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春香
(杭州市公益中学,浙江杭州310012)
英语教学中降低情感过滤的实践探索
□霍春香
(杭州市公益中学,浙江杭州310012)
情感对人的认知和行为有调节功能和推动作用,只有激起并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才能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关注语言体系中的感情因素、关注学生感兴趣的热点话题、发掘贴近生活的课堂活动、创设契合学情的课堂情境来降低情感过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减少学习焦虑,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有效语言输入,从而促进学生的语言习得。
英语教学;情感过滤;学习焦虑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各具情感特征、认知特征、社会特征的具体学习者,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学习是学生自觉、积极、主动的心理认知活动,任何人都不能替代。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以使他们树立自信心,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认识自己学习的优势与不足,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和谐和健康向上的品格”[1]。
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说”,把学习者的情感状态或态度视作一个过滤器,在语言习得中对语言摄入进行过滤。低情感过滤使较多的语言输入自由通过,高情感过滤将语言输入部分或全部地挡在门外。所以,输入只是语言习得的起因,而情感因素则是语言最终习得的关键[2]。“情感过滤假说”中的情感因素包括动机、自信心及焦虑程度三者。学习者动机不足、缺乏自信心及极度的焦虑会阻碍语言摄入,影响语言习得;相反,低焦虑、高动机、高自信会加速语言习得。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想办法降低情感过滤,减少学生的学习焦虑,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有效语言输入,从而促进学生的语言习得。
有效教学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帮助学生对课堂及其学习活动建立积极的态度和感受[3]。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会心的微笑、和蔼的态度、偶尔的调侃、机智的评价,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感到轻松,没有压力,这样学生便少了焦虑,多了持久的兴趣和自信,学习就会进入良性循环的状态。
【案例1】
在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以下所举例子都为同一套教材)九年级Unit 9 I like music that I can dance to.中“I prefer music that I can sing along with.I prefer music that I can dance to.I love music that isn’t too loud”等核心句型时,由于学生在一开始的句型运用中难免不习惯,经常使用以前熟悉的句型,以至于新的核心句型没法得到真正的运用。如在pair work中,有两个学生进行了如下对话。A:What kind of music do you prefer?B:I prefer pop music.A:Why?B:Because I like singing pop music.It’s exciting.见此笔者对回答的B学生说:You mean you like pop music that you can sing along with,right?学生点头。笔者让学生尝试用笔者说的句子再次进行回答。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慢慢地就具备了使用核心句型进行表达的意识。
教师对学生不理想的语言输出采取宽容的态度,尽量引导学生尝试使用新学的语言形式,这样的引导既不会损害学生的自尊心,而且使学生在运用新学知识的过程中产生成就感,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在日常英语教学中,教师比较关注语言体系中的三个平面——句法语形平面、句法语义平面与句法语用平面。除此之外,还应关注语言体系中的“第四平面”,即感情因素[4]。感情因素并不是语言外的东西,而是语言体系的一部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入钻研教材,恰如其分地把握教材中语言材料的感情因素,并结合语言背景知识,引导学生从中发现美、感受美,以丰富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情商。
【案例2】
在教学八年级下册Unit 6 Section B Reading部分的“Hansel and Gretel”时,笔者特别重视引导学生对文本中Hansel这一人物性格的挖掘。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剧本,感受、体悟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最后,通过个人朗读、小组朗读、比赛朗读等,学生读懂了Hansel是一个沉着、冷静,有智慧,有责任感的男子汉。这样的挖掘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教育,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意识,树立了责任感。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学生感兴趣的热点话题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自信心,降低学生的焦虑感,让学习新知水到渠成。关注学生感兴趣的热点话题是发展学生语言能力、思维品质的有效途径。教师应从学生的视角出发,捕捉他们关心的热点话题,找到他们关注的焦点,注重材料的真实性。
【案例3】
七年级下册Unit 4 Don’t eat in class.的单元主题是规则。规则往往规定人们不允许做和必须做的事情,这也是学生比较关注的热点。Section B 2b的阅读材料更是学生抱怨自己有太多的规则要遵守,不过还好有Dr.Know的引导:Parents and schools are sometimes strict,but remember,they make rules to help us.We have to follow them.在笔者教学该单元时,碰巧班主任刚刚颁布了新的班规:不许在教室里吃任何食物,不能和外班的学生交往等等。学生对新班规不是很理解,对班主任有点小意见,但又不敢讲。于是,笔者抓住该热点,在Section B 3c Write a letter to Dr.Know.Tell him about all the rules and how you feel about them.的教学中,给了他们一个表达的平台,让他们把对于新班规的不满写出来。于是很多学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因为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了学生感兴趣的热点话题,所以学生愿意参与课堂教学,从而有效降低情感过滤,使语言的输入和输出都达到了最大化,提高了学生语言习得的有效性。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贴近生活的课堂活动能让学生产生熟悉感,使学生有话可说,能够发表自己真实的见解和想法,最大限度地降低焦虑感,使得学习新知识变得容易。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关注人这个基本和重要因素,把教师和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看作重要的课程资源,把师生的个人实际生活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设疑引思,引导学生用熟悉的生活经验及已有知识去领会并运用新知识,在贴近生活的课堂活动中体验、掌握新的语言。
【案例4】
在七年级下册Unit 8 Is there a post office near here?Section B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当谈论neighborhood这个话题时,笔者设置了以下贴近生活的问题:What’s in your neighborhood?Where are they?Do you think it’s convenient to live in your neighborhood?Why or why not?Do you like your neighborhood?Why do or don’t you like it?这些问题把课本上僵化、机械的问路、指路、位置的用语通过贴近生活的真实语境呈现出来,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有温度、有情感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创设契合学情的课堂交流情境,可以激发学生乐于自主学习的动机。因为学生是情境创设的基点,只有学生认为有必要的、可理解的情境才能使学生乐于参与到语言学习活动中去。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应掌握的语言知识,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教学活动,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考虑语境的设计和学生英语学习中的感受及新旧经验的联系。
【案例5】
在七年级上册Unit 8 When is your birthday?Section A的教学中,当讲到学生的生日时,笔者并未止步于仅仅练习几个比较简单的目标句型,因为这对大部分学生而言几乎没有任何挑战。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丰富该话题内容,笔者根据学情设计了以下问题:Whose birthday do you always remember?What’s your favorite way to celebrate your birthday?How do people in other countries celebrate their birthday?很多学生分享了他们的难忘经历。笔者还引入了一篇关于其他国家的人们庆祝生日的方式的文章,拓展学生的文化知识。
一个“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最有吸引力,对于这样的目标,人们才会以高度的热情去追求。教师应该根据学情,对教材进行挖掘,并整合课外的课程资源,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
情感因素是外语教学中的重要因素。积极、自信、放松的心理状态有助于语言习得;反之,消极、压抑、焦虑的情绪会阻碍语言习得。外语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还要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即情感因素。调动好学生的情感因素,就可以降低学生的情感过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释放潜能,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思想问题,使学生能主动地、轻松地投入学习,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3.
[2]李洋.情感过滤假说下的反思[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27(5):49-51.
[3]马兰,盛群力.“学习维度论”要览[J].上海教育科研,2004(9):35-38.
[4]陆仁昌.试论“第四平面”——语言体系里的感情因素[J].六安师专学报,199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