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部分专题训练

2017-02-17 10:53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17年1期
关键词:所学材料

选修部分专题训练

编者按:本篇内容成稿于2017新考纲公布之前,其中部分内容在新考纲中已被删减,建议读者在使用时,可根据实际进行选择性使用。(如:模拟巩固篇,第5,6题)

模拟巩固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清初,赋役的征派仍以地亩、人丁为依据。由于官僚豪绅隐匿土田,特别是随着地权的日益集中和人口的不断增长,丁役或丁役货币化的丁银便成为广大贫民的沉重负担,不断引发百姓逃亡,直接影响政府的财政收入。为了稳定税收,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宣布以康熙五十年的全国丁银额为准,以后额外增丁,不再征收丁银。并且规定,人丁缺额,以本户新添者抵补;不足,以亲戚丁多者或同甲粮多之丁补之。但在实际操作中,地方官吏与豪绅互相勾结,挪移逃避,造成多丁不承、少丁多承的不均衡现象,无法保证丁银收入的稳定。

到雍正时,采取“摊丁入亩”的征收丁银办法,把固定下来的康熙五十年的丁银,以与具体丁户相脱离的方式全部摊入田赋银中征收,称为“地丁制”,确保了国家财政收入。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概括“摊丁入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摊丁入亩”与清前期的赋役制度相比有哪些积极作用?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7世纪与18世纪之交,犹如电光乍闪,中国和俄国的天空,几乎同时出现了两颗惊人相似的巨星。他们,就是震古烁今的康熙大帝与彼得大帝。

沙皇彼得大帝(1682—1725年在位)以西方的方式改革了他的行政机关和军队,建立起供养其军队的工业,引入成千上万的各种类型的专家,派出一群群年青的俄罗斯人到国外去学习,并建立起许多学校——所有学校都具有实利主义的性质:数学和航海学校、海军学校、陆军学校、计算学校和居于最高地位的科学院。彼得还打破所有先例,去西欧旅行,直接学习外国的种种制度和惯例。他对法国文化和英国议会制度没有兴趣,但是,他像一个普通的劳动者那样在英国和荷兰的造船场做工,以便了解在他看来对他国家最有用的东西。通过所有这些手段,彼得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他所说的打开一扇“面向西方的窗户”的目标。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7世纪末,中国康熙皇帝善于吸收新鲜知识,康熙还向洋教士请教证明几何题;康熙兴修水利、发展农业、改革税制,力度不可谓不大,1704年,所谓“康乾盛世”此时已初步形成。就在这一年,然而,志得意满的康熙大帝发布非常令人扼腕叹息的上谕,认定采矿业对地方管理没有益处,以后有请求开采者,都不准行。1717年,康熙大帝再度颁布“禁海令”,规定内地船只不许到“海贼之薮”的南洋进行贸易。

——百度历史

(1)根据材料分析彼得一世改革与康熙相比,有何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者改革最大的不同结果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彼得一世改革的原因。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临时约法》的最大不足是缺乏“妥协精神”。参议院又无实际力量来确保临时大总统(袁世凯)服从约法,而袁世凯又绝非是中国的华盛顿,这不免成为后来约法屡被践踏的一大因素。民主宪政应在各方力量的支持下稳步推进,与其制定不切实际的完美规则,不如先制定各方都可接受的条文。否则,对权力的划分和制约都难免成为一纸空文。

——孙夏冰《临时约法与美国宪法的比较阅读》

材料二 (辛亥革命前,孙中山)对推翻清朝后的制宪进程做过合理的安排,准备循序渐进,分三期完成……见让位于袁,便另订《临时约法》,集权于责任内阁,限制总统权力,且要袁立行宪政;这种罔顾国情、视人立法、以国家大法为政治斗争武器的行为,有违客观、公正的立法精神。综观民初政情,《临时约法》成了总统与内阁、政府与议会、中央与地方、军事与民政诸多冲突的根源,最终导致孙袁决裂、二次革命和护法战争。其后,南北混战,武夫称雄,《临时约法》终成废纸。

