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 杨德志
谈“主观论证”题型的基本特点及解题步骤
——以2015—2017年新课标全国Ⅰ、Ⅱ、Ⅲ卷第41或42题为例
江苏 杨德志
主观论证题型是近三年新课标全国历史卷的一大命题亮点,能更好地实现对学科主干知识、学科能力和思想素养相统一的考核目标,突出考查了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区分度和难度是很高的,能有效地实现考试的选拔功能,是未来不可或缺的一个基本题型,为了帮助师生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实现对此题型的高效备考,笔者下面谈一谈此题的有关方面。
综观近三年此题型命题的史料文本呈现方式多种多样,运用了文字史料、图片表格、统计数据等文本资料,设计成一组或多组问题材料情境,可以是图文并茂,更好地体现了《考试大纲》命题指导思想:“考查内容的呈现,不拘泥于不同版本教科书的具体表述,重视“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鼓励考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是论证问题的基础和依托,使试题设计呈现出创新性、新颖性、开放性特色,更好地考查了学生在一定情境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2017年新课标全国Ⅰ卷第42题是将14—17世纪中外发生的重大历史事实以表格方式呈现的, 新课标全国Ⅱ卷第42题是以历史时间为序,通过表格的方式呈现钟表演变的基本事实,新课标全国Ⅲ卷第41题以吕思勉《中国通史》中一段文字史料的方式呈现。2016年新课标全国Ⅰ卷第41题也是以卢梭《社会契约论》中一段文字史料的方式呈现,新课标全国Ⅱ卷第41题是以袁行霈《中华文明史》中一段文字史料与地图的方式呈现,新课标全国Ⅲ卷第41题也是以严中平编写的《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中一段文字史料与地图的方式呈现。2015年新课标全国Ⅰ卷第41题的材料呈现是以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的一段文字史料的方式,新课标全国Ⅱ卷第 41题是以1950—2008年节假日统计表的形式出现。
综观近三年此题型命题的立意间接地体现了问题的现实性,试题命题内容不回避现实热点及焦点问题,关注历史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关注国家和全人类的命运,明确自身的社会责任,形成正确的民族意识、国家意识、开放的世界意识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既符合《历史课程标准》基本理念即“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学生生活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也能更好地体现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卡尔认为:“只有借助现实,我们才能理解过去;也只有借助过去,我们才能充分理解现实。”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如2017年新课标全国Ⅰ卷第42题的内容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后,东西方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出现文明的交流与碰撞,间接反映了当今经济全球化热点焦点问题。新课标全国Ⅱ卷第42题的内容是钟表的演变,反映科技创新产生的巨大成就,间接反映了目前科技创新的现实问题,新课标全国Ⅲ卷第41题的内容是近代中国面临民族危机,先进中国人如何抗争与探索的问题,间接联系了当今民族复兴大业即“中国梦”问题。2016年新课标全国Ⅰ卷第41题的内容是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建立的问题,间接反映了现阶段我国政治民主化建设问题。新课标全国Ⅱ卷第41题的内容反映是唐代中华文明与周边国家文明之间交流的问题,间接反映了现今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影响力的问题。新课标全国Ⅲ卷第41题反映了近代中国对外开发的问题,其实侧面反映当今为适应经济全球化需要进一步深化对外开发的问题。2015年新课标全国Ⅰ卷第41题的内容还是反映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关系的问题,还是间接反映了目前科技创新的现实问题,新课标全国Ⅱ卷第41题的内容是我国节假日变化,其实反映目前的热点焦点民生问题。
综观近三年此题型都是论证与开放型历史小论文,对学生的学科素养要求很高(学科思维、学科方法、学科能力),主要考查学生在唯物史观指导下将历史学科的四大能力 (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如何进行整体综合运用的问题,显然具有一些学术性、专业性特点,既突显“能力立意”的命题宗旨,又更显选拔高素质人才的功效。如2017年新课标全国Ⅰ卷第42题首先要确立那些历史事实是中外相互关联的,然后以此为立足点,才能确立论证主题,如中西文明的碰撞与交流,再以主题为论点,收集佐证问题的相关论据(包括课本知识涉及的重大历史事实),具体论证表述内容做到逻辑性、层次性,遵循论从史出的原则。2017年新课标全国Ⅱ卷第42题首先要以钟表进步的基本事实为立足点,确立论证的主题,如科技创新推动生产力发展,再根据表格信息和课本知识提取主题需要的论据,表述论证内容做到历史主题与历史论据要具有历史逻辑一致性即可。2017年新课标全国Ⅲ卷第41题首先要立足文字史料,理解与解释史料,提炼出段落问题的主旨,然后确立论证主题,如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罗列近代史上面对列强侵略,中国人进行抗争与探索的基本史实,然后论点与论据关系表达成文即可。当然2015—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第41题的问题要求几乎与2017年一模一样。
