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 邹明贵
“妥协”:西方传统政治文化里的政治智慧
广东 邹明贵
“妥协”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解释为:用让步的方法避免冲突或争执。古希腊思想家伊壁鸠鲁曾经说过:“唯一摆脱困境(人们彼此妨害)的方式则是互相妥协。通过契约的方式建立国家,制定法律,调整人们之间的利益。”西方的传统政治文化中皆蕴含着深刻的妥协精神。妥协并不是退缩,而是理智的前进,矛盾的双方只有相互妥协才能找到黄金分割点,才能互利共赢。
具体表现:①古代希腊雅典民主政治的建立方式是“相互妥协”的产物。主要表现在梭伦、克里斯提尼改革都是贵族与平民斗争与妥协的产物;②以“契约的方式建立国家,制定法律,调整人们之间的利益”,表现在古代希腊雅典民主政治(公民大会、陪审法庭)轮流坐庄、抽签选举等民主运作的方式,也反映了各种力量的妥协。
具体表现:①《十二铜表法》的颁布是平民与贵族的斗争与妥协的产物,当时对法律的解释权掌握在罗马贵族手中,罗马贵族随意解释习惯法的行为激发了平民与贵族间的斗争。《十二铜表法》的颁布,缓解了他们之间的矛盾,表现出了相互之间的妥协;②罗马法的不断完善(或万民法)就是各种力量调和的结果。如万民法就是罗马公民与外邦自由民等各种力量调和的结果。
具体表现:①《大宪章》和议会的诞生是贵族与国王妥协的结果;②光荣革命(“不流血的政变”)是英国资产阶级、新贵族与封建势力的妥协的产物;③《权利法案》规定的君主立宪制是贵族制、民主制、君主制的妥协结果,缓解了贵族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④责任制内阁、代议制建立与完善都体现了妥协的智慧。如1832年议会改革是英国商业资产阶级与工业资产阶级相互妥协的结果。总之,英国君主立宪制是新旧制度的结合,是一种妥协的产物。它既保留了君主的一部分权力,又给予议会一部分权力,使君主不能再肆意妄为。
形成原因:①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力量日益强大;②政治上,英国中世纪形成了议会限制君主的传统;③英国历史上有丰富的妥协因素:分封制度本身接近契约关系;继承制度和婚姻关系在扩张领土上的广泛应用等都是某种协商和妥协的产物;④历史教训:克伦威尔在内战后借助议会军建立起来的专制统治比传统君主制度的危害更大。
1787年美国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典范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具体表现:①联邦制是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相互妥协(联邦政府权力加强,各州拥有一定的独立性);②通过确定参议院和众议院不同的选举规则,调和了大州和小州的矛盾,体现了大州和小州之间的相互妥协(各州地位上保持平等,参议员每州都是2名);③通过确定黑人奴隶的人口折算体现了南方和北方之间的相互妥协(允许保留奴隶制度);④国家中央权力(国会、总统和最高联邦法院)之间权力的分立与制衡。
形成原因:①新兴的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强大;②美国建国初,领导人深受英国代议制和法国启蒙运动思想的影响;③没有封建主义的历史包袱。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从此,法国历史上君主制和共和制的反复较量终于暂告一个段落,共和制终于在法国确立了下来。这部宪法实际上却带着鲜明的共和派和君主派相妥协的痕迹:“(它)是共和主义与君主主义妥协的产物。它虽然承认了共和制,但君主制的阴影却处处可见……这样一部不伦不类、伸缩性很大的宪法既能适应君主制也能适应共和制。”
具体表现:①总统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合而成的国民议会选出,行使行政权;在立法权和司法权方面,“总统与参众两院议员共同享有创议法律之权”“总统公布两院通过之法律,监督并保证其施行”;从总统任期和权力范围看,宪法存在着共和派与君主派妥协色彩的痕迹;②总统拥有“召集和解散议会”的权力,在“征得参议院同意后,得解散任期尚未届满的众议院”,反映出宪法是共和派与君主派相妥协的结果;③宪法规定“总统的每项命令须经由各部部长一人之副署”;“各部部长,关于政府的一般政策对两院负连带责任”。可见内阁部长对国民议会负责,并对总统权力形成了一定的牵制,这就体现了宪法是君主派对共和派的让步。
形成原因:①经济方面:工业革命的完成,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②历史传统方面:法国是欧洲典型的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家,君主权力相对强势;③法国受启蒙思想的影响较大,尤其是卢梭的激进民主思想;④外部因素对法国革命的影响深远;⑤伴随着不断革命的历程,经历过急风暴雨式的大革命的洗礼,封建势力与思想受到沉重打击;⑥妥协是明智的选择和确立共和制目标的需要:在君主制仍存在相当强的社会基础和较强的政治势力的情况下,实践证明,这些让步是明智的和必要的,共和宪法最终以一票的微弱优势获得通过的例子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具体表现:①普鲁士和各邦国之间的妥协;②君主制和共和制的妥协;③容克贵族与资产阶级的妥协。
形成原因:①旧的容克地主贵族的势力强大;②资产阶级的力量弱小;③普鲁士王国力量强大,统一后把专制传统带到德国。
深远影响:①1870年后,旧的容克地主贵族通过对外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并掌握了现代化领导权,在随后短短30年间,德国完成了经济起飞,在工业生产方面甚至超过英、法。②不过,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导致德国先后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给世界和德国人民带来了灾难。
标志:1963年1月22日,法德双方经过双方政治家的努力签订了《法德合作条约》,标志着法德关系完全实现和解。
和解原因:二战后法德关系的改善应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传统和两国政治家的努力等方面来分析。①政治方面:二战后德国在美国的主导下进行社会改革,根除了法西斯主义,为法德关系的改善铺平道路;②经济方面:世界经济发展要求欧洲经济一体化,欧洲经济的日益联系密切是推动法德关系改善的经济根源;③法德关系的改善也与法德两国政治家的努力分不开;④法德两国历史人文相近,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都相似;⑤为了对抗美苏两大超级大国,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戴高乐清楚地知道,法国要想恢复大国的地位,并使联合的欧洲成为独立于美苏的力量,就必须取得德国的支持。
