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晓芳
运用B4L理念改进小学中高年级的英语课堂评价
石晓芳
B4L理念重视学生与自身、与他人、与课程的关系,基于该理念,教师评价时应多用描述性话语,真诚而不夸张;对于学生回答,教师应认真倾听并适时引导或追问;教师还应能对课堂评价进行自我监测与调控,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这样能使学生的自信心得以提升,跟他人的关系得以改善,同时提升其对这门学科的喜爱,真正实现课堂评价的作用。
B4L理念 小学中高年级 课堂评价
作为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反馈,课堂评价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然而笔者在平时的听课过程中发现,小学英语课堂上很多教师在评价时像是例行公事,评价用语较为空洞,常常是几个词语轮番使用;有的教师还喜欢夸大其词,评价方式较单一;教师很少对自己的课堂评价行为进行回顾、反思并及时调控,因此也出现了评价分配不均衡的现象,评价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鲍威尔和托德在研究中提出了以促进学习为导向的学生行为管理理念,简称B4L理念。他们强调了在学校环境内支撑学习与行为的三个因素——社会、情感、认知,与这些因素相对应的分别是学生与他人的关系(如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与自己的关系(如自信心)、与课程的关系(如对这门课程的喜爱),而这些关系是变化着的,并且相互依赖、相关照应[1]。教师所采用的策略或者措施要有助于发展学生跟课程、他人以及自己的正面关系,要使他们明白教师给予的反馈都是源于学生自己选择的行为,要促使他们反思,以形成有利于学习的行为[2]。学习行为是学生行为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因此教师的课堂评价要能促进这三种关系的积极发展,从而起到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然而现在课堂中的常见评价方式很多并没有对这三种关系起到积极的作用,有时候甚至不利于它们的发展。
(一) 评价用语不包含任何描述性话语,内容空洞
在小学中高年级英语课堂上,笔者经常听到纯粹的、不包含任何描述性话语的评价,如good、good job、smart、clever。得到这些评价的学生以及其他学生并不知道这个回答或这个行为到底好在哪里。而且对于年龄稍大的学生来说,随着他们认知能力的发展,如果每天面对着这样的评价,他们不会像低年级学生那样感到自豪,很多时候会毫无触动,对于前面提到的三种关系起不到促进作用。
教师在执教5B Laura’s favourite holiday时,最后一个环节是小组合作,学生需要根据提供的素材和框架说一说圣诞节(Christmas)。在小组展示环节中,教师的评价语如下:good、good job、nice try、excellent等等。同时教师会根据课堂表现给学生敲章,有的组多,有的组少。但在这个环节,学生积极性并不高,有的学生甚至小声抱怨为什么自己组章少一些,因为从教师的评价语中学生得不出什么结论。
(二)评价语显得不真诚
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评价,是教师在公开场合下跟学生沟通的一种形式。当学生觉得教师的评价并不是真心实意时,学生与教师、与教材、与自身的关系都很难得以增进,有时还适得其反。教师评价语显得不真诚,主要有下面几种情形。
(1)评价用语太夸张。在执教5B M1U2 Little Justin时,教师问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Who is Little Justin’s mum?”并请了一个学困生回答,学生也答对了。当时教师估计是想鼓励这个学生,因此对他说“Great!”结果全班哄堂大笑,这个学生也涨红了脸。夸大了的评语让教师的好意瞬间被其他同学理解成了一种讽刺,不但没有增强这位学生的自信心,反而让他无比尴尬。这个学生对教师应该也不会心存感激,如果课下不及时沟通,恐怕以后他不会再轻易举手了。
(2)教师关注自己心中的正确回答,而对学生发言内容关注度不够,给学生的反馈程式化。在平时的听课中,笔者发现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注视他们的眼神总是显得热切,似乎急切想得到自己心中的答案。因此,当学生答错时,教师通常会选择以下的某一句作为反馈:“Please think it over!”“That’s all right.”“It doesn’t matter!”“Who can help him/her?”对回答正确的同学,教师的评价语也常常是在下面的词语中轮回:good、excellent、wonderful、nice try、smart、clever、good job、great、super等。以上评价,如“That’s all right.”也许在刚使用时,学生确实能够感受到教师的体谅,或者当学生给出了一个精彩的回答,教师用激动的口吻说“wonderful”时, 学生确实会感到自豪。但是如果日复一日地使用这些话语,就失去了其最初的功能,在年龄稍大的学生看来,教师评价就像在例行公事一般。