——范福潮《临时约法为什么会成为废纸》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临时约法》和1787年宪法的异同点。

(2)据材料一、二归纳《临时约法》缺乏“妥协精神”的表现与影响。美国1787年宪法如何体现了“妥协”的智慧?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统计,从1949年10月到1961年8月,民主德国约有260万人流入联邦德国,其中大多是专业人员和熟练工人。有一种说法指出,西德政府特别是美国肯尼迪政府担心,东德公民的“逃亡潮”会促发东德境内发生骚乱,打破东西方之间的平衡格局,苏联集团有可能把冷战变成热战。柏林墙符合美苏双方战略需要,却堵塞了德意志民族统一之门,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1989年出现的大量民主德国居民出走联邦德国,从而动摇了民主德国的根基。

——摘编自丁建弘《德国通史》

材料二 赫鲁晓夫写道:“(东德领导人)乌布里希请求我们支援劳动力。当然,我们应当给予帮助,但只能是一些辅助工,我们自己也很缺少熟练工人。”美国总统肯尼迪对柏林墙的立场可以解释为:如果把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与外部世界完全隔离开来,东德的制度在“两种制度的竞赛”中将遭到失败。

——摘编自[德]博韦奇、[俄]菲利托夫《建造柏林墙的决定是如何通过的?》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柏林墙出现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柏林墙事件的影响。

5.克里特文明是欧洲文明的源头,其中存在着许多未解之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00年,英国考古学家伊文斯及其同事对克里特宫殿进行考古,有了重大发现,并发掘出大量刻有字符的陶片。神话传说得到证实。可惜的是,克里特的象形文字和线形文字A还没有被破解。线形文字B于20世纪50年代被英国建筑师温特里斯和史学家柴德威克所破译。最新的科学测定年代的方法,确定了火山爆发的准确年代,这可以使人们重新考虑一些历史论断。

——摘编自纳吉《对称、非对称和迷宫》

材料二 根据我们目前对线形文字A的了解,当时人们用它在清单表格中做各种记载:记录收到的物品以及支出的物品,记录库存物品、家畜数量、土地拥有量以及人口数。

王宫储藏室的支出记录包括:用于祭神仪式上的供品,分发给居民的口粮,手工艺品制作所需原材料的数量。但没有一块泥板记载了不同种类物品的兑换率,透露当时人们是否以金银作为货币进行物品交换。小集市上的交易量远远无法与王宫再分配经济制度的规模相匹敌。

——摘编自马丁《古希腊简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破解克里特文明之谜所涉及的学科。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克里特文明的社会经济特征。

(3)据上述材料,说明进一步探索克里特文明之谜所需的条件。

6.雅典卫城和平遥古城是世界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平遥古县城历史悠久,保存完整,具有2 7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四座古城之一。……平遥古城布局严谨,轴线明确,左右对称。主次分明,城墙高耸……乔家大院建筑上正院都为瓦房出檐,偏院较为低矮,为方砖铺顶的平房,既表现了伦理上的尊卑有序,又显示了建筑上的层次感。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至今保存完好的18家票号。“日升昌记”票号专营异地汇兑及存款,曾享有“汇通天下”美誉。

——李凯《浅谈平遥古城的建筑风格》

材料二 在古希腊人建造的公共建筑物中,以雅典卫城建筑群最为著名。卫城建在高出地面70米的一个陡峭的山冈上,建筑物分布在山顶的天然平台上,在沿坡而下的低处砌上围墙。建筑物的安排顺应地势,建筑布局不是刻板的简单轴线关系,卫城内各个建筑物均处于空间的重要位置上,如同一系列有目的布置的艺术雕塑。帕特农神庙的位置雄踞雅典卫城山巅之上,是整个建筑群的中心,其他建筑则起着陪衬和烘托作用。……神庙不仅建筑外观宏伟壮丽,精致华美的雕刻装饰也堪称人类艺术的瑰宝。柱廊四面的檐壁上刻有古希腊的神话故事,描绘了诸神与巨人对抗以及希腊人勇斗半人半马怪兽的战斗场面。

