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娟[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焦作 454000]
笔下无贵胄文墨有遗韵——浅析叶广岑皇族身份对其京味小说的影响
⊙ 张娟[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焦作 454000]
叶广岑的家族小说巧妙地将近代风云变幻的百年历史融入一个家族的兴衰之中,从清朝没落贵族身上折射出一个时代衰落式微的景象,更细致地描绘出那些只会提笼架鸟的八旗子弟是如何在时代的裹挟中踉跄前行。不难看出,皇族身份对叶广岑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切身经历的那些体验也为其小说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追本溯源,叶广岑京味家族小说的根本出发点正是她对于整个家族文化的深刻批判与无限眷恋。
叶广岑 皇族身份 京味小说
(一)叶广岑的家族渊源与生活经历“家族”一词在中国的文化基因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它是大多数中国人情感与心灵的依存与寄托,对个体生命有着其他形式不能比拟的亲和力与感染力。叶广岑更是如此。其皇族身份和个人经历对叶广岑整个人生境界、气度学识以及创作风格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叶广岑的家族是高贵而显赫的,她的先祖是远比那些提笼架鸟在四九城晃荡的所谓八旗后裔更接近权利中心的皇亲国戚。叶广岑1948年生于北京,叶姓取自于族姓叶赫那拉氏的简写,辛亥革命之后全族都改姓叶,她的爷爷是慈禧太后的亲弟弟,她也就是西太后的亲侄孙女,显赫地位可见一斑。叶赫拉那氏是清朝时期一支庞大而高贵的家族,以盛产皇后出名,清朝十二位皇帝中就有五位皇后出自叶赫那拉氏,其他嫔妃更是数不胜数,这也保证了家族的百年荣光。
叶广岑出生时家境已经衰微,全家靠着父亲教书的微薄收入过活,6岁时父亲的离世,面对母亲这种没主见、没文化的家庭主妇以及年幼咿呀学语的妹妹,刚刚上小学的叶广岑突然有种本不该属于她这个年龄的成熟,她开始扛起家庭的重担,通过去典当家里的文物艰难度日。1968年她来到陕西,先后做过护士、记者,后又赴日留学,回来后一边继续文学创作,一边担任文联公职,在九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中大放异彩。毫无疑问,叶广岑的皇族出身是其京味家族小说创作的重要来源。叶广岑站在时代的前方回望家族的百年兴衰,并不是出于对过往荣光的留恋,而是通过一系列被时代洪流裹挟的八旗子弟的生命历程,挖掘出独特的历史文化。正如其他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样:“叹家族的衰微,也为着文化的传承接续。”
(二)叶广岑家族小说的创作动机叶广岑家族小说的创作动机是矛盾的,她既追忆从前贵族生活的文雅闲适,又厌恶八旗子弟闲散慵懒的生活方式;既对家族有着深深的依恋与不舍,又无奈于时代的向前飞奔永不停歇的脚步;既肯定传统文化应该得以继承和保存,又想批判封建糟粕在人们心中留下的文化毒瘤。正是在这重重矛盾之中,叶广岑的京味家族小说才有了深刻性与丰富性,人物不再用单一的好坏评论,而是一种圆形人物,这是叶广岑内心矛盾的体现。同时,这种理智与情感、眷恋与批判的矛盾心理也构成了叶广岑小说创作的全部动机。雷达先生曾这样评论叶广岑的《本是同根生》:“我喜欢它,因为它写出了贵族之家的败落留给飘零子女们的真正遗产——冷漠感,想摆脱也摆脱不了,想亲热也亲热不起来。”
叶广岑的皇族身份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生活体验既是作家创作的丰富素材,同时也在作家心中积蓄了一种倾诉的欲望。她对自己古老而又显赫的家族充满了好奇与渴望,渴望能够体验家族最鼎盛时期该是一种怎样的繁华盛世。但同时作为新时代的进步青年、新中国的文化干部,她又对封建文化糟粕有着理性的审视,对人民群众有着深切的同情,对自己的封建家庭不由得产生一种厌恶情绪。这种情感与理智的冲突贯穿于叶广岑京味家族小说的始终。叶广岑的文学创作能够保持一个文化反思者的理性思考,同时不失充沛的情感投入,是其作品文学价值的重要源泉。
在叶广岑出生时,她那个高贵而显赫的家族已经不复往日荣光,所以叶广岑并没有亲身经历这个家族的盛极而衰,也没有多深刻地接受家族文化的感染与熏陶。但是在叶广岑经历过时代变幻、家庭变故、故人离去、社会历史文化变迁等体验后,越来越想从家族血脉中汲取温暖与力量。在随后离开祖国的岁月中,叶广岑跳出原来的文化氛围,重新回头审视家族血脉留给自己生命和心灵的宝贵遗产,将这种家族情结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便有了其京味家族小说最初的模样。
