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夏洛特烦恼》的隐喻分析

2017-02-17 19:39冯月婷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7年1期
关键词:电影认知隐喻

冯月婷

摘 要:概念隐喻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该理论最初源自于Lakoff与Johnson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1980)。传统的隐喻被归为修辞学范畴,被看作一种语言现象,研究的是语言自身。当代认知语言学则是在本质上把隐喻看作一种认知工具、一种认知活动,具有普遍性。纵观隐喻研究发展的历程,隐喻的研究涉及了诸多领域,比如电影艺术。文章将从隐喻理论出发,分析电影《夏洛特烦恼》中的隐喻机制。

关键词:电影 隐喻 认知 夏洛特烦恼

在传统的语言研究中,隐喻被视作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研究的是语言表层的现象,多见于文学作品之中,是一种美化语言的方法,并不关乎人的思想和行为。1980年,Lakoff和Johnson发表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从认知的角度重新定义了隐喻的内涵: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不仅仅存在于语言中,而且还存在于思想和行为中。隐喻的本质便是通过一类熟知的事物来理解和经历另一类事物。[1]概括说来,隐喻就是用人们熟悉的具体的事物来表达不熟悉的抽象的概念,两个概念之间存在相似性,从而使抽象的概念容易被理解,并回味无穷。

隐喻作为一种艺术手段介入到电影艺术中,通过画面的切换、情景的铺设、人物内心的活动等,切入进电影艺术的方方面面。我们可以通过电影的主题、人物性格、对白等方面,运用多模态隐喻的理论去分析电影的蕴含意义,以增强观影者的审美感受。电影《夏洛特烦恼》讲述了主角夏洛,现实中是一个空有理想却一事无成的不得志的屌丝青年,整天无所事事。要靠自己的妻子(马冬梅)养家的夏洛,却在自己初恋(秋雅)的婚礼上,挥金如土,用冬梅所赚的钱充当份子钱,用租来的衣服和借来的车来显示自己地位。当他发现周围的同学各个事业有成,心中些许酸楚,借着酒意大闹婚礼现场,而在他酒醒之后发现回到梦境中,梦中的他还是个高中生,于是他在梦里实现了他的音乐梦并且赢取了女神秋雅的芳心,当这一切繁华尽收囊中,夏洛却发现自己的内心并不幸福,他恍然大悟,原来苦日子里陪伴他的妻子冬梅才是那么可贵,当他挣扎着从梦境走回现实,他决心再也不放开身边这个女人的手。这个影片诙谐幽默,语言生动,经典台词和场景更值得我们细细推敲,本文试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影片中一些台词和场景,探究其中的隐喻效果及现实意义。

一、《夏洛特烦恼》中的人物形象隐喻分析

影片中,夏洛是一个怀揣着音乐梦想却被现实无情打壓的人物形象,他从毕业以后就窝在家里写歌,他没有正式的工作,似乎看不到人生的出路,他和妻子冬梅挤在一个四十平米的小屋里,日子过得拮据而寒酸。他空有一身音乐梦却没有才能去实现,所以每天都活得郁郁不得志。其实,夏洛的烦恼不是他一个人的烦恼,他隐喻了社会中的一群人,这一群人共同面临着一种状况,现在的流行说法叫“中年危机”。这种情况普遍存在于社会的中间年龄层,他们承受着来自家庭、经济、或是年龄本身带来的各种压力,以及他们这些年来被灌输的某种价值、认知与真实的生活现状的差距。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些失败人群的存在,因为对世界抱有太高的期待,也因为来自四周的所谓的价值观与成功观的排挤,他们成为了社会权利、财富两极分化的“陪葬品”,在冷冰冰的残酷的现实面前,他们无力、焦灼、沮丧……夏洛的烦恼也正是这些人的烦恼,正是因为夏洛这个人物形象隐喻了社会中的一大群人,才更加吸引观影者,让更多人找到共鸣,笑笑夏洛,然后比对自己的人生。

二、《夏洛特烦恼》中的语言隐喻分析

影片中的开头部分,夏洛去参加老同学秋雅的婚礼,秋雅是当年的校花,也是夏洛心中的女神,女神“今天”要出嫁了,而夏洛内心的潜台词却是:“为什么这么漂亮的女孩,到最后都嫁给一只猪?”继而镜头转向他们的结婚照,一个大大的特写。无论是从听觉还是视觉角度,都隐喻了新郎的外貌显然不尽如人意。把新郎比作猪,即使不给我们镜头,也画面感十足。显然,新郎不高、不帅,但应该很富,很矮、很挫,但一定不穷。透过语言表面的隐喻,还折射着一种社会心理。这句台词隐喻了当今社会的一种畸形的择偶观念,年轻女性疯狂地追求物欲,把经济条件作为选择对象的第一大标准,诚然这种风气正盛行着,但是的确值得我们思考。似乎当今社会美女的身边站的不再是玉树临风的美少年,肥头大耳的土豪好像更是标配。