(三)评价分配不均衡
在课堂评价时,也许在无意中,教师对某些学生或小组的评价经常都是正面的,而对某些学生或小组的反馈常常是负面的;甚至有时候班级里少数学生很少收到或者从没收到教师的任何评价;另外教师给评价时,在男女生之间也存在差异。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关系会发生微妙的改变,这也是有的学生认为某个教师很好,喜欢上这门课,而有的学生却认为这位教师不公平,不喜欢甚至讨厌这位教师、这门课程的原因。
(四)评价的方式比较单一
在小学中高年级英语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大多还是以个人评价为主,小组评价的较少。另外,在评价的方式上,一般都是口头评价与奖励相结合,其他方式较少见。这种单一的方式,没有考虑到学生间的差异性,因此,对于不同学生B4L理论中三种关系的发展也有一定的阻碍。
为了促进B4L理念中三种关系的健康发展,课堂评价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评价用语要多用描述性话语。②评价用语要显得真诚。③评价形式可以个人评价和小组评价相结合。④评价要适时调控。
(一)评价反馈中要多用描述性语言
运用描述性话语时,具体的事实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感受到教师的肯定,也让其他同学心悦诚服。同时他们也明白了得到这样的反馈是因为什么样的行为,在不断的正面强化中,学生就很可能继续展现教师期望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信心(与自己的关系)以及在同伴心中的地位得以提升(同伴关系),也会更加积极参与教师设计的课堂活动或安排的学习任务(与课程及教师的关系)。
前文所述的教师在另一个班级执教5B Laura’s favourite holiday时,在最后的小组活动环节中,同样还是敲章,但是评价语不同,教师使用了很多描述性话语。例如,选择角色扮演的有两个组,第一组发音不错,教师的反馈为“Good pronuciation.” 并给他们敲了一个章;第二组不但发音较好,他们还有一些肢体语言,教师给的反馈为“Good pronuciation. And I like your performance.”敲了两个章。有三个小组选择了介绍圣诞节(Christmas),第一个小组能够将材料里面的信息融入框架中,让大家对Christmas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教师的评价是:“Um, you gave us some basic information about Christmas.”她给这一组盖了一个章;第二小组介绍时除了囊括了材料里面的内容,还增加了一些他们知道的东西,教师指着投影出来的表格,跟他们说“Oh, you told us many things about Chritstmas. Nice!”给这一组盖了两个章;第三个小组在介绍时使用了“frst, then, next, fnally”这些词,这让他们的介绍听上去条理非常清楚,教师将这些词在投影仪下标示出来,同时告诉大家“The presentation was quite logical.”也给他们盖了两个章。在整个环节中,学生都积极举手,对教师盖多少章没有任何意见。下课了,没有抽到的小组还跑过去问为什么不抽他们。当然两个班级的学生情况不同,对评价的反映存在一定影响。但是从听课教师的角度看,加入了描述性话语的评价确实感觉更有意义,相比之下,前一个班级里的评价则显得像陈词滥调一样。
(二)评价用语要显得真诚
在人与人沟通的过程中,真诚是形成积极的人际关系的重要前提。教师对学生坦诚相待,发自内心的评价不但让学生易于接受,而且也能够正面影响他们。教师在课堂评价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评价用语不应该夸张,对不同的行为要选择程度适当的反馈语,因为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已足以判断什么样的评价语是适宜的。在5B M1U2 Little Justin的案例中,如果教师当时对学生的反馈更适切一些,比如说“Right!”,这种低调的评价显得恰如其分,不但能够让这位学困生体验到成功,其他的同学也不会感觉教师在夸大其词。
(2)当学生回答不上来时,教师其实可以试着引导他们,当学生最终能够解答时,这种经历曲折而获得的成功会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进而增强他们对这门课程的喜爱程度,同时他们也能够感受到教师的真诚帮助。在执教5B M3U1 The stone path时,教师发现有一位学生在开小差,于是请他回答了一个课本上的问题“How do thechildren get back home?”学生红着脸不说话,教师在PPT上出示了路上的石子,指着问他“What are these?”他说stones, 教师接着问“So what can they do?”最终学生说出了“They can follow the stones.”于是,教师欣慰道“Um, now you know it.”在这节课剩下的时间里,这位学生非常专注,举手也很积极。