深远影响:法德和解体现了欧洲走向联合的趋势;欧洲的联合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有力地推进了国际政治格局的多极化;法德关系的改善也为当今国际社会解决国与国之间冲突和对抗提供了成功的范例;也为我们今天冲破中日外交僵局,实现两国政治互信,加强合作,推动亚洲一体化的进程,起到了重要的借鉴作用。
①各国的政治制度设计都是建立在适应本国国情的基础上的,而且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都是由本国经济、政治发展的特定历史要求决定的。一个国家政治体制改革既要坚持从本国国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同时又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不能照搬他国的现成模式。②妥协是政治斗争的常用手段;妥协是走向民主政治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平稳转型;在国际事务中妥协也是谋求利益的重要手段;妥协政治在妥协中体现了平等对话、民主协商等精神;妥协有利于实现利益整合,推动政治民主化发展。
1.有人说“政治是妥协的艺术”,也有人说“在中国政治中,妥协往往被视作不彻底,不革命到底的表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阿克顿说:“妥协是政治的灵魂,如果不是其全部的话。”达尔也说:“民主依赖妥协。”
材料二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因应对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依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宪法的生命力不断得到更新,表现出一种“超稳定性”,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
——王希《原则与妥协》
材料三传统的主流历史叙事否认这场“大妥协”具有任何积极意义,认为它恰恰体现了革命的不彻底性:大批旧官僚和立宪派“投机”革命,“篡夺”了革命果实;“大妥协”中优待清朝逊帝的做法,也为民国时的君主复辟埋下了伏笔。但近年以来,已有一些研究论文试图对这场“大妥协”做出不同的评价。如喻大华……指出,对袁世凯的妥协是孙中山的战略和策略。一个维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要废于一旦,必须具备多种条件,绝非单凭武力能够解决,《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方首先提出,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
——章永乐《论清王朝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
材料四1919年5月4日下午1时,北京各校学生3 000余人汇集天安门,现场悬挂北大学生“还我青岛”血书,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口号。随后发生学生大规模游行。5月5日,北京各大专学校总罢课。清华学生宣布“从今日起与各校一致行动”。1919年6月3日,北京学生因政府为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辩护,举行大规模街头演讲,当日170多名学生被捕。6月5日,全国各大城市罢课、罢工、罢市,声援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被监禁的学生获释。6月23日,徐世昌总统会见山东各界代表,表示政府已电令中国全权代表陆征祥从缓签字。6月28日,原定签约之日,中国代表团驻地被留学生包围,代表团发表声明,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五四运动大事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英国在光荣革命后又是怎样用“妥协”的方式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的?
(2)据材料二分析美国宪法能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的依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宪法制定中“多元利益的妥协”在国家结构形式上体现了哪两大原则?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于中华民国“大妥协”的不同评价,你持哪种观点并说明理由。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运动”的理解。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主政治与妥协的认识。
【参考答案】
(1)推进: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限制国王权力;18世纪中期形成责任制内阁,国王统而不治;1832年议会改革,进一步完善民主政治。
(2)依据:宪法创立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不同利益集团因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而谈判妥协修正。
原则: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分权与制衡。
(3)观点一:“大妥协”是消极的,“大妥协”是革命不彻底的表现。理由:袁世凯夺取了革命果实,中华民国名存实亡;为帝制复辟埋下祸根。
观点二:“大妥协”是积极的,是革命派的斗争策略。理由:“大妥协”加速了清王朝和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的覆灭;保存了革命力量,适当的“妥协”是武装斗争的有益补充。
(4)理解:首次将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目标明确表达出来(或“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口号);社会各阶层普遍参与,群众基础更加广泛;体现了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革命精神;领导者和主力军更加先进;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5)认识:妥协有利于政治民主平稳转型;妥协是双方力量对比结果;妥协是一种艺术,是有原则的;体现的平等对话有助于民主政治的巩固发展。
广东省江门市鹤山纪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