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筝曲《晓雾》的演奏特点及创作风格

2017-02-15 19:47李鑫
艺术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古筝曲创作风格演奏技巧

李鑫

摘要:《晓雾》是一首活跃在当今舞台上的现代筝曲,由古筝演奏家王中山先生创作于2006年,其音乐风格清新淡雅,音乐结构、素材别具一格,深受古筝演奏者的喜爱。乐曲运用巧妙的音乐结构弹性,强调“散”结构的运用,推动音乐内在张力,在结构的写作上独具风格。时代在进步,古典乐器的创作风格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着变化,乐器运用技术的加快创新是古典乐器发展的必然趋势。本论文首先分析了运用古筝演奏《晓雾》的演奏技巧,对古筝演奏的技巧创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通过对曲目的分析讨论了现代古筝乐器的创新线路,包括演奏技巧等。为演奏不同风格的作品奠定理论基础,为表演者提供有价值的建议。

关键词:古筝曲 演奏技巧 创作风格

一、古筝曲《晓雾》创作背景

《晓雾》作品是来自于作曲家王中山的手笔,作品诞生于2006年,作品展示的是早晨雾色下的老北京的画面,作品刻画了集传统历史文化与现代流行气息相融合的场景,音乐也是吸纳了传统京剧和北京地方戏曲的精髓,把传统戏曲的音乐和现代作曲的技术与风格融为一体,使音乐既具有现代气息,又不失古朴风范。《晓雾》是一首多段体的乐曲,是典型的渐变式线性结构。即使乐曲自始至终都是在有条不紊的节奏中完成的,但是给人的感觉就好像并不是有板有眼,使音乐在有节奏和规律的节奏中彰显自由的一面,不仅增加了音乐的灵动,更以其巧妙的创作灵感、精湛的技巧,温暖而细腻地用听觉效果阐述着深沉的内涵,渲染了一种神秘的氛围。

二、古筝曲“晓雾”艺术造诣

《晓雾》的艺术风格处处蕴藏着中国传统京剧表演的四项基本功。其中,散板运用了戏曲中的“唱”、而慢板体现了“念”,与散板互相补充、有机结合。同时《晓雾》的慢板后紧接着一个段落便是“做”的真实写照,并不流于形式而更加具有内心的体验;快板部分则与国粹中的“打”如出一辙,必须善于运用高难度的演奏技巧,更是精湛艺术的提炼。此外,“板、眼”是中国音乐的独特构成,是戏曲韵律、速度的关键。《晓雾》中演绎着中国戏曲中特有的一眼板、三眼板、无眼板等唱腔技艺,抑扬顿挫、快慢融合、韵律灵动。

古筝曲《晓雾》创作于2006年,是古筝演奏家、作曲家王中山先生的倾力之作。用一曲娟秀别致、曲调流畅并极其具有表现力的温暖作品,如行云流水般描述了黎明中晨雾迷蒙的北京,既是祥和安宁的紫禁城,又融入了字正腔圆、抑扬顿挫的中国京腔,营造了一个安静与忙碌的现代国际化大都市形象。更难能可贵的是作品在结构上大胆革新,打破原有的创作模式,在乐曲的前面部分运用了大批的“散”结构。这种突破常规的比例布局是少有的,但就《晓雾》本身所孕育的内涵、韵律的掌控和音乐的张力,并不能影响其乐曲的表现力和影响力。

三、古筝曲“晓雾”的演奏特点

在《晓雾》中,从曲式结构和音乐材料的角度看,该古筝曲也具有明显的特点,首先,和一般的变奏曲式不同,其主题音调的形象是在不断变化引申和丰富中逐渐明晰起来的。其次,在变奏之间做了很大的改变,加入了不同的插段,变化较大,却使每段变奏的收放自如、衔接连贯,各段之间对比鲜明却彼此延伸,惟妙惟肖。

伴随平和流淌的音符,作品《晓雾》的旋律慢慢地蔓延跳跃起来。引子(1-18小节)的地位显得举足轻重,要求演奏者必须在同一时间点弹出三个不同声部的音律,由各个声部营造出相互独立却又有机融合的完美艺术效果。在引子中,隐伏着一条上旋律线,下二度环绕,该旋律线的作用是非常大的,有如层层薄雾,在这样的渲染映衬中一点一点地把中国的传统国粹曲调融会贯通,不露声色却相得益彰。但对演奏者而言无疑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要想顺利的完成演奏,必须很好地协调乐曲的节奏、音质等,对于这两者的控制是马虎不得的。弹奏者在进行弹奏时,在节奏处理上,应当婉转自如、泰然自若,才能创造一种若即若离、似有似无、雾里看花的美好意境。

与此同时,演奏者在弹奏《晓雾》时对音色也提出了很严厉的要求,要从暗逐渐转变到清新明快,对于演奏者来说,这也是一大考验。引子的另一特别之处也是演奏的难点所在,古筝演奏者要想達到理想的演奏效果,就要在处理横向单线条旋律时能得心应手,而这恰恰需要演绎者勤加练习,领悟乐曲真谛。

作品《晓雾》的第二段是整首乐曲的首次变奏,也是第一次情感的升华。弹奏者必须注重节拍、节奏等韵律的转换,力量的调节应灵活自如、轻重缓急得当,应该充分按照旋律的快慢、音调的高低调整弹奏的力度。演奏高音区时,就要保持轻快,演奏到中低音区时,就要保持深沉、内敛,突出重音。第二乐段需要演奏者把握细节,合理控制节奏,让节奏富有弹性,要想做到这一点,演奏者就要特别注意乐句之间呼吸断奏的设计,只有这样,才能表达出音乐的层次,达到理想的效果。