(3)当学生能够正确回答教师的问题时,追问是一种非常好的反馈形式,追问也能够表明教师对学生发言内容很感兴趣。在执教5B Laura’s favourite holiday时,教师让大家回顾一下中国有哪些节日,并说说他们最喜欢哪个节日。其中一个学生说到“My favourite festival is the Spring Festival.”教师追问“Why?” 学生笑着说“Becuae I can get some money.”这时候很多学生都开心地笑了起来,这是一次公开课,一开始学生们都还有些紧张,而这一笑让气氛开始活跃起来,学生们都踊跃举手,想跟大家分享自己喜欢的节日。
(三)教师要能够对课堂评价进行自我监控,并能适时调控。
为了帮助教师了解自己对学生的评价情况,埃利斯和托德设计了一种方法:首先画一张座位表,在每个名字的下面留着空,然后教师请同事听课时用商量好的符号,记录自己对学生的评价和对小组的评价,最后看到听课结果后,思考如下问题:①不同类型的评价间平衡度如何?②给予了多少正面评价,多少负面评价?③是否有学生从没得到过教师的任何评价?④是否有学生只得到教师负面评价?⑤教室内是否有某个角落或小组得到的大多是跟负面行为相关的评价?⑥在不同类型的评价分配中是否存在性别差异?[2]
其实这种方法在没有人听课的情况下,教师自己用更方便也更真实。教师可以挑选某一周,上完课后及时用一些简单的符号记录课堂评价情况。一周下来的结果如果确实有问题,教师可以先反思一下自己是否对某些学生存在偏见、对某些学生确实有些忽略。学生身上有时候确实存在问题,但是教师更应该做的是去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另外师生之间的沟通也很重要。当教师了解了自己课堂评价的状况后,就能够有意识地改变,从而改善前面提到的三种关系。
(四)评价方式的多样性
课堂评价的对象是学生,在考虑怎样促进这三种关系的发展时,教师首先要充分考虑学生本身的因素。在一个班级里,尽管学生都处于相同的年龄段,但却有着不同的个性与喜好。在小学中高年级阶段,很多学生还是非常喜欢在公众场合得到认可的;但是也有学生希望他们得到的正面反馈是低调的;有时候还需要注意,对个别学生来说,被别人看到被老师表扬并不是一件好事,有时候这甚至会损害他们跟同伴的关系。其实除了口头语言,肢体语言、眼神等这种学生能够心领神会的方式也是可取的课堂评价形式,摸一摸学生的头、拍拍他们的肩膀、给他们一个赞许的眼神,学生和教师之间甚至还可以有一些只有他们才能明白的手势或其他肢体语言等,这些简单而低调的表达方式,让师生间沟通更加畅通。
在一个班级里,每个学生都不可能在一个人的世界里生活、学习,他们都有自己的伙伴,属于某个小组。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同伴关系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到了小学中高年级,学生一般都很在乎同学对自己的看法。借助于对小组的评价来肯定学生的表现,对于有着集体荣誉感的小学生来说,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这样的评价也有益于促进学生与小组成员的关系,因此小组评价在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上很有作用。一位教师在刚接手现在执教的班级时,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学生不怎么举手,个别学生还经常开小差。为此,她将班级分为四个小组,将小组的名称写在黑板上,每次她请举手最多的小组中的同学发言,根据发言的情况给小组打星;下课时,给星星最多的小组盖章。实行这样的评价制度以后,班级气氛开始活跃起来,绝大部分同学都能够踊跃发言。
针对性格各异的学生和动态发展着的课堂教学,多样性的课堂评价比刻板、单一的模式要切合实际,对三种关系的发展更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B4L理念中,行为管理策略背后较深层的东西——学生与自身、与他人、与课程的关系得到关注并被加以强调。基于此理念,教师的评价应有助于这三种关系的发展。因此,教师课堂中对学生行为的评价要注意多用描述性话语;要显得真诚,不能夸张;对学生的发言要认真倾听,在对学生的反馈中要能够进行适时的引导或者追问;对学生的评价应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并能够自我调控。当学生的自信心得以提升,跟他人的关系得以改善,同时能够更加喜爱这门学科时,那么课堂评价的目的也就得到了实现。当然,正如前面所讲,这三种关系属于较深层次的东西,B4L理念下的课堂评价需要也值得教师们进一步深入探索。
[1] POWELL S, TOD J. A Systematic Review of How Theories Explain Learning Behaviour in School Contexts[R]. London:Canterbury Christ Church University College, Teacher Training Agency, 2004.
[2] ELLISS, TOD J. Promoting Behaviour for Leaning in the Classroom[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15.
石晓芳 上海市松江区九亭第三小学 20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