——戴尔·布朗主编《失落的文明》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平遥古城的重要历史价值和经济地位。

(2)据材料二概括雅典卫城的建筑特色。

(3)文化的积淀是古城建筑的灵魂。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平遥古城设计和雅典卫城建筑体现的文化内涵及其依据。

真题提升

一、选择题

1.(北京卷)“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帝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以通天下之利”。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 ( )

A.分散宰相权力

B.加强皇权

C.加强军事实力

D.增加财政收入

2.(浙江卷)下图所示,1939—1942年间,法西斯德国在欧洲疯狂地侵略扩张。下列按侵入时序所作的排列,准确的选项是 ( )

A.②①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②①④ D.③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

3.(全国新课标卷)材料 南北朝时,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唐朝初年,旧士族虽已没落,但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数家所谓“山东士族”,仍凭借其祖先的影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这些家族编写族谱,标榜为华夏“高门”,自诩“家风”优良,相互间通婚。唐初那些以军功起家的大臣,也把能与他们通婚视作荣耀。

唐太宗决心从谱牒入手,改变这种状况。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收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293个家族,排出等级,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编写者受习惯影响,将当时只任六品官的清河人崔民干列为第一等。这让唐太宗颇不高兴,下令:“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于是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当时文武大臣中,不少人的祖先在北朝后期才从草原南迁,也因此跻身“高门”之列。

——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作用。

4.(海南卷)材料 甲午战争前,中国出现一股“君民共主”的政治思潮。郑观应认为,君民共主之国“育才于书院,论证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练兵、制器械、铁路、电线等事,此其用。中国遗其体效其用,所以事多扞格,难臻富强”。陈炽指出,君民共主之国“合君民为一体,通上下为一心”“所以强兵富国、纵横四海之根原也”。主张君民共主的思想家们都将设议院作为基本条件,尽管如何“仿效外洋”

设议院有不同方案,但多强调在君主之下设立。议员由选举产生,主要职能是议事和“通上下之情”,凡国家大政方针,由议员根据民意议论利害得失,再上呈君主定夺。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指出“君民共主”主张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君民共主”思潮。

5.(全国新课标卷)材料 1918年1月,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国会演说中提出了“十四点”计划。其主要内容包括:公开外交、订立和平条约、公海航行自由、贸易平等、民族自决、裁减军费、公正处理殖民地争议、建立国际联盟等。《泰晤士报》评论其“似乎没有考虑到形势的某些严峻现实”。尽管交战双方接受“十四点”为停战基础,但是实力依然强大的殖民大国英法只是口头赞同。“十四点”计划的实施严重受阻。

——摘编自杨生茂《美国外交政策史1775—1989》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威尔逊提出“十四点”计划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威尔逊“十四点”计划严重受阻的原因。

6.(全国新课标卷)材料 郑板桥,清代杰出的艺术家、文学家,为“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他从小生长在农村,历经康、雍、乾三代。郑板桥提倡“文必切于日用”“笔墨之外有主张”,反对“皆拾古人之唾余”。他说:“千古好文章,只是即景即情,得事得理,固不必引经断律。”郑板桥一生最爱画兰、竹、石,其画构图简单、主题鲜明,诗、书、画、印完美结合。他尤喜画竹,曾在一幅画作上题诗说:“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的诗画极富生活气息,深受时人喜爱。他晚年靠卖画为生,曾题诗云:“画竹多于买作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板桥画作的艺术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郑板桥艺术风格形成的历史背景。

