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春芳
(江苏省张家港市兆丰学校,江苏张家港 215622)
谈小学语文“真学”课堂的构建
葛春芳
(江苏省张家港市兆丰学校,江苏张家港 215622)
小学语文教学终将脱去华丽的外衣,取而代之的是务实、求真,让学生真正沉浸到文本中,从而构建小学语文“真学”课堂,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真阅读,整体感知;抓文眼,理清脉络;细推敲,解疑问难;品真情,斟酌词句;悟哲理,个性感悟。从而还语文课堂之本色,提高小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真阅读;真学课堂;听说读写
近年来,各种“包装”好的小学语文课堂不断涌现,热热闹闹,有“花边”,有“修饰”,但我们的学生却未真正走进文本,更没有领会其深层的内涵和情韵。基于此,我们不得不正视语文教学的初衷,打造“真学”课堂,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让学生逐步深入文本,去探寻、发掘文本的奥秘,去体味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鼓励他们从多个角度解读,不断生成新的亮点,让小学语文课堂更务实、充实、丰实。
语文教学绝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在于情感的熏陶和能力的提升。完成这些目标的前提就是真阅读。在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营造浓浓的读书氛围,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字里行间留下读书的“痕迹”。同时,教师也应鼓励他们融会贯通,打开自己想象的闸门,将之前储备的能量释放出来,整体感知文本。
在《长江之歌》一课的教学中,学生们疏通字音、字形后,大声诵读这篇文本,有的洪亮,有的轻柔,有的深情款款,有的充满活力……之后,伴着奔腾、多姿的长江图片,学生们齐声朗诵,展示自己的诵读功力,整个课堂传出朗朗的读书声。“你读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这是学生在感知每篇文本时自问的第一个问题,目的就是让他们自觉地走进文本。有的说:这首诗是一首关于长江的赞歌,把长江看成一个伟大的母亲,赞美它对中华儿女的滋养和哺育。有的说:“我们赞美长江……我们依恋长江”这句在文中反复出现,以浓浓的深情表达对长江的赞美和依恋,写出它的源远流长、多姿多彩和无穷力量。此时的学生与文本共鸣,仿佛站在长江畔,真情吟唱。
“大道至简”,小学语文教学一定要回归本色,从起点出发,让学生与文字、文本亲密接触,鼓励他们不断地阅读、思考、探究,细细品味字、词、句、段、篇,真正做到立足文本。
“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语文教学就可以通过文眼这个支点,撬起整个语言课堂。从抓文眼开始,找到最能触发学生情感的词句,聚焦文章艺术构思的节点,把握文章的中心句、过渡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了解文章的布局谋篇,直至解读作者的心路历程,切实培养学生提取和概括信息的能力,从而化繁为简,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1]。
在《番茄太阳》一课的教学中,学生们自读文本后找出了文眼——“番茄太阳”,并试着层层剥离文本,探究“番茄太阳”的深刻意蕴。有的学生从层次入手:在第一自然段,“我”来到一座陌生的城市,艰难度日,内心灰暗;而从第二到第十七自然段,写“我”与“明明”一家交往后的心情变化。有的学生从含义入手:开始,“番茄太阳”是父亲给“明明”的一种形象说法;之后,“我”觉得“明明”的笑脸就是“番茄太阳”。“番茄太阳”的深层含义就是善良而美好的心灵,永远留在了“我”的心中。从文眼出发,学生逐步接近文本的核心,获得真知。
文眼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泉眼,找到了文眼,学生就可以顺藤摸瓜,快速地切入文本,从大处着眼,从细处着手,梳理脉络层次,摘取隐藏在文本森林中的宝藏,做到“窥一斑而见全身”。
