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解答高考历史选择题的几大策略

2017-12-14 02:34安徽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17年6期
关键词:例题解析错误

安徽 刘 静

有效解答高考历史选择题的几大策略

安徽 刘 静

每年高考结束以后,总会有学生抱怨一些选择题所考查的知识点自己是多么的熟悉。抱怨之余,他们却并没有思考自己因何而致错。在此,笔者认为,除了拥有必备的知识以外,考生还需要掌握一系列的考试技巧,并熟悉命题者的一些命题思路。

一、有效提取时间信息

1.时间的具体化和阶段化

在部分真题中,命题者往往会提供一个具体的年份。而它恰恰是解题的关键所在。在备考中,考生需加强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记忆。考生可从通史角度,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画出一条时间轴。而时间的阶段化,指的是用世纪、年代和初期、中期、后期、末期等词语来表示一个时间段。作为考生,则需要大致判断出其时间段的起止范围。

2.时间的朝代化

笔者发现部分选择题提供了具体的朝代信息。然而,试题又加入了一些看似与时代背景相左的材料,致使学生忽视了具体的时代背景,从而作出了错误的判断。如2013年全国Ⅰ卷第24题,其主要内容是战国时期秦国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而其他六国等级差别明显。D项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它明显不符合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众多考生却因为情境材料而忽视了该时代特征。

【例题】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 )

A.皇权渐趋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

【解析】注意题干的时间信息是明朝,A、C、D三项明显不符合明朝君主专制加强的特点,B项符合时代背景,故B项正确。

【答案】B

3.时间的干扰化

命题者在命制相关试题时,又往往设计了一些与材料所提供的时间或时代特征相关的选项,而其恰与材料的内容无关甚至相冲突。很多考生正是因为片面看重时间信息,而忽视了材料的内容,从而走进了命题者的陷阱。

【例题】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

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

【解析】1927年秋收起义后,中共开始逐渐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很多考生由此而误选了A、C、D三项。根据材料内容可知,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二、紧扣地点信息

1.重大事件发展的区域性及地区格局演变

对于一些重大革命事件演变的空间位置,考生要加以了解,如北伐战争、抗日战争。此外,对于东西格局、南北格局也要有所认识。如近代中国对外开放和民族工业分布格局,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

【例题】中国大地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使“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一“革命的火焰” ( )

A.促进了国共两党进一步合作

B.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

C.实现了孙中山的革命目标

D.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

【解析】首先,根据“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可知,它与1926年的北伐战争形势图相符。它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的体现,故A项错误。国民大革命最终失败,故B、C两项错误。国民大革命沉重动摇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故D项正确。

【答案】D

2.空间分布格局

在解读一些历史事件的分布格局图时,考生要抓住一些关键城市或者国家,方能有效解题。如2015年安徽卷的第20题,图中虽有很多信息,但考生只要在其中找到了日内瓦,便可排除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内容,由此而选出宗教改革。

【例题】下图所示为欧洲人在亚非的贸易分布格局,其形成的原因不包括 ( )

A.远洋运输业迅猛发展

B.海外贸易据点的建立

C.远航探险活动的开展

D.“商业革命”的兴起

【解析】本题的关键信息为印度。根据所学,印度在18世纪被英国占领。然而,上图反映了此时的印度被西班牙所占据。因此,此时应处于18世纪以前。A项与工业革命相关,故A项错误。

【答案】A

三、准确把握主、客体的概念与范围

命题者在设置选项内容时,也时常将题干中的主语或者宾语扩大化、缩小化,这些都是不可取的,考生也需引起注意。如2017年全国文综Ⅰ卷第27题、Ⅱ卷第30题、Ⅲ卷第35题,都与此相关。

【例题】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这反映了国民党 ( )

A.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矛盾

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

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

D.力图维护一党专制的局面

【解析】A,B两项明显错误,C项中的中共并不能否包含题干中的“争取民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内容,它仅反映了“国共合作”,故C项错误。

【答案】D

四、厘清题干内容的逻辑关系

一段话可包含转折、并列等逻辑关系。如出现“然而”等关键词,便可知它是转折关系,所以考生只需将焦点放在转折关系后面的一句话。若是并列关系,一些考生却常会以偏概全。我们切不可因某选项符合其中并列关系中的某一项而误认为该选项就是正确的。