7.(江苏卷)二里头遗址的发掘推动了夏史研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二 20世纪初,甲骨文的破译和近代考古学的引进为历史研究注入新的活力,开辟了新的途径……自从王国维最先揭破这一道理之后,不少人相信“地下之材料”与“纸上之材料”的结合将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成果。商史的突破性进展如此,夏史也有这种可能。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二里头文化遗存的主要类型,指出目前根据考古发现测定文物年代的主要技术手段。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以来夏史研究的新方法及其对夏文化研究的意义。

8.(海南卷)材料 元朝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并建都大都(今北京),大都“去江南极远,而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元朝政府重新规划线路,贯通了五代十国以来因政权分裂而阻塞的京杭大运河,使之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流。明清两代继续对大运河进行维护与完善。大运河采用了由宋人发明的复闸技术,又修筑了很多弯道,以拉长河道距离解决了爬坡的难题。大运河沿岸一些城镇兴起,一批古老城市焕发了青春。

——摘编自王育民《中国历史地理概论》等

(1)根据材料,概括元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的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京杭大运河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原因。

【参考答案】

模拟巩固

1.(1)背景:土地兼并严重,贫富分化,阶级矛盾尖锐;人口增长,丁役货币化,商品经济发展;地主隐匿土地数量,国家赋税不稳定。

(2)作用:简化了税收制度,提高了征税效率;以人丁为征收赋税依据的制度被废除,人身依附关系削弱,适应并促进了货币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征收赋税相对公平,政府税收大增,缓和了阶级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

【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清朝的“摊丁入亩”。(1)依据材料“由于官僚豪绅隐匿土田,特别是随着地权的日益集中和人口的不断增长,丁役或丁役货币化的丁银便成为广大贫民的沉重负担,不断引发百姓逃亡,直接影响政府的财政收入”进行归纳总结。(2)依据材料“确保了国家财政收入”并结合“摊丁入亩”的背景及所学知识,从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削弱、阶级矛盾的缓和、封建统治的巩固等方面分析归纳。

2.(1)不同之处:彼得改革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康熙大力发展农业而限制工商业;彼得建立西化的新式军队,康熙仍坚持旧式的八旗兵制;彼得发展对外扩张和开放,康熙则实行海禁和闭关;彼得发展近代科学与教育,强调实用主义,康熙虽然爱好西方科技,但却大力发展僵化的科举与空谈的理学教育。不同结果:彼得改革使俄国成为欧洲的强国,为走向资本主义奠定基础,康熙改革只是暂时出现康乾盛世,很快走向衰落,近代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2)原因:17—18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工场手工业成为经济发展潮流;新航路开辟后对外开放与扩张对俄罗斯形成强烈的影响;西欧启蒙运动兴起,近代科学发展;彼得一世建立稳定有力的统治,深入西欧国家了解与学习。

3.(1)相同:都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都体现了民主的原则;都体现了对权力的监督与制衡。

不同:《临时约法》实行责任内阁制,1787年宪法实行总统制;《临时约法》并没有起到维护共和、保障民主的作用,1787年宪法维护了美国的民主制度,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表现与影响:《临时约法》未充分体现资产阶级革命派以外其他社会阶层的利益和要求,造成执行困难,遇到巨大阻力,未能真正制衡权力,名存实亡,并成为民国初年政治冲突的根源。

体现:1787年宪法调和了中央与地方、大州与小州、南方与北方的矛盾。

【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及美国1787年宪法。(1)依据所学知识,从两部法律的性质、所体现的近代民主原则归纳相同之处;从两部法律规定的两国政体、两部法律起到的历史作用归纳不同之处。(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民主宪政应在各方力量的支持下稳步推进,与其制定不切实际的完美规则,不如先制定各方都可接受的条文。否则,对权力的划分和制约都难免成为一纸空文”进行归纳;第二小问,依据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容,从中央与地方、大州与小州、南方与北方之间的关系进行认识。