学起于思,思源以疑。学生在不断地追问和探究中,离真相越来越近。学生针对那些空白点、盲点、疑点、难点等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在讨论、辩论中给出个性的答案。可以说,学生的自我意识被唤醒了,与文本、作者、同学、老师展开多元对话,挑战自我,更能挑战权威,不断制造一个又一个的惊喜[2]。
在《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课的教学中,教师抓住“应该”二字,让学生读文本,亲自推敲。一个学生说:题目是不是可以改成“我感到自豪”或者“我为自己自豪”呢?另一个同学站起来说:我觉得不如原题好呀。他俩的对话立刻引发了全班同学的思考和讨论。第一小组的学生说:故事一开始,写了小红马对小骆驼的嘲笑——脚掌又大又厚,眼皮上长着两层睫毛,背上还有两个肉疙瘩,多难看啊!他们试着模仿小红马的语气,可谓是惟妙惟肖。第二小组的学生说:后来,骆驼妈妈带着小骆驼到沙漠旅行,小骆驼终于明白了驼峰、脚掌、睫毛的作用。这样来说“应该”一词符合小骆驼的心理变化,合情合理。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升,他们不断深入挖掘文本,不断地攻克难点、疑点,生成出许多新的探究点,把语文课堂推向一个新的起点。
真实、务实的小学语文课堂不需要多么华丽的形式,只要让学生细细揣摩、斟酌一词一句,感悟文字背后的情韵,体会文字的魅力,就可以逐渐读出文本的深层内涵。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对这些词句做重点的品读,通过多元诵读、同类比较、变换语序、仿写句子等方式切实读出文本的情感,学习语言的表达技巧,掌握语言表达的规律,体会不同文体的特点,全面提升学生的语言储备量和语文素养。
在《给家乡孩子的信》一课的教学中,八十七岁高龄的巴金爷爷给家乡的孩子写来了回信。他虽然不能和孩子们见面,但却时时刻刻都在关注着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在病榻上写下了这封感情真挚的信。“我多么想看见你们天真的笑脸,多么想听见你们歌唱般的话语……”巴金爷爷思念着孩子们却力不从心,“多么……多么”句型表达了强烈的情感。学生们也开始造句,抒发自己的真情:“我多么想在蓝天白云下奔跑,我多么想看一看远方的大海……”
从语言内容、情感到形式、表达方式等,学生逐步揭开了语言的“神秘面纱”,涵泳言语,叩击心灵,丰富情感。这样学生就能不断积累语言知识,不断提高表达水平,实现对语言的迁移应用与实践。
真实的语文课堂是散发着人文性和文学性的。这里充满着诗情画意,迸发着智慧的火花,荡漾着灵魂的光芒。在阅读中,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对于文本既有共同的感悟,也有个性的领悟。这时候,教师就要给学生一个释放和展示自我的平台,让他们大胆地、个性地发表自己的感悟,说一说、唱一唱、演一演、写一写……将领悟到的深层底蕴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在《诚实与信任》一课的教学中,学生们畅谈自己的感想,有的说:诚实是立人之本。如果只是贪图眼前的小便宜,就会失掉人生的大信誉,失去别人的尊重。有的说:这篇文章让我们知道了“诚实和信任要比金钱更重要”。有的说:诚比金坚,因为诚实才能换来别人的信任与尊重,因为诚实才换来心灵的坦然与自在。
在真学语文课堂上,学生情感丰富,思如泉涌,心灵充盈。他们深入地感知每一个形象,学习其精神和品质,自然地生成,巧妙地表达语文,让课堂变得更厚重、更充实。
真教、真知、真学,这就是我们要构建的小学语文“真学”课堂。在科学的设计和引导下,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真知,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真学,用最简单、质朴的方式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把书读成世界,更让学生把世界读成书,在书籍的世界中闲庭信步,在听、说、读、写上有全面的提高。
[1]崔素梅.如何构建“真语文”课堂[J].学子(理论版),2017,(07):56.
[2]方祥锋.走进文本世界 追寻儿童语文[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0,(07):111-112.
葛春芳(1987),女,江苏张家港人,本科学历,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中小学二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