在叶广岑的内心深处始终有一个剪不断理还乱的家族情结,这个家族情结具体体现在其对家族身份既眷恋又抗拒,对家族文化既憧憬又批判,既不愿与自己曾经的封建大家庭一起被时代所抛弃,又对那个闲适儒雅的生活环境充满向往。她力图站在一个新的时代回头与旧家族划清界限,又无法割断家族亲情的血脉相连。这些情愫最终呈现在其作品中,影响了叶广岑整个文学理论、文化视角及价值取向,从而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小说家邓友梅评论叶广岑的家族小说时说:“正因为作者曾从属于那个社会群体,文学写作什么都能做假,唯感情做不得假,于是她在批判、否定那些过时、陈腐、消失了的一切时,字里行间又剪不断理还乱地流露出认同、怀恋的情结。”叶广岑的全部京味家族小说便围绕着这种对家族文化血脉的批判与依恋展开。
在《瘦尽灯花又一宵》中叶广岑深刻批判了封建专制禁锢与扼杀人性的阴暗面,为我们描绘了阴郁悲凉、死气沉沉甚至是令人窒息的没落皇族生活,那个在我看来“阴森森”的老王府,既是没落贵族生活的缩影,也是封建专制对正常人残酷统治的象征,更是扭曲人性、戕害生命的地狱。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我”的舅爷札萨克多罗亲王赫尔札布,他的才华和相貌被慈禧太后赏识反而造就了他不幸的生活。太后赐婚瑞郡王府的六格格,而从小娇生惯养的格格不愿意去草原那种蛮荒之地,所以“我”舅爷便被安置在北京,被迫住在镜儿胡同的王府。这里没有寥廓的蓝天,没有广袤的草原,没有奔驰的骏马与成群的牛羊,舅爷的人生顿时失去了光彩,于是没有几年便郁郁而终了。
尽管对封建文化的糟粕有着深刻而清醒的认识,但叶广岑终究无法逃脱对家族文化的深深眷恋,那些儒雅闲适的贵族,那些清新脱俗的气度与我们所处时代中的痞气、势利、商业化等元素显得那样格格不入,让她不免去追忆那个清雅高洁的往昔岁月。《曲罢一声长叹》中的舜铨是一位颇有士大夫风骨的工笔画家,他是那个时代皇亲贵胄中的知识分子缩影。他恪守大儒本色,即使身处困境也不受嗟来之食,无论是台湾政要胞兄的美金补偿,还是国内某集团总裁的股票和现金相赠,都一概不受。在得知妻弟发不义之财之后,更是气得病情加重。叶广岑在文中极力推崇舜铨儒雅高洁的价值观念,同时也为他的晚景悲凉而悲痛不已,还借舜铨之口痛批了当下社会见利忘义的不正之风。
叶广岑京味家族小说的代表作《采桑子》是以自身的家族故事为蓝本,由九部中篇小说共同构成。每部中篇小说都是一个独立的部分,分别侧重介绍一两位家族成员,以家族成员中的矛盾冲突为线索贯穿整部小说之中。作品中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及人物在大时代的洪流中被裹挟前行因而导致的性格轨迹演变,无不寄寓了叶广岑对整个家族的文化审视与理性思考。
(二)“文革”中的不同轨迹在“文革”时期,这些皇族后裔同样也露出了人性中荒诞而悲凉的一面。叶广岑冷静地站在时代的前沿回望,将血脉亲情与同情从他们身上抽离,剩下赤裸裸的人性的凶残与冷漠,不仅让读者看到人性荒谬的一面,更是对一个荒诞的时代无情的嘲讽与批判。在《风也萧萧》中,金家三兄弟因为黄四咪而反目成仇,更是借着文革将各种争斗发展到顶峰。他们互相诬陷、互相攻讦,结果导致家破人亡。更可笑的是,这一切矛盾的源头都来自于一个叫“福顺”的人的谎言,而他之所以要说谎,只是因为金家老太太并没有按照贵族礼仪给他做一顿春饼,而只是给他吃了一碗平常的炸酱面,这使他怀恨在心,人性的残缺在荒诞的时代背景下更加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1]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冯敏.无尽的挽歌[J].小说选刊,1998(1):74.
[3]叶广岑.没有日记的罗浮河·走进文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8:233.
[4]叶广岑.采桑子[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9.
[5]赵小群.论叶广岑的家族文化情结[D].西安:西北大学, 2007.
作者:张娟,文学硕士,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
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及公共语文教学研究。
编辑:曹晓花E-mail:erbantou20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