间词话》??李敬伟书
观点集萃
近视的悲剧
王国维轶事
不希望历史“悲剧”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