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
【摘要】乾隆帝执政初期宽严相济,对于因皇族内部斗争而被惩处的皇族多进行平反。本文主要就乾隆初期对雍正一朝的皇族冲突的结果进行翻案,乾隆帝在继位的一个月里便为释放被监禁的宗室成员做准备,首先大肆制造舆论,其后公开下谕,本文就允禩、允禟、阿灵阿等案进行论述。
【关键词】乾隆帝;皇族;干政
【中图分类号】K249 【文献标识码】A
在康熙、雍正、乾隆三位帝王的治理下出现了和平昌盛之世,历史上称作“康雍乾盛世”。同时又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而乾隆帝作为“康乾盛世”的最后一位皇帝,作为一个统治着亿万民众的大清帝王,乾隆在治理国家方面的确有其独特的治理之道。同时,乾隆帝又是幸运的,在乾隆帝之前康熙、雍正皆为英主,在二帝七十四年的统治下,清朝国力强盛,社会安定,他们留给乾隆的大好河山是民殷国富,河清海晏。弘历继位后对二帝的治国驭臣之道都有所借鉴。在乾隆六十年的治理下,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天下太平,百姓们安居乐业。其一派繁荣安定、国泰民安的背后是乾隆统治时期所采取宽严相济政策的支撑,乾隆帝是秘密立储的最大受益人,可以说,到乾隆帝为止还没有一个人可以像他那样平稳顺利地度过了皇孙王子到储君的生活。乾隆的继位是平静而没有大的波澜的,但其平稳的继位也只是相对而言的,在雍正统治中国的十三年,因统治时政治上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严,所以乾隆继位时,看似波澜不惊的政局下,实则是暗波涌动的政局不稳,笔者将试从乾隆初期所采取的种种措施剖析对雍正铁腕政治的纠正。
在清王朝的创立与建设中,宗室集团可以说是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从根源上讲,这应归功于其努尔哈赤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宗室管理制度,在这笔者先简单介绍一下何为宗室“凡天潢宗派以显族宣皇帝(即塔克什)本支为宗室,叔伯兄弟之支为觉罗”,“宗室系黄带,觉罗系红带”,因此,他们被称为“天潢贵胄”,其享有许多特权。可以说,皇亲国戚的生活是侯服玉食,穷奢极恀。但是,这样的生活皇子们并不满足,他们想去夺得那诱人的至高无上的权柄,于是便出现了兄弟们各不相容的一幕“九子夺嫡”。据《皇清通志纲要》中写道:“(康熙四十七年)九月,皇太子、皇长子、皇十三子圈禁。”1722年康熙在畅春园与世长辞,同年胤禛登上帝位,在雍正继位之初,为了巩固帝位,稳定政局,并没有马上采取措施惩治皇八子党,而是采取绥靖政策,但是在雍正的内心早已将允禩集团视为眼中刺,肉中钉,必欲除之而后快。终于在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组织召开了诸王公大臣会议,当众训斥了允禟一直与允禩结为死党,至今没有悔意,胤禛宣告革去允禟的爵位。雍正四年(1726年)正月初五雍正宣布上谕,其主要内容是历数允禩的罪行,并对允禩严惩不贷,最后决定将允禩、允禟及苏帑等一律革除宗籍并逐出宗室,二月将允禩圈禁起来,三月将允禩改为阿其那,五月将允禟改为塞思黑,六月诸王公大臣们又联名奏请要将允禩、允禟一律处死,但是雍正怕杀死他们对自己产生不好的影响,于是决定将他们一概削其王爵,高墙圈禁,后受尽折磨,终被害死。