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苏阳
武警总医院 皮肤再生医学科,北京 100039
·指南与解读·
《成批严重烧伤伤员的转运方案(2016版)》解读
汤苏阳
武警总医院 皮肤再生医学科,北京 100039
近年来,爆炸、恐怖袭击事件频发,使成批烧伤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急性、灾害性的创伤,成为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2016年8月,《成批严重烧伤伤员的转运方案(2016版)》首次发表于《中华烧伤杂志》。同年11月,本刊转发了该指南,并由相关专家对该指南撰写了解读。笔者现就该指南中的要点进行解读,旨在为相关临床诊治工作提供帮助和参考。
成批烧伤; 转运; 指南; 解读
汤苏阳,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武警总医院皮肤再生医学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从事皮肤软组织修复重建外科与临床转化医学专业。现任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皮肤软组织修复重建技术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再生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医学美容皮肤毛发学组组长。
从事烧伤整形外科专业30年,对本专业的发展历史、理论基础、研究现状、发展方向有深刻地认识,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2004年,作为人才引进至武警总医院烧伤整形科。2010年,在武警总医院创建皮肤再生医学科,在国内建立第一家集提取、筛选、培养、传代、储藏为一体的自体脂肪来源干细胞库,建立武警部队第一家异体组织皮库。将整形外科技术与现代生物技术密切融合,针对皮肤黏膜软组织的病损特点、难点,在国内领先开展:(1)细胞生物技术在皮肤、黏膜、软组织转化运用;(2)皮肤良恶性肿瘤Mohs外科治疗;(3)黏膜组织的修复和功能重建;(4)秃发、脱发、皮肤脱色素疾病、病理性瘢痕、慢性难愈创面、皮肤老化等疾病的生物治疗等;(5)各类整形、美容技术等特色治疗项目。
成批烧伤定义的标准是受伤人数≥3人[1-2],其特点是伤员多、伤情重、时间紧,而且,多合并吸入性损伤、颅脑损伤以及骨折等多发损伤,易出现脏器功能障碍等并发症,救治任务重。
烧伤事件发生的3个主要原因是:火灾、恐怖事件、爆炸。虽然烧伤事件的发生呈逐年减少趋势,但由于人员集中,其造成的伤亡人数却呈反向增多趋势。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国内外恐怖袭击和重大安全事故造成的灾害性事件,均造成大量人员伤亡[3-5],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6-11]。成批烧伤救治体系,不仅是烧伤临床经验的积累,更是整个社会对应急反应体系和医疗突发事件应对能力的检验。
建立完善成批烧伤医疗急救研究策略的教育体系,是现今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早在20世纪70年代起,发达国家通过对科研、医疗、教育资源的整合,借助科研、教育的平台,已经建立了比较成熟和完善的医疗救治模式和体系,在此基础上,形成国际危急重症救治的基本课程,即美国外科学院高级生命支持(advanced trauma life support,ATLS)。2005年,美国烧伤学会(American Burn Association,ABA)发布了美国灾害性成批烧伤响应计划[3]。2006年,国际烧伤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Burn Injuries,ISBI)发布了成批烧伤伤员处理指南[12]。2008年,纽约特区出台首个针对城市和州的烧伤灾难应急计划[13-15]。1988年召开的“全国抢救成批烧伤伤员经验交流会”,首次拟定了中国的成批烧伤抢救方案,奠定了我国灾害性成批烧伤组织救治的基础[16]。该方案对成批烧伤伤员的救治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我国严重烧伤伤员的医疗技术力量有了很大变化与进步[16]。由韩春茂教授发起,夏照帆院士、付小兵院士等参与、起草的《群体烧/创伤应急救治杭州预案(2016版)》[17],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了成批烧伤医疗急救研究策略的教育体系。而提升成批烧伤患者早期救治及输送成为成批烧伤医疗急救研究策略教育体系的首要问题,重中之重。因此,修订成批烧伤伤员的转运方案是非常有必要且非常重要的问题。
