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二轮复习的四个着力点
——以《经济生活》复习为例

2017-02-18 02:04侯新旺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17年11期
关键词:经济生活试题考查

侯新旺

(合肥市第一中学,安徽合肥 230601)

高考二轮复习的四个着力点
——以《经济生活》复习为例

侯新旺

(合肥市第一中学,安徽合肥 230601)

提高二轮复习实效性需要贯彻系统优化法,将知识整合、能力训练、价值引导与时事渗透有机结合起来,以“本”为本,重构教材;以“纲”为纲,明晰考能;以题为径,答有策略;以材为体,融通教学,助力学生实现高考复习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跨越。

知识融通;关键能力;学科核心素养;热点素材;高考复习

高考复习是梯级行进的系统工程。从价值层面说,一轮复习重在帮助学生夯实学科基础,讲究全面、细致,耗时长;二轮复习重在助力学生实现考能提升,讲究整合、凝练,耗时短。基于此,高三二轮复习课要充分运用系统优化法,以热点渗透为载体、以知识贯通为基础、以能力提升为根本、以素养生成为灵魂,实现知识、能力、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机融合,提高复习实效性。

一、教材重构,实现知识融会贯通

2017年高考《考试大纲》在“考试范围与要求”中明确了四本必修教材的共 250 个考点,每一个考点就像一颗珍珠。如果说一轮复习的重要价值在于帮助考生将“蒙上灰尘的珍珠擦亮”,让考生做到知识“点点清”,二轮复习则要将“二百多颗珍珠串成美丽的项链”,帮助考生在教材重构中实现知识融会贯通。

(一)找准教材主线,以主线为引领

《经济生活》教材内容可以整合为“一、二、三、四、五”,即一个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两种手段——市场与计划(宏观调控),三个主体——国家(政府)、企业和个人(消费者、劳动者、企业经营者、投资理财者、纳税人等),四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在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中科学运用市场与计划两种手段,充分发挥国家、企业和个人的作用,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这是《经济生活》二轮复习应贯穿的一条主线。

(二)合理开发专题,以专题为支撑

基于《经济生活》教材编写逻辑,二轮复习以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为突破口,在教材主线引领下开发相关专题是可行做法。“生产专题”“分配专题”“消费专题”是《经济生活》二轮复习的三大板块,每个专题知识关联度高、覆盖面广、渗透性强,教师必须讲通讲透,交换的有关内容可以渗透到其他三个专题中讲述。

(三)设置有效问题,以融通为目标

围绕每个专题的核心词设置问题链是串联教材主干知识的关键,问题本身要具有知识的可挖掘性、可拓展性、可生成性,用问题导出教材相关知识并不断往内里渗透。以“生产专题”为例,教师可以设置以下问题:谁生产—为何生产—如何生产。“谁生产”:企业—哪些企业(一般——从所有制分类、从组织形式分类,个别——商业银行、跨国公司)—相关知识。“为何生产”:生产的意义和价值(从国家、企业、消费者视角)—相关知识。“如何生产”:从宏观视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经济全球化舞台、市场经济运行模式、基本经济制度、五大发展理念与转变发展方式),从企业视角(企业经营成功的因素),从基础理论视角(价值规律、供求曲线)—相关知识。二轮复习要善于把分散在不同章节的知识通过问题导向串联起来、层层解剖,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

(四)研读课程标准,以课标为路径

教育部《关于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的通知》明确提出要契合课程标准的修订方向,调整考试内容。基于此,现行教材中有知识依托,又在新课标中得到整合的教学内容为二轮复习实现教材重构提供了可行路径。以新课标中“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为例,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整合现行教材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联系。一方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另一方面,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法律保护,依法监管各种所有制经济。整合后的知识可以与社会热点联系起来,在应用中拓展学生思维。如“三权分置”问题是今年高考的热点之一,命题的侧重点在于阐明“三权分置”的意义。教师就可以引导考生从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内在关系去寻找答题线索:作为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自我完善,“三权分置”在丰富集体所有制实现形式、巩固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同时,有利于健全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实现农村土地资源合理利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

