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折连词“但是”语法化原因的探讨

2017-07-12 07:25陈欢欢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116021
名作欣赏 2017年6期
关键词:音节词组连词

⊙ 陈欢欢[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1]

转折连词“但是”语法化原因的探讨

⊙ 陈欢欢[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1]

“但是”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古代汉语中两个单音节词连用到发展为双音节副词,再到发展为转折连词的语法化过程。语义、句法位置等都是形成这一语法化的重要原因。

但是 语法化 原因

在古代汉语中,“但是”最初是由副词“但”与判断动词“是”连用而形成的词组,这个词组经过词组语法化逐渐凝固成双音节副词“但是”。随着语言的不断发展,副词“但是”朝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继续用作副词,表示“只要是、凡是”;二是发展为表示轻微转折的连词。“但是”到最后完全由副词转变为转折连词。许多学者对连词“但是”这一语法化过程进行了大致的梳理,却很少有学者对其语法化的原因进行详细的探究。本文将对连词“但是”语法化的原因进行探讨,其中对它是如何由副词发展为转折连词的原因进行重点探讨分析。

一、副词“但是”的形成原因

“但是”是由两个单音节实词形成的词组逐渐演变为副词,是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相结合而成的。“但是”完全凝固成词是在晚唐时期,它用在小句的主语后,副词作状语,用来修饰谓词性成分。

(一)内部因素

1.判断动词“是”的语义弱化判断动词“是”与副词“但”不断接触的过程中,“是”作为单音节实词的语义逐渐弱化,甚至丧失了自己原有的词汇意义,这使得两个单音节实词之间的语义界限逐渐模糊。语义重心由表示判断的动词“是”转为表示少量意义的“但”。“但”本身又是副词,“但是”的整个语义重心偏向于“但”,使得“但是”朝着副词的方向发展。

2.“但是”语用频率的增加到了唐代,“但是”的使用频率不断增加。这一时期,它主要出现在口语性比较强的佛教文献中,而这一时期佛教极其盛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们对“但是”这个词组的接触,使得“但是”的使用频率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双音节副词“但是”的形成。“但是”在句中的使用位置是相对比较自由的,它可以用在主语之后,也可以用在小句句首,表示“只是、凡是”的意思。例如:

(1)但是贫寒速遍寻,无论好丑须济(齐)赴。(唐《敦煌变文集新书》卷二)

(2)见说被送来者不是唐叛人,但是界首牧牛耕种百姓枉被捉来。(唐《入唐求法》卷四)

以上两个例句中,“但是”都还是词组,尚未凝固成词,只能后接名词性成分,做“是”的宾语。其中例(1)中的“但是”义为“凡是”,位于小句句首,例(2)中的“但是”义为“只是”,位于主语之后。

(二)外部因素除了语义、语用的因素外,汉语双音节化和口语化对“但是”组合成词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1.汉语双音节化趋势的影响许结玲指出汉语词汇的结构特点决定古汉语单音节必然经过复合化的阶段。两个独立语素之间的语义相同、相近或相反,在语言的发展演变中,这两个独立的语素会朝着双音节复合词的方向发展。由于“但”和“是”的不断接触,“是”的语义逐渐偏向“但”,使得“是”和“但”的语义逐渐接近,汉语的双音节化趋势使得“但”和“是”逐渐发展为副词“但是”。

2.汉语口语化的影响“但是”在唐代以前连用的频率极少,到了唐代,“但是”在口语性比较强的佛教文献中连用的情况逐渐增加,这说明“但是”的口语性比较强。“但是”在口语中的大量使用,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但是”凝固成词。书面语一般从口语中选取,“但是”在口语中使用的频率不断增加,使得它有机会使用到书面语中,促成了“但是”在书面语上使用的频率开始不断增加。

二、副词“但是”发展为转折连词的原因

(一)副词“但是”向连词“但是”过渡的原因在晚唐时期,形成的双音节复合词“但是”朝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继续用作副词,表示“只要是、凡是”;二是发展为表示轻微转折的连词。词义的虚化引申、“但是”句法位置的不同、语境的影响以及人的认知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促使唐宋到明代这一时期副词“但是”向连词“但是”过渡。这里重点讨论词义的虚化引申、“但是”句法位置的不同。

1.词义的虚化引申“但是”形成副词后,语义重心逐渐转移到副词“但”上,“是”的判断义不断减弱,它的语义由“只要是、凡是”逐渐虚化为表示限制用法的“只,仅仅”。从这个语义上可以引申出前后之间存在一定的对比,在语气上有轻微的转折。例如:

(3)或取得一担,或取得一碗,都是这海水。但是他为主,我为客;他较长久,我得之不久耳。(北宋《朱子语类》卷一)

(4)乃祝其人云:“七日不返时,可烧我。”未满七日,其人焚之。后其道人归,叫骂取身,亦能于壁间写字,但是墨较淡,不久又无。(北宋《朱子语类》卷三)

