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 关发祥
目录学习法在高考复习中的运用
甘肃 关发祥
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提起教材目录,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它的索引功能。其实,教材目录除了索引功能外,还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是对历史教材的高度概括和提炼,是某一历史阶段知识的浓缩,是历史教科书的“浓缩版”,是学生回顾已学历史知识,拓展思维的阵地;它是教材知识体系的主干,是章节教学的核心与灵魂,每一章节的内容都是围绕着目录而展开的。如果我们在高三复习中能巧妙地运用它,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目录中包含着整部教材的编排体系。只要看一看目录,便能很快了解我们高中历史教材的编排体系。教材名也就是书名,它是整册书的主题,整册书的内容都是围绕这个主题展开的,因此理解了书名就把握了教材的中心。
厚厚的一本书,内容十分复杂,知识点成百上千。如果单纯让学生逐字逐句地记忆,不但浪费时间,而且极易混淆。那么,如果能让学生把书前目录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并理解目录,就好比有了根“缰绳”掌握在手中,无论多么复杂多变的知识点,都能有其根源,有其归宿。这样便能提纲挈领,统领全局,把厚厚的一本历史书学薄。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采取“层层削皮,块块消化”的方法。如现行高中历史教材在编排上,政治、经济、文化模块下又分成若干“目”;每个“目”下又有许多分散的知识点。这样,一层一层削皮,一块一块消化,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理解了目录还不够,最终的目的是要学生使用目录,从而掌握历史知识。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应时刻与遗忘做斗争。根据遗忘规律,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数量是先多后少。因此,对刚学过的内容,复习的间隔时间要短。在学习新内容的当天,引导学生及时按每“课”中的“目”来复习,牢牢掌握每“目”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在单元练习前引导学生以“课”为主干,“目”为侧枝进行复习;在模块复习时,引导学生以“单元”为主干,“课”为侧枝进行复习,在这一阶段的复习中,应加深、加宽学生的认知水平,加强其综合分析能力,加强对同类知识的归纳与分析。
从心理学来讲,前摄干扰和倒摄干扰很容易导致遗忘,如果我们利用目录来复习,就能够有效地排除这两个干扰,提高记忆效果。
从目录出发,把握章节、单元之间的内在联系,发掘隐性知识,构建阶段知识体系。平时的历史教学,总是以节为单位进行,历史课的课时少,安排分散,容易造成教学脱节。为了加强印象,巩固知识,很有必要构建小的知识网络,将不同章节或单元之间的知识串联起来。
单元标题之下就是各课的课题,每一个课题都是围绕单元标题展开的,理解了单元标题与课题之间的联系,就能从整体上把握本单元的知识。对单元标题与课题之间的联系的解读同时也是单元标题解读的第二个部分。这一工作是在复习每一个单元之前要做的。由于内容太多,我以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为例解读单元标题与课题之间的联系。由于有了单元标题解读的第一个部分的基础,我们已经明确了本单元的核心内容,那么我们要做的第一个工作就是解读核心内容。第一单元的核心内容是君主专制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因此首先就是从理论上解读这两个制度,然后比较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第二个工作就是明确各课题是如何围绕这两个内容展开的,第一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介绍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王位世袭制的形成、王位世袭制的规范(宗法制、礼乐制)、中央对地方管理制度的演变(内外服制度、分封制、郡县制);第二课《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可以先将这一标题改为《秦朝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这里一定要强调“统一的”,所以本课介绍的就是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的推广;第三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第四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这两个标题应进行修改,修改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和成熟》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走向反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和成熟》介绍的是汉至元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君权与相权矛盾的演变、中央与地方矛盾的演变达到最高效能及与生产力最契合的程度,各种与之配套的管理制度,如选官制、监察制的演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走向反动》介绍的是明清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君主专制已经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经过以上修改和解读,学生一方面可以以时间为线索把握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史,另一方面可以以两对矛盾为线索把握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趋势。
解读课文子目,把握课题与子目之间的联系,这是对目录的延伸,这一工作是在复习每一课之前应做的。关于具体操作,这里强调两点:一是要对不合适的子目标题进行修改,使每一个子目标题与课题及子目标题之间有严密的逻辑联系;二是要注意对核心概念进行理论和逻辑分析。至于基本方法,与“解读课题,把握单元标题与课题之间的联系”类似,参照运用即可。
历史知识繁多,线索复杂,要把教材看一遍,也非一朝一夕能完成,更何况一次次翻看教材,极易使人眼花缭乱,反应迟钝,缺乏应有的复习效果。为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可从目录出发,自我设问,逐层深入,渐次回顾。如果知识暂时联系不上,可以有针对性地翻阅教材,查漏补缺,刺激大脑,加深对未掌握知识的印象,这样,将可大大提高复习速度和复习效率,养成自我质疑释难的学习习惯,培养自我发现、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现今高考改革对加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考查力度的要求。
利用教材目录,对知识进行整合,让学生可以按照习惯的、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符合认知规律的线索去贯穿知识,从而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对主干知识的有效记忆,改变学生业已形成的依赖背诵学习历史知识的习惯,自行寻找知识的思维逻辑,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在短时间内提高历史成绩。
(作者单位:甘肃省积石中学)
施琅
施琅(1621—1696),字尊侯,号琢公,福建省泉州府晋江县(今晋江市龙湖镇衙口村)人,祖籍河南固始,明末清初军事家,清朝初期重要将领。施琅早年是郑芝龙的部将,1646年(顺治三年)随郑芝龙降清。不久又加入郑成功的抗清义旅,成为郑成功的得力助手。郑成功手下曾德一度得罪施琅,施琅借故杀曾德而得罪郑成功,郑成功诛杀施琅家人,父亲与兄弟被杀。由于亲人被郑成功杀害的大恨,施琅再次降清。 施琅投降清朝后被任命为清军同安副将,不久又被提升为同安总兵、福建水师提督。
1681年(康熙二十年),康熙帝采纳了李光地的意见,授施琅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积极进行攻讨台湾的部署准备。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康熙帝决定攻台,命施琅与福建总督姚启圣一起进攻澎湖、台湾。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施琅指挥清军水师先行在澎湖海战对台湾水师获得大胜。上疏吁请清廷在台湾屯兵镇守、设府管理,力主保留台湾、守卫台湾。因功授靖海将军,封靖海侯。1696年(康熙三十五年)施琅逝世,赐谥襄庄,赠太子少傅衔。
(摘自网络,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