根据我国国情,城市、农村“两极化”,医疗条件相差悬殊,救治措施、设备、技术水平明显不同。因此,在成批烧伤伤员转运方案中也应个性化对待[18]。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时期,人群生活集中,在成批烧创伤事件发生时,第一时间内死亡人数是最多的,随着时间流逝,能救治的人数也就越少。因此,尽早赶到现场,实施紧急救援是防止继发损伤、挽救生命的重要环节。在既往的历次大型抢险救灾中,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以及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发挥了巨大作用。尤其是近年来,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国家卫计委、解放军及武装警察部队总后勤部卫生部等不同职能部门均已建立或正在研究应对不同灾难事件的预案及救援力量等相关政策。建立并完善具有专科特色及实用价值的成批烧创伤急救医疗体系能切实提高救治能力,对当前的成批烧创伤急救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建立成批烧伤医疗急救网络体系,并实行统一化、规范化、分级管理制度[19]。第一时间明确烧伤伤员转运救治方案,及各部门职责,设定医疗定点合作机构,特别是农村及重点防护区域。灾后应结合急救网络中心对伤员分流和治疗信息进行统计和分析,优化救治策略。避免伤员分流不均、医疗资源分配不合理的情况出现。根据我国地域和人口分布以及医疗资源配备情况,在全国不同地域建立国家级救治中心,并依托这些中心形成网络化救治系统,以形成我国区域中心+地区中心的烧/创伤救援网络[20]。这种烧/创伤急救大网络的构建,无疑会对统一、协调全国烧创伤救治力量,加强国家对重大灾害性事件的响应、处置能力,并为提高我国烧创伤救治的整体水平发挥积极作用。
第二,重点加强人员培训,尤其注重基层人员培训。随着社会生产水平发展,我国烧伤发病率呈逐步递减态势,烧伤专业技术人员数量随之减少。灾害性烧伤事件突发早期往往不能满足成批烧伤伤员救治的需要,而且成批烧伤伤员多伴有复合伤,病情复杂危重。需要创伤科和重症医学科具有抢救重症创伤伤员经验的复合型人才,此时发掘、培训潜在的医护人员,建立人才储备才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手段[21]。灾害性成批烧伤处理的关键还在于防患于未然。因此,加强火灾的预防宣传、强化公共安全监管、宣传灾难自救与急救知识和常识,都是建立、完善成批烧伤医疗急救研究策略的教育体系的重点任务。
第三,完善医疗硬件装备。新型流动便携式ICU急救车能将救命性的处理等延伸到事故现场,可以明显降低灾害伤与成批伤伤员的死亡率及伤残率,真正实现了院前与院内急救的无缝衔接,使急诊绿色通道更加畅通,患者得到更加快速、有效地救治。研制便携式急救包、急救箱,对农村、山区等交通不便地区危重伤病员实施快速医疗救护十分有利。改善院前转运工具和急救装备的配置:制定和规范急救转运单元(救护直升机、救护车和船)的标准化建设,包括通讯设施的更新,制定和规范院前急救装备的标准化配置。充分准备好转运途中必需的急救器材、药品及监护设施,如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包、负压吸引器、呼吸机、监护仪、氧气瓶(袋)、烧伤敷料以及各种急救药品、静脉输注的液体等一系列措施,将极大提高伤员存活率[22]。
第四,注意伤员转运的个性化、精准化操作。飞机转运伤员时,应将伤员水平安放,避免由于飞机加速或减速运行时,伤员血液涌向下肢、发生脑缺血性晕厥;开放性气胸伤员采取半坐位,将有助于缓解呼吸困难;腹部外伤者应取仰卧,屈曲下肢位,以缓解疼痛;骨盆骨折者采取仰卧位,双膝下垫高使髋部屈曲,以减少疼痛。高张盐复苏能够明显减少补液量,能够在液体量少,设备不完善,药品匮乏、医务人员少的情况下,实施大批量有效液体复苏,尤其适应于灾难、战争等较差条件下的休克复苏。烧伤是一种强烈的持续性的刺激,可引起机体一系列的生理应激,导致异常心理反应,严重者可并发精神障碍,甚至自杀。烧伤患者并发的精神障碍已成为阻碍提高烧伤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的关键;而成批烧伤具有受伤人员多、起病急、病情轻重不一、情绪容易互相干扰等特点,常引起以情绪异常为主的精神障碍[23]。对于伴有焦虑和(或)抑郁的精神障碍患者,分别给予对抗性药物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此外,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低体温。低体温是烧创伤患者死亡三联征之一,也是可以导致烧创伤患者死亡的独立因素。长时间低体温会对严重烧创伤患者脏器功能造成极大危害,往往会导致不良预后。个性化处理伤员,并给予其精准化操作将极大提高伤员的存活率及治疗后生存质量。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各类突发事故不断发生,这使得突发事故伤害已成为“世界第一公害”,全球每年伤死人数在数千万人以上。建立完善成批烧伤医疗急救研究策略的教育体系,提高灾害伤与成批伤伤员的现场救治水平是当务之急,提倡与实施现场急救转运的新理念、新模式、新装备、新疗法,势在必行。
[1] Vivo C,Galeiras R,del Caz MD.Initial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critical burn patient[J].Med Intensiva,2016,40(1):49-59.