【例题】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 )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解析】供不应求从材料中无法体现,故B项错误。C项的严重制约工业发展从材料中也无法体现。D项只反映了题干的前部分,至于粮食出口的内容,则无法解释,故D项片面。A项很好地解释了材料内容的两方面,故A项正确。

【答案】A

五、立足材料自身,切勿主观臆测

此类试题有一定的难度。众多考生会脱离材料自身所强调的内容,而进行自我主观臆测,实则并非材料本身意思。如2016年全国Ⅱ卷第32题,很多人认为雅典政府让奴隶驱使公民参加公民大会能够反映民众失去了政治热情和政府丧失民众信任。其实,这只是部分考生的自我臆测,仅凭材料内容根本无法判断。

【例题】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 ( )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解析】本题最大的迷惑项是D项。材料重在强调君主感叹自己行事不易,哪怕是点点失误也会被史官记录下来,因此他得处处小心,故宋太祖闷闷不乐。至于D项,从材料中并不能直接得出。

【答案】A

六、立足现实,切勿夸大专有名词的作用

以2017年全国Ⅱ卷第29题为例,其中D项是“艾罗补脑汁”的广告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众所周知,文明的推进有待于经济的发展和思想的解放,广告的作用十分有限,故D项错误。诸如此类错误在试题中多有体现。

【例题】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

A.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

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

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

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

【解析】本题最大的迷惑项是B项,然而它明显夸大了“主义”的作用。军阀自保靠的是实力,不是思想。

【答案】C

七、依据材料,突破教材的定式思维

教材给我们提供的只是学术界中的一种观点。命题者往往给考生提供新材料,所得出的结论可能与教材不尽相同。因此,我们一定要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切不可受到教材的桎梏。

【例题】哥白尼的日心说曾遭到路德的恶毒咒骂;著名的西班牙人文主义者塞尔维特,在正要发现血液循环过程的时候,虽然逃离了罗马教会的监狱,却最终惨死在加尔文教的火刑架上。这说明 ( )

A.宗教改革具有反理性的一面

B.教会对人文主义爱恨交加

C.新教反对教徒宗教信仰自由

D.宗教改革发展了人文主义

【解析】教材更多提及的是宗教改革的积极作用,而材料内容反映了宗教改革对人性的压迫,A项看似不符合教材的主旨,但它符合题意。

【答案】A

八、正确理解计量史学中的数值

1.比重类

在此,我们要注意两点:其一,某项经济成分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的减少并不意味着发展的衰退。其二,相对比重差距的缩小并不意味着绝对差距的缩小。

【例题】表1是美国、日本、联邦德国三大产业产值在其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情况。

表1

表1中的数据反映了三国 ( )

A.第三产业带动经济发展

B.农业生产衰退

C.产业结构出现严重失衡

D.工业发展滞后

【解析】上表中农业比重虽呈现出下降趋势,但它无法说明农业发展的衰退,故B项错误。联邦德国的工业由49.7到51.7,比第三产业45.0要高,与工业发展滞后不符,故D项错误。上表反映了二战后第三产业日益占主导地位,经济结构日益合理,并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故C项错误,A项正确。

【答案】A

2.比值类

此类试题难度最大,这里仅以2014年全国Ⅰ卷第30题为例,且看如何分析该类试题。

【例题】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 )

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

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

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

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

【解析】将上海与京津的比值作比较,可得出以下两点认识:京津地区的外国电影播放的更多;京津地区放映了五六部外国片才可能有一部国产片,这表明京津地区的国产片有限。因为上海对外开放较早,故前者认识错误。而将京津地区国产片的有限与“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相结合,便可知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此外,笔者发现部分高考真题在选项内容设置或者题干材料内容的选用上,也时常有相似之处。如2017年全国Ⅰ卷第32题与2016年全国Ⅰ卷第24题,2014年与2016年同为全国Ⅰ卷的第28题,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一定的借鉴。因此,在复习中,考生还需对历年真题多加练习,并能够对同一类型的试题进行系统的整理。

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职教中心)

猜你喜欢
例题解析错误
在错误中成长
三角函数解析式中ω的几种求法
由一道简单例题所引发的思考
由一道简单例题所引发的思考
睡梦解析仪
电竞初解析
对称巧用解析妙解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不犯同样错误
《错误》:怎一个“美”字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