二、试题剖析,提高解题关键能力

高考试题重点考查学生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强调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等学生适应未来不断变化发展社会的至关重要的能力[1]。在二轮复习中,教师不能局限于试题本身答案对错、答案要点有哪些等来讲题、析题,而要带领学生研究试题,解构试题要素、明晰能力要求、尝试自主命题,帮助学生提高应试能力尤其是提高解答主观题的关键能力。

(一)解析试题要素,熟悉大题特点

立意、情境、设问与答案是构成主观题的四个基本要素。

在立意层面,全国卷主观题围绕时代话题,以能力立意为核心,重主干、基础知识考查,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

在情境层面,情境取材视域广泛,情境内容完整,不刻意要言不烦,有效信息需要学生自己获取和解读,第38题是“经济+政治”的学科内综合主观题,情境选材以重大时事为主。

在设问层面,设问语言简洁明了,设问知识范围多变,设问表述理论与材料结合紧密,设问分值相对固定,设问模块结构稳定,设问视角清晰有序,多考查“为什么(依据、意义、作用、理由)”“怎么看(分析、评价、影响、启示)”和“怎么办(措施、建议)”。

在答案组织层面,知识与情境融合度高,语言浓缩凝练,对学生知识迁移、活化、生成能力要求高,充分体现了学科知识、时事信息与生活体验的有机结合,时代感强。如,2015年新课标卷Ⅱ第 38 题第(2)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当前对小微企业实施税收优惠的理由。”其中参考答案中“引导和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点就运用了当时最新时事表述。

(二)渗透能力要求,明确讲评要义

在试卷讲评中,教师要着力分析《考试大纲》“考核目标与要求”的四种能力在大题中是如何考查的,不断强化对学生审题能力、调用知识能力、表达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精准审题是有效答题的前提。在审题环节,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从呈现形式、试题结构、命题要素等角度了解信息,还要在分析典型试题中帮助学生学会获取信息、理解信息和整合信息,找准情境信息与设问相关联的内容,并尝试与相关知识有机对接。

准确调用知识是有效答题的基础。教师要引导学生以解答问题为依据,有效调动和运用三类知识,即有针对性地调用教材主干知识、适时适当地调用时事知识、机动灵活地调用在生活体验中内化为自己“知识库”中的生活知识。如,2016年新课标卷Ⅲ第38题第(2)问:“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互联网+停车’智慧系统的应用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家庭有私家车并体验过智慧系统的应用的考生来说,更易答出“获得便捷停车的消费体验,提高消费满意度”等答案。

规范表达是有效答题的关键。学生答题中存在的理论与材料脱节、大白话现象严重、条理不清、逻辑混乱等常态问题,与高考答题要求相去甚远。规范表达实际上就要求学生能通过思维过程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并使用简明、准确的学科术语叙述问题,二轮复习亟待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论证和探究是对学生答题的过程性要求,要求学生充分论证、深入探究问题,并用顺畅的语言、清晰的层次、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重在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如 2014年新课标卷Ⅰ第 38题第(2)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放宽市场准入规则是如何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使消费者受益的。”该题典型地体现了对考生厘清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内在逻辑关系的要求。因此,教师可以精选和创设一些具有探究味、灵动性、生成性较足的问题,如“说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有利于消费者获得物美价廉的商品”,让学生体验该类试题的解答逻辑。

(三)激发主体作用,自我创设试题

在二轮复习中,教师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适当地让学生根据时事材料,自主立意,设置情境、设问与答案,推动他们从“旁观者”走向“参与者”。学生自主或合作命题,有利于培养问题意识,增进对教材和试题的理解,这是有效的另类复习,值得去尝试。

三、价值导向,渗透学科核心素养

高考体现国家意志,要为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服务。政治高考在坚持能力立意的同时,无疑将会有机地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更好地发挥学科的价值导向与德育功能。

