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月祝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已成为生物教师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少数民族地区,教师应积极探索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 初中生物 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时代教育的要求,而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如今,初中生物教学普遍遇到这样的问题:教材新、要求高、容量大、课时紧、时间少。而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方式就是优化课堂教学策略。笔者认为,在新课改背景下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创设教学情境
1.创设阅读情境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生充满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创造欲望,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和课外阅读材料,采取“画龙点睛式”的策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教师可提出一些富有趣味且充满想象的问题,创设阅读情境,如“地球之肺”说的是什么?“绿色水库”代表什么?木本植物的茎为什么比草本植物的茎粗壮?果实是如何形成的;等等。这样才能有效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良好习惯。
2.创设实验情境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主要形式的学科,特别是在中学教育阶段,生物实验对学生掌握知识有重要的意义。比如,教学七年级实验“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时,我们可以将书本上洋葱鳞片叶临时装片的制作过程进行归纳和总结,以便学生理解,可以将整个制作过程总结为:擦、滴、撕、展、盖、染。这样,学生面对实验台上的各种用具就不会无从下手。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地域特点和高原气候,学生几乎没有见过洋葱是怎样生长的。如果教师运用视频播放洋葱的生长过程,让学生直观体验,然后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实验操作,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创设问题情境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备好课的同时要备学生,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拟设好问题,保证问题的新颖性、知识性和代表性,并大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好问的天性,鼓励学生在回答问题或带着问题学习的过程中,大胆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质疑。例如,在“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中,教师可提出:在“叶片的脱色”环节中,为什么烧杯要隔水加热?淀粉遇碘为什么变蓝色?将二氧化碳气体通人澄清的石灰水中会有怎样的现象等问题。
二、走进大自然。让学生体验丰富的生物学知识
在我们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学生虽然和大自然很亲近,却往往不能把生活和生物学联系在一起。于是,我常常利用各种时机,主动为学生创造条件。例如,在教学《开花和结果》一课时,我会把教学内容安排在春暖花开的季节,带领学生在校园里或校园外,让学生仔细观察花的结构和授粉的情况,使他们获得丰富翔实的第一手资料。这样在上课时,师生互相交流,共同分析,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也训练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如,在“探索光合作用的奥秘”实验中,叶绿素是在光照下,在叶绿体内产生的。在暗处生长的植物或草坪上被遮蔽的草,因为没有光照,就不能产生叶绿素。我们结合春游或体育课等时间,将教学内容加以变化,让学生在观察中明白光合作用不仅维持了植物自身的生存,而且維持了生物圈中大多数消费者的生存。
三、突出师生互动。提高教学质量
新课改提倡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因此,传统的“一言堂”已经不适应新时期的教学要求。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主动地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师生互动的作用。例如,教学《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一课时,教师将准备好的热馒头拿出来,和学生一起品尝,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后,教师请吃了馒头的学生谈一谈自己细细品尝馒头时的感受,并提出有关的问题,教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有:馒头变甜是否是因为淀粉发生了变化?馒头变甜是否与舌头的搅拌有关?这样的师生互动可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将要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更好地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四、结合本地实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往往存在一种误解,认为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的教学资源远不如城市中学。其实,教师只要做个有心人,教学资源比比皆是,生物标本信手拈来。例如,教学七年级下册《生物入侵》一课时,教师可结合本地实情,提问:蝗虫有多大的危害?这种害虫是如何来到天祝的?为什么这种害虫会大面积传播?目前有什么方法可以有效地控制其危害?只有教师结合本地实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完美统一,最大限度地避免教学的主观性和脱离实际的倾向。
总之,生物来源于生活,只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和研究,一定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责任编辑 钟伟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