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于水生
抚今追昔话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复习
四川 于水生
教育部最新修订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强调,高中历史教学重点任务之一是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2016年教育部明确提出,高考要体现“一点四面”的基本原则,“一点”就是要在高考当中体现立德树人;“四面”是指要在高考中体现核心价值、传统文化、依法治国、创新精神。考查“一点四面”基本原则的绝佳题材之一,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由易到难考查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一)考查以儒家思想为主,包含众多思想派别的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大变革时期,儒家思想,只是众多中华传统文化流派中的一支,其主张并不能完全适应当时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时期统治者的现实需要,各派思想相互争鸣,相互借鉴。
【高考真题】2015年四川文综第1题: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的是: ( )
A.克己复礼 B.礼法兼用
C.民贵君轻 D.选贤举能
【真题解析】A.克己复礼是春秋时期孔子的主张,B.礼法兼用是战国末期儒家代表人物荀子所提出的思想主张,C.民贵君轻是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孟子所提出的思想主张,D.选贤举能是战国时期墨家的创始人墨子所提出的思想主张。
题干所给出的时间是“战国中后期”,可排除春秋时期的A 项;题干所给出的关键词“融合倾向”,可排除C项和D项;荀子所提出的思想主张将儒家的“礼”与法家的“法”观点相融合,故B项正确。
【答案】B
【高考真题】2012年山东文综历史第9题: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 )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真题解析】材料中“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说明此学派反对贵族特权、主张社会变革、倡导重农抑商。结合所学可知,该学派是代表地主阶级的法家思想。
【答案】D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对变化中的社会提出了自己独特的思考角度和方案,各种思想都有其阶级和经济土壤,他们之间的相互碰撞,促使当时中国思想在文化领域出现了第一个繁荣时期。它们共同构成了核心价值的源头。
(二)汉代以后,儒家思想与时俱进,适应新时代需要。
汉代,由于封建文明在经济、政治上的飞跃与固化,思想文化也受其影响,儒家思想经过董仲舒的继承、改造和发展,其后各儒家大师适时吸收中外文化成果,已经适应了新兴封建统治者的现实需要,一跃成为统治思想。
【高考真题】2014年海南单科第2题:“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映出当时 ( )
A.礼制观念淡化
B.儒法两家结合加深
C.崇尚法家思想
D.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真题解析】材料的主要主张是把儒家的“礼”与法家的“法”并用,说明礼制观念并没有淡化,故A项错误;也说明不单独崇尚法家思想,故而C项错误;“礼”与“法”并用的目的是巩固儒学独尊地位,不是动摇,故而D项错误,B项正确。实际上,西汉董仲舒的思想主张为儒法并用。
【答案】B
【高考真题】2015年海南单科第5题: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这反映了 ( )
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B.儒、佛开始出现合流
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真题解析】据材料中“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体现了将佛教的“治心”与儒学的“治世”思想相结合,从而获得了新的发展,故A项正确;儒、佛两教在隋唐时期开始出现合流,与题干“北宋”时间不符,且材料没有明确提到此时开始,故B项错误,一般来说,如果材料中或教材中没有明确有“开始”一词,那“开始”一词须慎用;佛教在中国历史上始终没有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且材料主张佛儒思想趋同,故C项错误;儒学地位发生动摇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故D项错误。
【答案】A
【高考真题】2013年北京文综第15题:秦汉以来儒家思想不断发展。下列属于吸收外来文化因素、阐释儒家思想的著作是 ( )
①《春秋繁露》 ②《四书章句集注》 ③《儒林外史》 ④《孔子改制考》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真题解析】注意本题题干关键限制性条件“吸收外来文化”。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将儒家思想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都是本土文化,不是外来文化,排除①;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吸取佛、道思想形成,而佛教是外来文化,选择②;《儒林外史》只是一部讽刺小说,排除③;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把西方的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为维新变法提供理论依据的著作,选择④,排除含有①③的选项,即排除ACD。
【答案】B
古代传统文化融合法家思想,德治、法治和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也大加彰显,这对现今提倡革故鼎新,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时代趋势不谋而合。
(三)明清之际正值大变革时期,儒家思想发生自我裂变。
明清之际是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和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加剧的时期,官方统治思想与民间文化及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发生激烈冲突,儒家思想内容发生分化,但仍然都属于传统儒家思想范畴。
【高考真题】2012年浙江文综第24题:人类文明历经千百年的隔绝、碰撞、交融,不断走向新的“解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间发生了人类精神的奠基。这个时代称为“轴心时代”。在此时代中,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几乎同时产生于中国、印度与 西方,而他们互不知晓。
——摘编自雅斯贝斯《哲学导论》
(1)结合所学,指出“轴心时代”中国思想家孔子、老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真题解析】(1)结合所学也就是结合教材内容回答。思想上,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孔子强调统治者要施行仁政。他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教育上,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 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老子主张: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还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这道题是考查学生对春秋战国儒家思想主张掌握理解情况。
【答案】(1)孔子:仁、礼、中 庸;
老子:道、无为、小国寡民。
【高考真题】2008年上海单科A组第16题:明清之际是一个“天崩地解”的时代,“一些最敏锐的心灵”进行了一场痛定思痛的反思,期望为当时的社会找寻某种解决问题的方案。问题:
(1)“一些最敏锐的心灵”主要是指哪些思想家?