综观近三年此题型都具有情境新颖、开放性强、有一定的区分度和难度等特点,一方面完全能够实现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历史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起到高校选拔考试的功效,另一方面更好地体现了中学历史教学和高校历史教学的承接性,也为高校历史专业人才的培养选拔了一批专业苗子。
正确理解题眼问题是解题的关键步骤,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有的放矢的功效,如果理解出现偏差,就会出现“所答非所问”的结局,劳而无功,因此,做题第一步要认真阅读、分析题眼的具体问题,领悟问题的核心内涵,抓住论题的立足点,把握论据的来源。如2017年新课标全国Ⅰ卷第42题题眼核心问题即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新课标全国Ⅱ卷第42题题眼问题即“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新课标全国Ⅲ卷第41题题眼核心即“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2016年新课标全国Ⅰ卷第41题题眼问题即“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新课标全国Ⅱ卷第41题题眼核心问题表现为“解读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新课标全国Ⅲ卷第41题题眼问题即“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有关自开商埠的信息”。
材料主旨是确立论题的根据和立足点,因此只有对材料内容进行深刻分析、理解与解释,科学运用辩证思维,才能准确提取材料所呈现的核心主旨,发现探讨问题的本质,否则,不求甚解就会出现论题立意偏题或跑题。如在2017年新课标全国Ⅰ卷第42题表格史实内容中一定要突出抓住中外联系重大历史事实,理解联系的根源。在新课标全国Ⅱ卷第42题内容中以紧扣钟表功能的不断改进为主线,理解进步的根源是科技的力量。在新课标全国Ⅲ卷第41题材料内容中抓住怎么应付旷古未有的变局问题,回归近代史抗争与探索的问题。在2016年新课标全国Ⅰ卷第41题材料内容中抓住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问题,理解西方代议制各国实施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特点。在新课标全国Ⅱ卷第41题材料内容中把握住唐代中华文化积极开放的特点,对中国与周边国家产生重大影响力。在新课标全国Ⅲ卷第41题材料中抓住近代史上对外开放的阶段与口岸的数量增加基本事实,挖掘历史根源。
论题不仅要紧扣材料内容,更要有史学理论做指导,如现代化理论、文明史观理论、全球史观理论、阶级斗争史观理论等,这样确立的论题内容观点科学精准,认识准确客观,更能使问题的表述佐证具有层次性与逻辑性。如2017年新课标全国Ⅰ卷第42题以全球史观理论作为指导,确立论题为“中外文明的交流与碰撞”。新课标全国Ⅲ卷第41题以阶级斗争理论作为指导,确立论题为“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2016年新课标全国Ⅰ卷第41题以现代化理论作为指导,确立论题为“西方代议制实施与效果”。
论据的功能是佐证论点的准确性,因此收集可靠性、相关性论据是论题佐证工作的关键,通常证据来源于两部分,一部分是试题呈现中的历史事实,另一部分来源于学习过的历史主干知识,但选择的论据一定要有充分的论证效果,千万不能出现南辕北辙的现象。如2017年新课标全国Ⅰ卷第42题材料论据有:“玉米、番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茶叶大量输往欧洲;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郑成功收复台湾;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中国,传播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课本知识论据有:荷兰强占中国台湾,葡萄牙强租中国的澳门,中国政府实行海禁与闭关政策等。
文章表述紧扣论题,选择正确的关联词把史实证据串联成文,如:不但……而且 、因为……所以、 是……还是等,论据要充分,论证要有力,有理有据;有逻辑性,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如2017年新课标全国Ⅱ卷第41题“近代中国的抗争与探索”。近代中国由于闭关锁国而落后于世界发展大势,东西方列强竞相侵略中国,在巨大的变故面前中国人前赴后继、不断地探索救国之路,由军事而政治,由政治而思想文化,探索的主体由资产阶级而至无产阶级,最终走上了光明之路。
明清之际,中国衰落,西学东渐之势渐强,鸦片战争迫使中国人开始主动向西方学习军事技术,中体西用成为主流。但后来的一系列中外战争的失败使后继的先进的中国人再次觉醒,进而掀起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资产阶级运动,不仅学习西方的军事,更重要的是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但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无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最终历史选择了无产阶级来完成任务,从而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
江苏省灌南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