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清皇室四谱》的记载:“皇三子弘时,……雍正五年丁未八月初六日申刻,以年少放纵,行事不谨,削宗籍死。”就当时情况而言,雍正活在世上的儿子并不多,仅有弘时、弘历、弘昼、福惠四子,弘时不仅是长子而且当时已经成人并有子嗣,正所谓虎毒还不食子,但是雍正却如此狠心的对待自己的亲生骨肉,削其宗籍,致其死命。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的官书中并没有写明弘时当时所犯的过错,想来其中必有难言之隐。就在同一年恒亲王的儿子弘昇,淳亲王的儿子弘曙同时获罪,削去世子。《清史稿》中简短的提到了弘昇、弘曙“雍正五年,坐事,削世子。”三人同时获罪绝非巧合,他们三人在少年时,先后经历了康熙两废太子,而后九子夺嫡等政治斗争中,在康熙帝猝死后,雍正取得帝位,雍正帝对早年与他竞皇位的先皇诸子进行了残酷打压,而血气方刚的三人则对几位或削爵或圈禁的皇叔们颇为同情,甚至于在对待“乱臣贼子”的立场上,他们与雍正的政治观点完全是背道而驰,他们的这种固执触怒了权柄在握的雍正,最终以“放纵不谨”的借口,削其宗籍,下令赐死。
作为皇子的乾隆亲眼看到了这无情的一幕,但是作为儿臣的乾隆不敢也不能去发表任何想法。但是,乾隆却在自己早年的一遍课业题目为《宽则得众论》中说道:“诚能宽以待物,包荒纳垢,宥人细故,已成大德,而人亦乘其恩而心悦诚服矣!”在这篇文章中乾隆写的很明晰,他主张为政之道在于宽,在于仁,君主心中驻有大德,百姓会因为承受了恩情而心甘情愿地臣服于你的统治,不要对此不以为意,存有狭隘的想法,致力于追求刻薄,就算治理国家非常的勤勉,如秦始皇、隋文帝一样,又有何用呢?这篇文章可以让我们了解到乾隆对于雍正的政治手腕的一些看法略知一二。作为父皇的雍正对于自己皇子的性格也是了熟于心的,乾隆自己就曾说过:“皇考尝以朕赋性宽缓,屡数戒之。朕仰承圣训,深用警惕。”正是因为乾隆在当皇子时对雍正的一系列做法存在分歧,所以乾隆继位后立即对前朝所遗留下来的政治隐患进行大刀阔斧、毅然决然的改弦易辙。在颁布的大行皇帝遗诏中:“至于国家刑法禁令之设,所以诘奸除暴,惩奸除邪,以端风俗,以肃官方者。然宽严之用,又必因平其时。从前朕见人情浇薄,官吏营私,相习成风,罔知省改,势不得不惩治整理,以戒将来。令人心共知儆惕矣…此朕本意也。”乾隆在遗诏中非常巧妙地将雍正朝政严苛的原因推罪到各级官员身上,并为其更改先皇政治找到了最合理最无懈可击的理由。乾隆帝在继位的一个月里便为释放被监禁的宗室成员做准备,首先大肆制造舆论,他指责:“弘春伊父获罪监禁,伊反以为喜。弘暻亦以监禁伊兄为快。”他指出宗室中确实存在少数的不孝不悌之人,但另一方面乾隆又反复重申皇考不惮勤勤,孜孜教诲。十三年的时间里有的人感激涕零,有的人心怀怨恨。接着话锋一转,表达自己对皇考的仰体之心,整饬宗室弊端,期望有所改善,“岂无一二人感化自新,勉励向善耶。”但是允禩一案是皇考亲自处理的头等大案,此案惩处严重,波及面广,诸王公大臣们还心怀余悸。何况塞思黑、阿其那以死去多年,此案早已尘埃落定,所以无人去响应乾隆的翻案之音。直到十月初八,迫于无奈的乾隆只好自己公开下谕:“阿其那、塞思黑孽由自作,万无可矜,而其子若孙,实圣主人皇帝之支派也……其作何办理之处,著诸王满汉文武大臣输詹科道,各抒己见,确议具奏,其中若有两议三议者,亦准陈奏。”