(2)他们为什么要进行反思?
(3)他们思考了哪些重要问题?
【答案】(1)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2)明朝灭亡,清朝建立,受时势的刺激,检讨明朝灭亡的原因。
(3)顾炎武: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或答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主张“明君贤相”(或答“天下之法”代替“一家之法”);王夫 之:主张实学,让富民放手经营工商业。如将三者的主张概括回答也给分。
【真题解析】这道题实际上是考查明清之际,早期民主思想出现的背景、人物、主张等基本史实,属于比较简单的识记层次,分值比较高,学生掌握这些内容相对比较容易,得分也比较容易。
(四)古为今用,中外联系。
高考命题专家指出:高考命题改革的着力点是:体现历史学科的特点,注重思想性和时代性,反映史学研究的趋势。古为今用,中外联系,用整体史观、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来宏观解读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和强大的生命力,正确审视古今中外文化,提升人类的文明品位。
【高考真题】2012年浙江文综第24题:人类文明历经千百年的隔绝、碰撞、交融,不断走向新的“解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主张改制的人,往往引证中国历史及孔子之言,以破中国不能维新之说。……谓经书系孔子假古人言论,按自己的想法写成,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倡导维新的人物,无一不受到西方的影响。真正了解西方文化,又能洞悉中国病源所在的为严复。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3)材料三中“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的思想家是谁?他在这方面的代表作是什么?概述严复在宣传维新理论上的贡献。
【真题解析】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一书中,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说孔子假托古圣先王尧、舜、禹的言论来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出版,增强了仁人志士救亡图存的信心。
这道题考查儒家思想古为今用,反映了不同时代的重要历史人物从现实需要出发,重新解释儒家思想,为新形势下的变革服务。
【答案】(3)康有为。《孔子改制考》。翻译《天演论》;宣传、提倡进化论、成为维新派的理论武器。
【高考真题】2015年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第40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介绍韩愈对儒学的看法。
材料二 ——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介绍和评述了19世纪末,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二书;(具体材料内容略)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
【真题解析】这道题不仅考查儒家思想的古为今用,而且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对比、归纳能力。
【答案】(2)共通:回归原典、回归孔孟,否定后人的附会、杜撰之说,主张探寻儒学的精神实质,借助儒学为现实服务。
【高考真题】2013年江苏单科第7题: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 )
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D.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真题解析】这道题不仅考查了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辨析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而且考查如何正确认识理解传统文化。从题干材料:“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从中可以判断题干的观点是赞同新文化运动继承并发展了旧文化。ABC是对材料观点的否定,对题干材料进行了错误解读,在题干材料中无法体现这些信息。
【答案】D
【高考真题】2011年浙江文综第16题:诗人徐志摩(1896—1931)说:“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 ( )
A.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
B.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
C.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
D.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
【真题解析】徐志摩“24岁以前”,即1920年以前,“德先生”指科学,“赛先生”指民主,学生掌握这些基本常识是做此题的前提。由“24岁以前”可判断A错误,因为1917年胡适和陈独秀已经提出了“文学革命”的口号。此后形成文学革命的高潮。徐志摩对“相对论”的兴味无疑是受到当时“赛先生”(科学)的影响;对“民约论”的兴味则是受到了“德先生”(民主)的影响。此题的主旨不是讨论重理轻文的话题。据此,B项正确,C项错误。材料题干没有体现对传统文化的批判,D项亦可排除。
【答案】B
(一)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基本成型,但并不受重视
1.春秋孔子:
(1)仁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
(2)维护周礼,主张贵贱有“序”;
(3)主张以德治民;
(4)认为历史是演进的,主张政治改良。
2.战国孟子:哲学思想上,性善论;政治思想上,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总体上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具体上分为政治上“政在得民”;经济上给农民一定的土地和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3.战国荀子: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自然有自己的规律, “制天命而用之”即掌握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自然,造福人类。这些是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后,在思想文化上的反映。