(一)渗透核心价值观,挖掘知识德育功能

高考试题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考查是2017年政治学科命题的政治方向和德育导向,命题中会将德育主旋律寓于考查主题之中,以期通过直接的材料渲染或问题创设,调动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思考和领悟试题蕴含的积极价值取向。二轮复习中,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自觉探寻核心价值观与教材知识的内在交汇点,挖掘知识的德育价值。在《经济生活》中,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与实现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现收入分配公平,发挥财政改善民生的作用、规范市场秩序等与坚持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诚信经营与公平竞争、理性消费与投资、诚信纳税、自主创业等与恪守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些符合主流价值导向的知识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应引起师生注意。

(二)明晰核心素养考查,把准知识考查方向

教育部《关于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的通知》明确指出,做好与新课程标准理念的衔接,在高考考核目标中适当体现核心素养的要求。二轮复习中,教师要研读新课程标准,明晰现行教材主干知识的素养要求,以把准知识考查方向。如,“理解市场经济运行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旨在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和理性精神。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是今年高考的热点话题之一,而产权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石,因此,教师就可以尝试命制试题,考查经济产权保护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以培养学生对深化改革的政治认同。

当然,具有鲜明价值导向的主干知识与考查核心素养的主干知识的交集部分,更是二轮复习中需要特别加以关注的。

四、时事嵌入,精琢活用热点素材

年度时政是《考试大纲》明确规定的考试范围和要求。二轮复习,教师要精心搜集、用心加工年度重要时事,并灵活运用于课堂教学,这样既能增强课堂的鲜活度,又利于把脉命题方向,提高复习实效。

(一)精心挑选热点话题,搭建有效复习载体

高考试题大多以一定的现实素材创设问题情境,但取材非常考究,科学性、典型性、新颖性、导向性、简洁性等都会兼顾。教师要精挑细选那些与教材主干知识贴合紧密的、反映国家发展大势且具有正能量的、贴近生活符合学生认知实际的、已经定调定论而不是变动不居的、出处权威且表述科学规范严谨的热点话题,以此作为二轮复习承载知识、培养考能、渗透素养的重要载体。

面对热点话题,关键要弄清时事的本质,有哪些创新的提法,与教材怎么对接。如对于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这一热点话题,教师就要厘清会议中的一些创新提法,比如“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主要思考两个维度:提出有何意义,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寻找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

(二)精致加工热点素材,创设优质试题情境

高质量的试题情境关系着考试目的能否顺利实现。在试题情境创设中,教师决不能只做搬运工,要在获取原材料后,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加工制作,通过对素材本质性和整体性的理解,将这种理解自然地渗透到试题立意之中,使最终成形的文本与高考试题情境相似。为了使试题情境的价值得到最大化发挥,教师要善于求真、向善、塑美:求真务实,追求情境创设的科学性;立德向善,增强情境主题的人文性;修言塑美,提高情境表达的艺术性。

(三)灵活运用时政材料,融入知识能力素养

在二轮复习中,教师可以用两种方式运用精加工的素材:其一,用时事情境导入,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充分挖掘情境价值:考什么知识?设计什么问题?渗透什么素养?如,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这一热点话题,可设问“分析国企改革坚持党的领导的经济学依据”,从立意上也渗透进了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考查。其二,从开发的复习专题入手使用热点素材,如复习《经济生活》的“分配专题”,在整合分析完该部分主干知识后,结合激发重点群体活力带动城乡居民增收、允许科研人员和高校教师适度兼职兼薪、加快出台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三权分置”增加农民收入、个税改革稳步推进等热点话题,实现情境材料与基础知识、考核目标、价值素养的有机融合。

[1]姜钢 .探索构建高考评价体系,全方位推进高考内容改革[N].中国教育报,2016-10-11.

猜你喜欢
经济生活试题考查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浅谈高中经济生活课学习策略的几点建议
如何提高中学生参与经济生活能力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