电影中还有另一处语言的隐喻,夏洛在秋雅的婚礼上,借着几分酒意要为秋雅献歌一曲,算是“为他们俩的感情画上了一个圆满的问号”。这句话诙谐幽默,很有笑点,把他俩的感情经历隐喻成了一篇写了很久的文章,到文章的结尾居然划的是问号,似乎他还想要得到什么答案,似乎还有种未完待续的意味。隐喻是从一个认知范畴向另一个认知范畴的结构映射,通过相似性把“此物”和“彼物”相联系。[2]文章的结尾需要一个完美的收官,感情同样也需要,正是二者之间的这个相似性,成为了隐喻的基础。隐喻手法的使用不仅给观影者提供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同时也给影片带来了丰富的内涵和无限的张力。

三、《夏洛特烦恼》中的社会现象隐喻分析

在电影《夏洛特烦恼》中,社会现象的隐喻可谓是无处不在。影片的最开头,两扇门打开,一辆显眼的玛莎拉蒂缓缓驶入,它并没有直接停在酒店的门口,而是在酒店大厅前兜圈子。镜头转向车内,车里面坐的是夏洛和他的小舅子,夏洛叮嘱他的小舅子多转几圈,直到看见了他的老同学们从酒店里走出来,才恰到好处地把车停在他们面前。这完全体现了夏洛虚荣的心理。这个场景是很明显的社会现象的隐喻,它隐喻了社会中有一群人虚荣心作怪,尤其是那些不得志又自命不凡的人,他们不希望在朋友面前跌面子,所以常常会伪装自己,弄虚作假死撑到底。想一想如今的同学会是不是也都是这样的呢?不管有没有,都想炫一炫,谁也不想被谁比下去。这也是电影的一个幽默包袱所在,之所以观众看了以后会觉得好笑,是因为观众透过夏洛这个人物能够联想到社会上的一类人,甚至就在他们身边,甚至可能就是他们自己。

同学们都来参加秋雅的婚礼,就连因为受贿而被辞退的王老师也来了。当同学们跟老师寒暄的时候,社会现象的隐喻又出现了。张扬问老师还记不记他了,有一年运动会长跑他得了第一,老师听完以后并没有唤起一丝记忆,而当张扬再补充道“那年过年我爸送您一台索尼收音机”,老师没用一秒钟他的名字就脱口而出。同样,这位老师也记得哪位同学送了电视机,却不记得送了挂历的大傻春。对于送贵重礼物的学生印象深刻,对送礼轻薄的学生置若罔闻。这一个片段也旁敲侧击地隐喻了中国教育制度的腐败,讽刺了一些见钱眼开,唯利是图的教师形象。收礼这一社会风气的确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尤其是教师这样一个神圣的职业,应该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毕生的目标,而不应该为其他利益因素所主导。

影片中还有一处意味深长的笑点,王老师在批评夏洛成绩不好的同时,表扬了袁华同学,因为袁华获得了全区作文比赛的一等奖。这的确应该表扬,也值得学习,但是当王老师说出作文题目是《我的区长父亲》的时候,观众肯定哄堂大笑。这就是本部影片的另一处社会现象隐喻——拼爹!事实上,社会中有成千上万个袁华,他们在极富裕的家庭环境中成长,从小衣食无忧、娇生惯养,甚至像袁华这样的,还是个学生就已经深谙官场之道。现在的年轻人,不拼学习、不拼工作,改拼爹了。当年的励志名言“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现在变成了“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在“官二代”“富二代”横行的今天,袁华这个形象的出现的确讽刺,也值得我们反思。

四、结语

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是人类认知结构的重要工具之一,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综上,我们看到了电影《夏洛特烦恼》中运用了很多的隐喻手法,分别体现在人物设定、台词语言和社会现象等方面。一部好的电影作品应该具有隐喻意义,合理的隐喻分析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赏析。总而言之,电影是综合性极高的一门艺术,正因如此,它的隐喻运用也是全方位的,它的隐喻价值也是极高的。读懂电影中的隐喻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电影艺术有着毋庸置疑的作用。认知语言学与电影艺术的结合,学术与艺术的碰撞,给我们带来了新的视野、新的感受。

注释:

[1]Lakoff,G.&Johnson,M:Metaphor We Live By,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李佐文,刘长青:《论隐喻的相似性基础》,河北大学学报,2003年,第03期,第29页。

参考文献:

[1]张锦辉.电影《当幸福来敲门》的隐喻解读[J].德州学院学报,2013,(5).

猜你喜欢
电影认知隐喻
爱的隐喻
论隐喻理论构建的参照维度及连续统
概念隐喻新类型中的认知机制探讨:共现性还是相似性
基于隐喻相似性研究[血]的惯用句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汤姆?提克威影片的审美特征
解读张艺谋影片的视觉审美
后现代视域下香港电影的解构与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