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表及里 相机点拨
——以《人是能思想的苇草》为例谈哲理散文的教学

2017-02-16 10:56王素燕
名师在线 2017年22期
关键词:苇草哲理散文

王素燕

(江苏省江阴市澄西中学,江苏江阴 214400)

引 言

哲理散文是散文的一种常见形式。这些饱含着智慧和光芒的文字,透过对生活、人生、社会哲理的精妙阐述,给人以文化的熏陶和心灵的洗礼,如余音绕梁,让人回味无穷。在苏教版的高中语文教材中,广义散文有63篇,占文章总数的66.7%。在这63篇散文中,哲理散文共有25篇,占39%,像《鸟啼》《神的一滴》《像山那样思考》《人是能思想的苇草》《始得西山宴游记》等。因此,哲理散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散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品读出文字背后所蕴含的世间真理,得到灵魂的升华,是我们在教学中应该着力思考的。本文尝试结合自己执教《人是能思想的苇草》这一课的体验,谈谈如何从语言品读、问题设计、相机点拨等层面,由表及里地解读哲理散文的深刻意蕴。

一、以品读语言为抓手

语文是一门由语言文字组成的活力四射的课程。充满魅力的语言是语文课上一道绚烂的风景,而缺少语言的语文课堂则如一潭死水。所以,语文课应该在浓浓的语文味中,在丰富的语言想象中,让学生通过品读语言文字,享受语言的魅力,感悟哲理。

《人是能思想的苇草》是一篇哲理性散文,文章内容比较深奥,语言的跳跃性较强,读来总有艰涩难懂、不流畅之感。鉴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积累不够,自主理解大量的哲理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笔者避开直接引领学生体悟哲理的操作方式,而是遵循语文学习规律,把品读语言作为抓手,让学生在品味语言的世界里感悟哲理;以核心问题为主线,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读懂哲理;以相机点拨为策略,让学生在大师思想的沐浴下真正得到一次精神的洗礼。

课堂上,笔者紧紧抓住一些重点字词引导学生细细品味:通过标题中的“苇草”一词,结合学生印象中的“草”“桃花”“白杨树”等生活中熟悉的物象,读出人的“渺小”“脆弱”的意味;接着,扣住原文中的“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这一句,通过“只不过”“最”等修饰词,品出强调这些修饰词后面所蕴含的意义。还可以抓住一些转折词,这是因为有转折词的句子,重心一般在转折词的后面。比如,“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作者用这个“但”字突出强调“能思想”,这样才有助于我们理解“纵使宇宙毁灭了它,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因为思想形成了人的高贵。通过“伟大君主”“失了位的国王”这些短语的品读,悟出“伟大”与“可悲”的意蕴……通过细嚼慢品,抽丝剥茧式的语言细品,可以激发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让学生慢慢地揣摩出文章字里行间所蕴藏的思想内涵。同样,对于《像山那样思考》,我们可以抓住“那样”“隐藏、深刻的含义”“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这些语句去品读。

二、以核心问题为主线

阅读教学中,教师用关键性问题做纲,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只要抓住“核心问题”,教学时就能如庖丁解牛般游刃有余。牵牛要牵牛鼻子,“弱水三千”务必做到“只取一瓢饮”。

笔者在本堂课上重点设计了下面几个关键性问题:“人是能思想的苇草”概括了人的什么特点?为什么说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思想既然是无与伦比的东西,为何又说它有缺点又是卑贱的?如何认识人是可悲与伟大的统一体?实践证明,纲举目张,课堂上,学生通过对以上几个环环相扣的核心问题的解答以及层层深入的剖析,就把整个文章的内在逻辑关系理顺理清。解决好这几个核心问题,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比如解读2008年江苏卷《上善若水》,只要抓住开篇第一句“去都江堰,一进入成灌高速公路,‘上善若水’的巨型横幅扑面而来。这是指水吗?是褒扬都江堰吗?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精神?”我们可以设问——这一句在文章中起到什么作用?从而便可由解决这一问题厘清文章脉络,从而拨开迷雾,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把握文章想要表达的主旨。

三、以相机点拨为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点拨很重要。得法和及时的点拨,往往会有事半功倍之效。点拨得法,点拨及时,即要“相机而行”。只有这样,才能用“点金”之术,帮助学生拨开云雾,排除学习中的认知障碍,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攫取知识,发展能力[1]。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就是这个道理。帕斯卡尔的思想博大精深,教师在课堂上更要注重点拨的策略。内容上,笔者着意在三个矛盾统一体上加以点拨:禽兽—天使、伟大—卑贱、可悲—伟大;时机上,笔者主要选在以下几个关节点。

例如,在讲到“正是由于它而不是由于我们所无法填充的时间和空间,我们才必须提高自己”时,对于“时间和空间”的解读,学生提到“从空间上看,人相对于整个宇宙是渺小的;从时间上看,人的生命是非常短暂的”,教师要适时地提醒学生联系所学的《赤壁赋》里有关时空的句子,他们就会立刻联想到,就空间而言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就时间而言的“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例如,“天使与禽兽”,教师在学生一时解决不了时,要和他们分享德国思想家阿多诺的一句话:善良的愿望往往把人引导到地狱中去,这些善良的愿望可以用自由、民主、平等、博爱名之,也可以用幸福、革命、富裕、正义描绘,但在历史上,有多少的罪恶都是借着这些善良的愿望而大行其道。可以把它作为是对“天使—禽兽”的最好诠释,让学生茅塞顿开。

例如,对“思想的卑贱与愚蠢”的理解,教师可以给出作者帕斯卡尔的原话——“欲念和强力是我们一切行为的根源”。学生领悟到人总是会受虚幻、邪恶的欲念诱惑,它驱使人们沉迷享乐,所以也就能理解思想“卑贱与愚蠢”的一面。

在这些关节点上相机点拨,事半功倍。当然,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人是能思想的苇草》这堂课,笔者虽通过以上的粗浅做法引导学生品读体悟了文章的语言和它内在的意蕴,但依然感觉距离学生自主解读文本、品悟意蕴的目标还有一段距离。

结 语

以上是笔者对教学哲理散文的肤浅探索。在实践过程中,虽有不少的收获,但在“核心问题”的创设以及相机点拨上,还需要再做进一步的努力,深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 麻彦平.数学教学中教师的“点拨”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5,(12):279-280.

猜你喜欢
苇草哲理散文
悲悯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苇草(组章)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苇草与人
哲理漫画
漫画哲理
漫画哲理
哲理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