4.(1)美苏冷战,使柏林再现危机;大量民主德国青壮劳动力流往联邦德国;苏联无力承担对民主德国的熟练工人支援;西方国家期待民主德国封闭边境以避免热战。

(2)一度加剧了欧洲局势的紧张;加剧了德国的分裂,严重伤害了德国人民的民族感情;

导致民主德国自我封闭,使民主德国在与西方制度竞争中失败。

【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柏林墙的修筑。第(1)问,根据材料提取民主德国的具体情况并结合国际局势进行分析归纳即可;第(2)问,可根据材料从柏林墙对国际形势以及德国两方面的影响做出分析。

5.(1)学科:考古学;神话学;古文字学;经济学(统计学)。

(2)特征:农牧业相结合;工商业和海外贸易的发展;实行财产的重新分配;王室垄断经济。

(3)条件:新资料的发现;新技术的应用。

6.(1)中国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县城之一;平遥是古代“晋商”的发源地之一;“日升昌记”票号是全国第一家私人金融机构。

(2)建筑排列因地制宜,巧妙地利用地形;布局方式自由活泼;主次建筑分明,重点突出。

(3)前者以大一统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如古城布局严谨,轴线明确,左右对称,主次分明,尊卑有序等;后者是人文主义,如神庙柱廊四面的檐壁上刻有古希腊巨人与诸神和野兽的战斗场面。

真题提升

1.D 【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王安石变法。材料并未涉及分割宰相权力,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加强皇权的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财政经济方面的内容而非军事领域,故C项错误;由“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以通天下之利”等信息可知,王安石变法初期改革重点在于增加财政收入,故D项正确。

【知识拓展】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充实了政府财政,提高了国防力量,对封建地主阶级和大商人非法渔利进行了打击和限制。

2.C 【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法西斯德国的侵略扩张。根据地图可知,①为英国、②为法国、③为波兰、④为苏联。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德国突袭波兰是在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法国是在1940年5月10日、德国侵略英国开始于1940年7月15日、德国侵略苏联是在1941年6月22日。故按其侵入时序排列为③②①④,C项正确。

3.(1)朝廷主持修撰全国总谱;扩大入选范围;否定谱牒在选任官员中的作用;建立新的门第标准。

(2)加强皇室地位;肯定现有政治秩序,有利于维持政权稳定;抑制旧士族的影响;有利于维护统一;巩固民族交融的成果。

【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唐太宗的谱牒改革。(1)解读材料信息,如唐太宗“下令修纂全国总谱《氏族志》”说明朝廷主持修撰全国总谱;“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说明入选范围扩大;“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否定了谱牒在选官中的作用;“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说明建立了新的谱牒制度。(2)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作用要注意材料中的“不少人的祖先在北朝后期才从草原南迁,也因此跻身‘高门’之列”的信息,说明有利于民族融合,也可以从对南北朝以来士族制度的打击、对君主专制制度的维护、加强社会阶层的流动等方面进行分析思考。

4.(1)批判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设立议院;议员由选举产生,议院为君主服务。

(2)认识到西方富强的政治因素;看到洋务运动的不足;为维新运动创造了条件;对西方民主制度的认识有局限性。

【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君民共主”思潮。(1)由材料“中国遗其体效其用,所以事多扞格,难臻富强”可知,批判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由材料“君民共主之国‘育才于书院,论证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合君民为一体,通上下为一心”“都将设议院作为基本条件”可知,学习西方政治制度,设立议院;由材料“议员由选举产生”“‘通上下之情’,凡国家大政方针,由议员根据民意议论利害得失,再上呈君主定夺”可知,议员由选举产生,议院为君主服务。(2)既要强调其进步性也要看到其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

5.(1)第一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防止大战重演、重建战后秩序成为关注的焦点;苏俄政府发布《和平法令》产生很大反响;美国外交政策的变化。

(2)过分理想化;列强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对战后和平的重建看法不同;美国的实力还不足以主导世界;美国国会中意见分歧,反对力量强大。

