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 李爱珍
唯物史观在2017年高考中的体现
——解读2017年高考全国卷Ⅰ文综第41题
河南 李爱珍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专制王权下的法国,国王曾自视为民族的代表,路易十四声称“朕即国家”“朕即民族”。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阐述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思想:一个民族可以没有国王而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相反,一个国王若无国民则不存在,更不必说治理国家了,甚至表示“专制之下无祖国”。在法国大革命中,人们认为法兰西民族的成员不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语言,而且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全体法国人组成的法兰西民族。一般认为,法国大革命是法兰西民族诞生和民族主义形成的标志。
——摘编自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
材料二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其在实业界,苟无民族主义,则列强之经济的压迫,致自国生产永无发展之可能。其在劳动界,苟无民族主义,则依附帝国主义而生存之军阀及国内外之资本家,足以蚀其生命而有余。故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大革命对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促进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与近代法国民族主义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
本题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导出了法国民族主义概念,并和孙中山提出的新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做对比,出题者想以此让学生构建一种唯物史观下社会发展状况,得出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人类历史上的一切重要的历史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和发展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以及思想解放又反作用于社会,推动社会发展。既考查了历史核心素养的唯物史观,又突出了今年的热点问题:孙中山诞辰和热点思想解放,可谓一举多意。但是出题人没有考虑到现行课本中对法国大革命没有较详细的介绍,学生对此一片茫然。本文试解析之。
材料一虽以法国大革命为切入点,实际上波及整个欧洲在中世纪末期的社会转型。
1.在中世纪的西欧,天主教垄断人们的精神,人们没有个人,只有上帝,没有国家,只有教皇,所以教权强大,王权低微。自14世纪以来,欧洲经济上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由此引发了社会一系列的变化,人文主义兴起,挑战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开始抛弃来世说,追求现世的幸福。经济的发展引起思想的变化和新航路开辟,欧洲社会开始了长达近四百年的思想解放,让人重新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在西班牙和葡萄牙,率先开始加强中央集权,突显国家的力量,民族主义开始兴起。在宗教改革中王权进一步强大,国家意识增强,民族国家出现。英国和法国都在这样的情况下出现了强大的王权。英王亨利八世更是利用国内各阶级反对天主教会的情绪,与罗马教皇决裂,建立起附属于王权和政府的民族教会。
2.法国在国王路易十四时期国力强盛,经济发达,资本主义有了高度发展,然而专制王权也达到顶点,路易十四宣称“联即国家”。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以及宗教改革运动使人们思想大大解放,高度的集权又给启蒙思想的成熟提供了土壤,强调法律是民众的意志,而不是“朕的意志”,争取主权在民是法国当时的主要任务。议会(三级会议)就是要收回被国王及其“专制大臣”篡夺的民众权利,强调民众的自由。此即为法国的民族主义。正是这种民族主义,推动了法国大革命的产生,使法国走出了中世纪,以激昂的姿态迈向了近代。
3.法国大革命,推翻了专制王权,标志着法国政治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从“君主主权”原则向“人民主权”原则即“民族主权”转变,从“王朝国家”向现代“民族国家”的转变。法国大革命中的民族主义,是在同绝对王权及国内保守派的权利斗争中产生的,具有明显的启蒙运动的色彩。法国大革命的民族主义反映了民族与绝对王权的斗争。所以,法国大革命的民族观念表现出了它的独特性——民族是权利观念、自由观念的产物,是与启蒙思想所描述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普世价值理想紧密相连的。
在这样的分析之上,学生才能够得出法国大革命对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促进作用(答案:促进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推翻君主专制;等级制度被废除;《人权宣言》宣布了天赋人权和公民平等。),才能够进一步从唯物史观出发,一切的思想都是当时政治、经济的产物,是当时的社会状况的反映,得出产生的原因(答案:封建专制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当时法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反对专制争取主权在民是法国当时的主要任务)。
材料二从引文出处看则是1924年孙中山提出的新三民主义。需要注意的是,新三民主义不仅包涵了旧三民主义的内容,孙中山还根据时代的发展又增加了新的含义。即:对外反对帝国主义,谋求中华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的独立与平等,对内反对民族压迫,反对封建军阀的专制统治。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之所以从以反对民族压迫,反对封建军阀的专制统治为目标,到增加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是孙中山对当时的国内外形势有了重新的认识,是新的历史条件让孙中山思想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首先,辛亥革命后民国的建立并没有改变中国专制的氛围,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都相继失败,追求民主与平等仍然是中国人的目标。其次,中国的社会状况自鸦片战争以来一直被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事实没有根本改变。是十月革命的胜利,推动了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举起“反帝”的旗帜。是五四运动,使孙中山开始抛弃对帝国主义的幻想,认识到帝国主义才是侵略中国的罪魁祸首。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让孙中山注意到无产阶级力量的发展。这些都促使孙中山对旧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思想有了更进一步的思考,这种思考更符合当时中国被列强侵略的实际,更符合对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分析,更符合广大人民争取民族解放,追求民族独立的目标。在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指导下,中国人民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国民大革命,实现了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推动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向前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才能得出中法两国的民族主义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答案:都是反对专制统治,追求民主与平等。不同:法国民族主义是反对国内专制;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突出反对帝国主义。)分析了两个事件的背景才能得出二者不同的原因(答案:封建专制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法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争取主权在民是主要任务;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争取民族独立是主要任务;中国共产党和苏俄的影响)。
河南省濮阳市外国语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