(5)不论天堂地狱,饿鬼畜生。但是一切处不移易。(宋《禅林僧宝传》卷一)

例(3)中的“但是”可以译为“只是”,“他”和“我”之间形成“主”与“客”的对比,在语气上有转折的意味。例(4)中的“但是”可以译为“只是,仅仅”,“能于壁间写字”与“墨较淡,不久又无”之间形成对比,有轻微的转折义。例(5)中的“但是”可译为“都”,这里的“但是”虽然用作副词,但是整个语境却带有转折的意味。

2.“但是”句法位置的不同“但是”作为副词,在句中一般作状语,修饰谓词性成分。到了宋代以后,“但是”也用在两个分句之间,我们可以把它看作连词。“但是”因所修饰的成分发生了变化,词性也相应发生改变,但词义并没有太大改变,仍然表示“只,仅仅”的意思,只是语气上使得前后之间能形成一定的对比,词义稍微有些弱化。“但是”连接的两个分句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条件与结果进行对比的关系,当“但是”处在条件位置上,条件与结果一致时,“但是”可以看作是条件连词。当“但是”处在结果的位置上,形成的结果和前面的条件是相反的,“但是”可以看作是转折连词。正是“但是”的词义中含有前后之间能进行对比的关系,“但是”才有向转折连词发展的机会。我们可以根据以下各例来分析“但是”连接的分句之间因前后关系是否一致有表条件和表转折的两种可能。

(6)每遥见黑云飞乌群豕,但是黑之物,必低身恭敬。(宋《太平广记》卷第一百三十九)

(7)但是辽东去的客人们,别处不下,都在那里安下。我年时也在那里下来,十分便当。(元《乞老大》)

(8)性,敬则常存,不敬则不存。如释老等人,却是能持敬。但是他只知得那上面一截事,却没下面一截事。(北宋《朱子语类》)

例(6)中的条件是“黑之物”,结果是“必低身恭敬”,条件和结果是一致的,“但是”处在条件的位置上,因此可以把“但是”看作是条件连词。例(7)中条件是“辽东去的客人们,别处不下”,结果是“都在那里安下”,结果中的“都”字,表明条件和结果是一致的。“但是”处在条件的位置上,这里的“但是”也是条件连词。例(8)中的条件是“释老等人,却是能持敬”,结果是“他只知得那上面一截事,却没下面一截事”,“能持敬”和“只知、却没”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条件和结果是不一致的,“但是”又处在结果的位置上,这里的“但是”是转折连词。

(二)“但是”完全语法化为转折连词的原因“但是”完全语法化为转折连词是在清代,李洪琳在《“但是”的语法化再探》一文中提到,据统计,在清代产生的大量语料库文本中总共有166例“但是”全部处于句首,其中163例用为转折连词,这些“但是”并非都与“虽、虽然”配对使用,“但是”转折的意味都很明确。清代这一时期,转折连词“但是”已经发展成熟,“但是”作为副词的用法完全消失,完成了从副词向转折连词的演变。“但是”完全成为转折连词,是“但是”在句中位置的固定以及语言自身发展的要求共同促使的。

1.“但是”在句中位置的固定“但是”在清代以前既可以放在分句的句首,也可以放在主语和宾语之间。到了清代,在句中的位置固定在所连接的后一个分句的句首,也就是处在结果的位置上。当“但是”处在结果的位置上,形成的结果和前面的条件是相反的,“但是”可以看作是表转折的连词。这一时期,“但是”所处的位置统一固定在后一分句的句首,即表结果的位置上,表明“但是”已完全语法化为转折连词。

2.语言自身发展的要求“但是”的语义和功能不断自我完善,这就要求“但是”朝着一个语义更加简单、表意更加准确的方向发展。到了清代,“但是”基本上被用作转折连词,副词和条件连词的用法已经很少了。语言和自然界一样都存在着优胜劣汰的原则,一般常用的语义功能和语法功能被保存和继续发展下去,那些不经常使用的语义功能和语法功能会慢慢退出历史的舞台,因此“但是”用作转折连词的用法一直被沿用到现在。

三、结语

词组“但是”在晚唐时期成为双音节副词“但是”。副词“但是”受到语义的虚化的引申和在句中位置的影响以及人的认知重新分析和语境的影响,朝着转折连词的方向发展。副词“但是”的语义进一步内化,由于在句中位置的固定以及语言自身发展的要求,到了清代,“但是”完全形成了转折连词。

①许结玲:《古汉语单音词复合化的成因探析》,《现代汉语》2006年第4期。

②李洪琳:《“但是”的语法化再谈》,《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5年第1期。

[1]丁烨.谈汉语“汉语”的语法化[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

[2]李艳军.连词“但是”的语法化[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0(10).

[3]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0.

作者:陈欢欢,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编辑:赵斌E-mail:948746558@qq.com

猜你喜欢
音节词组连词
r(re)音节单词的拼读规则
拼拼 读读 写写
表格大团圆,连词学得全
看音节说句子
副词和副词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