对于61-103小节来说蕴含了为数众多的传统戏曲精华,在演奏此章节时更加考验演奏者的轮指功力,因为只有熟练掌握轮指技艺才能完满地弹奏出灵动跳跃的音符。另外,也要将点滑音的技巧表现出来,左手可以运用点滑音,以表现京剧韵味,对点滑音的控制要做好,要精准。而作为整首曲子的再次大的变化发生在104-116小节,该段要求在左手弹奏十六分音符琶音时右手持续长摇,从而形成宽广辽阔、源远流长的天籁之声。

《晓雾》的第四段插段反复穿插了复二式结构,并展现了全乐曲的再次变奏,整体上看应当划分成三大部分。前一部分的旋律以自由随性的扫弦和敲打琴盒的方式展开,特别需要弹奏者注重左手止音时间节点的掌控,才能真正把曲子展现的活灵活现、淋漓尽致,绵延悠长。这是将这一部分顺利表达出来的关键,只有演奏者把握好了,特别是注重拍击琴盒及其侧边时充满欣喜的跳跃感和节拍感,才能让音乐充满动力,让听众深深感受到旋律的韵味和律动,体现乐曲应有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而中间部分原本就是承上启下的一个乐段,对前后两部分有着天衣无缝般的衔接效果。弹奏者在演奏的时候必须在轻快节奏的十六分音符上采取变奏技法,演奏当中一方面要保证重音的显而易见、浑实厚重,又要恰如其分的施展精湛的止音手法,平添节奏的快感,无疑又是对演奏者古筝弹奏技艺的重大挑战。

同时,第四段的第三部分对于演奏者来说绝对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因为它是整首曲子对弹奏技艺要求颇高的地方。演奏者在演绎这部分时要特别擅长“三对二”的双手对位技术,既能用右手摇指弹出悠扬的线条音符,又能很好的掌控左手紧接着再次复弹右手的十六分音符。在演奏时对于速度节奏的把握要准确,要想将音乐情绪更好的调动起来,就将速度节奏稍加向前“催”。本乐段的最后变奏出现在难度极大的左手扫弦之处,与右手弹奏共同把曲子推向了高潮,使音乐的意境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在尾声部分,重现了引子,并将引子进行了升华。整首曲子用高超的技艺手法表现出色调飘渺的意境,描绘出朦胧、梦幻般的雾景。

时代在不断发展,对于古筝来说,其发展也是日新月异,对于其技法、手法,在音乐家的努力下,不断创新。本文分析了古筝曲《晓雾》的演奏技巧,通过对《晓雾》的剖析,我们得到许多灵感和思路。古筝曲《晓雾》不仅仅创意独特、结构新颖,还与其他形态各异的音效有机融合,广泛采用了小指拨弦、泛音、轮指、重音、摇指、止音、岳山侧刮奏等各式弹奏技巧,给听众带来了一场与众不同、美妙绝伦的听觉盛宴。其中左手小指肉肚拨弦分外出彩、音质清雅温和,和右手的重音弹奏相互衬托,组成了个性鲜明的几个声部,令《晓雾》更加柔美、饱满。

乐曲第二段实音与泛音遥相呼应,泛音细腻而清脆、晶莹而透亮,听觉反差震撼极大。第三乐段要求弹奏者多采用轮指,注重轮指性,音色透亮、晶莹。随后引入插段音乐材料,用重音及装饰性轮指带动旋律,刚劲、有力。随后摇指的进入又将音色带人情绪饱满、旋律流畅的线性声场中。第四乐段由左手的止音符做背景,以右手插入式扫弦、拍击和刮奏开篇,融入了精彩纷呈的音乐元素,更加强化了整首曲子的节奏感。结尾自然而然地变奏成岳山侧的刮奏,有着京剧艺术干脆响亮的特有音质,使听众无不浮想联翩,顿时豁然开朗。当然,要将《晓雾》成功地演绎出来并不能仅仅依靠作品本身的巧妙构思和紧凑的结构,更应当源于演奏者对乐曲相当深厚的感情投入。这要求演奏者既要拥有精湛的弹奏技巧,還要对曲子的内涵、寓意理解透彻。因为整首音乐的前奏节拍缓慢、形式颇散,必须具备良好的弹奏气息和心理素质才能恰如其分地表达情感,最终进发无穷的力量来诠释乐曲的真谛。

结论

古筝现代作品创作的黄金时期是20世纪以后,在这一时期,作曲家们纷纷创作,不断创新,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不管是在音乐思想上,还是在演奏技法上,都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创作出一系列优秀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我们都能找到其中的特点,富现代气息,可以从中体会到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的交织。古筝曲不断发展,最终从独奏的单一形式中走来出来,比如古筝与电子乐的《蝴蝶与兰》,古筝与钢琴协奏曲的《山水》,古筝与室内乐的《七夕》,七声弦制的古筝曲《红河幻想曲》等,这些曲目都改变了古筝独奏的单一形式,在形式上得到极大的创新,丰富了舞台效果,促进了古筝的发展。而《晓雾》创作的背景也是如此,在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矛盾冲突下,激发了作者创作的灵感。

猜你喜欢
古筝曲创作风格演奏技巧
民族器乐教学中文化内涵探究的途径分析——以古筝曲《行云流水》的分析为例
湖湘风格古筝曲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刍议传统古筝曲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罗奇伯格的创作风格探析
渡边淳一作品的文学特色
浅谈低音提琴在演奏中的技巧问题
浅谈二胡传统作品与移植作品演奏技巧的特点及异同
浅析中国油画的绘画特征
河南派唢呐演奏中气息运用技巧探讨
浅析肖邦《革命练习曲》的演奏技法与情感特色