(二)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对儒学加以发挥:内容上,体现其核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观点。儒家思想由孔孟“人与人的关系”、荀子“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为“人与神的关系”。儒家思想地位从众多学派之一变成占统治地位的独尊。建立太学等官学,用儒家经典为教育内容,保障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
(三)宋代理学
宋代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发展特点是哲学化和宗教化。当时社会危机严重,佛道对儒学的渗透,佛教、道教自魏晋南北朝以来获得了大发展,对儒学产生了渗透并大有取代儒学之势。这样,在宋代儒学中出现了过去所没有的新养分。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科举改革对其也产生了一定影响。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其主张:第一,理与气的关系上(实际上是意识与物质的关系),理一气二。第二,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天理是指封建道德规范和封建等级制度,人欲是指人民的反抗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四)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
1.官方强化理学、心学的统治地位,通过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来强化。
2.民间抨击:
(1)李贽批判孔孟儒家思想,揭露道学家的虚伪。
(2)黄宗羲从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角度,批判理学视君臣之义为天理的伦常观。
(3)顾炎武从经世致用的角度提倡“经世致用”,批判理学的空谈。
(4)王夫之通过论述气和理的关系批判理学的唯心论;提倡运动绝对、静止相对的辩证关系,批判理学主静的形而上学的思想。
3.西学东渐时,利玛窦等传教士把中国的儒学等介绍到西方。这为中西文化交流做了突出贡献,同时东方儒家思想也成为启蒙思想家(如伏尔泰)的启蒙思想来源之一。
(五)鸦片战争后
1.太平天国运动:洪秀全为了宣传拜上帝教,把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和农民的平均主义结合起来,从事宗教理论建设。
2.戊戌变法: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同时,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的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3.辛亥革命:南京临时政府规定,学校不拜孔子,不读四书五经,教科书必须符合共和民国宗旨,提倡公民道德。对儒家思想进行侧面抨击。
4.新文化运动: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斗争矛头直指儒家传统道德,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5.文化大革命时期:批林批孔运动,矛头直指周恩来。
6.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批判吸收,把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强调立德树人。
(一)高考将来可能考查要点
1.继续考查儒家思想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2.区分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各派别不同人物主张的差异。
3.考查不同时代下,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变化的原因及表现。
4.中外同质思想的异同比较(如中西启蒙思想比较)。
5.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在改造与守旧的矛盾中不断发展,进行创新和立德教育。
6.历史传统文化素养考查立意:
(1)法礼关系(依法治国、以德治国)。
21世纪初,江泽民同志在《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和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明确提出了“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的治国方略。指出:“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应该互相结合,统一发挥作用。”
(2)思想文化是当时经济、政治的反映,传统思想本身因此发生变革,与时俱进为现实服务。
7.能力考查立意。
《考试大纲》明确提出的四项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核心是独立思考能力。
选择题着力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两项能力,非选择题在立足前两项能力基础上,着重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
(二)如何教学和复习,提高学生历史素养
有高考研究专家指出:不研究课标,基本是忽略国家的普遍意志;不研究教材,基本是无视历史的过去时和静态的客观性;不研究高考,基本是不从高中的主要性质出发。从高考卷可以看出备考传统文化要注意以下几点:
1.时代变迁、社会转型时期儒家思想发挥的巨大作用。
2.文明史观中的精神文明。
3.从梳理各个时期,儒家大师对儒家思想的辨析和借鉴中外其他思想合理成分。
4.从时代阶段特征分析,儒家思想内容产生的经济、政治等因素。
5.儒家思想如何经世致用。对中国历史发展和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6.提升学生高考的四种能力素养。
(三)儒家思想与现实时政热点
1.儒家思想外传:比如孔子学院走出国门,文明交汇。
2.改革开放时期,传统文化如何解决传承与创新关系,比如传统节日、家训、制度自信等。
3.立德树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4.高考考查“一点四面”和提高学生素养。
5.如何看待传统文化。
【高考真题示例】2015年新课标全国Ⅰ卷第40题:(3)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孔子与儒学?
【答案】(3)态度:应历史地看待孔子与儒学,不应盲目地肯定或否定;将真实的孔子与神圣化的孔子区别开来;借鉴其精华,摒弃其糟粕。
(作者单位:四川省江油市太白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