乾隆说当初办理允禩集团案时,是因为诸王公大臣们的再三请求,皇考才批准的,但这并不是我皇考的本意,于是乾隆便将当年惩处皇八子党的责任全部推到大臣们身上,并将从宽处理的意图暗示给了文武官员,但满汉官员对今从宽处理到具体何种程度又捉摸不透。于是出现了“九卿等始议给黄带,继又议给红带。旋议旋改,胸无定见。”乾隆于正月十三日甲戌“所有允禩、允禟、二人。自不合还其原爵。仍当复其原名收入玉牒。两人子孙。亦当一并叙入。对于皇九子允禟,皇十子允俄这样允禩集团的重要成员的处理则要宽大的多“酌量宽宥。”据《清史稿.允俄.允禵传》中记载到允俄于乾隆二年被封为辅国公,十三年允禵进封为恂郡王。宗人府于十月十二日向乾隆报告,关于允禩集团的其他成员平日行为恶劣,不安本分如杨德、广宁、讷尔苏、勇端、德存、丰库以及锁禁高墙的宗室新德、新福、云桥顺等应如何办理,乾隆下令将他们放出高墙,允许各自回家居住,但禁止出門。
阿灵阿,满洲镶黄旗人,是遏必隆的第五子,在四十七年阿灵阿与揆叙、王鸿绪等密议举允禩为皇太子。雍正二年,诏诸大臣谕曰:“本朝大臣中,居心奸险,结党营私,惟阿灵阿、揆叙为甚…阿灵阿子阿尔松阿柔奸狡猾,甚于其父。令夺官,遣往奉天守其祖墓,并将阿灵阿墓碑改镌‘不臣不弟暴悍贪庸阿灵阿之墓以正其罪”,后来又处死阿尔松阿,妻子没入官。对于允禩集团的另一支持者纳兰揆叙没有放过,在雍正二年,追夺其官,削谥。墓碑改刻为“不忠不孝阴险柔侫揆叙之墓”。雍正这种诛戮宗室大臣,打击异己分子的做法,给雍正带来了及其恶劣的影响。乾隆继位后立即就雍正对阿灵阿和揆叙这种带有侮辱性的惩处给予纠正,乾隆下令恢复阿灵阿的名誉,并将阿灵阿和揆叙的墓碑均拆除。
此外,在康熙六十年,王掞因请重立胤礽为太子忤逆旨意,应谪戍,以年老由子代行,尋致仕,乾隆二年(1737年)王变清奏求为父请恤典,乾隆认为“情词恳切,王掞当日不能深知皇祖默定储位之圣心,冒昧渎奏,固属不合,但伊身居政府,为国本起见,尚属分所应言。”另其他涉及皇位继承问题而受流放的朝官如陶彝、任坪等十二人也一律召还,均做妥善处理。民间曾流传雍正杀父谋位,不孝生母,圈禁兄弟,为此雍正颁布《大义觉迷录》,但是事与愿违,欲盖弥彰,弄巧成拙。雍正极端的去加强君主专制主义,打击异己分子,不少人罪轻罚重,导致家破人亡;不少人无辜被杀,进而横遭迫害;不少人株连受累,因此含冤莫伸。
对于缓解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的方针,乾隆的内心是坚定,坚持从宽求速的原则:本人逝世的宽免其家属和子孙,在雍正十三年底大多数案件都处理完毕。乾隆初期所实行的宽严相济的政策,稳定了当时人们恐惧的心情,使统治集团内部团结。但又有一点值得注意,乾隆帝虽然对雍正时皇族内部斗争进行从宽处理,但把宗室亲贵彻底排除在政权机构之外,出于巩固专治皇权的需要,这里不多赘言。
参考文献:
[1]钱宗范.乾隆[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
[2]郭成康.乾隆正传[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3]戴逸.乾隆帝及其时代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4]赵尔巽等撰.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
[5]清世宗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