[2] Li XH,Zheng JC.Efficient post-disaster patient transportation and transfer:experiences and lessons learned in emergency medical rescue in Aceh after the 2004 Asian tsunami[J].Mil Med,2014,179(8):913-919.
[3] ABA Board of Trustees.Committee on Organization and Delivery of Burn Care.Disaster management and the ABA Plan[J].J Burn Care Rehabil,2005,26(2):102-106.
[4] Cavallini M,Papagni MF,Baruffaldi Preis FW.Fire disaster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J].Ann Burns Fire Disasters,2007,20(2):101-103.
[5] Weissman O,Israeli H,Rosengard H,et al.Examining disaster planning models for large scale burn incidents——a theoretical plane crash into a high rise building[J].Burns,2013,39(8):1571-1576.
[6] 胡卫建.“6·5 公交车燃烧事件”紧急救治分析[A].中国国际第七届现代救援医学论坛论文集[C].成都,2009:210-211.
[7] 唐洪泰,马 兵,夏照帆.重视火灾事故成批烧伤的救治[J].中华烧伤杂志,2012,28(3):161-164.
[8] 邹秋兰,程玉红,孔悦.成批重度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肺部爆震冲击伤患者的呼吸道管理[J].医学信息,2013(22):144-145.
[9] 周进科,丁 宁,刘翠萍,等.“11·22”输油管道泄漏爆炸事故存活伤员伤情特点分析[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5,24(9):960-962.
[10] 马 兵,夏照帆.昆山“8·2”特重大爆炸事故成批特重度烧伤救治的几点思考[J].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15,3(10):194-197.
[11] 崔甍甍,范 达,张进军.天津港“8·12”爆炸事故的教训与启示[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5,24(10):1078-1081.
[12] Haberal M.Guidelines for dealing with disasters involving largenumbers of extensive burns[J].Burns,2006,32(8):933-939.
[13] Barillo DJ,Dimick AR,Cairns BA,et al.The Southern Region burn disaster plan[J].J Burn Care Res,2006,27(5):589-595.
[14] Yurt RW,Lazar EJ,Leahy NE,et al.Burn disaster response planning:an urban region′s approach[J].J Burn Care Res,2008,29(1):158-165.
[15] Osler T,Glance LG,Hosmer DW.Simplified estimates of theprobability of death after burn injuries:extending and updating thebaux score[J].J Trauma,2010,68(3):690-697.
[16] 周一平.成批烧伤救治50 年[J].中华烧伤杂志,2008,24(5):325-327.
[17] 韩春茂,付小兵,夏照帆,等.群体烧/创伤应急救治杭州预案(2016版)[J].中华烧伤杂志,2016,32(2):65-66.
[18] 周继红.完善创伤数据库、深化创伤评分和创伤结局研究[J].中华创伤杂志,2012,28(7):577-579.
[19] 谢钢,宁 晔,桑宝珍,等.构建急救信息化体系,提高急救医疗救治水平[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7,16(1):101-103.
[20] 岳茂兴,何 东,秦国良,等.信息化、网络化、整体化环环相扣无缝隙连接的现场救治新模式的创建体会[J].中国全科医学,2009,12(2):131-134.
[21] 陶白江,曾 丁,孙 可,等.成批烧伤救治的组织与实施[J].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10,5(6):723-727.
[22] 《中华烧伤杂志》编辑部.中国科协第218 次青年科学家论坛发言节选[J].中华烧伤杂志,2010,26(6):476-483.
[23] Conlon KM,Ruhren C,Johansen S,et al.Developing and implementing a plan for large-scale burn disaster response in New Jersey[J].J Burn Care Res,2014,35(1):e14-e20.
“Mass burn transportation scheme(2016 Edition)” Understanding
TANG Su-yang
(Department of Skin Regeneration Medicine,General Hospital of Armed Police,Beijing 100039,China)
In recent years,the sudden explosion of frequent terrorist attacks,the mass burn disaster as a special form of acute trauma has become an urgent problem in today′s society.In August 2016,the “transport scheme in severe burn patients(2016 Edition)” was firstly published onChineseJournalofBurns.In November 2016,the guide was transmitted,the understanding was written by the relative experts,focusing on the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make a relative help and reference.
Mass burn; Transport; Guide; Understanding
2095-5561(2017)01-0001-03 DOI∶10.16048/j.issn.2095-5561.2017.01.01
2016-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