【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威尔逊的“十四点”计划。(1)结合材料时间“1918年1月”的世界政治状况及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在进行,进而结合与之相关的欧洲各国实力对比发生的变化、美国自身的实力和美国国内对世界的要求以及威尔逊本人的目的等分析即可得出答案。(2)可以结合美国国会对威尔逊这一计划的态度、欧洲战胜国对威尔逊这一计划的反对以及当时美国的实力还不足以操纵世界等方面展开分析。

6.(1)个性鲜明;借物抒情,以形表意;画风题材生活化、写实化;多种艺术形式完美结合。

(2)江南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社会的世俗化;“经世”思想的发展。

【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郑板桥。(1)由材料“郑板桥,清代杰出的艺术家、文学家,为‘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可知,其个性鲜明;由材料“文必切于日用”“笔墨之外有主张”“千古好文章,只是即景即情,得事得理,固不必引经断律”可知,其借物抒情,以形表意;由材料“郑板桥一生最爱画兰、竹、石,其画构图简单、主题鲜明,诗、书、画、印完美结合”可知,其多种艺术形式完美结合;由材料“郑板桥的诗画极富生活气息,深受时人喜爱”可知,其画风题材生活化、写实化(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2)“历史背景”根据材料“他从小生长在农村,历经康、雍、乾三代”,可以从生活时代、生活经历去分析;根据材料“郑板桥,清代杰出的艺术家、文学家,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可以从学养和个人性格上分析;根据材料“千古好文章,只是即景即情,得事得理,固不必引经断律”可从思想上分析。

7.答案要点:

(1)类型:遗迹;遗物;墓葬。

技术手段:14C测定。

(2)新方法:文献资料与考古资料相结合;甲骨文的破译和运用。

意义:弥补了夏史研究中文献记载的不足;纠正了以往夏史研究中的错误;有助于深入研究中国文明的起源。

【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二里头遗址。(1)从遗迹、遗物和墓葬的角度列举二里头文化遗存的主要类型;结合所学知识从技术手段和测定等角度指出技术手段。(2)“新方法”依据材料二中“甲骨文的破译和近代考古学的引进”来概括作答;“意义”可以依据材料二信息“商史的突破性进展如此,夏史也有这种可能”从弥补史料、纠正传统史学错误以及研究历史新发现等角度作答。

【知识拓展】二里头遗址包含上至距今5 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下至东周、东汉时期的文化遗存。而遗址的兴盛时期是公元前2036年至公元前1600年,考古学将其主要阶段称为“二里头文化”。二里头文化作为中国夏商文化的一个界标,对于探寻中国五千年文明的起源,尤其是夏商周断代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文献资料与考古材料的对比研究,相互印证,是探索夏史和重新认识夏史的一种科学方法。通过二里头文化研究对夏史研究的推动作用,培养探究历史之谜,了解考古发掘与研究的基本常识,增强历史感,培养质疑精神和创新意识。

8.(1)成为联系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的水上通道;巩固了统一局面;促进了运河沿线经济文化的发展。

(2)历史悠久;是重要的经济、文化载体,是人类创造力的杰作;展现了古代水利工程方面的成就与水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流。

【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元明清时期的京杭大运河。(1)由材料“元朝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并建都大都(今北京),大都‘去江南极远,而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可知,其成为联系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的水上通道、巩固了统一局面;由材料“大运河沿岸一些城镇兴起,一批古老城市焕发了青春”可知,其促进了运河沿线经济文化的发展。(2)从文化上、水利技术、历史地位上进行阐述即可。

(本文节选自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高考二轮复习名师精讲+专题训练》一书,入选本刊前有调整)

猜你喜欢
所学材料
焊接材料
土木工程材料的认识和应用
非所学
用各种材料来制版
非所学
新材料赢得新未来
最美材料人
避开“整式的加减”的雷区
连连看
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